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吡喹酮在体外对肝片形吸虫皮层的损伤作用。吡喹酮浓度为1、10、100μg/ml,作用时间为0.5、2、6h,对肝片形吸虫皮层表面都有损害。电镜下可见肝片形吸虫口腹吸盘肿胀,体棘变形脱落,表面糜烂剥落,随药物剂量加大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虫体皮层损害加重,范围增大。  相似文献   

2.
肝片形吸虫 ( Fasciola hepatica)病是牛羊等反刍动物主要的寄生虫病。肝片形吸虫多寄生于黄牛、水牛、绵羊、山羊、鹿和骆驼等的肝胆管中。但在猕猴动物中 ,较为少见。作者在 1 7年的猕猴疾病防治工作中遇到 2例 ,报告如下 :1 病例例 1 :雌性猕猴 ,2 .5 kg,约 4岁。 1 999年 5月 2 3日从云南省思茅地区镇沅县引进的野生猴 ,进场后发现该猴体弱、消瘦、面部黄染、眼脸水肿、贫血 ,被毛粗乱 ,无光泽 ,反复性腹泻 ,多方治疗无效 ,进场 3 5 d后死亡。病理解剖 :肝脏与膈肌纤维素性严重粘连。肝脏重 1 1 0 g,肝左外侧叶有 6cm× 3 .5 cm× 3 .…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聚丙烯酰胺凝液盘电泳对肝片形吸虫和华枝睾吸虫成虫的苹果酸脱氢酶、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酯酶和过氧化物酶进行了分离和研究。两种吸虫4种酶的同工酶电泳型在区带数和/或迁移率、活性上均不相同,显示两个虫种之间有明显差异。但两种吸虫的苹果酸脱氢酶和酯酶存在着位置相同的同工酶带,说明两种吸虫在遗传上有一定的联系。本研究显示两种吸虫同工酶型的差异为从分子水平上区分和鉴定它们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4.
肝片形吸虫(Fasciola hepatica简称肝片吸虫)是寄生于牛、羊等哺乳动物胆道中最为常见的大型吸虫,人可偶尔感染而得肝片吸虫病,现将2005年6月发现的1例患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实验感染肝片吸虫大鼠组织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本文通过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复制感染模型,研究肝片吸虫感染后组织器官抗氧化功能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感染组( n=30)和对照组(n=30),感染组大鼠一次口服25个囊蚴,对照组不感染,于感染前(0w)和感染后(1、3、5、7、9w)宰杀采集肝、肺、心、肾和脾组织,检测感染后GSH-Px,SOD,CAT活性和MDA含量的变化。结果 大鼠感染肝片吸虫后,肝组织的GSH-Px活性变化不明显,SOD活性缓慢下降后又缓慢升高;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开始有所升高,稍后有轻微下降。肾脏的GSH-Px活性先缓慢升高,以后则低于对照组;SOD活性呈现平稳下降的趋势,CAT活性开始升高,随后降低低于对照组,MDA含量开始缓慢下降,以后则上升。心组织的GSH-Px活性开始升高,以后迅速下降;SOD活性逐渐升高,然后又缓慢下降;CAT活性逐渐升高,然后又有所下降;MDA含量感染后有所下降。肺组织中的GSH-Px活性逐渐升高,以后逐渐下降;SOD活性5w后开始急剧下降;CAT活性的变化在整个实验期间,除第7w外,其他各周和对照组相比差异均不显著;MDA含量在感染后开始升高,以后又缓慢下降。脾组织中GSH-Px和SOD活性下降;试验组CAT活性先下降;然后升高;MDA含量在前3w变化不明显,基本上处于同一水平,随后缓慢下降,且在第7、9w与对照组差异极显著。结论 自由基参与了肝片吸虫病的发病过程,肝片吸虫感染后机体的器官组织发生了脂质过氧化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线粒体nad1和细胞核ITS1序列, 对从云南省玉溪地区一女性片形吸虫病患者体内取出的2条片形吸虫成虫进行虫种鉴定, 获知寄生于人体的片形吸虫种类.方法 片形吸虫标本保存于75%乙醇溶液, 提取全基因组DNA, PCR扩增线粒体基因NADH脱氢酶亚基1 (nad1) 和细胞核r DNA的第一内转录间隔区 (ITS1) 序列, 正反引物双向测序.所测序列与Gen Bank中Fasciola属相关同源序列组成DNA数据集, 进行ITS1单倍型分析和构建nad1的NJ系统发育树.结果测得片形吸虫标本的ITS1和nad1序列长度分别是422 bp和542bp.2条片形吸虫标本的nad1序列完全一致, 属于F.gigantica (Fg型) .但是ITS1单倍型不一致, 标本YXGD01在该基因中属于F.gigantica (Fg型) , 标本YXGD02属于F.hepatica (Fh型) .基于nad1 DNA数据集构建的NJ系统发育树, 明显分为F.gigantica和F.hepatica 2个类群.结论 基于线粒体nad1和细胞核ITS1序列, 从云南省玉溪地区一片形吸虫病患者体内取出的2条片形吸虫属于不同类型, 标本YXGD01鉴定为F.gigantica, 标本YXGD02可能是F.gigantica与F.hepatica杂交生成的中间型个体, 但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7.
8.
本文报告了吉林省龙外县桃源乡人肝片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病的主要传染源为黄牛,绵羊次之,稻田地区黄牛平均感染率为77.16%,最高达92.00%,最低为73.39%,绵羊感染率为12.5%。本文初步探讨了皮内试验用于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筛选作用。对3,143人作了皮内试验,阳性者二例(0.063%),与粪检结果相符。传播途径可能与生吃水生植物、菱角或喝生水、误食肝片吸虫囊蚴有关。  相似文献   

9.
在《医学遗传学基础》教材被安排在第二章第一节的人类染色体的第二小点,减数分裂被安排在第二章第一节的第四点,从这两部分内容的关系和在书的地位来看,笔者认为最好把它们放在一起讲解。1教材分析1.1核型和减数分裂在书中的地位纵观整个遗传学教材,它的所有内容可按以下三个方面归纳:A从分子生物学水平上分析遗传,包括DNA分子的结构,中心法则,基因的本质和基因突变等内容。B从细胞水平上分析遗传,包括染色体的形态,核型,有丝分裂,减数分裂,染色体畸变等内容。C从遗传规律的角度分析遗传,包括三大遗传学定律,相关遗传病,多基因遗传,遗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次以等电点聚焦电泳对两型肝片吸虫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同工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两型肝片吸虫呈现明显不同的特征性酶谱,提示两型肝片吸虫已发生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此外,实验结果证实PGM同工酶谱对两型肝片吸虫具鉴定价值。  相似文献   

11.
采用空气干燥法,研究了骚扰阿蚊的染色体组型及减数分裂前期Ⅰ的形态特征。该蚊的染色体二倍体数为6,可分为三对中着丝粒染色体。在第三对染色体中有一条染色体的臂上可见次缢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诊断、治疗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骨髓直接法和24 h培养法,并用R显带技术,对83例MDS患者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分析.结果 83例MDS患者中有46例患者染色体核型异常,异常检出率为55.4%,主要累及+8、5q-、-7、7q-、20q-及其它涉及数量或结构异常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体外短期培养,空气干燥法技术,研究了泡状带绦虫染色体组型和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泡状带绦虫染色体数目为18(2n=18,n=9),染色体组型由7对中部着丝粒,一对亚中部着丝粒和一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组成。观察了该虫第一次减数分型前期的形态学特征和单倍体。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48例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和指导治疗。方法搜集2010年4~7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的肝脏寄生虫感染患者资料,对其流行病学、临床表现、病原学、免疫学、腹部CT影像资料以及治疗进行分析。结果患者均有进食生泥鳅的病史、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发热、乏力、食欲减退、上腹不适、腹痛、腹泻、肩颈腰背部和四肢酸痛,嗜酸性粒细胞显著升高,腹部增强CT肝包膜下、肝实质内低密度片状影或结节影。泥鳅肌肉组织查见囊蚴;患者血清中囊虫、包虫、肺吸虫、肝吸虫或血吸虫抗体1项或多项阳性。3例粪便自然沉淀法查见类似姜片虫虫卵。口服吡喹酮治疗全部治愈,随访1月以上无复发。结论生食泥鳅可引起肝脏寄生虫感染,本次感染的病原学以肝片吸虫可能性大,结合流行病学、临床、实验室和CT表现可以诊断,吡喹酮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637例遗传咨询患者的染色体核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海南省637例遗传咨询患者的染色体核型。方法 对637例遗传咨询患者进行外用血淋巴细胞培养常规制备染色体进行核型分析,根据就诊原因进行分类,并分析染色体结构和数目异常。结果 遗传咨询常见病因为习惯性流产、少精子、弱精子和无精子症、畸胎及死胎史、先天畸形、先天愚型、不孕症、原发或继发闭经史、性征异常等,前三者最为常见。637例中检测出41(6.44%)例染色体异常患者,先天愚型的染色体异常检出率高达75.00%。21-或18-三体综合征是染色体异常的主要方式(39.02%)。染色体相互易住和9号染色体臂间倒住是染色体结构异常主要原因。结论 在637例遗传咨询患者中,以先天愚型与原发及继发闭经患者中染色体异常的检出率为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在染色体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5年8月期间来我院进行遗传咨询的780例患者行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780例患者中共检出异常核型30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85%,其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2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8例,新生儿表现异常、生长发育异常和不孕不育中以染色体数目异常为主,不良孕产史中以染色体结构异常为主。结论外周血染色体核型分析对染色体病导致的新生儿表现异常、生长发育异常、不孕不育和不良孕产史等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肝片吸虫是一种人畜共患的食源性寄生虫,主要寄生于哺乳动物的胆道中。肝片吸虫病多为散发,人感染该病的主要原因是误食了含有囊蚴的生菜或生水,感染后可引起肝脏损害、出血及肝实质变性,胆管增生或阻塞,虫体还可分泌具有溶血作用的毒素,对人体危害很大。目前,人畜感染该病后仍依赖于药物治疗,其治疗可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但可用药物少且疗效有限,且药物也大多来源于兽药的转化。由于目前人体用药种类有限,耐药问题不断突出,近年来国内外也一直在研究兽药的人体转化、新型药物和新型给药方式。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文献,综述了近10余年国内外对肝片吸虫病的药物治疗,并对这些药物的作用机制、疗效及优缺点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对山莴苣(Lactuca indica L.)染色体数目及核型进行首次研究,为山莴苣良种选育和植物分类提供细胞学依据。方法 冰冻揭盖片法制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用李懋学、陈瑞阳染色体分类标准进行核型分析,用Stebbins方法进行核型分类。结果 山莴苣染色体数目为2n=18,核型公式为K(2n)=18=2m 16sm,核型为“2B”型。结论 山莴苣在进化过程中处于比较进化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