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此文深入分析了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目前培养现状,围绕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岗位胜任能力和职业素养等素质的培养,提出以产业化为导向、产学研用高度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出发点,重构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基本结构,构建了集药物研发、技术转化、生产流通等产业领域“一体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新模式。此培养模式的有效实践,将逐渐成为支撑中医药企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提升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一种可行方案。  相似文献   

2.
通过高职药学专业由传统的以"药"为中心人才培养目标,转化成为以社区导向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照护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调整原有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通用模块、特色专业化方向模块"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厚基础、精技能、强特色、重人文、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采用产学研一体化的以患者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系统修订高职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开发课程资源,规范实践课程体系,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  相似文献   

3.
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设置,是适应现代中药学产业发展与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但其发展和受重视程度远不及学术型硕士学位的培养,其培养摸式和机制研究仍较少。本文结合广州中医药大学工作情况,以及中药学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初步探讨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主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路径。上海中医药大学以提高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对接中药行业需求,坚持产教融合,完善研究生培养方案,构建“一中心三阶段多元融合”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厚基础、强实践”的课程体系,加强基地建设和专业导师队伍建设,完善专业学位论文评价体系,为培养适应行业或产业发展需求的中药学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5.
我国药学的工作模式正逐步从以药品生产及供应为核心的传统工作模式向药学服务工作模式转变,而药学服务能力的培养是药学高职教育面临的一项新的课题,高校必须改变药学专业的培养模式,以适应药学工作模式的改变和社会的需求.本文旨在讨论高职药学生药物服务能力的培养方法,构建培养药学服务能力的基本模式,以期提高药学生对药学工作模式的适应能力,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药学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6.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构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工作,分析高职药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通过职业与岗位分析,确定药学专业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群,确定课程设置,构建了以适应不同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基于工作任务、工作过程为导向的"2+1"的药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专业特色,突出实践能力,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促进了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借鉴临床药学的工作开展,结合中医药临床治疗特点,初步探索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方法梳理临床药学培养模式,分析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现状及特殊性,以临床药师工作经典模板为底本,设计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内容。结果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在诊疗方案评价、用法用量界定、中药质量管控等方面存在自身特殊性,并衍生出一系列开展用药教育等药学服务,提供药学信息等多个方面的新内容。结论本工作初步构建中药临床药师的培养模式,推动中药临床药学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8.
在药学"卓越计划"的人才培养背景下,以药学卓越工程师培养为导向的药学人才培养目标下,针对当前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现状以及在改革进程中所遇到的问题,结合中医药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经验,以江西中医药大学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体系改革为研究对象,对中医药院校分析化学学科实验教学体系改革的理念与策略进行思考和探索,构建分层次递进的实体实验教学体系与虚拟仿真实验相结合的立体化分析化学实验创新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科研创新意识,实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面向现代化的卓越药学工程师的人才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9.
医药卫生高职院校药学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是将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的关键。文章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药学专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两个方面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高等药学教育的课程设置、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等均处于不断变革和探索阶段,作者结合药学教学实践及与学生的交流沟通,就高校的药学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在药剂专业药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应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兼顾适应性和专一性,实现药物化学基本规格培养与药剂专业特性培养相统一,培养高素质药学人才。探讨以大药学专业建设为平台,多样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多方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随着医药事业的飞速发展,社会市场对药学类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药学类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是培养药学类专业综合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建立符合药学类综合型人才培养规律的理论与实验教学模式,能够提升中医药院校药学类人才的专业水平,促进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时代发展的和谐统一。本文通过考察我校药学类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的现状,究其问题之根本,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并付诸实践,以提高本校药学类专业理论与实验教学质量,全面地培养综合型药学人才。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将虚拟仿真教学引入传统的药学教育中,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形势下药学虚拟仿真教学平台的构建和应用。本文旨在将创新创业理念,虚拟仿真技术与现代药学教育有机结合,为新时代药学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4.
根据教育部转型发展及分类管理的要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对应用型药学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进行创新,提出了"三阶段"模式,通过优化整体课程,完善课程体系,并在教学内容和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以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应用型药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改革与创新,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本文从三方面整理研究如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构成要素。国内高职高专人才培养主要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工学交替、"2+1"产学结合、"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国外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为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美国职业群集、德国基于工作过程的人才培养模式。新时期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构建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药学服务作为卫生保健领域重要环节,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社会对应用型药师的需求日渐旺盛,以培养药师为主的药学服务型人才培养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动态发展趋势。通过探索药学服务能力构成要素及我国药学服务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目的的教学体系,对提高高职学生的药学服务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起步较晚,近几年才有规模开展。中医全科医师培训与西医全科医师培训应有所不同,探讨有中医药特色的中医全科医师培训,尤其是在国医大师金世元所倡导"医靠药治,药为医用,医药结合,形成合力"的学术思想指导下,开展有特色的药学带教,实行中医药结合培养模式,实现"医药融圆",才是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笔者就中医全科医师人才培养药学带教的必要性及其模式进行论述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统筹方法论指导下的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健康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中药学专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经验。方法:对上海中医药大学与上海高等专科学校合作开展的高等职业教育药学专业——高等教育本科中药学专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研究。上海高等专科学校药学院药学专业学生在完成3年高等职业教育并取得高职层次毕业证书。本着"自愿、推优、选拔"原则,从中遴选一定数量学生进入后2年的高职贯通本科中药学专业课程学习。学生修完规定学分,达到规定绩点要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规定,授予理学学士学位。结果:通过统筹组织管理机制、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确立贯通培养目标,制定培养框架,夯实贯通培养内涵,构建了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结论:中药学专业高职-本科贯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极具意义,建立了贯通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凸显培养技能学术兼备的高级中药学专业人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结合现阶段中医医院中药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以中医传统理论为基础,探讨中药临床药师实践能力培养模式,为中药临床药学的深入发展提出建议。目前中药临床药师培训处于起步阶段,各医疗机构的中药临床药师培养滞后,且尚未建立完善的药学服务模式,而完善该工作模式需要面临多种问题,如中药临床药学学科体系的建立、中药临床药师参与临床实践能力建设、中药临床药师临床科研交叉学科能力培养等。为进一步解决诸多问题,应转变临床药学服务理念,建立、健全多层次、多元化的中药临床药学培养模式,使之更深入、更全面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20.
思维是创新的源头、方法是创新的途径、实践是创新能力的提升。以决定创新的因素为出发点,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Thinking)、创新方法 (Method)和创新经验(Experience)着手,大力实施教学改革,同时以学科竞赛、创新性实验研究、社会实践和企业实践等平台为载体,构建并实施TME三位一体的创新应用型药学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