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论胃气     
胃气是胃腑受纳和腐熟水谷、化生水谷精微的功能活动及其在五脏六腑及四肢百骸的反映。“人以胃气为本” ,它决定了人体正气的强弱。五脏六腑之气皆由胃气所充养 ,故胃气衰则五脏六腑皆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在临床诊治疾病的过程 ,正确判断胃气的强弱 ,处方用药中时时顾护胃气是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粥,系五谷经烹调而成的半流质食物,易于消化和吸收,于胃气大有裨益。而胃气的强弱有无,又为人生死存亡的关键。在《素问·平人气象论》里,曾明确的说:“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灵枢·营卫生会篇》中又说:“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素问·刺志论》中还强调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基于上述理论,大凡邪气之伤人,以胃气之强弱决定其进退。胃气强,则邪气不战自  相似文献   

3.
在脉象中无“和缓”、柔弱和圆滑之脉象叫无胃气的脉象。脉无胃气是元气衰败,脾胃之气衰绝,水谷不再生化,人体的精气不再资生的表现,《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什么叫做无胃气的脉象呢?《素问·平人气象论》“所谓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相似文献   

4.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1“血不利则为扩的出处与分析《金匾要略》曰:“师曰: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水,迟则为寒,寒水相搏。跌阳脉伏,水谷不化,脾气衰则骛清,胃气衰则身肿。少阳脉卑,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经为血,血不利则为水,名曰血分。”此段经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水气病形成的机理,一是肺气虚,致“寒水相搏”而成水肿;二是脾胃气衰,则“水谷不化”精微而为水湿,困于内水粪杂下,溢于外而为水肿;三是肾虚血少,三焦无肾气以温,而决该无权;膀航无肾气以化,州都失职;故在男子则表现为小便不利,在女子则经水不通。经乃血…  相似文献   

6.
和胃法,是通过辨证施治,达到胃气和、脾胃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脾胃病,是消化系统疾病的统称。胃为人体营养物质之源,与脾合称后天之本,故谓“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古之为医,皆以胃为要。笔据东垣之论,结合实践体会:“胃和则五脏六腑皆安,胃不和则百病由生。”故采用“和胃十法”治疗脾胃病,获满意疗效,现将其拙见述之,与同仁商磋。  相似文献   

7.
脉以胃气为本--《内经》脉学探析之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中论脉气之形成 ,强调胃气乃五脏六腑之本 ,五脏六腑皆受气于胃 ,说明胃气是脉气形成的重要部分。临症诊脉 ,先辨胃气 ,胃气的有无可测知疾病之轻重缓急 ,以揭示诊脉之理  相似文献   

8.
冲脉有“经络之海”“血海”之称,胃及足阳明经有“水谷气血之海”之称,二者皆与气血运行相关。在中医学领域特有的“气理论”中,动气既可为“宗气”之异名,也可指“脐下肾间动气”。胸中宗气输布全身、运行气血有赖于胃这一气血生化之源,而肾间动气则是基于“伏膂之脉”的发现,从而演化、发展了更为完整的气血运行体系。冲脉与胃的联系在经络循行上联系紧密,但胃通过经隧与五脏六腑建立联系,冲脉还与足少阴肾、足厥阴肝、任督二脉等建立联系。在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方面,冲脉与胃共同促进先天之真气与后天之宗气输布脏腑经络,冲气上逆与胃气上逆常并称冲胃气逆。冲脉“血海”之盈亏有赖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的滋养,充盈则血海功能正常,亏虚则血海失养,可致月事不以时下、胞胎不固。  相似文献   

9.
《内经》有“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以“胃气为本”之论述,《伤寒论》结合临床实践,使之进一步发挥、完善。论中反复 (10余次 )提及胃气,并以脾胃所派生出的营卫之盛衰作为疾病发生与否的内在根据,以能食与否 (胃气的弱 )作为疾病发展 (传变 )和转归 (预后 )的辨证依据,提出了“无犯胃气”、“令胃气和则愈”的治疗原则。保胃气之秘旨贯穿通篇。试从疾病的发生、传变、预后、治疗等方面粗浅地探讨《伤寒论》重脾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脾胃”一门,在宋代即设有专科,当时虽无脾胃专著,但对脾胃病的治疗早已被人们所重视。至金元时代,李东垣在《内经》“胃气为本”、“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等理论基础上,又师承了张洁古“养胃气”的方法,还接受了他“师古方,裁新方”的改革思想,创作了著名的(脾胃论》,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 脾与胃在生理上是相反相成的,既矛盾又统一。主要表现在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三个方面。只有纳化有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才能维持脾胃正常的生理功能──运化水谷,益气生血和统血。在纳化方面,景岳…  相似文献   

11.
人以"胃气"为本,历代医家无不重视"胃气",究其理论渊源,主要来自《黄帝内经》。《内经》很重视胃气,全文共出现23次,在五脏六腑之气中排第二。推究"胃气"的内涵,主要包括4个方面:脾胃功能在脉象的反映,胃中的水谷精微,胃主通降的生理特性,胃受纳腐熟水谷的生理功能。同时对"胃气"文献进行归纳分析,阐述了"胃气"在生理、病理、治疗、预后、养生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许多中医典籍都提到命门之火能助脾胃腐熟水谷,帮助脾胃消化吸收。如果命门之火不足、命门火衰则脾阳受其影响,不能腐熟水谷,因而引起泻泄。古人还有“肾为胃关”的说法,如张景岳说:“肾为胃之关,开窍于二阴,所以二便之开闭,皆肾脏之所主。今肾中阳气不足,则命门火衰,而阴寒极盛之时,则令人洞泻不止也”。古籍中提到命门火衰之证,多为黎明之前,脐下作痛,腹鸣则泻,泻后  相似文献   

13.
胃气初探     
“胃气”有三种含义:一指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二为人体生气赖以充养的源泉,三乃四时脉象中的常气。李杲曰:“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于人体生命的重要性自不待言。本文仅就“胃气”在发病和治疗上的意义论述如下。初探之作,遗漏不少,祈诸指正。  相似文献   

14.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这是《内经》重视胃气的至理铭言。《伤寒论》继承了《内经》注重胃气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体现了“保胃气”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把“保胃气”作为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贯穿到六经病证的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15.
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宝贵遗产之一,经云:“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汉代医家张仲景说:“四季脾王(旺)不受邪”。金元医家李东垣进一步发展了脾胃学说,他在《脾胃论》中说:“历观诸篇而参考之,则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说:“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这就是说人身脾胃健旺,元气充足,抗病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气理论源于《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谓:“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又云:“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伤寒论》继承和发展了《内经》的基本理论,把保胃气这一学术思想始终贯穿于辨证论治的每一过程中,迄今仍  相似文献   

17.
脾胃与免疫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李东垣通过长期的实践从病的本质到现象,从现象到本质,反复论证了这个问题。他指出真气、元气、谷气、阳气……虽然名称不同,其实本质则一,即胃气的衍化。胃气一病就“七神”无依,百脉皆从中变。如果胃气不虚,阳气固密而腠理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因为“正气存内”,“其邪不能独伤人”。说明胃气的重要性。“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正气与肺、脾、肾有密切关系,脾主运化水谷精微,是气血营养之原料供应  相似文献   

18.
正《内经》曰:"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1]《景岳全书》曰:"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欲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五虑。"[2]《临证指南医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此百病之大纲也。故诸病若能食  相似文献   

19.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20.
受气就是收受、吸取外界的某些物质,《灵枢·营卫生会篇》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饮食是受气,呼吸也是受气;脏腑组织吸取,容纳本身以外的物质就是受气。脏腑和组织离开了“精”就没有受气的运动。当然这个精是水谷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的作用。五脏六腑的受气,要由构成五脏六腑的一精来完成,五脏六腑的植根据它们各自的性能摄取适当的物质,化成自身的成分,维持其形体的质量,恒定和统一机体。因某种原因使受气障碍,就会出现气虚无精的病态,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受气是正常的,对于机体的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