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科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298例,均经X线片或CT确诊,男103例,女195例;年龄15~86岁,平均50.5岁;病程1h~10d;均为外伤所致,均采用改良式纸压垫治疗:患者仰卧位或坐位,医者手握前臂,另一助手握腕部尺侧及大拇指,掌心向下,顺势拔伸牵引,力量由小到大,3min;患者嵌插移位较大则牵引5min。重叠移位纠正后,采用折顶挤压复位法或提按复位法纠正前后及侧方移位,若侧方移位未完全纠正用内外交叉挤压法纠正,并归合下尺桡关节,用4个纸压垫加压固定。  相似文献   

2.
肱骨髁上骨折占儿童骨折发病率首位,治疗不当易发生肘内翻畸形,前臂缺血性肌挛缩。作者自1992~2006年以来,治疗肱骨髁上骨折138例,均采用闭合复位,宽石膏托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138例,男98例,女40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14岁,平均10岁。按Gartland标准法分型,Ⅰ型7例,Ⅱ型40例,Ⅲ型91例。合并正中神经损伤10例,桡神经损伤13例,尺神经损伤3例。伤后至就诊时间1 h~12 d。1.2治疗方法Ⅰ型骨折不予行手法整复,屈肘90°前臂中立位石膏托固定。Ⅱ型骨折手法矫正尺偏及前后成角移位,宽石膏托固…  相似文献   

3.
自 1992年 2月~ 1997年 2月用手法治疗肱骨外髁翻转性骨折,康复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 本组 48例中,男 33例、女 15例,年龄 5~ 8岁,受伤在 3 d以内 15例, 3~ 7 d27例, 7 d以上 6例,其骨折块均翻转移位在 90°以上。 方法:( 1)整复手法:患儿仰卧位或坐位,伤肢外展,一助手将伤肢上臂固定,另一助手握住腕部,并使腕背伸、前臂置旋后位、肘关节屈曲 130°,术者用拇指按摩外髁部使瘀肿散开,摸清骨折块的形状和位置;将骨折块推向肘后,前臂内收扩大肱桡关节间歇;术者一拇指置骨折块上缘向关节内加压,另一拇指…  相似文献   

4.
笔者于2006-06/2008-01采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40例,效果较为满意,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2~68(平均45.3)岁。按照AO骨折分型[1]:A3型9例,C2型18例,C3型13例。摔伤28例,车祸伤9例,机器绞伤3例。其中5例为开放性骨折。合并伤:肱骨骨折3例,胫腓骨骨折3例,肩锁关节脱位1例。伤后3 h~5 d内进行手术治疗。1.2手术方法臂丛麻醉下,仰卧位,前臂置于旋后位,桡骨远端掌侧入路,在桡侧腕屈肌的桡侧作S形纵行切口,经桡侧腕屈肌肌腱与桡动脉之间钝性分离,部分切开旋前方肌至骨折端,复位骨折,克氏针临时固定,恢复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尺偏角和桡骨的长度,有骨缺损者需行自体髂骨植骨,C臂机透视下复位满意后,予锁定钢板固定。术后第1天开始腕关节被动活动,同时行手指屈伸主动活动,术后1周开始腕关节的主动活动,并逐渐增加锻炼幅度。2结果本组随访时间9~18(平均13.8)个月。所有骨折均在5个月内愈合,骨折愈合后测量:掌倾角6~°18°(平均12.5°),尺偏角18~°26°(平均23)°;3例桡骨轴向短缩2 mm。其中5例术后存在异物感...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3):2440-2442
回顾分析Gartland III型肱骨髁上骨折841例,男560例,女281例;年龄1~16年,中位数7.6年;伸直型692例,屈曲型149例;合并神经损伤119例(桡神经51例、正中神经46例、尺神经22例);受伤距整复时间最短1h,最长21d。均在C型臂X线透视下采用手法复位、经皮定位及抗旋钢针内固定治疗。确定骨折端复位后,首先在肱骨远端尺骨鹰嘴桡侧,先向肱骨近端髓腔打入一根直径2mm"定位针",C型臂X线机透视证实骨折端复位及钢针位置正确,然后自肱骨外髁进针,与肱骨纵轴呈45°向内上方打入一枚直径1.5mm或2mm"抗旋针"穿透肱骨内侧骨皮质固定骨折端。术后石膏托固定患肢前臂旋后、肘关节屈曲60°~70°、肩关节外展外旋位,3~4周去除内外固定进行功能锻炼。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患肢肘关节屈伸功能恢复及外观情况。结果本组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5年,中位数2.3年;骨折均在术后3~5周愈合,平均时间为3.6周。术后无一例出现骨折再移位;3例4周后定位钢针向肱骨近端髓腔移动,1例抗旋钢针断裂,造成取针困难。迟发出现Volkmann挛缩1例。参照Fl年nn临床功能评定标准,优739例,良41例,一般43例,差18例,优良率为92.53%。手法复位经皮定位及抗旋钢针内固定治疗儿童完全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疗效肯定,可作为以往内外侧交叉钢针和外侧两枚钢针内固定方法的改良与补充,实用、简便、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6.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肘部较严重损伤 ,常合并神经和血管损伤 ,处理不当会遗留肘部畸形或造成严重后果。我们从 1 993年 1月 - 2 0 0 0年 6月采用环抱推挤手法整复 73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 ,均达到解剖或近解剖复位 ,临床观察效果较满意。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肱骨髁上骨折患儿 73例 ,男 49例 ,女 2 4例 ;年龄 1 - 1 5岁 ;均为伸直型 ,尺偏 42例 ,桡偏 31例 ,其中合并正中神经损伤 31例 ,桡神经损伤 9例 ,尺神经损伤 1 1例 ,正中及桡神经损伤 3例 ,正中及尺神经损伤 5例 ,开放伤并神经损伤及血管受压 4例 ;患儿均系不同原因摔倒后手掌…  相似文献   

7.
作者 1 997~ 1 999年用上肢外展皮牵引治疗小儿严重肱骨髁上骨折 45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45例中 ,男 2 7例 ,女 1 8例 ,年龄最大1 2岁 ,最小 1 5个月 ,平均 5 8岁。左侧 2 1例 ,右侧 2 4例 ,伸直型 40例 (88 9% ) ,屈曲型 5例(1 1 1 % )。就诊最短时间 1h ,最长 3d ,有正中神经损伤症状 2例 ,桡神经损伤症状 3例。将牵引架置于患侧 ,调节牵引架与床平面呈1 50°夹角 ,患肢外展 1 50°,患侧床脚垫高 ,利用身体重量作对抗牵引。开始时根据体重行满负荷牵引 ,牵开骨折断端 ,2~ 3d后摄片复查 ,如骨折端移位明显 ,每天用手法调…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1988-2004年共收治桡尺骨骨折不愈合82例,通过坚强内固定、植骨的方法,治愈80例,收效良好,值得推广。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2例中,男69例,女13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9岁,平均40岁。桡尺骨双骨折58例,桡骨骨折9例,尺骨骨折15例。开放性骨折43例,闭合性骨折39例。合并血管损伤4例,合并神经损伤18例,其中尺神经损伤9例,桡神经损伤6例,正中神经损伤3例。  相似文献   

9.
刘勇 《临床医学》2009,29(9):32-33
目的探讨微型T字钢板治疗成人HotchkissⅡ型桡骨头、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0月至2008年10月收治的成人HotchkissⅡ型桡骨头、颈骨折临床治疗的随访结果。本组10例,随访时间1—2年,平均随访1.5年。结果10例肘关节术后稳定性好,无一例出现脱位、肘外翻、桡骨向近侧移位及远侧桡尺关节功能障碍,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对于成人HotchkissⅡ型桡骨头、颈骨折,微型T字钢板可以有效地修复固定桡骨头、颈骨折,恢复外侧柱正常解剖,为关节周围损伤组织修复创造条件,有效避免了一期切除桡骨头造成术后复发关节脱位、肘外翻及尺桡撞击症等情况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肱骨干中下段骨折易并发医源性桡神经损伤,我院2005-12/2008—10采用后侧入路治疗此类骨折19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15例,女4例,年龄18~58岁。横断骨折2例,斜形骨折6例,螺旋形骨折5例,粉碎性骨折6例,术前查体均无桡神经损伤。均采用不锈钢或钛合金LC—DCP钢板固定。1.2手术方法及术后处理均采用患侧臂丛麻醉。  相似文献   

11.
1988年10月~2000年2月,笔者采用中药浸泡加主动功能锻炼治疗踝部骨折后遗踝关节疼痛86例,取效良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本组86例,男26例,女60例;年龄:24岁~72岁,平均48岁;骨折类型:旋后外旋型66例,旋后内收型9例,旋前外展型5例,旋前外旋型4例,垂直压缩型2例。病程在踝部骨折16周以内者32例,20周以内者16例,24周以内者20例,24周以上者18例。骨折采用手法复位石膏托外固定治疗4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46例。方法(1)中药浸泡,药用:土茯苓、萆各30g,薏苡仁、桃仁、白芥子、蛇床子各20g,虫、全蝎各10g,制川鸟、制草…  相似文献   

12.
肱骨髁上骨折是儿童常见的骨折 ,占我院全身骨折的2 6 .8% ,占肘部骨折的 6 6 .2 4 %。由于骨折极不稳定 ,除有前后位移位和尺偏、桡偏移位外 ,还合并有旋转移位。合并有旋转移位时 ,整复和固定易并发骨折端对位不正。 1998年 3月~ 2 0 0 2年 9月我院采用尺骨骨牵引 ,三维方向调整整复的方法治疗 2 7例合并旋转的肱骨髁上骨折 ,经随访疗效较好。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 2 7例 ,男 19例 ,女 8例。年龄 1岁 3个月~ 11岁。平均年龄 5 .4岁。左侧 18例 ,右侧 9例。经X线片证实为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 ,其中尺偏型移位 18例 ,桡偏型移位 9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尺桡关节脱位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手法复位加夹板或石膏固定、克氏针内固定及掌长肌腱转位韧带重建修复法等治疗。结果本组45例新鲜脱位,行手法复位的15例,10例优良;急诊手术治疗的30例,只有1例较差;陈旧性12例中优8例,良3例,差1例。结论下尺桡关节脱位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有利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医源性桡神经损伤28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自1980~1997年间收治本院和外院转入的医源性桡神经损伤病人共28例,现分析其损伤原因,以引起临床工作者的重视。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8~53岁,平均32.5岁。肱骨骨折24例,桡骨上段骨折2例,桡尺骨双骨折1例,腕月骨无菌性坏死1例。1.2 损伤原因及部位 损伤原因:手术误伤23例,包括钢板压伤、外固定器螺钉戳伤、钻头打滑挫伤、电刀灼伤等;闭合复位牵拉伤或骨折端刺伤3例;止血带应用不当2例(桡、尺、正中三条神经均受伤)。损伤部位:桡神经主干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探讨colles骨折中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在临床中易被漏诊误治的原因。方法:对我科从2004年~2006年6月治疗的28例colles骨折诊断治疗过程中,初诊拍片、整骨后拍片及固定治疗1~3周复查拍片对比分析遗漏和误治的下尺桡关节脱位。共有19例闭合性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手法复位外固定治疗,9例开放性骨折或粉碎性骨折手术治疗。结果:19例闭合性colles骨折合并下尺桡关节脱位中,S例初诊时发现;6例在骨折整复后立即拍片发现;8例在伤后固定1~3w复查时发现。明确有脱位的及时调整固定治疗方法,经1~10个月随诊恢复良好。结论:认真询问病史,仔细查体,详阅X线片或CT结果,骨折整复后,及时拍标准正侧位X线片复查,必要时双侧对比拍片核查,固定治疗1~3周内再次复查,可以减少或避免漏诊,做出正确固定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1991年来行肺叶切除手术共89例,水中因体位不当术后发生周围神经损伤3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89例中男78例,女11例。周围神经损伤3例均为男性。最大63岁,最小32岁。均行右肺叶切除术,采用左侧卧位,全身麻醉,术后发生在上肢周围神经损伤。2例为挽神经损伤,1例为尺神经损伤。前者术后4~6天发现前臂背侧皮肤及手背挠侧感觉障碍;不能伸腕和伸指,拇指不能外展;抬前臂时,出现“垂腕’怔。后者尺神经损伤在术后第5天发现左手尺侧三指不能伸指,左手活动受限。1.2损伤原因主要是支垫物不合适,其次术中体位的改变及…  相似文献   

17.
桡骨远端骨折指桡骨下端2~3 cm范围内的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是常见的骨折,中年人和老年人多见,儿童多为桡骨远端骨骺分离,骨折必须及时正确的治疗,否则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轻者影响肢体功能,重者导致肢体残废。6 a来本院骨科收治院外因桡骨远端骨折治疗失败22例,现将其失败原因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16例,女6例,年龄4~71岁。骨折原因:均为跌伤。骨折类型:科雷斯氏骨折19例;骨折远端向背侧及桡侧移位,史密斯氏骨折3例;远端向掌侧及桡侧移位,就诊时间为4~15个月,继发性损伤;尺神经损伤1例,皮肤坏死2例,伴腕关节伸屈指功能障碍22例。本组均经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后,功能恢复正常者20例,  相似文献   

18.
肱骨髁上骨折合并桡神经损伤患儿 10例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 5 - 14岁 ;跌伤 6例 ,其它伤 4例 ;开放伤 6例 ,闭合伤 4例 ;髁上骨折伸直型 4例 ,伸直尺偏型 4例 ,屈曲型 2例 ;6例伤后及时明确诊断 ,其中 1例骨折整复时继发桡神经损伤 ,受伤时仅处理骨折 ,4例桡神经损伤漏诊 ,其漏诊时间最长达 3个月 ;桡神经损伤为挫伤 4例 ,不全断裂伤 3例 ,完全断裂 3例。治疗方法 1骨折的处理 :4例桡神经损伤漏诊的患儿就诊时骨折已临床愈合 ,对骨折处未再处理 ,其余 6例骨折处均以克氏针内固定 ,配合石膏托外固定 4- 6周。 2神经的处理 :桡神经挫伤 4例…  相似文献   

19.
曾汛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2):2116-2116
新生儿足内外翻早期康复治疗与疗效 曾汛肇庆市第二人民妇幼保健院医院 儿科 目的 探讨新生儿足内外翻早期手法康复治疗的方法和预后。方法:运用手法矫正运动疗法,对11例新生儿足内外翻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结果11例在新生儿期开始治疗者有效达100%。结论:对不同程度的新生儿足内外翻早期手法康复治疗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关键词】新生儿 足内外翻 康复一、临床资料新生儿足内外翻在新生儿期中较常见,与先天性马蹄足外观相似,多数为一侧足呈马蹄内或外翻。但足内或外侧组织不紧张,前半足能外展或内收,足可以背伸触及胫骨前面。该病多由于胎儿在子宫内受压迫或者孕妇长期保持某种体位或脐带绕足导致患儿一侧足受压、活动受限导致足内外侧组织发育不良。本文通过对11例新生儿足内外翻的早期康复治疗,认为出生后即开始手法运动治疗是最佳时机。 资料与方法 2002年8月——2005年7月三年中,在我院产科分娩共3429个新生儿,其中有11例刚出生后就被诊断为新生儿足内外翻,其中男婴7例,女婴4例:双侧0足,左侧4足,右侧7足(足外翻4足,足内翻7足)。生后两天神经行为评测均大于38分(满分为40分)。新生儿足内外翻明显的有9例,相对较轻的为2例。 二、治疗方法 1、建立康复治疗档案:建立康复治疗档案,针对每个患儿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康复治疗计划,于不同时期行针对性的手法矫正治疗。同时教会家长矫正的方法,密切配合,便计划能有效的贯彻实施。 2、手法矫正:新生儿呈仰卧位,助手坐足正前方,小腿伸直。步骤:①按摩脚掌:左手托住患侧脚掌,右手拇指指腹在脚底部、脚面内、外侧踝关节按顺时针方向,由轻至重作圆圈状按摩(足内翻以内侧为主,足外翻以外侧为主),使肌肉和肌腱处于松弛状态。②搬足法:助手左手拇指按压解溪穴,并固定踝关节,右手握前足,拇指紧压涌泉穴;向前、向外推揉,以矫正足内外翻畸形。③脚掌伸展:一手托住患儿足跟,拇、示指分别贴在内、外踝中央部。另一手以拇指和示指从侧面握住足前部,其余手指和掌部按压第一趾末端,使第一趾最大程度呈屈曲状,同时将患儿的跟骨向膝关节方向抬举,保持伸展约3分钟。④脚掌屈曲:一手以拇指贴住患儿的第一趾趾丘,其余四指放置足背部,将第一趾向膝关节的内侧方向伸展,使跖趾关节背屈,另一手紧握足跟部向下方拉,充分伸长跟腱。⑤压膝整足法:将患侧下肢屈曲,左手使踝关节呈90°固定,拇指紧压解溪穴,左手按压膝部,向前下方按压。 3、疗程:每日1~2次,每次约持续45分钟,治疗共12~24天。 三、矫正标准前足内收或外展、跟骨内或外翻得到矫正;踝关节马蹄消失;足部松弛时可轻松在任意方向被动活动,自然姿势下,足前部已达到正确位置;足底部平,足跟后面观平,与正常另只足相对称为治愈。 结果随访11例新生儿足内外翻在生后1周内开始经手法矫正治疗的患儿,按矫正的标准,全部病例足型已恢复正常。可轻松的任意方向被动活动,足底部平,可背曲呈外展或内收位。11例患儿中,有2例足经手法矫正1周已恢复,有8例足经手法矫正12天已恢复,有1例经手法矫正24天已恢复。活动、行走均不受限,生长发育正常。全部病例年满2周岁追踪复诊,与正常同龄儿童组无差异 讨论新生儿足内外翻是新生儿科常见的严重影响患儿足部形态畸形和功能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前足内收或外展、跟骨内翻或外翻、踝关节马蹄位、胫骨无内旋。多为单侧,主要是一侧肌肉发育不良导致肌力不平衡,并引起局部肌腱挛缩,对患儿的成长发育和身心健康均有很大影响。临床诊断并不困难,强调早期行手法矫正,并且治疗的越早,康复的越快。早期康复治疗主要是利用其年龄越小病理改变越轻,软组织挛缩越轻这一点,通过多次轻柔手法逐渐改善软组织挛缩状态,达到矫正畸形的目的。本组所采用的方法简单有效,所有病例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年龄越小矫正疗效越好。因此,新生儿期是最佳康复治疗期,本组结果证实了这一点。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矫正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手法轻柔,用力适度,不得损伤患儿的皮肤和肌肉,在矫正踝关节内外翻的时候,不能损伤骨骺和周围组织,对于一次不能矫正到位的要分步,循序渐进的进行矫正,避免一次用力过大导致过度损伤。同时康复中要注意观察足趾的血运和患肢是否有肿胀。 参考文献李晋存,李晋豫.非手术治疗小儿足内外翻50例.中华现代外科学,2006年7月3卷14期马瑞雪,王伟,赵群,吉土俊,李俊英,漆衡.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早期康复治疗的近期疗效.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年5月第26卷第5期王恒冰,张敏刚.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山东医学,2004年第44卷第21期王延宙,侯发杰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治疗.山东医学,2004第44卷第21期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介绍在Sauv&;#225;-Kapandji手术中,采用一种新的内固定方法用于下尺桡关节融合,及其中远期随访效果。方法:1994—10/1997-01接受Sauv&;#225;-Kapandji法手术的类风湿腕关节炎患者8例10腕,男2例2腕,女6例8腕;年龄36~68岁,平均51岁;病程6.4~24.4年,平均15年;术后随访5.1~7.8年,平均6.5年。下尺桡关节固定:6腕为自体骨钉autologous bone peg+Polydioxanone(PDS)钉;4腕为自体骨钉4-Poly-L Lactic Acid(PLLA)螺钉。结果:随访时10腕全部疼痛缓解。1腕在尺骨截骨近端部有轻微压痛。术后腕关节平均背伸增加,掌屈减少。前臂的旋前和旋后功能得到明显改善。术后的病期变化、腕高比值进一步加重,桡尺骨间的距离轻度变小。尺侧移位指数和掌侧半脱位比值与非手术侧比较,腕骨无明显向掌或尺侧移动。全部病例术后均达到骨性融合。结论:采用自体骨钉和生物可吸收钉固定下尺桡关节,可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