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赵慧  全毅  袁红霞 《河南中医》2020,40(2):167-170
太阳烦证有太阳本经郁热不宣导致的烦证和误汗、误吐、误下、误火攻导致的变证,太阳本经烦证有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大青龙汤证和五苓散证,太阳病误治导致的变证有误汗、误吐所致栀子豉汤证、误下所致大陷胸汤证、误用火疗和下法所致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误用汗、下所致干姜附子汤证和误用汗、下所致茯苓四逆汤证。阳明烦证有阳明热证、阳明实证和阳明变证,阳明热证为白虎加人参汤证,阳明实证为调胃承气汤证,阳明变证为栀子类方证和大陷胸汤证。少阳烦证有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柴胡桂枝汤证和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太阴烦证有小建中汤证和甘草干姜汤证。少阴烦证有少阴寒化证和少阴热化证。厥阴烦证有寒极致烦证和热极致烦证。烦证总病机为热扰心神,但热有虚热、实热之分,临证须审证求因,根据不同病因,抓主证、辨病机,灵活审慎论治方可取得良效。  相似文献   

2.
沈波  杨鸫祥 《国医论坛》2022,37(3):14-16
“少阳主骨”出自《黄帝内经》,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完善,已形成一套防治骨病的中医理论体系。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全身性的慢性代谢性骨病,以全身骨量减少、骨内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属“骨痿”“骨痹”“骨繇”等中医骨病范畴,但现代医家罕有从少阳论治者。文章整理总结“少阳主骨”的涵义及少阳与OP的联系,探究从少阳论治OP的机理,是“少阳主骨”理论的传承应用,对指导OP的中医药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足少阳主骨所生病为少阳主筋,软组织损伤为筋伤,筋伤为少阳枢机不利,从少阳论治筋伤,以期在临床为某些软组织损伤疾病从足少阳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提出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文章简析少阳病理论及内涵,以及少阳主枢和少阳主骨理论。概述少阳为枢与少阳主骨理论指导下产生的少阳生骨方、针刺少阳经穴治疗膝骨关节炎、颈腰痛、软组织疾患及骨质疏松症等方面的确切临床效果和实验证据。以期挖掘和推广少阳主骨理论的临床应用和科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烦”是《伤寒论》中非常普遍的症状,全书共有76条条文提到此症,涉及方药33个。经过对条文分析,发现烦症遍及六经,可归纳为热郁太阳、少阳,热扰胸膈,热羁阳明,阳虚失摄,阴虚火旺,阴阳两虚,水湿痰饮停留,蛔虫上扰等九证。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伤寒论》“烦症”的病因病机及其在辨证施治中的意义进行了探讨。认为许多原因均可致“烦”,“烦”不仅可作为辨病位、判断疾病预后的依据而且可以确定治疗。  相似文献   

7.
“少阳主骨”理论源于《灵枢》,经后代各家发展,成为具有临床指导意义的经脉主病理论之一,广泛运用于骨关节疾病及运动障碍的诊治中。近年,“胆源性骨病”引起医学界对足少阳胆经与穴位对骨的特异性调节作用,特别是对抗骨质疏松效应的关注。少阳主骨类方剂治疗骨病与足少阳胆经穴位镇痛、抗骨质疏松、改善运动障碍的机制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研究证明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对痛觉及骨量的调控参与其中。因此,从神经生物学角度切入,探索“少阳主骨”与脑神经之间的联系,或能赋予该理论一个现代的科学解读。  相似文献   

8.
"少阳主骨"出自<灵枢·经脉>.手足少阳经的循行涉及全身绝大部分骨、关节,少阳胆、三焦在脏腑功能上与骨也有着密切联系系;肾为先天之本,肾主骨,偏于骨之体,少阳为枢,流通畅迭,不郁不结,主骨之用.通过阐释少阳胆与三焦及其所属经脉与骨的联系,以及现代医家对此的认识,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治疗骨疾病方面的运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中医“少阳主骨”概念首见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藏象理论提出了“肾藏精”“肾生骨髓”“胆主决断”“精血同源”等著名理论,后世医家基于这些理论进一步研究,用之阐释中医病因病机指导临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于“少阳主骨”理论,历代医家研究较少,“少阳主骨”理论从经脉功能角度出发,对于阐述疾病病机变化,指导疾病诊断于治疗,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此文对中医经典中有关“少阳主骨”的条文进行梳理,对“少阳主骨”理论内涵进行追根溯源,探讨“少阳主骨”理论在临床实践中对治疗筋骨疾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烦症并非太阳病的提纲病症。但是太阳病中烦症也时有出现。本文从表邪不解,内有蓄水、实热,余热扰膈,里虚,正气来复等几个方面,结合《伤寒论》原文,试析太阳病中烦症出现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周震 《天津中医药》2014,31(1):20-22
通过分析"肾主骨"与"少阳主骨"的本质及其生理与病理,探讨两者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析两者与肝之间的关系,以明确"肾主骨"与"少阳主骨"各自在骨之体用中发挥的作用,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少阳属半表半里,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对少阳病的定位,是在太阳与阳明之间,还是在阳明与三阴之间,是有争议的。就此问题,笔者不揣浅陋,提出肤浅看法,以冀抛砖引玉,就正于高明。六经分证论治,起源于《内经》。张仲景在《素问·热论》六经分证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外感病错综复杂的证候及其演变过程加以归纳总结,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王芳芳  薛栋栋  杨霞 《光明中医》2020,(11):1626-1628
"少阳主骨"理论源自于《黄帝内经》,近年来在骨病治疗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对其认识也不一而足,笔者认为,"少阳主骨"重在相火,其主要机制在于相火对肾气的维系、培护,从而对骨起到生发、温煦和固护作用,相火亢盛或不足,都会引发骨病。而小柴胡汤全方可疏通气机,补相火之虚而清妄行之炎,是"少阳主骨"理论临床应用中的主要方剂。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凡10篇,397条。其中论及烦症者76条,占19.1%,且每篇均有涉及。《伤寒论》在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等方面系统地创立了烦症的辨治理论体系,为后人完善烦症的证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姜润林 《四川中医》2006,24(11):30-31
本文举张仲景《伤寒论》中的“烦”症,从认识“烦”症的演变规律,辨析“烦”症的转归愈后,掌握“烦症”的不治之理,强调了认识疾病本质,去伪存真;拟法准确施治,截断病势,并无碍正气来复,以保向愈;洞悉不良预后,临证思危,以防不测,从而揭示了“运动传变观”在审证求因、审因论治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干姜味辛性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的功效,《本经》谓其能"通神明"。《伤寒论》中具有"除烦"作用又含有干姜的方剂有8首,细分析这8首方剂中干姜"除烦"作用及其作用机理,认为干姜的"除烦"作用,是通过其温阳健脾、散寒通脉以及"通神明"的作用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少阳病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少阳的含义何谓少阳?从字义讲:《说文》:“少”不多也,从小。《五篇》:“少”动也。又有”小”即微也、少也,有初生、起始之意。“阳”,气也,阴阳二气也”。少阳,即不多,微小,初生之阳气,如春天的春生之气,欣欣向荣。正如柯韵伯云:“少阳为微阳,如日初生。”2少阳的生理少阳包括手少阳三焦和足少阳胆。三焦主决渎而通调水道,故名“中渎之府”;三焦主持诸气,总司全身气机和气化功能,内连脏腑,外通皮毛,一身内外上下无所不至,又为水火气机运行之道路。胆附于肝,内藏精汁,故名“中精之府”,内寄相火而具生发之气,助…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中烦和躁分别而论时,认识基本一致。“烦为心烦,症在胸中,或微或甚不易为他人发觉,为患者自觉症状。躁为躁扰,症在手足,病形在外,一目了然,为他觉体征”…。在病机上,烦而不躁者属热,躁而不烦者属寒。在程度上,大致认为烦轻躁重。然而烦与躁合在一起,“烦躁”与“躁烦”的认识则大相径庭。笔者试从《伤寒论》原文的角度分别讨论“烦躁”与“躁烦”的异同,为求比较,  相似文献   

19.
少阳病成因,不外本经受邪或他经传入两种,本经受邪多因素体虚弱、抗邪无力、外邪直接侵犯少阳而成,或邪从经入腑。少阳病治疗得法,多枢机畅利,表解里和而愈;若失治误治则每致传经,或伤津而入阳明之腑。此外,尚有变生结胸、痞证及气血耗伤见悸而惊者。历代医家之和解少阳剂总以仲景大、小柴胡汤为肇基,师其法而加减化裁,使其疏利三焦气机,透达邪热,配清热药、化痰和胃药、补气药、调和营卫药、泻下药等,配伍方法既不违背少阳病禁下的治疗原则,又符合少阳兼夹阳明热结的客观实际,是治疗少阳兼夹病证与和解方剂配伍方法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少阳病篇原文较少,历来医家争议颇多,使广大函授学员一时难以掌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略谈总识少限病的体会。《伤寒论》少阳病篇仅列原文10条,讲述了少阳病的提纲、部分脉证、禁忌、误治变证、变证救治原则及传变、预后、病解时间。至于治疗,只出现一句“与小柴胡汤”,连“小柴胡汤主之”都缺如。这就使后学者无从把握少阳病的证治全貌,因而产生疑端与偏见。在《伤寒论》中阐述小柴胡汤及其类方证治的条文还有23条之多,散见于太阳病、阳明病、厥阴病、差后劳复病篇中。其对证治药效的论述周详明确,昭然若揭,足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