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发现意外胆囊癌(unexpectedl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6830例LC手术,其中发现合并胆囊癌51例,27例仅行LC手术,24例中转行根治术.结果 行LC手术27例中Ⅰ期10例,Ⅱ期6例,Ⅲ期6例,Ⅳ期5例;Ⅰ、Ⅱ期患者术后1~3年内死亡3例,3~5年内死亡9例,另外4例均存活5年以上;Ⅲ、Ⅳ期患者术后3~18个月内死亡11例.中转开腹行根治术24例中Ⅰ期7例,Ⅱ期7例,Ⅲ期6例,Ⅳ期4例;Ⅰ、Ⅱ期患者术后存活2年1例,存活5年以上3例,3~5年内死亡10例;Ⅲ、Ⅳ期患者术后5~18个月内死亡4例,3~5年内死亡5例,存活5年以上1例.行LC手术患者中2例发现Trocar切口处肿瘤种植转移.结论 UGC极易发生转移,预后差,外科医师应当警惕UGC并积极预防切口种植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腹腔镜意外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1996年3月至2011年3月315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的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预后资料.结果 8例患者术前诊断5例胆囊结石,2例胆囊息肉,1例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其中pT1期4例(pT1a期3例、pT1b期1例);pT2期2例;pT3期及pT4期各1例.pT1期单纯胆囊切除术后密切随访,pT2期及pT3期行胆囊癌根治性切除术,其中1例为首次手术中行根治性切除术,2例术后确诊二期手术.pT4期行单纯胆囊切除后未进一步治疗.pT1期4例随访2年以上,仍存活;pT2期1例二期根治性切除术后已存活3年,1例术后16个月死亡;pT3期患者术后18个月死亡;pT4期术后6个月死亡.结论 早期胆囊癌术前诊断十分困难,术中应常规剖开胆囊检查,对可疑病变行冰冻切片检查.对pT1b~pT3期的意外胆囊癌应开腹行根治性手术.二期手术间隔时间应不超过6周.手术应同时切除原LC术的trocar切口以防止肿瘤的种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意外发现胆囊癌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4例LC时意外发现的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例NevinⅠ、Ⅱ期患者行单纯LC,10例中转开腹,其中2例Ⅲ期和3例Ⅳ期患者行胆囊切除+肝脏楔形切除+局部淋巴清扫术,5例V期患者行胆囊姑息性切除术。术后2例失访,随访12例中,3例I期患者,至今存活,未见复发;1例Ⅱ期患者术后15个月死亡,2例III期患者,分别于术后1年内和2年内死亡;2例Ⅳ期及4例V期患者均在术后12个月内死于复发转移。结论:LC术中怀疑为胆囊癌者,应中转开腹,对可疑病灶行冷冻切片检查,并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LC术后病理确诊为胆囊癌,侵犯深度超过肌层者应再次开腹行根治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现意外胆囊癌的治疗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纯胆囊切除术和根治性切除术,观察生存期及远期存活率。结果 (1)随访7年,LC患者总存活率为38.5%,LC+RC患者总存活率为66.7%,LC患者总存活率明显低于LC+RC患者(P<0.05);LC患者总生存期为(35.6±13.7)个月,LC+RC患者总生存期为(47.4±16.3)个月,LC患者总生存期明显低于LC+RC患者(P<0.05)(2)随访结束后,除Tis+T1a期两种手术方式无统计学差异外,剩余各期中,LC患者总生存期均低于LC+RC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Tis和T1a期意外胆囊癌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即可,T1b期意外胆囊癌术式选择有争议,建议选用根治性手术,T2、T3期患者应选用根治性手术或扩大根治术治疗。  相似文献   

5.
腔镜意外胆囊癌的处理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付应峰  李恒  兰明银  江斌  狄茂军  周猛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201-1202,120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中有效诊治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方法。方法回顾分析了133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5例意外胆囊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术中有128例怀疑为胆囊癌而行冰冻切片检查,有4例被诊断为胆囊癌。1例Ⅲ期,放弃治疗,3个月后死亡。2例Ⅱ期胆囊癌病人中转开腹行根治术后分别于25和13个月后死亡。1例Ⅲ期胆囊癌病人中转开腹行根治术后8个月死亡。在余下的1203例中,1例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胆囊癌Ⅰ期,随访3a,仍存活。结论胆囊癌存活期短,预后差。腹腔镜术中仔细操作是减少切口转移的关键。及时根治是切除延长UGC患者术后生存期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胆囊癌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第5位,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有部分患者术前诊断为胆囊良性疾病,于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临床上称之为意外胆囊癌(unsuscepted gallbladder cancer,UGC)。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LC遭遇UGC的情况也逐渐增多。LC对于UGC的进程以及预后有何影响,应该如何处理?本文就国外相关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胆囊癌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于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胆囊癌,临床上称之为意外胆囊癌(tmsuscepted gallbladder cancer,UGC)。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的广泛开展,LC遭遇UGC的情况也逐渐增多。现将本院1998年8月至2005年4月间LC26例UGC的资料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22):3970-3971
目的对比分析完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淋巴结清扫(LND)+射频消融(RA)和开腹胆囊切除术(OC)+LND+RA治疗早期胆囊癌(UGC)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早期UGC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行OC+LND+RA,观察组行LC+LND+RA。比较两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及存活率。结果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更短,半年内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半年、1年、2年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OC相比,LC+LND+RA术后恢复更快,能显著改善早期UGC患者的预后,有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意外胆囊癌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因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中或术后偶然发现胆囊癌,称为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unex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胆囊切除指征放宽和胆囊切除病例的增加,使UGC报道增多,且大多数文献报道UGC与早期胆囊癌的诊治和处理有关,因此UGC的临床研究受到人们的关注。作者对本科发现的6例UGC病例进行分析,以总结处理经验。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2):2795-2796
对8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意外胆囊癌占我院同期胆囊切除术的0.22%,其中LC发现2例,OC发现6例;8例意外胆囊癌中6例行根治性切除;5例(NevinⅠ~Ⅱ期)生存超过60个月,1例(NevinⅢ期)生存超过26个月,1例(NevinⅣ期)生存18个月,1例(NevinⅤ期姑息性手术)生存6个月。意外胆囊癌无明显症状,多在LC、OC术中或术后偶然发现。术前应高度重视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术中认真剖检胆囊,对疑似癌变的胆囊术中结合快速切片可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采取积极的治疗方法,提高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处理与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患者临床资料.结果:41例意外胆囊癌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5例,开放式胆囊切除术16例;均荻随访,随访时间8~66个月;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与开放式胆囊切除术组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病理分期术后生存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不同TNM分期分层,pTis+pT1a期患者单纯胆囊切除术和单纯胆囊切除-追加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后生存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T1b期患者单纯胆囊切除术和单纯胆囊切除-追加根治性胆囊切除术后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T2期患者单纯胆囊切除术和单纯胆囊切除-追加根治性肛囊切除术后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结论:胆囊切除术后意外胆囊癌的临床处理需根据TNM分级而决定,对pTis和pT1a期意外胆囊癌可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对临床分期超过pT1b期者,为改善患者预后应追加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明确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为术后辅助放疗靶区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08至2018年102名胆囊癌并接受根治术患者(R0切除;至少接受D1淋巴结清扫;未放疗;术后分期pT2+/N+)。明确复发因素及复发模式(包括瘤床/腹腔淋巴结复发)。其中术后辅助化疗37例,未化疗65例。结果:根治术后中位区域复发时间12.4月。单因素分析pT、pN、黏液成分、分化与区域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pT、pN是胆囊癌根治术后区域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中位瘤床复发时间12.5月(95%可信区间8.4m-16.5m)。中位腹腔淋巴结复发时间10.9月(95%可信区间8.1m-13.7m)。单因素分析pT、pN、分化与瘤床复发相关(P<0.05);pT,pN,神经脉管侵犯与腹腔淋巴结复发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pT/pN是瘤床复发和腹腔淋巴结复发独立预测因子(P<0.05)。术后腹腔淋巴结复发分布:8、12a、16b1高复发(>40%);9、12p、13、16a2次之(20%-30%);3、5、6、7、14、16b2、17、18组较少(<10%)。结论:胆囊癌根治术后复发率高,pT/pN是影响复发独立因素。即使D1淋巴结清扫,腹腔淋巴结复发仍多见。建议放疗靶区包括:瘤床及部分腹腔淋巴结:8、9、12a、12p、13、16a2、16b1。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直肠腔内超声检查(ERUS)对直肠肿瘤浸润深度分期的准确性,评价ERUS在经肛门内镜显微手术(TEM)术前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北京协和医院行TEM局部切除术患者50例,共50个直肠肿瘤.所有患者术前均采用ERUS进行直肠肿瘤浸润程度分期,术后进行病理分期.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术前ERUS分期判断pT0、pT1、pT2期直肠肿瘤浸润深度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和术前ERUS诊断T0/Tis+T1期直肠癌的准确性、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比较直肠肿瘤术前ERUS分期与术后病理分期结果.结果术后病理诊断35例直肠腺瘤(pT0期),4例原位癌(pTis),8例早期侵袭性癌(pT1期),3例进展期癌(pT2期),术前ERUS诊断uT0期38例(76.0%),uT1期8例(16.0%),uT2期4例(8.0%). ERUS判断直肠肿瘤浸润深度总的准确性为90.0%(45/50),判断pT0、pT1、pT2期直肠肿瘤浸润深度准确性分别为94.0%(47/50)、95.2%(46/50)、94.0%(47/50). ERUS诊断pT0/pTis+pT1直肠肿瘤的诊断准确性、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4.0%、95.7%、66.7%、97.8%、50.0%.结论 ERUS判断T0期直肠腺瘤和早期直肠癌浸润深度的准确性较高.虽然在影像学上区分T0期与Tis期直肠肿瘤存在困难,但不影响ERUS为TEM提供可靠的术前评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意外发现胆囊癌的处理方法.方法 对2004年1月~2009年2月5例内镜微创保胆手术术中发现的胆囊癌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5例意外胆囊癌患者中.术前诊断慢性结石性胆囊炎3例、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合并胆囊息肉1例、单纯胆囊息肉1例.术后病理分期:NevinⅡ期1例、NevinⅢ期3例、NevinⅤ期1例.至随访截止,2人死亡,3人存活,最长者已26个月,仍存活.结论 具有胆囊癌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行开腹胆囊切除术,提倡内镜微创保胆术中对可疑病灶进行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对意外胆囊癌患者建议施行根治性胆囊切除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对比研究,评价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与根治性胆囊切除术(RC)两种方法治疗早期胆囊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选择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63例早期胆囊癌患者,按其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分为LC组(28例)与RC组(35例).对2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生存率及复发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LC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1%(2/28),与RC组的48.6%(17/35)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75,P<0.01).RC组中Ⅰ期患者的术后第1、3、5年累积生存率均为100%,Ⅱ期为76.2%、42.9%和23.8%;LC组Ⅰ期为81. 8%、54.5%和27.3%,Ⅱ期为17.6%、5.9%、0.0%.两组同期生存曲线经log-rank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期:χ2=20.74,P<0.01;Ⅱ期:χ2=11.35,P<0.01),RC组的生存率优于LC组.RC组术后1、3、5年肿瘤累积复发率分别为20.0%、48.6%、68.6%,LC组为60.7%、85.7%、9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0,P=0.0013),RC组术后的复发率显著低于LC组.结论 对于早期胆囊癌患者,首选的外科治疗方法是根治性胆囊切除术,这对降低术后肿瘤复发率,提高远期生存质量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中意外胆囊癌(unsuspected gallbladder carcinoma,UGC)的处理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如皋市人民医院2005-08/2008-12 LC 200例,发现意外胆囊癌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纯腹腔镜胆囊切除1例.随访11个月至今存活;LC中转开腹1例,行根治术后随访2 a至今存活.LC术后二次手术者1例,根治术后3个月发生腹腔并切口转移,再行姑息手术2个月后死亡.结论:早期警惕,及时根治切除是延长UGC患者术后生存期及减少切口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回顾性分析5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术中意外发现胆囊癌患者的临床特征、病理分期、手术及术后处理措施。方法常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取出胆囊并切开后怀疑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者5例,继续腹腔镜下补做胆囊床、胆囊三角区系膜及淋巴结清除。结果术后病理检查4例为高分化腺癌,1例为中低分化腺癌伴淋巴结转移。术后3例行腹腔动脉灌注化疗,1例ERCP置管减黄治疗。随访6个月-3年,4例无切口种植、腹腔及远处转移,1例死亡。结论对腹腔镜下切除的胆囊怀疑为胆囊癌者行胆囊床、胆囊三角区系膜及淋巴结的清除是一种可取的办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病理分期为pT1.pT2直肠癌患者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1ymph node metastasis,LNM)的危险因素。方法对543例直肠癌行直肠癌根治术术后病理分期为pT1.pT2患者资料,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其出现区域LNM的高危因素。结果pT1.pT2患者543例中,76例(14.0%)出现区域LNM,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pT2)、肿瘤形态(非息肉状)、肿瘤低分化(Poor differentiated,PD)、脉管侵犯(Lymphovascular Invasion,LVI)、神经周围侵犯(Perineural Invasion,PNI)(P〈O.01)、瘤床结缔组织形成(中、重度)是术后发现区域LNM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分析提示,LVI、PD、pT2是出现区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脉管侵犯、肿瘤低分化及肿瘤浸润深度是预测pT1-pT2直肠癌患者出现区域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N0期食管鳞癌三野根治术后放疗价值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分析1993年1月至2006年11月我院食管癌患者行下颈、右胸、上腹三野淋巴结清扫根治术,术后病理诊断证实均为鳞癌,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N0期患者756例,其中单纯手术665例,术后放疗91例。术后3~4周开始放疗,照射中位总剂量50 Gy,分25次,2 Gy/次,5次/周,5周完成。结果全组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7%、82.2%、74.1%和65.4%,5年生存率手术组和术后放疗组分别为73.7%和76.8%(χ2=0.134,P=0.714)。分层分析术后放疗较单纯手术可提高pT4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6%对50.4%(χ2=3.919,P=0.048),并能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而对于病变长度≤5 cm患者5年生存率反而降低,分别为69.5%和74.3%(χ2=4.336,P=0.037);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术后预防性放疗可明显提高pT4期的生存率和降低pT4期瘤床复发率,年龄和pT分期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发现意外胆囊癌(UGC)的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4 10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和术后8例UGC的临床资料.结果 8例患者被证实为胆囊癌,6例行LC,其中1例切口种植,1例42个月后死于肿瘤转移;2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行胆囊癌根治,长期生存,1例因不能根治行单纯胆囊切除.结论 腹腔镜手术发现的UGC大多均属早期,采取合适的治疗手段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