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4 毫秒
1.
目的:检测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差异表达蛋白质,筛选新的肿瘤标志物,进而探讨其与TCC发病机制的相关性,以及蛋白质组学法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无创诊断方面的研究应用价值。 方法:选取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TCC住院病人尿液标本24例,另外选取12例TCC术后病人、12例健康志愿者的尿液标本作为对照。采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结合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检测各组尿液标本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然后到蛋白数据库中鉴定筛选肿瘤标志物。 结果:TCC组与对照组尿液标本的蛋白质存在差异表达,IMAC-Cu-3蛋白质芯片共发现6个蛋白及2个蛋白簇表达水平发生变化。联合检测3438Da及8002Da蛋白可使诊断TCC的敏感度达83.3%,特异性达75.0%。3438Da蛋白已被鉴定为α-defensin蛋白;搜索SWISS-PRO蛋白数据库,4310Da~5150Da蛋白簇为gp40蛋白。 结论:SELDI-TOF-MS蛋白质芯片技术是一种快速、简便易行、用量少和高通量分析方法,能直接筛选出膀胱移行细胞癌患者尿液中特异的肿瘤标志物,为蛋白组学方法在膀胱移行细胞癌早期无创诊断、判断预后及探讨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应用开拓了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2.
3.
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8例正常膀胱组织及62例原发性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bFGF进行检测。结果 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bFGF阳性表达率为46.8%。低分化癌和浸润性癌中的bFGF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和浅表性癌(P〈0.05),复发者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未复发者(P〈0.05),bFGF阳性表达者 相似文献
4.
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中Fas和FaslL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细胞凋亡基因Fas和FasL在膀胱癌保作用及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之间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6例正常膀胱粘膜和72例膀胱移行细胞癌标本中Fas和FasL表达。结果:膀胱癌中Fas和FasL表达均显著低于正常膀胱粘 中表达;Fas表达与肿瘤分级、分期和复发之间均密切相关,但FasL表达与三者之间均无相关性。结论:Fas和FasL系统异常可能是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免疫逃避的重要因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目的:对肿瘤浸润免疫细胞分型有助于了解肿瘤局部的细胞免疫状态,对指导肿瘤免疫治疗具有一定意义。关于肾癌、卵巢癌、乳腺癌、结肠癌等肿瘤的免疫细胞表型已有报道。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膀胱移行细胞癌肿瘤浸润免疫细胞表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58例膀胱癌标本肿瘤浸润免疫细胞进行分型,测定细胞密度及癌巢进入率,与肿瘤分期、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内存在CD3 T细胞(CD3 )、CD8 T细胞(CD8 )、巨噬细胞(Mφ)、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细胞(NK),正常膀胱黏膜未见DC和NK。浸润肿瘤和低分化肿瘤CD3 、CD8 和Mφ密度分别高于浅表肿瘤和高分化肿瘤,差异有显著性。浸润肿瘤NK密度显著高于浅表肿瘤,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DC密度与肿瘤分期、分化程度无相关性。浅表肿瘤CD3 癌巢进入率显著高于浸润肿瘤,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浅表肿瘤、高分化肿瘤CD8 、Mφ和DC癌巢进入率分别高于浸润肿瘤、低分化肿瘤,差异有显著性。NK癌巢进入率与肿瘤分期、分级无相关性。结论:DC和NK是伴随膀胱癌发生特异性出现的免疫细胞。随着肿瘤进展,多种免疫细胞进入肿瘤组织,数量呈上升趋势,提示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发生积极的反应。但是多种免疫细胞的癌巢进入率却呈下降趋势,提示肿瘤进展可能使多种免疫细胞进入癌巢受阻。 相似文献
6.
7.
吡柔比星膀胱灌注预防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初步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对浅表性膀胱肿瘤术后复发的预防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选择浅表性膀胱肿瘤患者,在行经尿道电切或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后定期经导尿管给予膀胱内灌注吡柔比星30mg/40mL,每周1次,每次膀胱内保留30min--40min,共8次。术后3月进行1次膀胱镜检,如无复发,则进行第2个疗程的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方法同第1个疗程。如发现复发,立即安排进行手术。结果:46例共完成90个疗程的预防灌注。随访4月--27月,平均12.1月。共有5例复发。18例患者有尿频、尿急和膀胱区疼痛不适,程度较重者6例,但均可耐受继续灌注。结论:吡柔比星膀胱内灌注预防肿瘤术后复发具有较显著的疗效。吡柔比星的副作用主要表现在局部反应,未发现全身性毒性反应。 相似文献
8.
9.
10.
11.
目的:检测cyclinD1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探讨其与该肿瘤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5例膀胱TCC和12例正常膀胱cyclinD1组织的表达,结果:膀胱TCC组cyclinD1阳性表达率为55.56%,对照组无表达;临床分期T0-T1,为78.5%,T2-T4为11.76%;肿瘤分级G1为85%,G2为46.67%,G3为10%,随着肿瘤分期分级上升,阳性表达率逐渐升高,但在肿瘤初发和复发及单发和多发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cyclinD1在膀胱TCC形成的早期起重要的作用。在评估膀胱TCC的生物学行为方面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外源性野生型人酪氨酸磷酸酶(PTEN)基因的高表达对膀胱移行细胞癌EJ细胞的抑癌作用。方法 利用携带人PTEN基因的野生型、磷酸酶域突变型质粒体外分别转染人膀胱移行细胞癌EJ细胞。Western blot检测目的基因PTEN的表达,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及超微结构变化;MTIO法检测细胞增殖率及转染细胞对吡柔比星(THP)和丝裂霉素(MMC)的敏感性;Western blot法检测bcl-2蛋白的表达。以空载质粒作为对照。结果 质粒转染后,EJ细胞的PTEN蛋白表达上升75.0%。转染野生型质粒后,EJ细胞异型性低,出现典型凋亡小体,细胞增殖率下降40.1%,bcl-2蛋白表达被下调,并提高了对THP和MMC的敏感性。而转染突变型质粒的EJ细胞则无此作用。结论 野生型PTEN基因在体外对膀胱移行细胞癌EJ细胞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诱导细胞凋亡,磷酸酶域突变型PTEN基因无此作用。野生型PTEN的抑癌作用可能与其对bcl-2蛋白表达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 研究4种肿瘤-睾丸抗原(CT)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49例膀胱移行细胞痈患者癌组织(新鲜标本,Ta-T1期28例,T2-T4期21例;G1 20例,G2 16例,G3 13例)及其中15例患者癌旁组织的cTAGE-1、cTAGE-2、MAGE-A1及NY-ESO-1等4种CT基因mRNA的表达.结果: 49例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MAGE-A1表达最高,其次为cTAGE-1,cTAGE-2及NY-ESO-1,分别为59%(29/49),55%(27/49),51%(25/49)及47%(23/49).15例癌旁组织表达均阴性.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肿瘤不同分期、不同分级之间4种CT基因表达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 x2检验法,P>0.05).结论: CT基因在膀胱移行细胞癌组织中有较高表达,而在癌旁组织无表达,可以进一步研究作为膀胱移行细胞癌特异性免疫治疗靶基因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进展对肿瘤组织病理标记物的精确诊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病理(digital pathology,DP)的发展为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辅助诊断在肿瘤组织病理图像分析中的应用提供了基础。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DL)算法能够将DP图像与计算机分析技术相结合,有望成为定量评价肿瘤组织生物标志物的重要工具。本文概述了AI在组织病理学中的发展,并以目前研究相对广泛且与临床诊疗密切相关的分子病理指标Her-2、Ki-67及PD-L1的图像分析为具体案例,重点阐述了当前AI在肿瘤病理标志物分析中的研究进展。AI辅助的肿瘤病理诊断具有客观性强及可重复性高等优点,能够实现肿瘤组织标志物诊断的定量分析,从而克服病理医生人工判读的挑战,提高病理诊断的精确性。通过计算机工具构建肿瘤组织标志物的AI判读模式,是构建未来肿瘤智能诊疗体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近年,有关肾细胞癌病理学、遗传性及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取得显著进展,这对提高肾细胞癌早期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水平有重要意义。目前研究的多个肾细胞癌相关分子标志物(如CAⅨ、B7-H1等)对于肾细胞癌患者的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本文总结了近年来与肾细胞癌患者有关的肿瘤标志物,分析其与肾细胞癌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方面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冷冻技术在膀胱肿瘤活检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陕西省人民医院收治8例膀胱肿瘤患者分别行经尿道膀胱肿瘤冷冻活检技术与传统异物钳活检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对比经尿道膀胱肿瘤冷冻活检技术与传统异物钳活检技术在标本大小、病理切片方面的差异。结果:冷冻活检肿瘤标本直径(0.7125±0.136)cm大于传统异物钳活检肿瘤标本直径(0.2125±0.064)cm;肿瘤病理标本较异物钳活检技术更加完整、层次清晰,术中、术后无明显严重并发症。结论:冷冻活检技术在膀胱肿瘤获取过程中具有明显优势,效果肯定,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术治疗女性浸润性胱膀癌患者(附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全膀胱切除和原位新膀胱广泛用于治疗男性浸润性膀胱癌,效果良好,但用于女性浸润性膀胱癌的经验很少。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女性全膀胱切除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03年10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应用全膀胱切除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治疗的8例女性浸润性膀胱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均获成功。随访6~24个月(平均18个月),6例无瘤生存,2例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12个月出现盆腔复发。全部患者均能自主排尿。4例昼夜完全控尿,另4例白天完全控尿,夜间有少许漏尿。1例术后3个月发现肾输尿管轻度积水,观察3个月后自然消退。血电解质和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女性膀胱癌患者行全膀胱切除和乙状结肠原位新膀胱术后,肿瘤控制及新膀胱功能良好,但夜间控尿能力较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AK)在膀胱移行细胞癌(TCC)中的表达与肿瘤分化、浸润的关系,以及与p53、bcl-2、ki-67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FAK在81例膀胱TC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FAK在膀胱癌组织中的表面明显高于癌旁黏膜,浸润性膀胱癌明显高于非浸润性,p53或ki-67阳性膀胱癌明显高于阴性组。结论:FAK可能是一种肿瘤转化相关酶,又是一种肿瘤演变相关酶;它的表达量可作为膀胱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43例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将患者分为小细胞肺癌(SCLC)组(n=19)和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n=124),NSCLC组患者中腺癌89例,鳞状细胞癌35例.比较治疗前SCLC组和NSCLC组患者的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胃泌素释放肽前体(ProGRP)、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抗原21-1(CYFRA21-1)、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比较治疗前NSCLC组中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NSE、ProGRP、CYFRA21-1、CEA、SCC-Ag水平,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血清肿瘤标志物对SCLC与NSCLC及NSCLC分型的诊断价值,分析各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癌病理类型的相关性.结果 NSCLC组患者的血清NSE、ProGRP水平均明显低于SCLC组患者,血清CYFRA21-1、SCC-Ag水平均明显高于SCLC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NSCLC组和SCLC组患者的血清CE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NSCLC组中腺癌患者的血清NSE、ProGRP、CYFRA21-1、CEA水平均明显高于鳞状细胞癌患者(P﹤0.01),NSCLC组中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的血清SCC-A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NSCLC与SCLC分型,NSE、CYFRA21-1、SCC-Ag具有中等诊断价值(AUC=0.833、0.765、0.794,P﹤0.01),ProGRP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UC=0.978,P﹤0.01);对于NSCLC中腺癌和鳞状细胞癌分型,CYFRA21-1、CEA具有较高诊断价值(AUC=0.964、0.912,P﹤0.01),NSE具有中等诊断价值(AUC=0.727,P﹤0.01),ProGRP具有较低诊断价值(AUC=0.659,P﹤0.01).血清肿瘤标志物ProGRP与肺癌病理类型高度相关(r=-0.848,P﹤0.05),NSE与肺癌病理类型中度相关(r=-0.755,P﹤0.05),CYFRA21-1与肺癌病理类型低度相关(r=-0.313,P﹤0.05).结论 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与肺癌病理类型具有明确相关性,可为肺癌的病理类型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