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时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影响,总结实施早期手术的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3年来收治的32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措施和手术时机进行分组,对各组的术中情况和术后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不同手术时机组的术中意外破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差于延期手术组.将非手术组患者分配到不同手术组后,早期手术组和中期手术组的治疗结果分级显著优于延期手术组.结论 aSAH后早期手术不仅能防止再出血降低死亡率,而且可通过清除蛛网膜下腔积血和去除骨瓣而改善预后,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在脑血管病死亡的病例中,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可达总数的14%。对囊性动脉瘤及其继发破裂的原因了解不多,其说不一。晚近,一些作者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动脉瘤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与病毒感染有关。Burch 等报导1例因心肌病而死亡的病人,其主动脉有脂质堆积,类似动脉粥样化;同时在主动脉中发现了柯萨奇病毒B_4抗体。新近的证据揭示SAH 可能与间发性病毒感染有直接关联。Jones 认为,流感病毒A 感染可能为动脉瘤的初发因素,甚至是动脉瘤破裂的一个病因。他查阅了25例SAH 病人的资料,发现20例有A 型流感病毒抗体滴  相似文献   

3.
约15%~20%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出血原因不明,这类病人的预后较动脉瘤性SAH 病人要好。头部CT 的临床应用对SAH 病人的诊断有很大帮助,发病后3日内进行CT 检查,对SAH 及其颅内并发症非常敏感,还可鉴别SAH 的病因。脑出血、动脉瘤性SAH 病人,血液常在大脑外侧裂、大脑半球间裂及基底池被探测到。Van Gijn 等(1985)发现在28例非动脉瘤性SAH 病人CT 片中有13例病人的出血主要局限于中脑周围池,而在92例动脉瘤性  相似文献   

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断、急诊手术治疗以及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12例行DSA检查,检出动脉瘤16枚;27例行CTA检查,检出动脉瘤30枚;其中有6例先后行CTA、DSA检查,两者完全符合。全部病例均在早期行显微手术治疗,无术中死亡病例,术后16例恢复良好,9例有轻度神经功能障碍,3例重度神经功能障碍,植物生存1例,死亡4例。结论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急诊CTA检查明确病因更具优势;早期手术、预防脑血管痉挛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动脉瘤性与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和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诊断、治疗和预后的差异.方法对同期发现的非动脉瘤性SAH 16例与动脉瘤性SAH 117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入院时意识状况、Hunt and Hess分级以及头颅CT扫描、并发症及预后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非动脉瘤性SAH与非动脉瘤性SAH相比,前者临床症状轻,无局灶性神经体征,16例中仅有2例出现意识障碍(12.5%,2/16),93.75%(15/16)患者Hunt and Hess分级为Ⅰ、Ⅱ级,Franz量化为(7.2+3.2)分.结论非动脉瘤性SAH,尤其是非动脉瘤性中脑周围SAH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出血模式,临床过程轻微,并发症少,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294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其中33例并发癫痫,发病率为11。2%。并发癫痫组的死亡率为45.4%,显著高于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组(20.6%)。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性癫痫多数在病程的4周内发生,表现为不同的发作形式,应尽早或预防性应用抗惊厥药,对有二次以上发作的病人有必要坚持规则用药。  相似文献   

7.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积水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脑积水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 ,对病人的预后有直接的影响 ,本文报告 2 1例动脉瘤性SAH后脑积水的治疗。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   1.一般资料 :男 9例 ,女 12例 ,年龄 2 2~ 6 6岁 ,平均 4 7 5岁。颈内 后交通动脉瘤 10例 ,前交通动脉瘤 7例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2例 ,大脑后动脉动脉瘤 2例。SAH次数 :1次 2例、 2次 15例、3次 3例、 4次 1例。动脉瘤大小 :0 6~ 1 0cm 10例、 1 1~ 1 5cm 7例、 1 6~ 2 5cm 4例。Hunt Hess分级 :Ⅱ级 3例、Ⅲ级 4例、Ⅳ级 11例、Ⅴ级 3例。临床症状 :…  相似文献   

8.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液外溢到脑表面充满脑脊液的腔隙中形成脑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临床上将其分为创伤性和自发性两类,后者又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因脑实质内出血血液穿磁脑组织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由各种原因引起脑底部及脑表面血管破裂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者称为原发性SAH.……  相似文献   

9.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莉  吕琳  夏敏 《中国卒中杂志》2009,4(7):598-600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卒中学会于2009年发布了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处理指南,本文编译了指南中的建议部分。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再出血与内皮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本院就诊的aSAH患者95例,提取DNA,采用Taqman探针技术检测内皮素1基因SNP位点rs1800541、rs2070699、rs5370的多态性,内皮素1受体A基因SNP位点rs1801708、rs5333、rs5335的多态性,内皮素1受体B基因SNP位点rs38416、rs5351的多态性。结果再出血组与未再出血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疾病相关情况分析结果显示,动脉瘤大小及Hunt-Hess等级评分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31和0.036)。基因多态性分析结果显示,仅rs2070699和rs1801708未达到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混杂因素的情况下,rs2070699和rs1801708与再出血有关。结论内皮素多态性与sSAH后再出血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形态特征,根据CT出血形态预判颅内动脉瘤的部位。方法 回顾性分析82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CT出血形态及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总结不同部位动脉瘤破裂出血CT形态特征。结果 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出血CT形态特异,为单纯前纵裂、外侧裂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伴前纵裂、额叶、外侧裂血肿;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出血CT形态多样,特异性较差,但常见形态为一侧鞍上池、外侧裂出血,波及其他脑池,前纵裂出血少或无出血;大脑后动脉、椎动脉、基底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后循环动脉瘤出血CT形态较典型,为脚间池、桥前池、环池、四叠体池、小脑延髓外侧池、小脑幕上下出血,但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结论 根据特异性CT出血形态能够预判部分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大脑中动脉动脉瘤,预判颅内后循环动脉瘤时与脑干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困难,预判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特异性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SAH)患者介入手术干预颅内动脉瘤的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近两年来介入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性SSAH患者178例,病情严重程度按Hunt-Hess分级法,将手术干预时间分为A组(≤3 d),B组(3~14 d)和C组(〉14 d),分析术前分级,手术时间、年龄、动脉瘤部位及栓塞方式等因素和手术相关并发症(感染、术中血栓形成、动脉夹层、栓子事件以及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等)的联系。结果 Hunt-Hess4级、辅助栓塞和非W illis环动脉瘤患者术后并发症高于分级更轻的患者;年龄、性别和介入手术干预时间不对并发症的发生构成影响。结论介入干预颅内动脉瘤SSAH,条件许可时应及早进行。需特别重视需要应用辅助栓塞技术的病例以及W illis环以外的颅内动脉瘤,应对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诊治规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的发病率约为(4~10)/10万人年,总的病死率约为50%,三分之一的存活生活不能自理。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中,85%为动脉瘤破裂。目前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处理尚存不同观点,因此,迫切需要对其施行规范化诊断与治疗(图1)。  相似文献   

14.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积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脑积水杨俊,苏亦兵,赵继宗我院从1982年至1992年,收治了因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所致急性脑室扩张、脑积水病人23例,约占同期颅内动脉瘤的0.4%,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男12例,女11例,年龄24~67岁,平均...  相似文献   

15.
脑血管造影检查是揭示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的主要手段,但相当一部分病人因首次造影结果呈阴性而被漏诊。动脉瘤内及瘤周的复杂病理、生理改变,及某些人为因素如术前准备不足,术者操作不熟练等,均可导致首次造影呈阴性。本文即就蛛网膜下腔出血首次造影阴性的原因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高分级(Hunt-Hess分级4-5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治疗时机与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81例高分级aSAH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3个月,根据临床表现或CT检查诊断迟发性脑缺血(DCI),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预后,其中3~5分为预后不良。结果 81例中,显微夹闭术治疗36例,血管内栓塞治疗45例;发病3 d内治疗54例,发病3~10 d治疗23例,发病>10 d治疗4例。术后随访3个月,32例发生DCI(39.5%,32/81),其中夹闭术和血管内治疗的DCI发生率分别为41.7%(15/36)和37.8%(17/45);46例(46/81,56.8%)预后不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发病3~10 d接受治疗的病人DCI风险明显增高(OR=2.88;95%CI 1.03~8.00;P=0.043)。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时机、年龄>55岁和脑室内出血量>30 ml与术后3个月预后不良有关(P<0.05);亚组分析显示,年龄>55岁(OR=23.26;9...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 SAH)病人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Lindegaard比值(LR)与脑组织氧分压(PbtO2)的相关性。方法 2019年8月至2022年2月前瞻性收集a SAH共46例。使用LICOX-Ⅱ型脑组织氧分压监测系统,采用氧分压探针(Clark型微型电极)记录大脑中动脉供血脑组织PbtO2,其中PbtO2<20 mmHg且持续时间≥10 min定义为局部组织缺氧。TCD检测PbtO2探针同侧MCA和颈内动脉(ICA)颅外段,LR指同侧MCA与ICA颅外段平均血流速度比值,LR≥3存在脑血管痉挛。结果 根据PbtO2监测结果,16例出现脑组织缺氧(缺氧组),30例无脑组织缺氧(非缺氧组);与非缺氧组相比,缺氧组入院GCS评分较低(P=0.041),脑血管痉挛发生率呈增高趋势(P=0.057)。LR判断存在脑血管痉挛37例,无脑血管痉挛9例。LR与PbtO2呈显著负相关(r=-0.305,P=0.039)。LR≥3预测脑组织缺氧的特异性很高(93.3%),但敏感性较低(56.3%);LR对脑组织缺氧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1.8%和80....  相似文献   

18.
背景最新实验证据表明:预处理能引起机体对抗脑血管痉挛的内源性保护机制。目的探讨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病人体内是否也存在这种内源性保护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一组多中心aSAH病人的缺血性预处理刺激情况:包括病人已存在狭窄闭塞性脑血管疾病和(或)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非动脉瘤性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方法自发性SAH患者首次CTA和DSA均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者,3~4周复查CTA或DSA,结果仍为阴性者诊断为非动脉瘤性SAH。分为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PMN)组和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组。结果 51例患者首次CTA和DSA未发现动脉瘤和其他血管病变,其中4例复查CTA或DSA发现动脉瘤,另有6例患者未复查即死亡。诊断为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共41例,其中PMN组29例,nPMN组12例。平均随访2.3年,两组均无死亡,全部的PMN病例和83.3%的nPMN病例预后良好。结论非中脑周围非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nPMN)临床过程和预后介于动脉瘤性SAH和PMNSAH之间,需要通过重复造影检查排除动脉瘤的可能。  相似文献   

20.
[发病率]:蛛网膜下腔出血(简称SAH-S)后不少患者迅速死亡而不及就医,故其真实发病率很难统计。尸体统计亦因各家所用方法是否可靠而不同。如McCormick等1965年在13185例尸检中发现动脉瘤153例(1.2%),而该氏于1971年在1587例尸检中发现125例(7.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