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述了分子印迹原理、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和特性,以及分子印迹聚合物在对映体拆分、人工抗体、模拟酶、以及分子器件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分子识别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所谓分子识别就是指在复杂的混合体系中,依靠具有形状、大小和化学功能基与客体分子互补的主体分子对客体分子的区别和结合。选择性是分子识别的重要特征,它是从分子水平研究酶反应、信息传递以及在不同介质间的能量传递  相似文献   

3.
分子印迹聚合物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分子识别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化学家们利用一些天然化合物或合成化合物模拟生物体系进行分子识别研究,在一定意义上构成了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的雏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分子印迹技术发展十分迅猛,特别是1993年Mosba  相似文献   

4.
目前市场上大约有500种光学活性的药物,约有90%是以外消旋体的形式出售的。然而手性药物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如药效和药代动力学有很大的差别(典型例子见图1)。这些差别来自于手性药物异构体与含有不对称中心的生物分子如蛋白质和低聚核苷酸的不同作用。1992年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要求今后凡是新的光学活性药物都必须把光学异构体分离出来并分别测定其药物动力学和毒理学的各项指标。这就给手性药物拆分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分子印迹技术在药物分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子印迹技术(molecular imprinting techniqueMIT)是将要分离的目标分子与功能单体产生特定的相互作用,加入交联剂进行聚合制备得到固体颗粒介质,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包埋在介质中的目标分子,便得到对目标分子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具有"记忆"或"印迹"作用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ly imprinting polyer MIP).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6.
分子印迹技术是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分离技术,结合了化学工程、材料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具有预定性、识别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在中药现代化研究中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通过参考近年来分子印迹技术分离纯化中药活性成分的文献,介绍了分子印迹技术的基本原理、类型、聚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它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7.
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具有制备简单、使用方便;分子识别效率高且便于功能设计等优点,近年来成为分子印迹技术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对球形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8.
分子印迹技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通过该技术制备出的分子印迹传感器具有稳定性及重复性高、操作简便和费用低等优点。目前,基于分子印迹聚合物的电化学和光学传感器已广泛应用于生物传感、药物分析和医疗诊断等方面。本文简要介绍了不同类型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电位型、阻抗型和电流型)和分子印迹光学传感器(荧光型、表面等离子共振型和发光型)的原理,以及各类传感器在小分子物质分析方面的应用进展,并提出一些需解决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以期为分子印迹传感器的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一种在空间结构和结合位点上与模板分子完全匹配的高分子聚合物,该聚合物留有模板分子的"印迹",因此对模板分子具有专一的选择性结合能力.对MIP的原理、制备、特点及其在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有效组分群的分离、活性成分的筛选、复杂样品的处理以及目标分子的分析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分子识别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合成对青蒿素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方法 采用分子印迹技术合成了以青蒿素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的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运用平衡结合试验研究了聚合物的吸附特性和选择识别能力。结果 Scatchard模型分析表明,该分子印迹聚合物在识别青蒿素分子的过程中存在两类不同的结合位点。高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1=1.87 mmol/L ,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1=27.99 μmol/g;低亲和力结合位点的离解常数Kd2=48.5 mmol/L,最大表观结合常数QMAX2=334.4 μmol/g。结论 结合底物的实验结果表明,青蒿素分子印迹聚合物对青蒿素具有良好的特征吸附和选择识别性能,为天然产物中高效分离纯化活性成分青蒿素提供了一种新型材料。  相似文献   

11.
我们采取自体颅骨补缺损治疗颅骨骨折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我科自 1999年 11月~ 2 0 0 1年 12月共收治了 2 0例颅骨骨折患者 ,男 18例 ,女 2例 ,年龄 18~ 5 8岁。车祸 12例、跌落伤 5例、打伤 3例。CT示 :颅骨凹陷骨折。额颞部 7例、顶部 9例、颞顶 4例。碎骨片 5~ 7块 4例 ,8~ 10块 7例 ,11~ 12块 6例 ,13块 3例。2 手工方法全部患者行全麻下手术。改变传统原位粘合固定方法 ,重新排列组合 ,将大骨片转移到中心 ,碎骨片转移到周围 ,缺损中轴建起“骨桥” ,将骨缺损面积缩小 ,将余下缺损一分为二 ,转移到骨桥两侧…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慢性肝病患者脂蛋白代谢情况 ,我们检测了慢性肝病 78例患者血清脂蛋白及肝功能指标。1 对象与方法1 1 检测对象慢性肝病组 78例 ,男 5 6例 ,女 2 2例 ,年龄 16~ 72岁。均为 1998年 9月~ 2 0 0 0年 9月在本院住院患者 ,HBRM检验诊断为乙型病毒感染所致 ,其中慢性肝炎 4 4例 ,轻度 2 0例、中度 17例、重度 7例。肝炎后肝硬化 2 8例 ,均符合 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原发性肝癌 6例 ,皆为病理组织学证实。上述病人均无合并其它原因导致慢性肝病、冠心病、糖尿病及肾脏疾病。对照组 5 …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硝本地平与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等功能单体在加热条件下制备硝本地平分子印迹聚合物(Molecular Imprinting Polymer,简称为MIP)。方法研究不同功能单体对硝本地平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影响。结果所制备的硝本地平MIP对硝本地平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结论硝本地平分子印迹聚合物有望用于临床对硝本地平的富集与检测。  相似文献   

14.
以螺旋霉素为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和N-异丙基丙烯酰胺为功能单体,乙二醇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硅烷化的石英毛细管为载体合成了具有热敏型、可修复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通过扫描电镜和氮气吸附/脱附对制备的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进行表征,并对影响萃取效果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子印迹固相微萃取纤维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具有高选择性和灵敏性,与高效液相色谱联用可对食品基质中的螺旋霉素、替米考星、泰乐菌素、交沙霉素4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定量分析,在0.5~50μg/mL范围内,色谱峰面积与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样品在3种不同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在81.8%~119.1%之间,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3.8%(n=6),日内精密度均小于15.5%(n=3)。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以分子印迹聚合物作为压意传感电极涂层对气味物质的选择性识别。方法:在石英晶体上直接合成分子印迹聚合物,选用一系列结构相似的气味化合物为分析物,研究印迹聚合物涂层和非印迹聚合物涂层的选择性。结果 以正丁醇为模板的压电石英晶体聚合物涂层对正丁醇的 响应值要比其他结构相似的气味物质高。结论:分子印迹技术为很大范围的结构相似的化合物提供了一个简单又便宜的测定模式。这种简单而又有效的方法在对气味物质的选择识别上有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异丙酚分子印迹复合膜。方法:在紫外光照和引发剂的作用下,模板分子异丙酚、功能单体甲基丙烯酸(MAA)和交联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DMA)在聚偏氟乙烯(PVDF)微孔滤膜表面聚合形成分子印迹复合膜,考察模板分子和功能单体的结合特性,用扫描电镜表征膜的表面形态。结果:复合膜形态良好,异丙酚和甲基丙烯酸以氢键的方式缔合。结论:用紫外光照射法可以制得异丙酚分子印迹复合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制备水溶性L-半胱氨酸的分子印迹微球的方法.方法 以L-半胱氨酸为模板分子,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为功能单体,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在水相中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对聚合反应中温度和分散剂的用量进行研究.结果 分子印迹微球对L-半胱氨酸具有一定的吸附性能,温度和分散剂用量影响微球粒径.结论 悬浮聚合法合成的分子印迹聚合物微球粒径可控、均匀,随着分散剂的浓度或者温度升高,粒径越小.  相似文献   

18.
An S-naproxen (S-NAP) molecularly imprinted monolithic stationary phase (MIMSP) with specific recognition for S-NAP and naproxen (NAP) was prepared by in situ technique, utilizing 4-vinylpridine (4-VP) as a function monomer, ethylene glycol dimethacrylate (EDMA) as a cross-linking agent, and low-polar solvents (toluene and dodecanol) as porogenic solvents. The selectivity of the polymers for S-NAP and NAP was evaluated by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 The binding characteristics were tested by Scatchard analysis. Racemic NAP could be specifically separated to some extent. At the same time, NAP could be separated from ibuprofen under optimized conditions. Scatchard analysis showed that two classes of binding sites existed in the S-NAP-imprinted polymers, with their dissociation constants estimated to be 1.045 and 5.496 μM,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NAP and NAP can be recognized specifically on the obtained MIM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