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癌APS的16层螺旋CT表现,分析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方法:分析175例肝癌患者的16层螺旋CT扫描影像表现,对16层螺旋CT双期扫描显示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有无癌栓、分流位置等征象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门静脉癌栓的相对危险度为1.05,肿瘤位置的相对危险度为1.60。其他相关征象在本研究中不是16排螺旋CT相关的肝癌APS显示影响因素。结论:影响16排螺旋CT显示肝癌APS影像征象的因素分别为门脉癌栓和肿瘤位置。  相似文献   

2.
赵军  刘银社  付维林  贾策 《武警医学院学报》2005,14(3):200-201,F002
【目的】探讨肝癌门静脉系统癌栓的多层螺旋CT的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并进行2D及3D重建图像以显示门脉情况。【结果】在20例患者中,无癌栓者10例,占50%;门静脉主干癌栓6例,占30%;门静脉分支癌栓3例,占15%;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癌栓形成的1例,占5%。【结论】多层螺旋CT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门静脉癌栓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6月于我院收治的70例门静脉癌栓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总结门静脉癌栓分布情况及直接、间接征象。结果本研究中患者经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诊断证实,70例患者中,共存在104个门静脉癌栓,其中单发门静脉癌栓者39例,多发门静脉癌栓者31例。在104个门静脉癌栓中,累及二级及二级以上门静脉分支者11个,占比为10.58%;累及一级门静脉分支者36个,占比为34.62%;累及一叶一级分支者18个,占比为17.31%;累及两叶一级分支者9个,占比为8.65%;累及门静脉主干者21个,占比为20.19%;累及肠系膜静脉或下腔静脉者9个,占比为8.65%。门静脉癌栓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部分癌栓存在不均匀强化;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管壁强化、侧支循环形成、门静脉海绵样变、周围肝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结论CT门静脉造影三维重建提供门静脉癌栓的全面资料,用于评价门静脉癌栓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多期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在肝癌合并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合并癌栓MSCT门静脉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各种角度及厚度的VR,同时同层多期对比观察,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瘤栓、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和门脉的侧支血管;MPR较直观显示癌栓整体形态、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结论MSCT肝增强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癌栓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门静脉癌栓螺旋CT血管造影(CTP)的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30例门静脉癌栓患者做了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并进行了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血管成像(MIP CTP)、表面遮盖法血管造影(SSD CTP)成像,12例患者治疗后作了CT随访。结果18例(60%)动脉期癌栓呈不均匀强化,25例(83%)门脉期癌栓显示良好,主要表现为条状充盈缺损,平衡期癌栓显示差,仅表现为门静脉增粗,因此。门脉期是癌栓显示的最佳时期;门脉期螺旋CT CTP(MIP CTP,SSD CTP)能清晰显示门静脉癌栓,直接征象为门静脉增粗及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包括:门静脉管壁强化(33%),侧支循环形成(43%),门静脉海绵样变(40%)及周围肝脏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有2例CT显示不如MPR,其中,SSD CTP更有立体感,但对小的癌栓显示差,结合MIP CTP对门静脉癌栓显示更加全面。结论:螺旋CT门脉造影可较全面地显示门静脉癌栓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对肝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9例肝内静脉内实质团块患者进行二维及彩超CDFI检查,并与临床最后证实有肝癌存在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9例门静脉癌栓患者,24例经CT、MRI、穿刺及病理证实,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超声诊断的门静脉内实质团块为门脉癌栓,从而证实了患者肝内肝癌的存在.本组超声诊断39例,符合39例,诊断符合率100 %.结论 二维超声+CDFI检查肝内门静脉系统癌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正> 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脉癌栓,而侵犯下腔静脉则相对少见。有关对下腔静脉癌栓的CT表现和特征的研究与报道甚少。本文收集14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病例,重点分析下腔静脉癌栓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8.
李峰 《现代实用医学》2006,18(12):876-877,881
目的研究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证实为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的影像学表现。结果经多种影像学检查发现,CT和MRI在诊断门脉系统血栓形成上有较大优势,可见栓子的直接征象(本组10例行CT检查,其中6例发现门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内有高密度阴影,敏感度为60%。2例行MRI检查,均可见门脉主干内低信号栓子影,敏感度为100%。)及肠管扩张、肠壁增厚、肠梗阻、腹腔积液等间接征象。结论正确认识和早期诊断肝硬化脾切除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影像学检查是一种有价值的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血供方式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发展过程证实的肝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及征象。结果: 50例肝细胞癌平扫低密度 50例,合并高密度 5例;境界不清楚 31例,显示包膜 8例。动脉期病灶强化 46例,供瘤动脉增粗迂曲及病灶内肿瘤血管 18例,动静脉分流 10例。门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 47例,血管受侵 25例;门脉癌栓 8例,伴发肝内子灶 10例;肝硬化征象 40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13例。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技术能显示HCC病灶血供特点及较特征性的CT征象:动脉期病灶强化、供瘤血管增粗、病灶内肿瘤血管、动静脉分流、包膜、肝内子灶、血管侵蚀及静脉瘤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10.
田瑜 《吉林医学》2012,33(33):7306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CT在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60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容积重建、多层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的方法对门静脉和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Ⅰ型癌栓19例,Ⅱ型癌栓15例,Ⅲ型癌栓11例,Ⅳ型癌栓15例;CT平扫门静脉扩张,腔内癌栓密度混杂,增强扫描动脉期34例癌栓出现强化,26例癌栓不强化;20例同时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19例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21例出现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结论:16排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和评价肝癌门静脉癌栓,为合理选择肝癌侵犯门静脉的外科手术方式、疗效评价及预后以及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门静脉系统血栓的CT表现特征及其与癌栓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CT证实的8例门静脉血栓,10例肝癌併门静脉癌栓影像.结果 8例门静脉血栓中,血栓位于门静脉主干4例,门静脉右主分支受累4例,左主分支受累3例,合併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和脾静脉近端血栓5例.结论根据血栓的位置,形态等特征,CT能正确地诊断,并能与癌栓鉴别.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所致肝血异常CT表现,探讨其血流动力改变的机理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004年7月至2011年6月于我院CT检查诊断为肝细胞癌病例中,对存在肝血异常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常规进行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平衡期增强扫描.结果:具有肝血异常CT表现者120例,全部病例见原发性肝细胞癌灶和肯定的门静脉癌栓,癌灶外肝血异常的增强扫描表现可分为三种:肝实质局部早期强化,门静脉提前显影,门静脉海绵样变.在同一病例中,可单独以一种表现,也可同时以两种表现(双重表现)或三种表现(三重表现).结论:肝细胞癌肝血异常由门静脉癌栓引起,其发生机理为肝动脉或门静脉对肝脏的灌注异常,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引流异常,肝动脉-门静脉异常分流,侧支循环的建立等.  相似文献   

14.
肝癌下腔静脉癌栓14例CT诊断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肝癌易侵犯门静脉形成门脉癌栓,而侵犯下腔静脉则相对少见。有关对下腔静脉癌栓的CT表现和特征的研究与报道甚少。本文收集14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病例,重点分析下腔静脉癌栓的CT表现。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14例下腔静脉癌栓从我院CT检查的病例中选出,肝癌除经CT诊断外还经其它影像学诊断及临床综合诊断确诊。14例下腔静脉癌栓中男12例,女2例;年龄30~65岁.平均50.5岁。CT机为SOMATOM CR型全身扫描机,每例均做平扫和增强检查,增强方式为团注法静脉注射60%的泛影葡胺100mL。从膈顶向下连续扫描,层厚8mm,层距10mm。8例进行了重复扫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与增强CT对比,探讨超声造影在门脉癌栓(PVTT)诊断和分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43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PVTT患者,对比分析超声造影和增强CT对PVTT的诊断准确率及临床分型准确率。结果: PVTT超声造影表现为"快进快出"的特征,88.4%(38/43)癌栓的动脉相表现为高增强,81.4%(35/43)癌栓的门脉相表现为低增强,所有癌栓的延迟相均表现为低增强。超声造影诊断门脉癌栓的准确率为100%,增强CT为97.7%(42/43);超声造影分型准确率为95.3%(41/43),增强CT分型准确率为93.0%(40/43);2种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以动态显示PVTT的血流灌注特征并显示癌栓的实际浸润范围,超声造影和增强CT在PVTT的定性诊断和临床分型方面有很好的一致性,超声造影可作为PVTT治疗前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方式。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DSA表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特点,并探讨其造影的方法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994年3月至2001年6月期间的72例门静脉癌栓患者的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腹腔动脉造影及肝动脉造影资料。结果:门静脉主干发生癌栓22例,右支癌栓12例,左支癌栓10例,主干和右支受累者14例,主干和左支受累6例,主干和左右支均有癌栓者8例。DSA表现有门静脉充盈缺损、线样征和门静脉海绵样变等。结论:动脉性门脉造影的DSA检查对显示和诊断门静脉癌栓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门静脉充盈缺损、线样征和门静脉海绵样变等DSA表现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在肝Ca伴门静脉癌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6年5月期间接收诊治的31例肝Ca伴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平扫与增强扫描影像学资料。结果 31例肝右叶Ca伴门静脉右支癌栓患者中I型患者8例,II型患者7例,III性患者11例,IV型患者5例;癌栓在CT平扫中29例为等密度,2例呈稍低密度,门脉主干直径约1.5cm-3.4cm,平均(2.3±0.51)cm;增强扫描动脉期21例癌栓有轻度增强,5例出现管壁增强;CT增强静脉期,23例为低密度充盈缺损影。结论 CT平扫结合增强扫描诊断肝右叶Ca伴门静脉右支癌栓的特异性为100%,不仅能精准的确定癌栓时期,完整确定癌栓的大小、部位等,还能够做到无创、便捷等特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MSCT门脉期血管成像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影像诊断及门静脉癌栓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对60例肝癌患者进行三期增强扫描及门静脉三维重建,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并对比两种重建方法对门静脉癌栓的显示情况。结果门静脉癌栓MIP表现为门静脉充盈缺损,静脉管壁毛糙,局限性狭窄,部分合并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扩张,VRT表现为门静脉突然中断、狭窄,呈杯口状。根据国内门静脉癌栓Ⅰ-Ⅳ分型法,Ⅰ型门静脉癌栓29例,Ⅱ型17例,Ⅲ型6例,Ⅳ型3例。结论 MIP和VRT对显示门静脉三级以下门静脉癌栓发现率以MIP图像为佳。门静脉血管MIP图像可较好地显示肝癌病灶与门静脉血管分支的关系,结合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及早期诊断符合率,并对指导其外科手术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CT征象与肝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0月到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98例,术前行CT增强扫描,对患者的肿瘤长径、门静脉癌栓、肝硬化、肝淋巴结肿大情况进行统计,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同时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指标特征并与CT征象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与CT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肿瘤长径大于5厘米和门静脉癌栓患者例数比较不具有统计差异(P0.05),肝硬化和淋巴结患者检查结果两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表现与VEGF表达相关的有瘤体边缘清晰度、瘤体坏死状况及有无静脉癌栓(P0.05),CT表现瘤体直径、瘤体有无供血动脉与VEGF表达无关(P0.05)。结论 CT可以较为准确的反应肝细胞癌患者基本状况,但仍然存在不足之处,VEGF的表达与CT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