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血四法出自唐容川《血证论》,其对血证的论述见解独到,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法,堪称血证之治法大纲.吴润秋教授临床治疗血证专宗唐容川治血四法,并对唐容川治血四法关系进一步阐发,指导血证临床辨证及处方用药.  相似文献   

2.
清·唐容川《血证论》是祖国医学一部论述血证的专著。“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淤、宁血、补虚”,唐氏称“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笔者验之临床,取效甚捷,兹录医案四则,略陈管见,以就正于同道。例1 咳血案胡××,女,50岁,工人,住院号:5205。因咳血二天,血色鲜红,量约600毫升,于86年6月30日收入院.旧有干咳病史,胸片示:“支气管扩张”。咳血,咽干喉痒,伴心烦易怒,烘热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新安医家叶熙钧《东山别墅医案》中治疗血证验案30则,揭示叶熙钧血证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方法]以《东山别墅医案》中血证验案30则为研究对象,结合《内经》《金匮要略》《景岳全书》《血证论》《陆川本草》等相关论述论著与叶氏学术思想,阐释叶氏血证验案,综合分析其辨治学术思想及方药特色。[结果]从《东山别墅医案》治血验案可知,叶氏辨治血证擅长从"和"入手,重视调和脏腑气血阴阳,立育阴泻热之法,喜用甘寒鲜品,佐以甘平和络,体现了叶氏的辨治与用药特色。[结论]叶熙钧临证治血特色突出,后学若能结合经典和叶氏论著对相关医案进行深入挖掘研究,则对中医血证辨治思想有更开阔的认识。本研究结果,拓展了临证治血思路,有助于提升临床辨治血证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血证论》,是清代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目前仍被视为治疗出血证的一般原则。笔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唐容川的治血四法于此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5.
上消化道出血属中医吐血证范畴 ,病因复杂 ,对其治疗 ,历代医家方法颇多。尤以清·唐容川《血证论》提出的“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乃通治血证之大纲 ,对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有着很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本人多年临床应用经验 ,特总结如下 :1 止血之法止血为上消化道出血的第一要法。《血证论》曰 :“存得一分血 ,便保得一分命”。在其治疗方法上 ,唐氏认为“血入胃中 ,则胃家实…… ,故必亟夺其实 ,釜底抽薪……”。言汉代张仲景用泻心汤治吐血 ,泻心实质是泻胃 ,为釜底抽薪之法。唐氏借鉴此法 ,提出“止血之法独取阳明”之论点 ,只有釜…  相似文献   

6.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容川论述血证的专书,是唐容川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吐血篇”指出了治疗血证的四大原则,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目前仍被视为治疗出血证的一般原则。笔者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就唐容川的治血四法于此略陈管见。1止血为第一...  相似文献   

7.
唐容川,清代名医,代表作《血证论》。提出治血先分部,再从脏腑分属论治。创止血、消淤、宁血、补虚等治血四法。四法了不同病期自有侧重,但并非孤立,而是法中有法,四法交融。治血必重气,一切血证皆宜治气。处方用药因血证以火热气盛为多,善用寒凉,但不废弃温补。兼用外治疗法对血证能取急效。  相似文献   

8.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论治血证的专著。唐氏体会《內经》、仲景之书的要旨,触类旁通,遍览群集,亲身实践,将他论治血证心得精微奥义,一一阐发,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用药宜忌等内容均有许多精辟论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唐宗海所著《血证论》为论述血证之专著,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是血证辨治的临证指南。本文仅就该书中血上干证辨治规律进行分析,并以鼻衄为例,对高原血证的病因病机,和《血证论》对高原血证治疗的指导意义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唐容川《血证论》认为:"一切血证总不外理肝",其辨治血证注重调肝。唐氏通过调理肝气、清泻肝火、平肝熄风、疏肝祛瘀、清肝化痰、补养肝虚六法,调理肝之气、火、风、瘀、痰、虚,使肝体用和调以治诸血证。  相似文献   

11.
和法“为血证第一良法”,《血证论》最为推崇;小柴胡汤为和法之良方,唐氏最为喜用。该方在《血证论》中,共有54见(包括方列在内),为书中用方数之冠。说明本方在治疗血证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现将《血证论》运用此方的情况,归纳如下:  相似文献   

12.
《血证论》是清代著名医家唐宗海论治血证的专著,唐氏体会《内经》、仲景之书的要旨,触类旁通,遍览群集,亲身实践,将他论治血证心得精微奥义,一一阐发,或伸古人所欲言,或补前贤所未备,对血证的病因病机,治疗大法,用药宜忌等内容有许多精辟论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血证论>是论述血证的一部专著,是治疗血证的临床经验总结.该书对血证的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也很严谨.止血、祛瘀、宁血、补虚四者乃通治血证之大纲,为后世医家治疗血证提供了指导性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唐宗海的《血证论》是现存最早的一部血证专著,对血证机理及血证临床诊治论述详细全面,条理清晰。其学术思想根植于中医经典,他认为血证渊源出经方,用经方独重小柴胡汤,学经典重义不重形并且善于药物的加减化裁,补血证临床诊疗之空缺。唐氏特别善用前人经典处方,尤其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其对经方的理解和运用贯穿于血证论治的理、法、方、药各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运用经方的经验。其方配伍精当,变通化裁,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已得到充分验证,值得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15.
《血证论·用药宜忌论》浅谈肖华云郭玉兰李萍(河南省镇平县中医院,河南474250;安阳市中医院,河南455000)主题词《血证论》/配伍禁忌清代医家唐容川所著《血证论》一书,为专门阐发失血证治之专著。特别是卷一《用药宜忌论》中所述血证治法及用药禁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唐容川《血证论》中诊治便血的经验特色,从而为临床诊治便血提供思路.[方法]以《血证论》"便血篇"为研究对象,结合《黄帝内经》《伤寒论》《济生方》等相关著作论述,对唐氏辨治便血的特色进行系统阐发.[结果]唐容川将便血分为近血及远血进行辨治,认为近血病位在大肠,同肺、胃、肝、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可分为脏毒下血...  相似文献   

17.
对唐容川《血证论》中,有关血证护理的经验和主张进行了初步的整理和总结,并指出:四诊合参,确是“气脱”证的有无,是唐氏判断血证预后的主要依据。畅情志,调精神;慎起居、防感冒;节饮食;忌房事以及因时调护则是唐氏提出预防血证复发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唐容川《血证论》,为自古绝少的血证专书,流传既广,影响亦大,拙文拟就书中辨治思想略作评述,敬祈指正。 论气血水火 曲尽周详 唐氏从“气著于物,复还于水”之征,详述水能化气之理,认为水火是化生气血之源。气生于水,即能化水;水能化气,亦能病气。气与水,血与火同属一家。“运血者即是气,守气者即是血。气为阳,气盛  相似文献   

19.
清代名医唐宗海在《血证论》中宗《内经》中"血气和"与"血气不和"的生理病理观及张仲景小柴胡汤"达表和里,宁气宁血"的治则思想,系统归纳了血证论治,总以"祛瘀为治血之要",认为"和法则为血证之第一良法",针对瘀血在经络脏腑、三焦不同部位及瘀血所致的痢疾、发热、血渴等不同疾病,善用小柴胡加减以宁血和血。  相似文献   

20.
急性大出血是临床常见危重病证,亟需抢救及时,方能挽救垂危于顷刻。邓老积数十年临床经验,对治疗此症,深有体会。现把其部分治疗经验整理于下,以供参考。治疗血证,邓老推崇唐容川《血证论》,认为它集历代辨治血证之大成,而又有个人独立创见。唐氏治血四法—止血、消瘀、宁血、补虚中,以消瘀最为重要。凡离经之血都是瘀血;瘀血不除,则脉络阻滞,血不归经,出血难止,新血不能复生。邓老曾自拟止血散,由花蕊石、白芨、血余炭三味药组成,其比例为2∶2∶1,以花蕊石化瘀止血为君,配以收涩止血之白芨、血余炭,活血与收敛相辅相成。去年在急诊室以此方试用于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临床止血率达95%以上,大便隐血平均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