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比较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口腔医学院(university of florida college of dentistry,UFCD)儿童牙科和中国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301 general hospital of PLA China)儿童牙病科就诊儿童的恐惧心理,以改进管理儿童患者就诊行为的方法。方法:选取2006—09—2007—08在UFCD就诊儿童150例,2007—11—2008—03在解放军301医院儿童牙科就诊儿童270例,采用儿童畏惧调查表一牙科分量表(children's fear survey schedule—dental subscale,CFSS-DS)调查儿童牙科畏惧情况,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FSS平均得分≥2.5者,UFCD为19.7%,301医院为27.2%;两地区6岁前儿童DF值均明显高于6岁后儿童(P〈0.05);301医院女性DF值明显低于男性(P〈0.05),UFCD则无显著差异;与治疗无关的恐惧,UFCD为32%,301医院为39%;两地区家长对治疗恐惧经历均明显影响患儿牙科畏惧症(DF)的发生(P〈0.05)。结论:父母不良的牙科经历是患儿DF发生的主要因素。年龄,性别也一定程度上影响儿童DF发生。  相似文献   

2.
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儿童气质特征与牙科畏惧症(DF)之间的关系,了解DF儿童的气质特点。方法用中国学龄前儿童气质量表(CPTS)对254例4~6岁首次接受牙科治疗的儿童进行气质测查,用Frankl行为分级法进行DF评定,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54例患儿中有104例为不畏惧,80例为畏惧,70例为高度畏惧,DF发生率为59.06%。此年龄段男女的DF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畏惧、畏惧、高度畏惧3组患儿的气质类型构成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方差分析,3组患儿在适应性和心境两个气质维度得分上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行两两比较,高度畏惧组得分高于不畏惧组(P<0.05);其他气质维度得分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与儿童本身的气质有关,适应缓慢、心境消极可能发展为儿童DF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3.
儿童牙科畏惧症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的发生情况及产生原因.方法 采用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对300例儿童牙病患者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治疗前问卷式调查、填表,治疗后由经治医师记录患儿DF发生情况.结果 300例儿童牙病患者中DF患者245例,发生率为81.67%,不同性别儿童DF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年龄不同、牙科经历不同、口腔卫生状况不同的儿童DF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儿童DF发病率较高,与患儿年龄、不良的牙科经历、口腔卫生状况等因素有关.儿童DF直接影响儿童牙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4.
924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924名儿童牙科畏惧症的评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10080)黄伟安李益民牙科畏惧症(Dentalanxiety)是指患者对牙科怀有不同程度的害怕和紧张心理,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本文对924名儿童进行牙...  相似文献   

5.
儿童龋病充填中两种预防牙科畏惧症方法的成本效果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前:从卫生经济学的角度对治前教育和局部麻醉两种方法在龋病充填治疗中预防儿童牙科畏惧症(DF)的效果进行评价。方法:下颌第一恒磨牙He面患龋的150名小学生,随机分为3组,每组50例(男、女各25),第一组(治前教育),提前1h接受有关龋病教育;第二组(局部麻醉)提前15min进行局麻;第三组(空白对照)不做针对DF的干预。三组均接受常规的充填治疗。比较各组的DF发生率并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三组DF的发生率分别为10%,18%和42%,差别显著(x^2=15.5031,P=0.0004),三组的人均成本投放分别为83.99元,87.09元和87.76元;为减少1例DF,第一、二组分别比第三组少投入11.80元和2.79元,为减少1例充填物损坏,第一、二组分别比第三组少投入31.40元和11.17元。结论:儿童龋病充填治疗中,用治前教育法和局部麻醉两种预防DF的方法都有效,以前者更优。  相似文献   

6.
牙科畏惧在儿童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牙科畏惧(dental fear,DF)是患者对牙科治疗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产生的紧张情绪和害怕心理,主要表现为紧张不安,哭叫挣扎,阻挡甚至逃避治疗,是导致口腔健康恶化的主要原因。目前国内对DF的研究报道较少,故作者应用儿童畏惧调查表———牙科分量表(CFSS-DS)对146名牙科就诊儿童进  相似文献   

7.
儿童牙科畏惧症心理干预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发生的作用。方法选择患儿369例,试验组186例,对照组183例。试验组治疗前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不进行心理干预,按常规程序进行治疗。治疗后采用以体征为依据的6级分类法对患儿DF进行量化评价。结果试验组DF发生率81.72%,对照组DF发生率91.2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6,P=0.0074)。2组男性患儿DF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2,P=0.077),女性患儿DF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6,P=0.04)。结论对患儿进行心理干预,可缓解其紧张、恐惧心理,促进医患合作,降低儿童DF发生。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治疗策略在儿童牙科畏惧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21年7—8月于武汉大学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需行口腔治疗的3 ~ 10岁牙科畏惧症患儿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仅进行行为管理,试验组在行为管理基础上采用环境听觉管理(佩戴无线智能耳机聆听音乐或音乐故事)。采用儿童畏惧调查-牙科分量表(CFSS-DS)和Venham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以下简称“Venham量表”)评估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焦虑畏惧水平和临床合作情况。结果    在治疗后,两组患儿CFSS-DS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试验组患儿CFSS-DS评分和Venham量表评级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此外,试验组患儿的临床合作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基于环境听觉管理的舒适化治疗策略能够有效缓解儿童的牙科畏惧症状和焦虑水平,提高就诊的依从性和配合度,有望为开展儿童口腔舒适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国际牙科展会-IDS(International Dental Show)每两年在德国科隆举办一次,是德国牙科工业协会(VDDI)及其代表机构德国牙科行业促进协会(GFDI)组织的,由科隆Koelnmesse公司承办,是世界牙科器械、材料和技术方面最盛大的商品交易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严重龋损乳磨牙治疗时机选择对儿童牙科畏惧程度和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实验组为临床症状明显、主动初诊3~6岁患儿144例。对照组为口腔检查中发现无自觉症状乳磨牙龋病3~6岁患儿144例。用中文改良儿童牙科焦虑面部表情量表(MCDASf)评估患儿初次治疗前、治疗后及1周复诊时的主观畏惧状况;Venham 临床焦虑与合作行为评定量表评估初次就诊时与复诊时患儿临床就诊行为。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治疗后、复诊时 MCDASf 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 <0.05)。对照组治疗后、复诊时 MCDASf 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 >0.05)。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后 MCDASf评分差值大于对照组(P <0.05)。复诊时2组患儿 Venham 评分级别一致(P >0.05)。实验组患儿就诊行为改善比对照组明显(P <0.05)。结论:对低龄儿童严重龋损非急性期患牙即时诊治可缓解牙科畏惧症。  相似文献   

11.
儿童牙科畏惧症调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吴忠  陈耀俊 《口腔医学》2005,25(2):111-113
目的 探讨儿童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发病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Venham临床焦虑及合作行为级别评定量表对2 0 5例牙病患儿进行调查及统计分析。结果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儿童DF发病率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居住地、母亲文化程度不同、牙科经历不同、口腔卫生状况不同的儿童DF发病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直接不良的牙科经历是儿童DF发生的主要原因。牙科医生除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以减少操作中患儿的痛苦外,熟悉并充分运用儿童心理学知识,改善牙科就诊环境,加强儿童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对减少和减轻儿童牙科畏惧症的发生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也称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是指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的害怕,表现为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的体征,如烦躁不安、心悸、出汗甚至面色苍白,血压增高等,直接影响儿童的早期就诊率,破坏医患关系并降低诊治质量[J].本文旨在观察术前宣教预防牙科畏惧症(DF)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正>牙科焦虑症(dental anxiety,DA)又称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是指患者在牙科诊治过程中或其中某些环节怀有不同程度的忧虑、紧张和害怕心理,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性降低甚至逃避治疗的现象。牙科焦虑普遍存在于人群  相似文献   

14.
牙科畏惧症与心理护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姜艳华 《北京口腔医学》1999,7(2):106-106,108
牙科畏惧症(Dentelfear)又称牙科焦虑症,是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某些环节的害怕,而表现出的应激反应,如心悸、出汗、高声叫喊、躲避、拒绝治疗等。1产生畏惧症的原因:牙科治疗过程中,因产生疼痛或接受各种检查时出现不适感,例如:诊断过程中用探针探测龋...  相似文献   

15.
280例口腔修复科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洪炯 《口腔医学》1996,16(4):208-210
280例口腔修复科患者牙科畏惧症的初步探讨苏州口腔医院口腔修复科洪炯牙科畏惧症(DentalFear,DF或DentalAnxiety,DA)是指对牙科所持有的忧虑、紧张或害伯的心理状态,以及在行为上表现为敏感性增高,耐受力降低,甚至躲避治疗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樊林 《广东牙病防治》2011,19(7):369-37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及治疗方法,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对口腔门诊984例学龄前患儿,根据其行为特点采取相应治疗方法,按年龄分组,分析影响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顺利进行的相关因素。结果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有较大的年龄差异:3岁组以强拒绝反应型居多(占59.04%),4~5岁组以消极拒绝反应型居多(占53.45%),6岁组以有条件合作型居多(占61.84%)。对不同年龄组患儿采取的治疗方法也有明显的年龄差异:3岁组以威吓、强迫法为主(占55.42%),配合使用行为诱导法(占38.55%);4~5岁组以行为诱导法为主(占64.37%),辅以威吓、强迫法(占20.40%);6岁组亦以行为诱导法为主(占66.00%),辅以常规法(占35.98%),一般少用威吓、强迫法。结论年龄是决定学龄前儿童牙科诊疗行为特点及治疗方法的重要因素。行为诱导法是一种广泛适合学龄前儿童安全、实用、必要的干预措施,值得加强和重视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和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17.
基于儿童口腔科的特殊性,本研究目的是探索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学龄前儿童及家长情绪影响。方法 本研究开展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恢复门诊接诊但严格防疫期间(2020年3月14日~2020年5月31日),分别采用面部情绪量表和行为分级评估量表评估来儿童口腔科就诊的学龄前儿童(n=85)焦虑状态和牙科畏惧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和改良牙科焦虑量表评估儿童家长焦虑状态和牙科畏惧症程度。结果 疫情期间,儿童口腔科就诊儿童家长焦虑情绪与家长牙科畏惧程度、医院或医护人员的防疫措施及家长性别显著相关(P<0.05);而家长职业、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儿童牙科治疗项目等因素对疫情期间家长焦虑情绪影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疫情期间儿童焦虑情绪与儿童年龄和儿童牙科畏惧程度相关(P<0.05);儿童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家长职业、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儿童牙科治疗项目、疫情期间家长的焦虑情绪、家长因医院或医护人员防疫措施对疫情下儿童焦虑情绪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新冠疫情期间及疫情常态化时期,儿童口腔科医护人员除做好常规诊疗工作外,还应重视就诊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变化,加强对儿童家长进行防疫措施和就诊流程的解释和引导。  相似文献   

18.
徐月娥 《口腔医学研究》2011,27(12):1077-1079
目的:为减少儿童牙科畏惧症的产生,提高儿童牙病的诊疗效果。方法:对本院儿童口腔保健科就诊的具有牙科畏惧症的470名患儿按年龄分4组,初诊行为分4型,在治疗前、中、后进行综合心理干预,最后记录患儿合作行为,并对合作程度及不同性别的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各年龄组患儿合作程度干预效果比较:A组(1~3岁)无显著差异,其他各年龄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各年龄组不同性别比较结果:B组(4~6岁)中男、女均有显著性差异,男孩(P〈0.01),女孩(P〈0.05),其他各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综合心理干预能有效地减少或消除儿童牙科畏惧症,随着患儿年龄的增长,显著性差异有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牙科畏惧症对临床教学工作的危害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加强口腔社会医学教育已成为国际上普遍关心的问题.由于社会牙科学的服务已由生理服务扩大到了心理服务,因此在临床教学工作中,要求学生不能只注意口腔疾病,也应注意病人的心理、个性、家庭和社会环境等问题.口腔内科的实习医生所诊治的患者也有许多心理问题,其中最常见是牙科畏惧症(Dental fear,DF),它是指对牙科诊治过程或其中某些环节的害怕[1],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面色苍白,肌肉紧张,脉搏加快,血压增高,甚至出现高声叫喊,躲避和阻挡诊治器械等不配合行为.DF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发现3041名日本中学师生中.88%为DF者.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研究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心理行为与牙科焦虑症(DA)的相关性。方法:利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以及自制青少年心理行为问卷表对400例口腔门诊青少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被调查者性别、是否有牙科治疗史以及3种不同的心理行为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回收有效问卷379份,有效率94.75%;不同性别和对DA的发生差异极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列联系数r=0.27;是否有既往口腔科治疗史对DA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11;紧张与焦虑行为和自我控制力行为与DA有关(P%0.05),r分别为0.55和0.35;而内向和羞怯行为与DA无明显关联。结论:DA在青少年患者中常见,性别、既往口腔科科治疗史以及部分心理行为对DA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