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高发区,母婴是HBV传播的主要途径。因此,探讨HBV宫内感染的相关因素,具有重要意义。1资料与方法1.1资料2004年1月-2007年9月于住院分娩的孕妇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了掌握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探讨HBV相关抗体在胎儿体内产生的作用。方法用ELISA法筛选出HBsAg阳性孕妇及引产胎儿153例 ,HBsAg阴性孕妇及胎儿65例 ,共218例。然后用多聚酶链技术对孕妇 -引产胎儿HBV宫内感染进行检测。结果HBsAg阳性孕妇HBVDNA宫内感染率为53.59 %(82/153) ,HBsAg阴性孕妇静脉血中6.15%(4/65)检出HBVDNA阳性 ,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母亲血中HBsAg、HBeAg、抗 -HBc同时阳性其相应胎儿HBVDNA感染率为92.5%(74/80) ,46例抗 -HBs阳性的胎儿血有5例检出HBVDNA阳性。结论HBV宫内感染率较高 ,HBsAg阴性孕妇也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 ,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乙型肝炎病毒(haepatitis B virus,HBV)宫内传播是导致人群中众多HBV携带者形成的重要原因,目前尚无可靠的措施阻断和预防,HBV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和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本文以太原市各省市级医院筛检的HBsAg阳性孕妇及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以了解该地区HBV宫内传播的频率及其危险因素,为HBV宫内感染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杨柳  周世媛 《中国保健营养》2012,(18):3829-3830
目的探讨孕妇血清乙型肝炎病毒(HBV)标志物与胎儿宫内感染发生的关系。方法将62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胎儿为观察组,60例HBsAg阴性孕妇及其胎儿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两组孕妇血清HbsAg、HBeAg、及经利凡诺尔引产的胎儿心脏血清HBsAg,用Southern印记杂交法检测两组孕妇血清HBV-DNA和胎儿肝细胞HBV-DNA。结果观察组62例HbsAg阳性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26例,HBV-DNA阳性44例;其胎儿HBsAg阳性9例(14.52%),HBV-DNA阳性10例(22.73%)。对照组60例HBsAg阴性孕妇血清中,HBeAg阳性4例,HBV-DN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其胎儿HBsAgl例(1.67%),HBV-DNA检测结果均阴性。胎肝HBV-DNA的整合与孕妇HBV-DNA存在相关(x2=4.88,P<0.05)。结论 HBV可以进入宫腔内感染胎儿,同时证明孕妇HBeAg和HBV-DNA阳性是胎儿宫内感染HBV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5.
方益荣  叶冬青 《现代预防医学》2008,35(22):4366-4368
[目的]研究孕妇人群中HBV的携带率及HBV携带孕妇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将HBV携带孕妇作为目标人群;在孕妇产后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检测HBV标志物,发生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作为病例组,未发生的作为对照组,分析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2002~2004,共检测了3415名孕妇,HBV携带率为3.34%(114/3415),城镇孕妇HBV携带率(2.91%)低于农村孕妇(5.62%)(χ2=9.23,P﹤0.01);除2例死胎外,在112名HBV携带孕妇所生的112名新生儿中,有33名新生儿发生了HBV宫内感染,感染率为29.46%;多因素分析显示,孕妇HBeAg阳性(OR=3.1495%CI:1.23~8.04)、阴道流血史(OR=4.4795%CI:1.18~16.99)与HBV宫内感染有关联。[结论]合肥地区孕妇HBV携带率较低,且城镇低于农村;孕妇HBeAg阳性、孕期阴道流血史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玉娜 《职业与健康》2003,19(1):138-138
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当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病,而母婴传播是乙肝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现将我院1999年1月-2001年12月3 a间在我院分娩的2 886例孕妇静脉血和新生儿脐血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乙肝五项)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厦门市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情况和HBV宫内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在1 064名孕妇第一次到医院建立孕产妇保健卡时进行问卷调查并检测其血清乙肝标志物,根据检测结果选择外周血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的产妇179例随访至其分娩,并采集其分娩时的脐血和胎盘组织。对脐血进行HBsAg和HBV DNA的检测,对胎盘组织进行HBsAg的检测。采用χ2检验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被调查的1 064名孕妇中,HBsAg阳性的孕妇共179名,感染率为16.8%。对179名HBsAg阳性的孕妇的脐血进行检测发现,发生HBV宫内感染的孕妇共34名,感染率为19.0%。孕妇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为胎盘HBsAg阳性、孕妇血清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e antigen,HBeAg)阳性、孕前超重,OR分别为5.123(95%CI:1.422~18.413)、4.619(95%CI:1.225~17.534)、3.343(95%CI:1.233~9.092)。结论 对于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超重/肥胖孕妇,其新生儿可能发生HBV宫内感染,应加强自身防护措施,合理规避HBV宫内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RIA和斑点分子杂交法,对21例HBsAg阳性和9例HBsAg阴性母亲之水囊引产胎儿,进行HBV宫内感染的研究。发现HBsAg阳性母亲的4例胎儿肝组织中检到HBV-DNA,其中2例心血亦检到HBV-DNA,另2例胎儿的肝匀浆检出HBsAg。HBsAg阴性母亲的胎儿肝组织均未检出HBV-DNA,证实了HBV宫内感染的存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用于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临床效果,寻找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的更优方法。方法选取2011年6-11月医院收治携带乙型肝炎病毒的孕妇83例与同期分娩的产妇77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产妇实施单纯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肌内注射,观察组孕妇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拉米夫定口服;对两组孕妇肝功能、HBV-DNA水平以及新生儿HBV-M检测结果进行评价,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孕妇在孕4个月及临产前肝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孕妇在孕中和临产前HBVDNA滴度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新生儿抗HBc和抗HBe阳性者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方法,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可以明显降低乙型肝炎病毒的宫内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评价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手工检索和引文检索作为补充。对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后提取数据信息。采用RevMan 4.2完成Meta分析过程。结果经筛选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共有10篇,孕妇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的合并OR值及95%CI分别为10.23(6.92~15.14)、11.86(8.09~17.40)。其他因素未显示与HBV宫内感染相关。结论孕妇HBeAg阳性、孕妇HBV DNA阳性与HBV宫内感染高度相关,是HBV宫内感染主要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母胎细胞转运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母胎细胞转运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用STRPCR、As-PCR及hemi-nPCR技术扩增HBsAg阳性孕妇及其新生儿外周血中胎儿DNA及母亲DNA,通过检测TH01、GSTM1、ACE等位基因确定母.胎细胞转运与胎.母细胞转运。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母-胎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以GSTM1、ACE基因多态性判定母亲源性或胎儿源性等位基因,42对信息病例中有26例新生儿发生了母.胎细胞转运(61.90%,26/42);40对信息病例中有32例发生了胎-母细胞转运(80.00%,32/40);10对母胎发生了双向转运。统计分析显示母-胎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有关联,胎.母细胞转运与HBV宫内感染无关联,母-胎细胞转运与胎-母细胞转运无关。母-胎细胞转运、孕妇PBMC HBV DNA阳性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二者未显示交互作用;母-胎细胞转运、孕妇PBMC HBV DNA阳性与新生儿PBMC HBV感染有关,两因素间亦未显示交互作用。结论母胎之间存在细胞转运,母-胎细胞转运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这可能是对HBV宫内感染途径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主动与被动联合免疫阻断HBV母婴传播效果很好,但仍有少数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也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感染HBV,主要原因是宫内感染.此文就HBV宫内感染的途径、免疫阻断失败的因素及相关策略予以分析.  相似文献   

13.
孕期性行为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探讨孕期性行为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宫内感染关系。方法以212例HBsAg阳性孕妇的连续性病例及其新生儿为研究对象,以外周血HBsAgAbbott检测S/N值≥5的新生儿为病例组,余为对照组,收集孕妇孕期性行为、母亲HBeAg状态及其他相关因素等流行病学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探讨上述因素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结果214例新生儿有10例新生儿发生宫内感染。孕中期性行为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为9.15(1.10~76.28),且有剂量反应关系。既往确定的母亲HBeAg、HBVDNA阳性也是HBV宫内感染危险因素。交互作用分析提示孕中期性行为与母亲HBeAg有协同作用。结论孕中期性行为是HBV宫内感染新发现的危险因素,值得进一步研究。为预防HBV宫内感染应孕前抑制病毒复制,孕期节制性行为。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邯郸市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状况,HBsAg阳性孕妇孕期母婴阻断情况及其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率。方法:对5343例孕妇进行HBsAg的检测,调查HBsAg阳性孕妇孕期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并对其新生儿进行静脉血HBsAg检测。结果:5343例孕妇中检出HBsAg阳性孕妇322例,感染率为6.03%,其中196例曾于妊娠最后3个月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但应用HBIG的孕妇其新生儿宫内感染率与未应用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邯郸市孕妇HBsAg携带率正在不断下降,孕期应用HBIG的HBsAg阳性孕妇比例逐年增多,然而孕期应用HBIG对控制HBV宫内感染未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新生儿主被动联合免疫的免疫成功率和失败率,评价主被动联合免疫的效果。方法:选取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宫内感染新生儿54例,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非宫内感染新生儿134例和正常孕妇分娩的新生儿164例,观察各组的免疫成功率和免疫失败率。结果: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非宫内感染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77.05%,免疫失败率为22.95%;正常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88.67%,免疫失败率为11.33%;乙肝病毒携带孕妇分娩的婴幼儿,免疫成功率为59.18%,免疫失败率为40.82%。结论:主被动联合免疫对乙肝病毒宫内感染新生儿起到了积极的保护作用,但仍存在较高的失败率。  相似文献   

16.
社区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危险因素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为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利用社区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对502例乙肝病毒感染儿童和2 046例未感染乙肝病毒儿童感染相关因素信息进行整理,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出生地、乙肝家庭史、手术史、乙肝疫苗接种史6个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大年龄、女性、有乙肝家庭史是乙肝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接种乙肝疫苗是保护因素。结论扩大免疫人群,尤其是尽早对家庭内有乙肝病毒携带者的其他易感成员接种乙肝疫苗,同时在巩固乙肝疫苗高接种率的基础上,提高首针接种及时率是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失败原因。方法:选择HBsAg阳性、HBeAg阳性、HBV-DNA阳性孕妇218例,检测孕妇分娩前HBVDNA,新生儿(出生24h内且未进行阻断前)、7月龄及1岁时婴儿的HBsAg、抗HBs;所有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在三角肌注射HBIG200IU,同时在大腿前部外侧肌内注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10μg,2周再注射同等剂量的HBIG,1、6月时分别注射同等剂量的乙肝疫苗。结果: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1×106copies/ml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18.12%、19.38%,HBVDNA含量<1×106copies/mi组为7.50%、7.25%(P<0.05)。注射HBIG及乙肝疫苗后,宫内感染组7月龄、1岁时HBsAg阳性率分别为75.00%、74.19%,非宫内感染组为3.76%、4.19%(P<0.01)。结论:宫内感染及孕妇分娩前血清HBVDNA含量高是HBV母婴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采取综合措施可提高母婴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8.
细胞因子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宫内感染易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对前期研究发现宫内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免疫失败儿童表达异常的细胞因子TNFα、IFNγ、IL4和IL10,研究其相关基因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易感性的关系。方法在确定时限内选择乙型肝炎疫苗随访门诊中符合纳入标准的高危儿童,系宫内感染HBV经免疫接种失败者为Ⅰ组,免疫接种有效者为Ⅱ组和非携带HBV母亲所生健康儿童作对照。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NFα基因-238位点、IFNγ基因+874位点、IL4基因-590位点和IL10基因-1082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结果TNFα基因-238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Ⅰ组显著高于Ⅱ组(χ2=6.797,P<0.05),并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9.513,P<0.05),而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047,P>0.05;IFNγ基因+874位点A基因频率Ⅰ组与Ⅱ组比较χ2=7.238,P<0.05,与对照组比较χ2=5.199,P<0.05,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602,P>0.05;IL4基因-590位点C/T等位基因频率Ⅰ组与Ⅱ组比较χ2=0.632,P>0.05,Ⅰ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584,P>0.05,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0.004,P>0.05;IL10基因-1082位点G等位基因频率Ⅱ组与Ⅰ组比较χ2=10.359,P<0.001,Ⅱ组与对照组比较χ2=35.418,P<0.001,但是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χ2=1.759,P>0.05)。结论TNFα基因-238位点A等位基因和IFNγ基因+874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