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四川省石渠县牦牛与绵羊多房棘球蚴的自然感染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四川石渠县牦牛、绵羊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牦牛的感染率6.7%,绵羊7.7%,对9例标本的观察表明,多房棘球蚴在家畜肝脏发育不良,没有育囊与原头节。其大体形态与组织病理改变与人肝多房棘球蚴相似。  相似文献   

2.
多房棘球绦虫特异性和保护性抗原的研究是多房棘球蚴病免疫和诊断的基础。由于天然抗原来源有限,应用受到限制,重组抗原的研制则可解决质量控制和抗原来源的问题。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对多房棘球蚴病诊断抗原尤其是重组抗原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多房棘球蚴在动物和人体内的发育与组织病变考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82~1985年在新疆、宁夏等地共记录人体多房棘球蚴病142例,其中男72,女70。最大年龄69岁,最小12岁,而30~40岁组65例(47%)。人体9例病理标本主要呈巨块型和巨块结节型病肝,质地坚硬。切片显示病肝纤维化,其间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病变,近中央处有坏死空洞。多房蚴由许多细小泡囊组成。角质膜较厚,生发层脱落不见,缺原头节,全系不育囊。囊腔有豆渣样碎屑,无囊液。 宁夏固源流行区自然动物宿主调查发现中华鼢鼠(Myospalax fontanieri)是本虫宿主新记录,自然感染率0.3%。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 alaschanicus)自然感染率为1.3%。二种鼠类的多房蚴发育状况良好,质软有丰富的次生泡囊和原头节。中华鼢鼠有60~80%的育囊,达乌尔黄鼠有40~60%的育囊。二者切片所见泡囊角质层薄,有断裂;生发层较厚,发育有原头节并有群多的石灰质颗粒。组织病变有炎症白细胞浸润,并有成纤维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肉芽肿病变,肝组织绝大部分被次生囊所取代。观察证明两种鼠类是我国多房棘球蚴的适宜动物宿主。 小白鼠人工感染实验阐明虫卵至多房棘球蚴的全程发育。感染孕节48小时后肝组织内有六钩蚴病灶。3天后虫体呈囊块,与肝组织有界限可辨。10~12天后虫体形成泡囊,有生发层细胞分化。30天后泡囊增大达1.3×1.0  相似文献   

4.
新疆尼勒克县首次发现伊犁田鼠感染多房棘球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1999年10月11-22日在新疆尼克县境内科古琴山南坡孟玛热勒林场进行野生动物度调查时,捕获并解剖野生伊犁田鼠916只,其中7只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感染率为0.76%,其中3只有发育完全的原头节;4只为发育不完全的雏囊可见完整角质层和生发层。但无原头节。伊犁田鼠体仙查获的多房棘球蚴为该绦虫中间宿主的一个新记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腹腔感染细粒棘球蚴(Eg)或多房棘球蚴(Em)微囊对小鼠肝脏Em感染及致病的影响。方法收集Eg和Em原头节,分别体外成囊培养6周和8周。将60只C57雌性小鼠随机分为Em/Em感染组、 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和假手术组等4组,每组15只。Em/Em感染组、 Eg/Em感染组、单纯Em肝脏感染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感染Em微囊50个(1×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 Eg微囊50个(1×PBS缓冲液稀释至1 ml)、生理盐水1 ml,1个月后小鼠开腹,经肝门静脉注射感染2 000个(200μl)Em原头节;假手术组小鼠腹腔和肝门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小鼠腹腔感染前及感染后第1、 3和6个月尾静脉采血,ELISA检测血清中抗包囊囊液蛋白抗体情况。肝门静脉感染后1、3和6个月,每组各剖检5只小鼠,肉眼观察肝脏病灶感染情况,并进行量化计分。取各组小鼠大叶肝脏,进行石蜡切片和HE染色,观察肝脏病灶组织情况。采用SPSS 21.0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体外培养6周的Eg微囊直径为300~500μm,培养8周的Em微囊直径为150~300μm。ELISA结...  相似文献   

6.
伊宁县阿恰勒发现伊犁田鼠感染多房棘球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疆尼勒克县孟玛热勒林场发现伊犁田鼠 (Microtusilaeus)感染多房棘球蚴 (Echinococcus maltilocularis)为线索 ,伊犁州鼠防监测组 2 0 0 0年 6月~ 8月对伊宁县阿恰勒的科库尔琴和库尔赛塔乌勒山间沟谷进行了伊犁田鼠感染多房棘球蚴调查。该谷地南部和孟玛热勒林场博尔博松沟相连 ,北部与精河县大河沿子冬草场毗邻 ,调查地区位于北纬 4 4°13′~ 4 4°17′,东经 82°0 0′~ 82°15′,海拔高度在 180 0~ 2 4 0 0 m之间。伊犁田鼠多分布在沟谷冲积坡黑土层 ,鼠密度相对较高并呈点状分布于牧民牛羊圈附近或与长尾黄鼠共处同一栖息地。1…  相似文献   

7.
新疆塔城地区多房棘球蚴的鼠类宿主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89~1991年由新疆的塔城、裕民、额敏和托里等4个县市采集各类鼠类4科11属14种共9832只。剖检结果发现有0.014%(1/6980)小家鼠(Mus musculus)和0.09%(2/2211)赤颊黄鼠(Citellus erythrogenys)自然感染多房棘球蚴。二者发育的多房棘球蚴均系不育囊,囊内没有原头节。小家鼠和赤颊黄鼠均是本虫在我国的鼠类宿主新记录,而赤颊黄鼠又是本虫鼠类宿主的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重离子对肿瘤放疗比常规放疗更具优势,因为重离子放疗具有极佳的生物效应和剂量一致性。多房棘球蚴病具有肿瘤特性,本研究主要目的是用重离子放疗作为多房棘球蚴病的一种非手术治疗方法。方法通过LD50来评价原头蚴的死亡情况,应用光镜和投射电镜研究多房棘球蚴经X射线和碳离子电离辐射照射后形态结构变化。结果电离辐射使多房棘球蚴细胞质减少,生发层细胞深入到角质层内的绒毛消失。细胞器混乱并聚集,线粒体、高尔基复合体等细胞器大量消失,生发层细胞内出现大液泡。与X线相比,碳离子辐射对多房棘球蚴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结论多房棘球蚴经电离辐射后细胞结构和超微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提示电离辐射可抑制多房棘球蚴生长。碳离子电离辐射对多房棘球蚴的抑制作用比X线辐射照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湖北省南漳县1例多房棘球蚴病本地感染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根据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这是南漳县罕见的1例疑似本地感染的多房棘球蚴病病例,提示当地存在棘球蚴病本地传播的可能,需要加强非流行区棘球蚴病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北部多房棘球绦虫动物宿主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的农村牧区以及山地和草原地带进行多房棘球绦虫终宿主和中间宿主调查的结果。采用槟榔碱导泻法检查 30 5只家 (牧 )犬 ,在 5 2只犬中检出棘球绦虫成虫 ,感染率为 17%。对所获 13974条虫体进行鉴定的结果 ,皆为细粒棘球绦虫。表明在新疆北部泡型包虫病流行地区 ,家犬不是多房棘球绦虫的终宿主。检查啮齿目动物 31种 5 16 3只 ,食虫目动物 4种 2 6 1只和兔形目动物 2种 196只。在西部天山地区捕获的伊犁田鼠和塔尔巴哈台山地区捕获的水鼠平中发现多房棘球蚴感染 ,表明这两种鼠类是当地多房棘球绦虫的中间宿主。属于国内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犬体内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证实家犬体内是否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方法 从新疆和静县巴音布鲁克草原现场收购的30条牧羊犬,经麻醉后处死解剖,在1只雌性牧羊犬小肠内发现棘球绦虫成虫1万条以上,经显微镜观察,疑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混合感染。用Eg1f/r和EM-15/17EM引物分别对两种棘球绦虫的线粒体DNA特异目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鉴定。结果 形态学观察:细粒棘球绦虫孕节长大,生殖孔偏后,位于节片一侧中部。子宫有不规则的分支和侧突(侧囊),内含虫卵200~800个。多房棘球绦虫较短小,4~5体节。孕节中子宫呈简单的囊状,无侧囊。生殖孔开口于侧缘的前半部。线粒体12S RNA序列鉴定,扩增样本DNA经同源序列比较发现,与细粒棘球绦虫G1型具有相同的序列;扩增样本与多房棘球绦虫具有相同的序列。分别确定为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两种虫种。结论 首次证实家犬体内存在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的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3.
小鼠感染泡球蚴后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观察人工接种泡球蚴(EM)昆明小鼠体内6种细胞因子水平的动态变化,研究泡球蚴病的免疫学机制。 方法 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分别腹腔接种泡球蚴及生理盐水,持续观察260d,收集各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γ干扰素 (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IL5、IL10水平。 结果 实验组6种细胞因子水平始终高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辅助性T细胞1(Th1)类细胞因子IL2水平在感染后 80d达到峰值,感染140d后迅速降低;TNFα水平在感染后40d较对照组明显上升,感染100d左右达到峰值,140d后迅速下降;IFNγ在感染80d后达到峰值,140d后缓慢下降;而在80d以前,辅助性T细胞2(Th2)类细胞因子IL4、IL5、IL10维持在较低水平;100d后,这3类细胞因子明显上升,其中IL4、IL10水平在100d达到峰值,IL5水平在140d达到峰值,以后维持在较高水平。 结论 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与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共同参与了宿主抗棘球蚴免疫。感染早期以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为主,感染中晚期转化为以Th2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中英法三国包虫病研究项目小组在欧共体EEC-STD3项目,中法科学技术友好促进会支持下,于1996年在新疆和布克塞布县进行了包虫病流行病学及生态学研究,将现场捕捉野鼠一赤颊黄鼠带回新疆医学院作多房棘球蚴感染敏感性实验,感染率功率达80%,说明赤颊黄鼠对多房棘球蚴高度敏感。有可能在塔城,阿勒泰地区的多房棘球蚴病流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己酮可可碱(PTX)和阿苯达唑(ABZ)单独及联合用药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方法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进行药物治疗,各治疗组药物用量分别为:ABZ组50mg/(kg·d);PTX高剂量组360mg/(kg·d);PTX低剂量组180mg/(kg·d);联合组ABZ50mg/(kg·d) PTX180mg/(kg·d);感染对照组(未治疗组)和空白对照组均给予等体积生理盐水,用小鼠灌胃针经口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治疗100d后(其间14只死亡),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抑囊率及小鼠血清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细胞介素-2(IL-2)和IL-10;并对泡球蚴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PTX在体外能有效地杀灭原头节(高剂量组为100%),在体内对泡球蚴抑制作用虽较弱(高剂量组为37%),但能增强小鼠的免疫力。联合用药对泡球蚴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囊率为88%,ABZ抑囊率为58%(P<0.05)。结论PTX联合ABZ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疗效明显优于ABZ。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巢式PCR在鉴别多房棘球绦虫及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水泡带绦虫、犬弓首蛔虫、多房棘球绦虫、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等样本的DNA用巢式PCR扩增.结果 巢式PCR可以扩增出多房棘球绦虫和水泡带绦虫,而对细粒棘球绦虫羊株和骆驼株及其他寄生虫均不能扩增出.结论 在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和多房棘球绦虫方面,巢式PCR有一定的诊断意义,但不能用于鉴别细粒棘球绦虫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17.
苦参碱和阿苯达唑治疗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苦参碱与阿苯达唑联用对小鼠继发性泡球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感染泡球蚴小鼠随机分为四组,即:苦参碱组、阿苯达唑组、联合用药组和阴性对照组,另设空白组。小鼠泡球蚴病用药物治疗60天后,检测各小鼠泡球蚴湿重、胸腺指数、脾脏指数和抑囊率,并进行病理组织学和超微结构观察。结果苦参碱单独及与阿苯达唑联合用药均对小鼠泡球蚴有明显抑制作用(抑囊率分别为77.61%和89.88%),各治疗组泡球蚴的平均湿重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接种泡球蚴的各组与空白组比较,胸腺普遍缩小而肝、脾增大(P<0.05)。结论苦参碱对小鼠泡球蚴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尤其联合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更好,说明两种药物具有协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泡球蚴病小鼠经苦参碱(matrine, Mat)阿苯达唑(albendazole, ABZ)及两药 联用治疗后机体的免疫应答状态和小鼠肝酶代谢的变化。 方法 泡球蚴病小鼠(AE小鼠)经Mat、ABZ及其联合用药治疗60 d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IL-4、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肝组织匀浆中NO、一氧化氮合酶(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乳酸(LD)、乳酸脱氢酶(LDH)、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的含量及活性。 结果 药物治疗组血清中IL?鄄4、IL-6和TNF-α的含量较感染对照组降低(P<0.05),IL?鄄2的含量高于感染对照组(P<0.05),其中联合用药组IL-4和TNF-α下降较感染对照组明显(P<0.05);各用药组肝组织LDH、NO、NOS和iNOS均较感染对照组明显下降(P<0.05),iNOS在Mat组及联合用药组下降幅度明显大于ABZ组(P<0.05),LD仅在联合用药组下降(P<0.05);各用药组钠钾ATP酶和钙镁ATP酶较之对照组升高(P<0.05),且Mat组及联合用药组钙镁ATP酶与ABZ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AE小鼠经治疗后,Th1型细胞因子分泌增加,Th2型细胞因子分泌减少,说明Mat能提高小鼠机体的免疫力,并能显著改善小鼠肝功能,这可能与Mat作用钙离子通道和逆转耐药性有关。  相似文献   

19.
信号通路是细胞接收各种刺激信号的途径,从而做出相应反应,如细胞增殖、分化及凋亡等。在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感染宿主后,自身细胞及宿主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通过细胞表面的受体,将刺激信号传递到细胞内,引起棘球绦虫或宿主细胞相应变化,使棘球绦虫能够在宿主体内生长繁殖。通过对信号通路的研究,研制阻断信号通路的药物,对控制泡型棘球蚴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