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超敏C-反应蛋白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脑卒中发生的影响及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118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急性脑卒中组,其中脑梗死86例,脑出血32例)和67例正常健康人(正常对照组)的hs-CRP水平,分析hs-CRP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脑卒中组hs-CRP水平显著升高(P<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值与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年龄、体质指数、腹围、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相关(P<0.05或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s-CRP值与收缩压、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hs-CRP与急性脑卒中患病显著相关;血压、空腹血糖与血脂是影响hs-CRP的主要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对C反应蛋白(CRP)这个古老项目的新认识、新理论及用途在概述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预测非冠心病(CHD)患者未来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未来心血管事件的可能性研究,高敏感性C反应蛋白(Hs-CRP)与传统CHD危险因素的关系和检测应用前景几方面进行扼要综述。Hs-CRP与传统检测方法不同的是检测正常范围低水平的CRP微小变化,它不仅可能是一种轻度慢性全身性炎症的标志物,而且直接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可以增强预测预后和治疗的能力,hs-CRP的预测价值显著高于与传统危险因素有关的生化指标或其他新发现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脑血管疾病(CVD)患者共68例,其中脑梗死(CVI)组36例,脑出血(ICU)组32例,正常对照组35例作为研究对象。hs-CRP测定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PETIA),并对hs-CRP进行统计学比较(t检验)和ROC分析,分析hs-CRP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结果脑血管疾病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hs-CRP水平相对高者病情转归及预后差,相对低者病情转归及预后良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含量与常规检验指标(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呈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hs-CRP水平升高与急性脑卒中患病呈显著相关,对脑血管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急性脑血管病早期血清C—反应蛋白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测定方法的改进,发现在很多疾病中血清C-反应蛋白(CRP)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我们对经治的108例急性脑血管病(ACVD)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ACVD患者发病早期血清CRP的变化与病情的关系以及对近期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高敏C反应蛋白检测在脑血管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t-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 R P)与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和25例健康体检对照者血清hs-C R P水平。结果:18例短暂脑缺血发作(TIA)组hs-C R P为(1.94±1.40)m g/L,25例脑梗死组为(15.51±6.91)m g/L,17例脑出血组为(11.95±4.88)m g/L,20例正常对照组为(1.09±0.66)m g/L,脑梗死组、脑出血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清hs-C R P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01);TIA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hs-C R P水平与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可预测脑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并可作为监测病情和预后判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3,自引:0,他引:43
鄢盛恺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02,1(4):267-269
近来大量临床和实验研究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不是简单的动脉壁脂质沉积性疾病,炎症反应在AS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也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癫痫儿童外周血中炎性细胞因子和 C 反应蛋白( CRP) 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我院 2010 年 7 月-2012 年 7 月门诊和住院部所收治的癫痫儿童共 34 例为观察对象,全部患儿都有典型的癫痫发作现象以及癫痫样脑电图放电波的发生.全部患者均应用脑脊液检查、脑电图以及头颅 CT 检查而确诊为癫痫.其中:原发性癫痫患者共 17 例,继发性癫痫患者共 17 例;病程为 4-51 个月.全部患者的血常规以及肝功能、肾功能、离子的检查结果均正常,并且患者无颅脑外伤、颅内感染以及颅内占位性疾病的发生.将上述患儿设为观察组.同时选择同期于我院的体检中心体检结果正常的儿童 34 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全部儿童体检时均未发现神经系统疾病病史以及神经系统的阳性体征,且无重大疾病史以及重要器官的病变史.将2组儿童的性别、年龄这些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于体检当日上午 8-9 时,同时在空腹的前提下,抽取2组儿童的静脉血 10 ml,经过离心处理后,取其上清液保存于-20℃的冰箱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监测血中 IL-1β、IL-6、TNF-α的含量,应用免疫比浊法监测血中 CRP 的含量.结果 两组儿童的性别、年龄对比,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外周血中 IL-1β、IL-6、TNF-α以及 CRP 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癫痫儿童外周血中 IL-1β、IL-6、TNF-α和 CRP 水平普遍增高,并且对于癫痫儿童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和 CRP 水平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于癫痫儿童的发病机制的认识,同时为其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近年的研究证实,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炎症密切相关.一些感染因素如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旋杆菌、巨细胞病毒和牙源性病灶等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子.作为机体非特异性炎性反应的敏感标志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预后有直接的联系.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肝素对患感染性疾病新生儿炎性细胞因子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发现肝素具有许多抗凝作用以外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 ,它和各种蛋白质结合在控制炎症的过程中起作用。为此 ,我们研究了肝素对炎性细胞因子的作用 ,现报道如下。对象和方法1 对象1.1 治疗组 :为我院新生儿病房 2 0 0 1年 9月~ 2 0 0 1年 12月收治的 30例感染性疾病患儿 ,年龄 3~ 2 8d(平均 18.9d) ,其中败血症 8例 ,肺炎 18例 ,脓疱疮 2例 ,感染性腹泻 2例。诊断参照相关疾病的诊断标准。1.2 对照组 :为同期收治的 2 7例感染性疾病患儿 ,年龄 5~2 8d(平均 16 .0d) ,其中败血症 7例 ,肺炎 12例 ,脓疱疮 3例 ,感染性腹泻 2例 … 相似文献
11.
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吞咽障碍作为脑血管疾病常见并发症,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而日益增多,由此所致的吸入性肺炎、水分营养物质摄入障碍、窒息及心理障碍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增加了致残率及病死率.笔者对近年来有关脑血管疾病吞咽障碍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及防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后血清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的含量变化。探讨二者与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集急性脑梗死、脑出血患者血清标本,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Aβ,免疫比浊法测定CRP,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ACI组患者Aβ(1.39±0.27)mg/ml,CRP(7.67±2.21)mg/L;ICH组Aβ(1.32±0.19)mg/ml,CRP(8.35±2.25)mg/L;正常对照组Aβ(1.05±0.17)mg/ml,CRP(2.35±1.67)mg/L。脑血管疾病组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Aβ和CRP之间呈正相关关系(r=0.740,P〈0.01)。结论Aβ与CRP可能是脑血管疾病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推测两因素参与脑血管损伤导致脑血管疾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HBx蛋白对人T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影响。方法构建HBx蛋白的绿色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HBx-pEGFP-C1,双酶切(HindⅢ和KpnⅠ)、DNA测序鉴定。利用脂质体转染技术将质粒HBx-pEGFP-C1瞬时转染人T细胞系Jurkat细胞株,荧光显微镜检测报告基因表达产物EGFP,RT-PCR方法检测X基因的表达情况。PHA(10μg/ml)刺激活化预转染的Jurkat细胞6h、24h和48h后,采用RT-PCR技术在mRNA水平检测Jurkat细胞分泌IL-4、IL-10、IL-13和IL-14等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HBx-pEGFP-C1真核表达载体,并成功转染Jurkat细胞;与对照组相比,转染HBx蛋白组Jurkat细胞分泌IL-4、IL-10、IL-13和IL-14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 HBx蛋白即时高表达可降低人T细胞抗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内科治疗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急症,世界范围内脑血管的发病率为150~200万/10万人口,而其中脑梗塞高达85%。随着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病理生理过程及新治疗方法研究的深入,指导或减轻脑损伤,延长神经细胞寿命,进而修复神经元的内科治疗措施也有相应进展,现综述如下。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研究 实验表明,脑缺血后90分钟内再灌注可有效地保护脑组织,减弱坏死损伤的程度,而在缺血90分钟后其梗塞灶大小已与永久性缺血相似。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后,最初的缺血与脑组织损伤都将迅速增加,快速发生电化学链式瀑布样反应,使可逆性脑组织细胞的损害向不可逆方向转化,有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脑血管病是一种与心肌梗塞相似的同样需要给予急救的疾病。“脑病发作”(Brain Attack)这一概念已日益受到重视。临床上最好能在6小时内(超早期,Ulra eatly)或更短的时 相似文献
15.
<正>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塞两类。而脑梗塞由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微梗塞及多发性梗塞痴呆等所组成,隶属于脑血管疾病的范畴。据统计脑血管病的发病率很高,而死亡率占人口死亡原因的前三位,致残率高达87%。在脑血管病中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出血性脑血管病之比约为4.2:1。脑卒中内科治疗进展甚小,卒中发生后的6个月内的死亡率可达54%,存活的病人常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残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负担。脑缺血的原理是脑发生缺血性缺氧。根据脑缺血后脑损害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可分为:(1)供血不足引起短暂性神经功能缺失,但无明显脑梗塞存在,临床上称之为短暂性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attack TIA)。(2)有梗塞存在,临床上表现为可逆缺 相似文献
16.
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与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与脑梗死大小,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临床关系。方法:对纳入研究的所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72h内抽取血清测定CRP水平,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linal neurologic functional default scoring,CNFDS)进行评分,所有患者进行CT/MRI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在CRP异常组中,患者入院时的血糖水平及白细胞数明显高于正常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42例61.76%:23例43.40%,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也较正常组高(32例65.30%:17例34.69%)。异常的CRP组中有较高的CNFDS评分[CNFDS:中位数18(6~35):11(6~28),P=0.0001,曼-惠特尼U检验]及严重的预后。结论:CRP水平是反映颈动脉斑块及脑卒中预后的一个重要标志物。 相似文献
17.
脑出血血肿冲洗液炎性细胞因子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动态观察脑出血血肿冲洗液炎性细胞因子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以 1999年 1月~ 2 0 0 2年 1月我科行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 80例中的重度 (出血量 >30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 ,连续监测血肿冲洗液中肿瘤坏死因子(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IL - 6 )、白细胞介素 1- β(IL - 1β)的动态变化。 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发病 6h血肿冲洗液中即已检测出TNF -α、IL - 6、IL - 1β ,在出血急性期呈现不同变化趋势。 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炎性细胞因子参与了其后的病理过程 ,其水平的变化与疾病的转归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a)(Lpa)对动脉粥样硬化(AS)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浊度法检测系列脑血管病病人血清中HSCRP和Lpa的浓度水平,并与血清TC与HDL-C相比较。结果与AS高度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病人的血清HSCRP、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者,而其它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之间TC、HDL-C水平则无明显的差别。结论AS脑血管病人血清中HSCRP与Lpa的检测敏感度比TC、HDL-C明显。检测血清HSCRP、Lpa对AS和非AS脑血管病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脂蛋白(a)(Lpa)对动脉粥样硬化(AS)性脑血管疾病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浊度法检测系列脑血管病病人血清中HSCRP和Lpa的浓度水平,并与血清TC与HDL-C相比较.结果与AS高度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病人的血清HSCRP、Lpa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健康者,而其它脑出血、腔隙性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高血压脑病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各组之间TC、HDL-C水平则无明显的差别.结论AS脑血管病人血清中HSCRP与Lpa的检测敏感度比TC、HDL-C明显.检测血清HSCRP、Lpa对AS和非AS脑血管病例的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20.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具有高病死率和高致残率的特点,其发生的共同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破裂、出血、继发血栓形成,炎症在这一过程各阶段起着关键作用[1].Ridker等[2]研究发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C reactive protein,hs-CRP)作为一个高敏感性炎症标志物,是表面健康人群发生心血管病危险的独立预测因子,且优于其他危险因子.后续的多个大型前瞻性研究结果证实了C反应蛋白(CRP)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有关[3-5].美国CDC和AHA专家小组已建议将hs-CRP作为信度最高的评估、预测心血管疾病危险的临床检测指标[6],在优化早期心血管疾病的一级预防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资料就近年来hs-CRP对新发心、脑血管事件预测价值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