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浅谈《针灸治疗学》中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英 《中国针灸》2000,20(4):249-250
对<针灸治疗学>教材中有关针灸治疗原则、原络配穴、随证配穴等问题提出了观点与看法.  相似文献   

2.
<针灸治疗学>是从<针灸学>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在开设本课程的初期,其教学方式仍沿循传统的教学模式,大部分时间为课堂讲授,仅有极少时间用于培养学生们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虽说考试成绩优良,一旦接触临床,遇到病人就无从下手,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扎针,高分低能现象严重,为此,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改革,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3.
罗兆琚《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学术思想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怡  戴铭 《中国针灸》2005,25(7):505-507
目的:对罗兆琚<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学术思想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阅读罗兆琚的<新著中国针灸外科治疗学>,并对其分析研究,总结出其中的学术思想.结论:其学术思想价值主要表现为7个方面:推崇针灸医术;发挥针灸外科;阐发病因病机;主张相机应变;重视疔疮喉症;崇尚简明实用;倡导针药并施.  相似文献   

4.
赵寿毛 《中国针灸》2007,27(12):935-938
赵缉庵为近代山西名医,祖传中医世家,其学术思想和针灸手法有独到之处,为针灸学的承前启后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贡献有:注重医德,德高望重,首倡"滥传针灸之罪";著书立说,弘扬国学;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创新针具;重视治神,调整阴阳,力倡神、形兼治;导气住痛,针推并用,首创"金针、指针相互为用";继承古代医家和古代针灸方法,首创无痛进针,针灸与按摩相结合。  相似文献   

5.
澄江学派传人陈应龙先生针灸学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孟宪军  孙孝忠 《中国针灸》2012,32(7):653-656
陈应龙先生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针灸学家、澄江针灸学派创始人承淡安先生的亲传弟子之一。通过收集整理陈应龙先生的论文和医案,梳理其对澄江针灸学派的继承和发扬,发现其针灸学术特色主要表现为:注重练气练指力,手法善用子午补泻,疑难杂病善用灸法,慢性病善用组穴治疗,善治狂疾,常深取风府。  相似文献   

6.
周楣声主任医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在半个多世纪中,对我国灸法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业绩是:注重实践,专于临床研究与灸疗器械的创新;擅长总结,著作论文独具见解;释疑解惑,医术医德传道后学;奇思妙想,笃信艾灸能治艾滋。近20余年来,周楣声致力于灸法治疗疑难病症的研究和著书立说,为针灸事业发展贡献余热。  相似文献   

7.
《针灸治疗学》是从《针灸学》分化出来的分支学科,是中医高等医学院校针灸临床教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专业学生步人临床实习的链接课。其内容是研究如何将已学到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经络学、腧穴学、刺法灸法学、中医内科学等知识综合运用于临床实践。因此,教好本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学到的知识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性改革,愿与同道交流。  相似文献   

8.
郑魁山教授是我国著名的针灸专家,在其近70载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中,成就斐然。他一直倡导并致力于中国针灸传统针法的研究,对中国乃至世界针灸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有:参与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创院初期的科研、临床及教学工作;首倡并领导“经络实质研究”;创建甘肃中医学院针灸系和甘肃郑氏针法研究会。郑老关于重视研究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的观点和实践,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针灸针法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李文宪及其《针灸精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hen XL  Dai M  Liang YH 《中国针灸》2011,31(2):186-188
探讨李丈宪生平事迹及其<针灸精粹>的体例内容和编著特点.通过收集和研究有关李氏的文献资料,表明其生于1909年,广西藤县或苍梧人,师从广西名医陆钧衡,曾游学于江浙港澳,尤精于针灸,是民国时期较有成就的医家.<针灸精粹>1卷,共14章,集各书所长,会各家精英,重视穴性,取穴精当,针灸并重,简要实用,对针灸的学习和临床都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郑毓琳先生是我国现代最卓越的针灸家之一。他一生秉承家学,勇于创新,成功地将内功与中国传统针灸针法相融合,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郑氏针法,用于治疗眼疾重症等疗效超群,誉隆四海。主要成就有:担纲中国中医研究院创院初期的针灸科研、教学、临床工作,为新中国培养出一大批针灸名家;首倡经络实质研究;受中央首长重托多次给友邦领导治愈顽疴,成为新中国政治外交的重要纽带。  相似文献   

11.
《中国针灸》2009,29(9):752
从耳针操作规范化研究编制的意义、科学性及关键问题三方面对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编制中的主要难点与争议问题进行探讨,主要包括:怎样规范耳针操作;标准制定的依据与科学性;术语和定义的选择;为何仅规范4种耳针的操作方法等.进一步提出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3部分:耳针>需要研究和完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对"澄江针灸学派"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形成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的形成,基于其创始人及传人关心民众疾苦的宅心仁厚,及其对廉、便、效、验针灸仁术的挚爱;该学派的发展壮大,得益于新中国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政策。该学派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凸显了其信念坚定、不畏时艰、主动与时俱进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3.
田开宇 《中国针灸》2002,22(2):14-22
为方便学生记忆,笔者将头穴按纵线10条和斜线4条分类,参照穴线分区和腧穴定位,对定位以及主治进行比较和归纳,总结出一些简便易记的特征。本法将有助于中医系学生和未系统学习过针灸学的医务人员尽快掌握和应用头针疗法。  相似文献   

14.
实现针灸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现有针灸科研思维模式(单因素分析法)的局限和弊端进行剖析。在系统科学及系统工程学理论指导下形成新针灸科研思维模式(现代系统模式),内容包括多因素分析法;优选针灸治疗方案;定量研究,倡导正交设计;优选病症,联用他法等。新科研思维模式可以避免现有科研思维模式的不足,较好解决目前针灸临床与科研互相脱节的矛盾,提高针灸科研质量,促使科研成果高质量服务于临床,进一步提高针灸疗效。为此,应该尽快实现针灸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许建阳 《中国针灸》2001,21(8):7-15
中医针灸走向世界,机遇仅提供了条件,方法则是关键,上世纪70年代,中医朝鲜族地刺麻醉,针刺镇痛治疗多种疼痛性疾病作为突破口,获得相当的成功,掀起了针灸热,使世界医学界对古老的针灸学刮目相看,本文从中医针灸科研方法论、中医针灸科研价值观和中医针灸科研的途径等3方面,对针灸科研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16.
《针灸大成·策问 》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继  孙立虹 《中国针灸》2004,24(7):513-515
目的:探讨杨继洲<针灸大成>四篇"策问"的学术价值.方法:从医德、中医理论基础、针灸学术特点、治学方法、"策问"语言特点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结论:"策问"反映杨氏赤诚的敬业精神;以<内经><难经>为理论基础的学术渊源;辨证论治不泥数法、临床经验丰富的针灸学术特点;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博采众取的治学方法;堪称杨氏针灸学术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针灸临床工作发展的管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陈巩荪 《中国针灸》2005,25(6):373-375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我国古老针灸医学的研究和应用已经历了整整半个世纪,尤其是20世纪后20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1958年首批5个中医学院的成立和西医学习中医政策的贯彻,到今天几乎所有各级医院都有针灸科或专职针灸医师,大大拓宽了针灸的适应证;WHO在1978年和1997年先后两次分别推荐43种和63种病症,建议各国用针灸治疗;我国针刺麻醉的成功,掀起了世界范围的针灸热,也大大推动了我国针灸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的发展,加上一批批针灸学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毕业也加快了针灸学术水平的提高;WHO在我国建立的3个针灸合作中心和世界针联(WFSA)的成立及其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把针灸医学传播到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也促进了针灸学术的国际交流,保持了针灸热的持久不衰.  相似文献   

18.
王珑  邹伟  于学平 《中国针灸》2008,28(12):925
从《针灸学》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意识的必要性和途径两方面进行论述。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式学习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主体意识,是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本质要求,也是真正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互动,从而切实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为提高《针灸学》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系统评价与针灸文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针灸文献综述与系统评价的联系与区别,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重要意义。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开展针灸文献系统评价的可行性四个方面为针灸工作者简介了系统评价的概念,大根方法以及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运用文献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澄江针灸学派10余位代表性人物的学术生平、思想与贡献,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该学派的学术源流。结果表明澄江针灸学派立足中医传统理论,接受中医科学化思潮的影响,关注针灸临床实践,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日本针灸的启发,是一个既注重承续中医理论体系,又能主动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开放、包容的中医学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