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09例急危重患者为对照组,采取常规方法转运;选取2015年759例急危重患者为实验组,建立院内安全转运路径,根据路径流程实施,流程包括转运前风险评估、转运人员选择、转运物品准备、家属与接收科室沟通,转运途中严密监测、加强沟通,转运后详细交接记录,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结果比较2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接收科室满意率,实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P0.01)。结论实施急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路径能转变急诊科医护人员的观念,加强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与监护,从而降低急危重症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保证患者转运途中的安全,同时也提高科室满意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和探讨实施风险核查评估在院内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395例院内危重转运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222例患者为观察组,在转运前实施风险核查评估流程,其余患者为对照组,实施院内患者转运流程。比较两组转运前急救措施落实率、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在转运前实施风险核查评估流程,患者转运前急救措施落实率明显提高,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院内危重患者实施转运前风险核查评估流程,能有效落实转运前急救措施,降低了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的发生率,保证院内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在院内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4月我院实施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回顾性分析运用安全转运程序管理对553例危重患者进行院内转运的情况,分析转运效果。结果:平均转运时间为(25.1±9.7)min,553例危重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心跳呼吸骤停、意外脱管(除输液管道)、坠床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0。结论 :规范的危重患者转运流程、标准化地配备转运物品及药品、有效的风险告知、完善的转运交接单建立、转运医护人员资历的规定、多学科参与的危重患者转运演练与培训、危重患者转运质控小组的专门化管理是确保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HFMEA)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2年1月至2013年5月按传统方法院内转运的危重患者1 731例纳入对照组;2013年6月至2014年l2月转运的危重患者2 052例纳入观察组,采用HFMEA对院内转运评估准备、途中监护及应急处理、交接3个流程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查找失效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改进方案,优化转运流程。对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转运时间、接收科室及患者满意度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低于对照组(P0.05),转运时间缩短,接收科室满意度从75%提高到98%,患者满意度从63%提高到96%。结论采用HFMEA方法优化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可增加转运的安全性,提高接收科室和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5.
探讨提高心血管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方法.对352例心血管危重症患者进行院内转运,对转运流程进行改进,对转运人员进行培训并明确转运人员职责,医护人员转运前共同做好风险评估,加强各部门沟通,保证绿色通道畅通,准确评估和稳定患者,配备合适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并应用转运盒和表格式转运记录单,做好充分的监护与正确记录.352例患者安全到达目的地,无患者在转运中发生医患纠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提高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和可行性,加强对危重患者转运的管理,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方法 针对重症患者转运中存在的问题,在2012年构建并实施按监护室标准配备的移动ICU,以专业化转运人员、监护和生命支持设备、二级救护站点、转运流程和预案为要素,严格进行质量控制,完成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结果 共成功转运患者214例次,一次转运成功211例次.本组中有3例机械通气患者在转运起始阶段脉搏血氧饱和度下降至90%以下,即刻返回ICU,病情稳定后再次转运成功.本组无人工气道移位和意外死亡等情况发生.结论 移动ICU转运延续了监护室环境和危重病管理水平,可降低危重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仿真演练在成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初步制定转运计划后,转运小组成员携带所有必备的转运物品及模拟人进行仿真演练,对转运人员职责、转运设备和流程及转运时间进行进一步探索及完善。结果安全转运ICU危重患者16例,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仿真演练有助于发现转运计划中的不足,确定转运成员的职责,完善转运仪器设备及转运流程,从而降低成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8.
刘纪宁  杨雍  吕汝琦 《华西医学》2014,(6):1032-1033
目的 探讨综合性医院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重要性及转运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转运策略。 方法 总结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20 352例危重患者的急救及院内转运的实践及资料,探讨转运中的医疗人员组成、急救设备、转运流程、转运风险的评估、应对方案。 结果 20 352例危重患者中,除136例因病情危重在抢救室抢救无效死亡,5 756例因抢救后病情相对平稳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留观室留观治疗或暂因患方及医院主客观原因不能转送专科住院治疗由抢救室转送急诊科监护室治疗,其余14 460例危重患者经抢救病情相对稳定后全部实现院内安全转送。 结论 合理的救治医疗人员组成、积极对危重患者的救治、作好病情评估、把握好转运的时机是实现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降低转运途中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方法 :优化转运流程前医生和护士主要依据经验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优化转运流程后应用"ICU转运决策核查单"进行病情评估和物品准备,第一部分为危重患者风险评估,第二部分为自行设计的转运前核查单,主要包括患者准备、物品准备、人员准备、相关科室确认和转运中病情观察记录单。结果 :优化ICU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前,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0例,共发生不良事件6例,发生率为15.0%,其中病情变化发生2例、跌倒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微量泵电量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3.0%;优化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后,院内转运危重患者45例,共发生不良事件3例,发生率为6.7%,其中病情变化发生1例、仪器设备故障1例、氧气瓶供氧不足1例;转运急救物品携带齐全率98.0%。结论 :ICU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的优化可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在急诊监护室危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7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17例设为对照组,将2018年1月至12月急诊监护室危重症院内转运患者228例设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转运方法及流程进行院内转运;试验组运用标准化分级转运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安排对应转运医护人员及物资,确定转运时间。结果试验组患者转运至CT室、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以及普通病房的转运时间短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对转运满意度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将标准化分级转运单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能有效缩短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时间,降低转运不良事件,确保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1.
张倩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9):7261-7261
目的探讨急诊科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护理经验。方法分析158例危重患者的安全转运措施。结果成功转运158例,无1例在转运途中发生意外,取得良好效果。结论转运是一个连续监护救治护理的过程,转运前,充分评估,预见性准备,途中的观察与抢救、严格交接班等,才能为抢救患者争取时间,确保危重患者转运安全。  相似文献   

12.
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此类患者院内转运危险系数大。以往,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对危险因素估计不全,物资准备不足,转运交接实行口头交班,易发生意外和交接科室相互推诿责任。合理的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流程,应该针对性的对急诊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危险因素进行充分评估,计划,合理安排护送人员并实施,做好与相应科室的交接工作,环环相扣,各科合作,保证危重患者的转运安全。因此,本文对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可拆卸组合式转运床拖车的设计与应用方法 ,并了解其应用效果。方法设计可拆卸组合式转运床拖车,并应用于1026例Ⅰ级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结果患者在转运期间未发生仪器坠落损坏的情况。结论可拆卸组合式转运床拖车可为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途中监护和急救设备提供稳妥安放的装置,减少转运过程中的风险,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学科合作的流程管理在急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经急诊科进行院内转运的15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患者采取传统模式进行院内转运,观察组患者采取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模式进行院内转运,对2组的院内转运过程中护理缺陷的发生率及患者家属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缺陷比例及转运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学科合作流程管理应用于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可以保证院内转运任务更加规范、优质、高效的完成,提高了患者家属满意度,应用前景广阔,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HFMEA在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400例需院内转运的外科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转运模式,观察组运用HFMEA实施转运,通过早期预警评估、分析急诊外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失败原...  相似文献   

16.
急诊患者由于诊断、治疗的需要须进行院内转运,而危重患者转运中随时会发生病情变化,危及生命。2009年8月~2010年9月,我们将优化转运流程应用到652例急诊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运用业务流程再造流程理论,体现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方法根据危重患者转运过程安全有效的需求,对原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将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分解细化,再造新的危重患者转运管理流程。对流程改进前后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流程改造前院内危重患者转运371例,外科组患者满意度为84.4%,内科组为83.8%;流程改造后危重患者转运397例,外科组患者满意度为93.3%,内科组满意度为92.1%,改造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6.47,5.28,P〈0.05)。结论将流程管理应用到危重患者转运中,规范危重患者转运流程,对患者进行连续动态的病情观察,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危险,提高护理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急诊科护士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认知状况及相关态度,为优化院内转运相关流程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方法利用自制问卷对160例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问卷包括3个部分,分别为人口学基本信息、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相关态度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相关知识。结果急诊科护士的转运相关知识得分为(13.34±1.37)分,优秀率为5.0%。急诊科护士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认知情况不受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是否具有急诊专科护士资格等因素的影响(P0.05)。急诊科护士对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相关的态度得分为(4.12±0.48)分,与认知得分呈正相关(r=0.221,P0.05)。结论急诊科护士院内转运知识水平有待提高,同时其对待转运的态度决定了认知情况,在加强专业知识方面培训的同时,应加强转运的重要意义及风险方面的培训,最终提高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安全度。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诊疗技术的不断提高和发展,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也有了很大提高。现将急诊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护理进展综述如下。1院内安全转运影响因素具体如下:①急诊危重患者病情多不稳定,在转运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王宁 《护理管理杂志》2013,13(2):119-120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急诊危重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方法运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院内安全转运的影响因素,从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3个流程查找失效模式,并有针对性地制订控制方案。结果降低了院内患者转运中意外的发生率,减少了与接收科室发生的交接问题(P<0.01或P<0.05)。结论应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可提高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