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将Wistar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移植入C6胶质瘤大鼠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大鼠存活状态。方法建立C6载瘤模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模型;待术后生长至3w和4w时行MRI检测;不同时间段内大鼠脑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模型平均生存时间为4.03w;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88w;且其平均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大鼠体内移植体外培养5月余的骨髓基质细胞未发现肿物生成。骨髓基质细胞包绕在胶质瘤周围,对胶质瘤细胞有定向靶向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对胶质瘤有定向靶向作用,可以安全的作为生物载体转染目的基因治疗胶质瘤。  相似文献   

2.
背景:研究证实脑室内、纹状体内移植骨髓基质细胞,能够改善帕金森病模型大鼠的症状,并增加脑内多巴胺的水平,目前仅有骨髓基质细胞治疗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个例报道。 目的:探讨自体骨髓基质细胞经蛛网膜下腔移植对帕金森叠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 对象:2006-2007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例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由神经内科主任医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辅助检查作出明确诊断。 方法:移植前1 d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进行动员。取患者自体骨髓,体外分离培养制成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细胞总数1×107),注入蛛网膜下腔,移植后所有患者均使用常规抗帕金森病治疗手段。分别于移植前及移植后2个月,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partⅠ、Ⅱ、Ⅲ、Ⅳ分别评价心理活动、日常生活活动、运动神经特性、并发症的治疗)、国际共济失调量表(包括姿势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眼球运动障碍4项因子)、日常生活能力量表、简易智力量表对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进行评定。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临床疗效及各量表评分的变化。 结果:7例患者均完成12个月随访,其中自觉症状明显好转4例,移植后轻度好转或病情未进展2例,基本无效1例。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2个月患者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总分、partⅡ及part Ⅲ分数均明显降低(P < 0.05),而partⅠ分数无明显变化(P > 0.05);国际共济失调量表总分及姿势步态、肢体共济失调、构音障碍3项因子分数均明显下降(P < 0.05),而眼球运动障碍因子分数无明显变化(P > 0.05);日常生活能力量表分数明显增高(P < 0.05);简易智力量表分数无明显变化(P > 0.05)。 结论:自体骨髓基质细胞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能够改善帕金森叠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共济运动、言语及吞咽功能方面尤为突出,从而改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将Wistar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体外移植入C6胶质瘤大鼠模型,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及大鼠存活状态。方法建立C6载瘤模型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模型;待术后生长至3w和4w时行MRI检测;不同时间段内大鼠脑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模型平均生存时间为4.03w;对照组平均生存时间为3.88w;且其平均肿瘤体积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大鼠体内移植体外培养5月余的骨髓基质细胞未发现肿物生成。骨髓基质细胞包绕在胶质瘤周围,对胶质瘤细胞有定向靶向作用。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对胶质瘤有定向靶向作用,可以安全的作为生物载体转染目的基因治疗胶质瘤。  相似文献   

4.
骨髓基质细胞成年大鼠脑内移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骨髓基质细胞脑内移植后的分布和移行,为细胞移植治疗疾病奠定基础。方法 常规培养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学方法对细胞进行鉴定,Hoechst33258标记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到大鼠的纹状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处死大鼠,脑组织切片,直接在荧光显微镜下检查存活的细胞。结果 细胞移植到大鼠脑内能够长时间存活,移植细胞与宿主细胞有很好的相容性,宿主脑组织的结构无破坏,移植细胞能够移行一段距离,说明脑内存在的信号诱导细胞向一定的方向迁徙。结论 骨髓基质细胞脑内移植后,能够与宿主脑组织整合在一起,无细胞过度增生和胶质瘢痕形成,这种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移植的细胞来源。  相似文献   

5.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脑缺血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现代药物及溶栓治疗的发展显示了对于急性期中风明显的功能保护作用;然而,神经损害一旦发生,对神经功能的恢复则显得治疗乏力。当前对于中风治疗的研究焦点集中在了干细胞,它不仅具有功能保护作用,而且使得细胞替代和功能恢复成为了可能。作为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骨髓基质细胞(BMSCs)分化潜能好,来源丰富,不存在胚胎干细胞移植所带来的伦理学问题。  相似文献   

6.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骨髓基质细胞 (marrowstromalcells,MSCs)是一种非造血组织干细胞 ,它易粘附、易增殖 ,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将一定数量的骨髓基质细胞通过脑立体定向术、静脉或颈内动脉注射移植到脑内后 ,能够明显改善局灶性脑缺血动物的神经行为功能。但是有关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局灶性脑缺血的机制尚有待研究。一、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发现至少存在 3种形态的MSCs。Woodbury等发现 ,以低密度种植的大鼠MSCs为大而扁平的细胞 ;当接近汇合时 ,它们即转变成小的梭形细胞[1] 。Colter…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人骨髓基质细胞( hBMSCs)静脉移植治疗脑出血的实验效果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选用成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及3个移植不同数量(1×106/ml,3×106/ml,6×106/ml)细胞的治疗组.经尾静脉注射hBMSCs治疗大鼠脑出血.计算分析神经学缺陷程度分数、尾状核组织损失的百分率以及TUJ1 、BrdU、mAb1281、突触素免疫组化结果.结果 脑出血后14d,3个治疗组的神经功能明显改善(P<0.05);尾状核组织损失面积明显减小(P<0.05);TUJ1、BrdU、突触素的阳性细胞染色面积明显增加(P<0.05);mAb1281阳性染色细胞大量出现在脑出血区(P<0.05).结论 经尾静脉移植hBMSCs,能明显改善脑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这与脑出血区尾状核组织损失较小、神经元及神经突触再生有关.  相似文献   

8.
9.
实验研究已证明骨髓基质细胞(MSCs)可以分化成多种神经细胞,脑实质内直接注射、脑脊液内注射或血管内注射移植后能促进脑损伤修复。血脑屏障的通透性可影响移植细胞进入脑内。MSCs移植的作用机制主要为替代受损细胞和产生内源性因子两种途径。对移植治疗效果的评估可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虽然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但MSCs移植治疗脑损伤是一种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大鼠脑损伤后骨髓基质细胞(BMSCs)颅内移植对内源性神经干细胞(NSCs)的作用。方法 48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移植组、非移植组。大鼠脑损伤后24 h立体定向下局部注射BMSCs,然后每天腹腔注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2次。损伤后14 d和28 d随机处死取脑,行BrdU免疫组化染色以及BrdU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双染色。结果局部注射BMSCs的移植组大鼠表达BrdU/NSE阳性的细胞较非移植组为多。结论大鼠脑损伤后BMSCs对内源性NSCs的分化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河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以骨髓基质细胞(BMSCs)为供体移植治疗帕金森病(PD)模型恒河猴的可行性.方法 应用立体定向手术毁损单侧黑质建立恒河猴PD模型,采用加拿大评分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术(SPECT)分别观察恒河猴行为学和大脑黑质多巴胺转运蛋白(DAT)的变化,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检测恒河猴黑质移植侧和正常侧BMSCs的分化状态.结果 移植BMSCs后恒河猴的PD综合征症状逐渐加重;SPECT检测显示恒河猴移植BMSCs前后黑质双侧DAT无明显变化,但免疫荧光显示移植后BMSCs分化为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比例高达25%.结论 BMSCs无法作为有效的移植供体治疗PD,其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立体定向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作SD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观察其生物学特性以及立体定向移植后对脑缺血损伤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可以长期传代、扩增,分泌NGF、VEGF等多种神经保护性因子;立体定向移植后,骨髓基质细胞在脑内存活、迁徙,小部分分化成具有神经元表面标志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好于对照组。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多向分化潜能,表达并分泌多种神经保护性营养因子。立体定向移植MSCs,对改善脑缺血损伤后的神经功能状况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众多研究已证实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是有效的,但移植时间点的选择尚无定论。在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进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通过对其远期行为学及组织学检测,探讨最佳的移植时间窗。 方法:实验于2005-06/2006-06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①动物:选取清洁级7 d龄SD大鼠5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10只/组。另取4周龄SD大鼠10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培养。实验过程中对动物的处置符合动物伦理学标准。②实验方法: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组大鼠均建立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在脑立体定位仪下,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分别于造模后对应时间点,将体外培养3~5代且经Hochest33324标记24 h的鼠骨髓基质细胞2 μL脑内移植于左侧海马,约105个细胞。③实验评估:各组大鼠40 d日龄时进行迷宫觅水测试,记录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行为学测试后取脑组织片行尼氏染色,计数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数。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基质细胞的存活、增殖,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阳性率。 结果:50只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放射臂迷宫实验检测:模型对照组觅水时间、错误次数、重复次数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各细胞移植组(P < 0.01),24 h细胞移植组上述3项指标均低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5)。②左侧海马CA1区神经元尼氏染色结果:模型对照组神经元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P < 0.01),且排列紊乱,丢失明显;24 h,72 h,7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均较模型对照组显著增加(P < 0.01),排列整齐;24 h细胞移植组神经元数较72 h,7 d细胞移植组明显增多(P < 0.05)。③骨髓基质细胞体内增殖和神经分化情况: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30~40 d仍可在移植部位及左侧皮质区存活、增殖。24 h细胞移植组左脑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72 h,7 d细胞移植组(P < 0.01)。 结论: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24 h接受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可最大程度改善脑损伤所导致的远期行为学障碍,其机制可能与早期移植可有效减轻神经元的坏死、凋亡,且有利于骨髓基质细胞的迁移、分化有关。  相似文献   

14.
骨髓基质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干细胞,可作为多种疾病细胞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载体。近年来发现其在体内外均能成功诱导成为表达特异性神经抗原的神经细胞、胶质细胞和少突细胞,并分泌具有神经保护作用的细胞因子[1~3]。由于BMSCs取材方便,能在体外通过培养扩增,通过自体移植可避开免疫排斥反应和道德伦理方面的因素。这就提示了BMSCs有可能取代神经干细胞用于治疗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因此,BMSCs脑内移植治疗PD已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1骨髓基质细胞1.1BMSCs…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神经十细胞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免疫细胞化学方法对分化的和未分化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神经于细胞可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分化的细胞表达神经元的标志物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结论:骨髓组织中存在能分化为神经元的于细胞,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自体移植的于细胞的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初步探索利用菲立磁(Feridex)和转染试剂体外磁性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这一方法的可行性,为将来临床上应用磁共振成像(MRI)追踪标记细胞奠定基础。方法无菌条件下行股骨取骨髓,梯度密度离心法分离获取大鼠骨髓基质细胞,使用“Feridex-多聚赖氨酸复合物(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采用普鲁士蓝染色、电镜和台盼蓝排除实验等方法鉴定FE-PLL标记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效率和细胞的活力,并对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能力进行评估。将FE-PLL标记和未标记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分别移植人大鼠左有侧尾壳核脑内.细胞移植后1、4、7周应用MRI对脑内移植的细胞进行活体示踪,最后利用组织切片进行普鲁士蓝染色。结果菲立磁可以高效率地标记骨髓基质细胞,标记效率在99%左右。普鲁士蓝染色显示FE-PLL标记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出现细小的蓝色铁颗粒。电镜结果显示FE-PLL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胞质内含有许多包裹铁颗粒的囊泡。与正常未标记的细胞相比较,FE-PLL标记对骨髓基质细胞的活力、增殖和分化等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像。MRI检查发现脑内移植的标记细胞在磁共振上呈明显的低信号改变,未标记细胞侧脑组织无明显的低信号改变,与组织学切片结果基本相一致。结论以上结果提示菲立磁可以用来体外标记骨髓基质细胞,利用MRI技术可以对脑内移植后的标记细胞进行初步的活体追踪。  相似文献   

17.
骨髓基质细胞移植治疗脊髓全横断损伤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骨髓基质细胞(MSCs)移植治疗脊髓全横断损伤(SCI)超微结构,探讨内源性细胞与再生轴突关系。方法通过全骨髓法培养、纯化MSCs,SCI9d后移植MSCs,通过免疫荧光组化观察细胞移植后损伤区轴突再生情况,免疫荧光双标、免疫电镜观察再生轴突与内源性细胞关系。结果移植8W后实验组脊髓损伤区可见大量神经微丝蛋白200(NF200)阳性纤维,对照组脊髓损伤区未见明显的NF200阳性纤维。免疫荧光双标结果显示损伤区NF200阳性纤维和2,3'-环核苷酸磷酸而酯酶(CNP)阳性细胞之间存在密切的空间关系,免疫电镜显示CNP阳性细胞通过伸长丝状伪足形成再生轴突支架,内源性施万细胞参与再生轴突髓鞘形成。结论MSCs移植可促进损伤区轴突再生,宿主自身CNP阳性细胞和施万细胞参与损伤轴突的再生和髓鞘形成。  相似文献   

18.
背景:研究认为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缺血的脑脊髓组织中定向神经分化与损伤局部的微环境变化有关,特别是神经营养因子的诱导作用。课题组前期实验已证实,针刺可以通过增加各种细胞因子及营养因子的表达,促进神经的再生及修复。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5-03/2006-07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健康纯系SD大鼠80只,取8只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剩余72只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18只/组。KWD-808II型脉冲电针仪由江苏武进第三无线电厂生产。 方法:取体外分离培养的第3代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前72 h行BrdU标记,调整细胞浓度为1×1011 L-1备用。4组大鼠均建立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细胞移植组将骨髓基质细胞悬液缓慢注入到脊髓损伤临近区域的灰白质交界处,总细胞数6×105个;空白对照组同法注射等量磷酸盐缓冲液;电针组于造模成功后24 h采用脉冲电针仪进行夹脊电针治疗,在距损伤处上下端两个椎体的棘突间隙旁开距中线3.0~4.0 mm处取穴,针刺20 min,1次/d;联合组行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夹脊电针治疗。 主要观察指标:移植后 3,7,14 d,应用联合行为评分评估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改善状况;免疫双标法检测BrdU标记的骨髓基质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神经元烯醇化酶的表达。 结果:损伤后3,7,14 d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电针组、联合组联合行为评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 < 0.05,0.05,0.01);联合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细胞移植组、电针组(P < 0.05);而细胞移植组、电针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 > 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组、电针组损伤区脊髓结构相对较完整,联合组脊髓结构更加完整,骨髓基质细胞移植的组织内可见 BrdU标记细胞在损伤区及其周边区明显聚集并存活;移植后14 d细胞移植组神经元烯醇化酶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细胞率分别分7.2%和1.5%,联合组阳性细胞率分别为7.9%和2.1%。 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后可在宿主体内存活,电针可以促进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电针与骨髓基质细胞移植联合应用可以明显改善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及感觉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蛛网膜下腔移植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脊髓挫伤模型,观察凋亡因子Fas和Fas-L在移植后不同时点的变化情况,为骨髓基质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及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 (1)成年健康SD雌鼠66只(体重200~250g)随机分成11组,每组6只,即空白对照组、损伤对照组、细胞移植治疗组(后2组再分为术后1、3、7、14、21d组)。(2)在手术前、后对大鼠进行BBB评分和爬网格试验。术后第2d移植MSCs。之后,制作15~20μm厚的连续冰冻切片,间隔取片进行荧光细胞观察及Fas和Fas—L抗体免疫组织化学ABC染色。并在光学显微镜下对脊髓灰质前角进行阳性细胞计数,用图文分析系统检测Fas和Fas—L免疫阳性反应物的平均灰度值。应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组间多个样本均数比较的单因素方差分析、q检验。结果 3组脊髓组织中均可见Fas和Fas—L阳性细胞。损伤对照组和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阳性细胞数出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1d组就出现表达,持续到14d组,21d组表达接近正常对照组,高峰出现在7d。21d接近正常对照组。损伤对照组与细胞移植治疗组相比较,阳性细胞数在7d、14d组出现差异(P〈0.05)细胞移植治疗组Fas和Fas—L1、3、7d组灰度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与损伤对照组相比细胞移植治疗组7、14d组Fas、Fas-L阳性细胞数下降,灰度值升高,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移植骨髓基质干细胞下凋7d及14d组Fas、Fas-L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背景:目前如何有效地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转化,建立稳定的体外培养诱导模式,研究诱导条件的作用机制是骨组织工程研究的重点。 目的:建立一种兔骨髓基质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体外培养体系,观察其成骨过程。 设计:对比观察。 材料:4~8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拘,用于骨髓基质细胞的原代与传代培养。 方法:将兔股骨骨髓基质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待细胞铺满瓶底近80%后,加入2.5 g/L胰蛋白酶消化传代培养。取生长良好的对数期第2代细胞,以1×108 L-1的细胞浓度接种于预置盖玻片的6孔培养板内。细胞分为2组,实验组使用条件诱导培养基(RPMI 1640标准培养基加入地塞米松10-8 mol/L,β-甘油磷酸钠10 mmol/L,维生素C 50 μg/L),对照组继续使用标准培养基。两组细胞持续培养(常规两三天换液1次)进行细胞成骨分化观察。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生长及形态变化;苏木精-伊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钙结节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骨髓基质细胞形态变化。 结果:经诱导培养的细胞,在体外逐渐转化、增殖、分泌细胞外基质、最终形成了矿化基质。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实验组传代细胞在接近融合为单层时形态多为梭形,多角形等。胞浆内可见颗粒;碱性磷酸酶染色可见实验组传代细胞染色呈强阳性,阳性率达83.2%,并能大量分泌Ⅰ型胶原;对照组仅有个别细胞染色呈阳性。四环素染色观察实验组骨髓基质细胞形成金黄色钙结节,甚至是骨样组织,与典型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相似。扫描电镜观察实验组培养的传代细胞已接近融合为单层,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表现,细胞表面及细胞间可见钙盐结晶沉积。 结论:实验所建立的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诱导成骨转化体系,能够培养出生长活跃,增殖迅速,稳定、多量向成骨细胞转化的骨髓基质细胞培养模式,所培养的细胞可作为成骨细胞的一种来源,为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提供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