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药品导致不良反应的因素及预防对策.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绍兴市第五医院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200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药品不良反应给药途径、联合用药情况、药品品种分布、临床表现、处理及转归等.结果 年龄≤14岁的26.0%、≥60岁的88例44.0%;静脉给药84.0%,口服9.5%,肌注6.5%;应用药品平均(2.22±10.45)种,联合2种以上用药73.0%;药品品种分布包括抗感染药物67.0%、中药注射剂25.0%、其他8.0%;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最常见61.0%、消化系统症状17.0%、心血管系统症状14.5%、其他7.5%;经停药或对症治疗后,药品不良反应症状均得到控制,治愈83.5%、好转15.5%,使原患疾病病程延长5例,无后遗症及死亡发生.结论 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对患者的心身健康造成危害,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采取相应措施以减少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药品不良反应(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ADR监测工作有利于加强药品管理、提高用药质量、控制和减少药源性疾病的发生。本研究就2008年度安徽省黄山市人民医院上报的ADR进行分析、总结,以期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降低ADR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11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卢湾分院已对药品不良反应(ADR)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监测报告制度,为确保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医院有关部门对门、急诊和住院部病人的用药情况进行监测。作者回顾性总结和分析了2005年及2006年度上报的117例ADR发生情况,供临床医师和药师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报告,探讨药品ADR发生的规律及特点,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我院2013年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45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 ADR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患者(35.2%);静脉滴注和静脉推注给药途径引发的ADR最多(80.4%),其次为口服给药(13.5%);引发ADR的药品种类以抗感染药物为主(24.9%),其中抗感染药物中以头孢菌素类为主(36.0%);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多为皮肤及其附件(32.3%);绝大部分ADR经过相关处理后能够完全治愈或者好转(分别占56.1%和42.8%)。结论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抗感染药物及抗肿瘤药ADR的监测,注意观察中老年患者用药过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26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其规律,为提高合理用药水平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全院上报的264例ADR病例报告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评价,计算三大类药物ADR发生例数与其用药频度(DDDs)的比值,分析其ADR的相对发生率。结果:抗感染药引起的ADR比例最高,位于前3位的分别是喹诺酮类、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其次为中枢神经系统用药与中(成)药。抗感染药物中DDDs排序居前三位的依次为喹诺酮类的左氧氟沙星、大环内酯类的阿奇霉素和喹诺酮类的洛美沙星。中枢神经系统药物DDDs排序居前三位的为解热镇痛药氨麻美敏(日夜百服咛)片、营养神经药甲钴胺和解热镇痛药美洛昔康。中(成)药中引发ADR的品种较多,ADR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其次为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损害。ADR报告例次科室分布差异较大。结论:应通过加强对用药过程的观察,强调合理用药和ADR监测,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彭佳蓓  王鼎盛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2):3456-3458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收集的219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9例ADR涉及药物11类62种,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占94.98%;以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53.42%,其次是中药注射液,占21.92%;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占50.23%。结论应重视ADR监测工作和加强ADR知识宣传,促进患者安全合理用药,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根据我国2002年《药品管理法实施细则》和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国家实行ADR报告制度,通过上报汇总,及时发现药品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及时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本研究通过对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2006年收集上报的174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本院ADR发生的情况和影响ADR发生的因素,为及时判断与减少ADR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8.
619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王平 《安徽医药》2020,24(8):1693-1696
目的对严重药品不良反应(SADR)发生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为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利用 EXCEL数据透视表等功能,对淮南市 2015—2019年通过“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 SADR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9年累计收集上报 SADR报告 619例(1.8%)。其中女性 350例(56.5%)男性 268例(43.3%); SADR高发年龄段为 61~70岁,为 166例(26.8%);涉及药物剂型 24种,其中注射剂 SADR为 460例,构成比,最高(74.3%);静脉滴注给药 SADR为 408例,构成比最高(65.9%);涉及 283个品种规格,抗肿瘤药物 SADR为 159例,构成比最高(25.7%),其中,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的 SADR报告最多,为 40例(6.5%)。结论 SADR累及系统?器官范围广,对病人健康和生命安全危害大,是提示影响公众用药安全的最重要信息。 SADR的发生与病人年龄、药物剂型、给药途径和用药品种等多种因素有关。合理用药是减少 SADR发生的关键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应加强抗肿瘤药物、抗菌药物和静脉给药 SADR监测,注重实施风险预警。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某胸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和描述性研究方法,对医院2012—2014年收集的26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63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85.00%)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抗结核药物是引发ADR的主要药物,其次是抗菌药物和中药注射剂;ADR的临床表现以全身性损害和胃肠道损害为主;严重的ADR 29例(11.03%);与2012年和2013年相比,2014年药师和护师上报ADR例数明显增加。结论 医师、护师、药师要共同努力,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和知识宣传,尽可能减少和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反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0.
张强 《安徽医药》2019,23(4):846-848
目的 掌握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安庆市石化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方法 利用Excel,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上报的147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结果 147例ADR报告中,A型不良反应有140例,占95.24%,B型不良反应有7例,占4.76%,无C型不良反应。60岁以上老年病人所占比例最高,为41.50%;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所占比例最高,为81.63%;涉及药品种类中,抗感染药物所占比例最高,为49.6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为42.18%;上报科室以呼吸内科最多,为38.78%;上报人以临床医师最多,为75.51%。结论 ADR的发生不可完全避免,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因不合理用药导致的A型不良反应(有140例,占95.24%)却占有重要比例。要提升药师的药学服务能力,促进药学监测工作的开展,才能确保病人用药安全,做到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1.
某院16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某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某院2012年收集的162例ADR报告,分别从患者性别及年龄、出现不良反应时间、给药途径、ADR涉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引发ADR的药品种类、ADR的转归及报告人职业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62例ADR报告中70岁以上者所占比例最大(44.44%,72/162);引起ADR的主要药品种类为抗菌药物(23.76%,48/202),其次为心血管系统药物(12.38%,25/202);静脉滴注给药方式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0.86%,131/162);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29.67%,73/246);多数患者发生ADR经停药及对症处理后好转或治愈,对原患疾病影响不明显(51.23%,83/162);ADR上报人员以医生和护士为主,分别为29.01%(47/162)、69.75%(113/162)。结论医护人员应加强对老年患者的用药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0.5 h内的反应;除静脉给药外,还应考虑其他给药方式;更加关注用药后患者皮肤及其附件的变化;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加强管理;对于不良反应的处理得当,可继续保持;应增加药师的ADR上报率。  相似文献   

12.
任忠 《现代医药卫生》2013,(15):2349-2350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方法对2012年80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抗病原微生物药品不良反应居首位(66.2%,53/80),主要累及皮肤附件(28.8%,23/80)和消化系统(23.8%,19/80),且集中于静脉用药(83.8%,67/80)。结论应加强对药品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1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静 《中国医药指南》2010,8(32):107-108
目的了解上海市桃浦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的情况,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合理。结果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其次为中成药物注射剂;给药途径以静脉用药为主。结论重视ADR监测和报告工作,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4.
广州市精神病医院230例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精神病专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及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广州市精神病医院2003-2007年230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上报的ADR共涉及17个器官或系统,所涉及的系统以神经系统最为常见。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最多,占66.09%。结论:抗精神病药引起的ADR多涉及神经系统,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众多新药的不断上市,合并用药的现象增多,药品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ADR发生率也随之增加。为了解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2008年ADR监测情况,寻找发生ADR的一般规律,保障临床安全、合理用药,作者对本院2008年上报的69例ADR病例报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高药物治疗安全性.方法 收集该院2012年231例ADR报告,按患者年龄、性别、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31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107例(46.3%),女性患者124 例(53.7%).0~18岁36例,占15.58%;〉18~60岁82例,占35.50%;〉60岁113例,占48.92%.2012年度引起ADR的药物种类共涉及12大类134个品种,其中抗微生物药物占40.26%(93/231).静脉滴注导致的ADR为162例,占70.13%,其次为口服57例,占24.68%.以变态反应居多,多为皮疹、瘙痒、红肿等;其次是消化系统反应.结论 在临床应用中应全方位加强ADR监测工作,积极寻找发生原因,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率及减轻不良反应造成的后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少并预防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方法:将东北老年病专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2014年收集的ADR报告进行分析,应用Office 2007 Excel软件处理数据。结果:205例ADR报告中,女性多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DR的常发生人群为老年人;药物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引起ADR最多的药物为中成药和抗微生物药;皮肤及附件损害为最主要的临床表现。结论:临床、护理及药学人员应加大配合力度进行ADR报告的收集工作,且工作重点在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引起ADR的根本原因,以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8.
313例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上海仁济医院抗菌药物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情况,以降低人为因素引起的ADR的发生率及危害程度。方法:对2004年1月-2008年2月仁济医院自发呈报的由抗菌药物引起的ADR按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646份ADR中,抗菌药物所致的有313例病人(48.5%)341例次。其中,静脉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76.5%(261例次)。共涉及抗菌药物10类58种,以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ADR最为常见,占42.8%(146例次),其次为喹诺酮类药物,也高达31.7%(108例次)。313例抗菌药物ADR中,以一般ADR为主,皮肤和附件损伤最多,累计占总ADR的56.6%(193例次);严重ADR仅27例,多出现在用药过程中(15例次,占55.6%),明显高于一般ADR组的14.7%(P〈0.01)。另外,25例ADR可能与不合理用药有关,包括药物浓度过高(11例)、药物剂量过大(5例)、溶媒选用不当(4例)等。结论: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以降低AD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王雅  邹泽  李飞  刘鼎  王平荣 《安徽医药》2019,23(11):2320-2323
目的探讨中成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 ADR)的原因及其特点,为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 2016年 1月至 2017年 12月重庆市黔江中心医院 159例中成药所致 ADR报告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别从年龄、性别、发生时间、累及系统 /器官及临床表现、关联性评价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以 60~74岁老年病人的 ADR发生率最高( 0.13%);给药途径以静脉给药为主( 50.94%); ADR多发生于使用后 1h以内( 48.42%); 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 37.44%)。结论中成药 ADR的发生与个体差异、药物本身及临床不合理使用等因素有关,应重视和加强 ADR监测,并加强对中成药生产和临床使用的安全监管,保障病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陈浩  张灵珠 《现代医药卫生》2013,(20):3122-3123
目的 了解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昆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收集上报至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的111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岁儿童最易引发ADR,占45.05%;抗感染药易引发ADR,占82.9%,其中头孢菌素类最多,占58.7%;静脉滴注引发的ADR最多,占94.6%;皮肤、附件损害最为常见,占82.0%.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监测工作,尤其加强对易发生人群、易发生药品、易发生用药方式的监测,尽可能避免和减少ADR发生,达到安全、有效的用药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