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肌上皮细胞标记物平滑肌肌球蛋白重链(SMMHC)、34βE12、CD10在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肌上皮细胞标记物SMMHC、34βE12及CD10在6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乳腺良、恶性上皮病变的关系及意义。结果34βE12、CD10和SMMHC在乳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率均为100%;在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6%、30%、35%;三者阳性表达率及其强度在良性病变与癌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在乳腺癌中,SMMHC与34βE12和CD10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MMHC、34βE12及CD10可作为乳腺病变鉴别诊断中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但SMMHC在标记乳腺肌上皮细胞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优于34βE12和CD10。  相似文献   

2.
p63蛋白在乳腺良恶性上皮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星辉  余卫东  周伟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2):3341-3342
目的:探讨p63在乳腺良、恶性疾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乳腺良、恶性疾病的石蜡包埋标本50例(纤维腺瘤,纤维囊性病,导管内乳头状瘤,导管内癌,浸润性导管癌和浸润性小叶癌)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63在上述病变中的表达。结果:在乳腺良性病变中几乎所有的腺体外周都见完整的p63阳性的肌上皮围绕;在导管内癌中,部分导管外围可见完整的p63阳性的肌上皮围绕(24%),部分导管外周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则呈间断性分布(62%),甚至无肌上皮细胞(14%);在浸润性癌的癌细胞巢外周未见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结论:p63作为肌上皮细胞的标记物有助于在疑难的乳腺病变中正确识别肌上皮细胞,鉴别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细胞角蛋白在不同乳腺疾病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意义。方法:107例乳腺疾病患者中包括普通性导管增生(UDH)33例、不典型性导管增生(ADH)20例、导管原位癌(DCIS)34例,不同病变与浸润性导管癌(IDC)20例,采用免疫组化检测CK5/6、CK34βE12、CK19、CK8/18、SMA、ER、c-erbB-2的表达。结果:CK5/6和CK34βE12在ADH、DCIS、IDC中的表达率显著低于UDH(P〈0.01);CK19、CK8/18在各组间的表达无明显差异;SMA在良性的肌上皮中表达,部分高级别DCIS中灶状缺如,在IDC中缺如。ER、c-erbB-2在不同疾病中表达模式不同。结论:CK5/6和CK34βE12的表达率有助于UDH与ADH和DCIS的鉴别;细胞角蛋白结合SMA、ER、c-erbB-2的表达可辅助乳腺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细胞角蛋白对于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细胞角蛋白(CK)19、上皮膜抗原(EMA)、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和CK7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和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以提高PTMC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3例PTMC和47例甲状腺良性病变中CK19、EMA、34βE12和CK7的表达。结果CK19、EMA、34βE12、CK7在PTMC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3.02%、90.70%、88.37%、95.35%,在良性甲状腺病变中极少表达,表达率分别为4.26%、10.64%、8.51%、21.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19、EMA、34βE12和CK7在PTMC的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K34βE12和HSP2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观察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10例甲状腺腺瘤及10例甲状腺腺瘤旁正常组织中CK34βE12和HSP27的表达水平,比较其阳性表达率,分析CK34βE12和HSP27表达的关系.结果:CK34βE12在正常甲状腺组织和甲状腺腺瘤中未见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表达率为42.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CK34βE12在淋巴结转移组和无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61);HSP27在正常甲状腺组织阳性表达率为30.00%,在甲状腺腺瘤中阳性表达率为40.0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表达率为7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HSP27在淋巴结转移组阳性表达率高于无转移组(P=0.031).CK34βE12和HSP27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rs=0.494,P<0.05).结论:HSP27和CK34βE12可能通过调控细胞增殖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两者可作为甲状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及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CKl9及TP0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5例滤泡性腺瘤伴乳头状增生病变中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CKl9及TP0表达情况。结果34βE12、CKl9及TP0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滤泡性腺瘤伴乳头状增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5%与33%(P〈0.01),84.2%与16.7%(P〈0.01),10.5%与96.7%(P〈0.011。结论34βE12,CKl9及TP0联合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的诊断与答别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细胞角蛋白CK34βE12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中的表达情况,探讨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方法。方法选择子宫内膜病变蜡块标本158例,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进行染色观察,根据病变性质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K34βE12阳性表达率在子宫内膜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为90.36%(75/83),其中,单纯性增生组为93.02%(40/43)、腺囊性增生组为87.50%(35/40)、非典型增生组为76.74%(33/43);子宫内膜腺癌组为9.38%(3/32)。CK34βE12阳性表达率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非典型增生组高于子宫内膜腺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普通性增生性病变组CK34βE12阳性表达率高于非典型增生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05)。结论CK34βE12检测可作为鉴别诊断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高分子量角蛋白(34 β E12),CK19及TPO联合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及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15例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15例滤泡性腺瘤伴乳头状增生病变中高分子量角蛋白(34 β E12)、CK19及TP0表达情况.结果 34 β E12、CK19及TPO在甲状腺乳头状癌和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结节性甲状腺肿伴乳头状增生及滤泡性腺瘤伴乳头状增生)中的阳性率分别为89.5%与3.3%(P<0.01),84.2%与16.7%(P<0.01),10.5%与96.7%(P<0.01).结论 34 β E12,CK19及TPO联合检测有助于甲状腺乳头状癌与甲状腺良性乳头状增生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乳腺增生病、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腺癌进行多指标联合检测,并结合显微镜下组织学形态特点进行观察,以利于乳腺癌早期发现及早期诊断。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34BE12、actin、P63 、S-100、C-erbB-2 、PCNA、CyclinD1在159例乳腺疾病组织中的表达。结果ck/34BE12、actin在乳腺良性病变中高表达,在恶性病变中低表达呈阴性,S-100差异不显著(P〉0.05),C-erbB-2、PCNA、CyclinD1在乳腺增生病中呈阴性表达,随着上皮增生和异型程度加重,其阳性表达逐渐递增,其中C-erbB-2在原位癌达高峰,而侵润性癌则出现下降,结论对乳腺疾病特别是乳腺不典型增生及乳头状瘤病进行ck/34BE12、actin、P63 、S-100、C-erbB-2 、PCNA、CyclinD等多项指标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并将为乳腺癌的病理学早期诊断提供新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
王恩杰  ;宋永敏 《河北医药》2014,(18):2823-2825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是较常见的乳腺上皮性肿瘤,良性有孤立性导管内乳头状瘤和多发性导管内乳头状瘤。恶性有原位乳头状癌和浸润性乳头状癌。由于这类肿瘤在良恶性鉴别诊断上常有困难,从而难以正确诊断和处理,笔者总结该类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特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原发性鳞状细胞癌(PSCC)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方法 分析5例乳腺PSCC患者的临床特点,肿瘤大体和镜下特征,免疫组化结果,及患者的预后.结果 5例女性患者发病年龄38~78岁,多表现为无痛性乳腺肿块,腋窝淋巴结均无转移.免疫组化:雌激素(ER)、孕激素(PR)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均阴性表达,p63、细胞角蛋白(CK)5/6及高分子量角蛋白(34βE12)均阳性表达.随访4例,1例术后9年死亡,3例随访6~9个月至今情况良好.结论 乳腺PSCC有不同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HE和免疫组化表达特点,确诊需经严格的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63/SMA免疫组化双重染色在乳腺疑难病变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收集各种乳腺病变切除标本,住院及门诊手术标本各100例,采用免疫组化双标记(P63/SMA)的方法检测同一张组织切片中P63和SMA两种抗原,采用pH值2.0,0.05%HCl洗脱的方法灭活第一重染色中所有抗体的活性,避免双重染色中引起的交叉反应。结果 49例乳腺良性病变和34例导管原位癌中存留的肌上皮几乎全部P63和SMA(+)。导管内癌中,外周可见完整的p63阳性的肌上皮环绕(23.8%),部分肌上皮不完整(62.6%),甚至无肌上皮细胞(13.6%)。在浸润性癌的癌巢外缘未见p63阳性的肌上皮细胞。结论在P63/SMA免疫组化双重染色能够准确地观察到同一细胞中两种抗原的表达,有助于提高乳腺疾病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s,IDPN)的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诊断。方法根据WHO分类(2012)有关标准,筛选出乳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82例,对上述病例进行HE形态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选用的一抗有CK5/6、CK34p El2、CK8、SMA、p63、CD10。结果 82例IDPN患者中导管内乳头状瘤(IDPMa)64例,乳头状瘤伴ADH和DCIS 12例,导管内乳头状癌(IDPC)6例。IDPN在形态学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上皮细胞和间质增生,以及继发病变等,这些使病灶呈现异常复杂的多样性。免疫组织化学SMA均为强阳性,各组间无明显差异;p63和CDl O的染色分布在IDPMa与IDPC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细胞角蛋白(CK5/6)染色显示良性病变的表达呈镶嵌状阳性表达,在IDPC中表达明显减少或缺如,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IDPN是一组组织学改变复杂的疾病,应注意其诊断标准的掌握。肌上皮、细胞角蛋白和腺腔上皮标志物联合应用在该组复杂病变中有很好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高分子量细胞角蛋白(34βE12)、P63和α-甲基酰基辅酶A消旋酶(P504S)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92例前列腺癌(PA)、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BPH)和20例前列腺上皮内瘤(PIN)石蜡标本中PSA、34βE12、P63、P504S的表达。结果BPH、PIN和PA3组间34β%12、P63和P504S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4β%12和P63阳性表达与前列腺癌的Gleason分级评分之间密切相关。膀胱尿路上皮癌PSA和34β%12呈阴性表达。结论PSA、P63、34β%12和P504S改良的免疫组化法和抗体联合染色应用可作为前列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于良、恶性甲状腺肿瘤的鉴别价值。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对6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切除标本进行FLIP的检测。结果:FLI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阳性率67.1%,明显高于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15%;良、恶性病变之间比较,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甲状腺乳头状癌各临床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FLIP可有效地区别良、恶性甲状腺病变,可作为甲状腺乳头状癌鉴别诊断标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形态学、免疫学特点、和乳腺浸润性癌的关系以及旺炽型普通导管增生、非典型导管增生和低级别导管内癌的鉴别诊断。方法:①观察35例乳腺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形态学特点。②对35例导管内增生性病变进行CK5/6、34βE12染色。结果:乳腺增生病中UDH8例(53%),FEA1例(25%),ADH2例(29%),DICS0例。纤维腺瘤中UDH3例(20%),FEA0例,ADH1例(14%),DICS0例。浸润癌旁组织中UDH4例(27%),FEA3例(75%),ADH4例(57%),DICS9例(100%)。UDH中CK5/6阳性率93%、34βE12阳性率100%。FEA中CK5/6阳性率25%、34βE12阳性率0。ADH中CK5/6阳性率14%、34βE12阳性率0。DICS中CK5/6、34βE12全部阴性。结论:DICS、ADH、FEA和乳腺浸润性癌关系密切,绝大多数导管内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形态学就可完成,CK5/6和34βE12对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长期临床研究表明,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患者腺体周围存在乳腺肌上皮细胞(MEC),而恶性上皮病变(除了腺肌上皮一肌上皮癌、腺样囊性癌等外)出现浸润时MEC消失[1]。因此,临床诊断常将MEC是否存在作为判断某些良恶性病变的重要依据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K19、TPO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54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及56例伴有乳头状增生的甲状腺良性病变(结节性甲状腺肿30例、甲状腺腺瘤26例)组织中CK19、TPO蛋白的表达。结果 CK19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00%,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阳性表达率为8.93%,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PO蛋白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阴性表达率为90.74%,在甲状腺良性病变中的阴性表达率为12.5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K19、TPO蛋白作为标志物联合应用,对甲状腺乳头状癌与良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张旭  曹译心  张翠薇  伍洋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6):2421-2423
目的 探讨转录因子E2F1和P16蛋白在乳腺浸润性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乳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评估的意义,并为乳腺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1例乳腺浸润性癌、49例导管内乳头状瘤及58例乳腺增生组织中E2F1和P1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E2F1在乳腺浸润性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78.7%、12.2%和1.7%,前者与后二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16在乳腺浸润性癌、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增生组织中的阳性率分别为34.4%、57.1%和70.7%,前者与后二者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癌组织中E2F1和P16阳性表达与患者年龄及肿瘤TNM分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2F1和P16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呈显著负相关性(r=-0.297,P<0.05).结论 E2F1、P16蛋白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E2F1蛋白的阳性表达与P16失表达可能是患者预后差的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更有利于评估预后,同时可为乳腺癌新的生物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98例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患者,均进行彩色多普勒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分析病理结果,并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比较彩色多普勒以及超声弹性成像对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诊断效能(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结果98例患者病理结果显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患者分别为68例和30例。在恶性病变患者中,共计50个占位性病灶,其中导管内癌、髓样癌、小叶癌、乳腺导管骨肉瘤以及叶状囊肉瘤分别为30、5、2、4、9个。在良性病变患者中,共计110个占位性病灶,其中炎性病变、纤维囊性乳腺病、纤维腺瘤、纤维脂肪瘤以及导管内乳头状瘤分别为12、20、65、5、8个。彩色多普勒诊断出恶性病变71个,良性病变89个;超声弹性成像诊断出恶性病变48个,良性病变112个。彩色多普勒诊断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62.00%(31/50)、63.64%(70/110)、63.13%(101/160),超声弹性成像诊断乳腺良恶性占位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以及准确度分别为80.00%(40/50)、92.73%(102/110)、88.75%(142/160)。超声弹性成像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彩色多普勒超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在乳腺良性病变以及恶性病变中具有良好的鉴别诊断效果及价值,诊断准确度、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较高,建议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