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Wu W  Lu XX  Huang YF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0):1429-1432
目的 以16S rRNA部分基因直接测序为基础分析细菌性眼内炎中的病原菌,建立眼内标本病原菌非培养检测方法.方法 收集50例患者房水或玻璃体液标本,提取细菌DNA,16SrRNA基因通用引物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通过核酸序列比对微生物种属鉴定,同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结果 50例标本中,直接涂片阳性22例(44%),细菌培养阳性13例(26%),PCR检测阳性28例(56%),成功测序22例,序列鉴定率为44%.16S rRNA基因序列鉴定与培养鉴定结果不完全吻合.结论 分子诊断对明确细菌性眼内炎感染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杨静  马惠杰  廖凯  张娣  贾蒙岚 《四川医学》2011,32(8):1208-1210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易感因素、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1月~2010年10月5例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患者均有严重全身疾病,体质弱。2例有明确的切口错位病史,1例为消毒不合格所致。霉菌感染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2例。未检出病原体2例。行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1例,角膜移植1例,行玻璃体切割手术3例。所有患者均保住眼球。视力最佳达0.3。结论感染性眼内炎与患者全身状况、手术切口、术后护理、手术环节等有关。及时行玻璃体切割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病因构成、病原学检查及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感染性眼内炎患者31例31眼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外伤感染18例18眼(异物伤13例,利器穿通伤5例);白内障手术后感染9例9眼;角膜移植术后感染1例1眼;角膜葡萄肿致眼球破裂感染2例2眼;角膜溃疡感染1例1眼。结果23例行玻璃体取样培养,12例检出病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2.2%。经治疗后,视力提高17眼(55.5%),视力无改善4眼(12.9%),视力下降1眼(3.2%),眼内容物剜除5眼(16.1%),2例转院后无随访,1例白内障术后经保守治疗仍无光感者自动放弃治疗出院后无随访,1例手术前后均无法配合检查视力。结论眼外伤和白内障手术是目前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原因,尽早行玻璃体注药或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眼内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王绍莉  于洁  庞秀琴 《中国医刊》2002,37(11):37-39
目的 分析70例眼内炎病例,对病因、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探讨,提出眼内炎早期诊断及治疗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70例眼内炎患者资料。结果 儿童和中青年为眼内炎高发人群,房水或玻璃体涂片中病原体的检出率高于细菌或真菌培养,眼内炎患者的预后和感染的病`原早期准确诊断和治疗密切相关。结论 不同年龄阶段的眼内炎患者病因不同;应尽早取房水和/或玻璃体进行微生物学检查,强调涂片检查的重要性;预后与感染病原、早期治疗密切相关,强调手术治疗与局部、全身联合用药综合治疗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情况,为临床感染性眼内炎的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省唐山工人医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64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临床资料,从患者的病因、病原学检查、临床治疗以及患者预后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结果眼外伤是患者发生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原因,本组患者中眼外伤患者53例(82.81%),角膜修补+白内障囊外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感染患者8例(12.50%),其中有7例为年龄>50岁以上的患者;本组64例患者进行微生物学培养,其中23例病原菌培养为阳性,培养阳性率为35.9%。其中检出表皮葡萄球菌9例,阳性率为14.1%,B群链球菌6例,阳性率为9.4%,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阳性率为4.7%,铜绿假单胞菌2例,阳性率为3.1%,其他菌种3例,阳性率为4.7%;经治疗后有57例患者其炎症都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患者的视力均有着不同程度的提高,总治疗有效率为89.06%。结论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病因为眼部外伤,及早的诊断、采取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玻璃体腔穿刺注药术是治疗该病及改善患者预后的一个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眼科B型超声对感染性眼内炎诊断的作用。方法:对37例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眼科B超检查作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与玻璃体手术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眼科B超诊断眼内炎符合率为87.5%,B超显示玻璃体混浊程度、形态、分布的特点,与术中观察结果相符。结论:B超对感染性眼内炎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收治的69例(71眼)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致病因素、病原学检查、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眼手术后眼内炎35例(50. 72%),其中白内障术后27例,小梁切除术后3例,多次球内注药1例,玻璃体切除术后、角膜移植术后各2例;外伤后眼内炎26例(37. 68%),其中眼穿通伤22例,爆炸伤、球内磁性异物各2例;内源性眼内炎8例(11. 59%),其中7例具有全身易感因素。52眼行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为23. 08%。6例(6眼)单纯行眼内注药,56例(58眼)行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2眼最终行眼内容剜除术),9例(9眼)行眼内容剜除术,眼球保存率为87. 32%。术后平均视力为(2. 59±1. 41),较术前(1. 75±1. 26)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 321,P<0. 001)。结论:内眼手术和眼外伤是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合理选择眼内注药或玻璃体切除手术可以有效控制感染,挽救视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病原学检测方法的阳性率,为感染性眼内炎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支持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山东省眼科研究所住院治疗的临床诊断为感染性眼内炎的患者319例,对普通肉汤增菌和双相血培养瓶两种细菌分离培养方法的阳性率进行比较,统计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和真菌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319例感染性眼内炎患者中,眼外伤(230例,72.10%)是最主要的致病因素.从手术中采集的眼内标本中培养出的细菌占43.57%(139/319),真菌占18.22%(49/269).2000-2002年间使用普通营养增菌肉汤培养细菌,阳性率为29.00% (29/100);2003-2010年间使用双相血培养瓶培养细菌,阳性率为50.23%(110/219).两种培养方法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58,P<0.01).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为81.82%;真菌对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氟康唑和酮康唑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1.05、35.07、3.00和2.42 μg/ml.结论 眼内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眼外伤,细菌是导致眼内炎的主要病原体,采用双相血培养瓶可以提高细菌培养阳性率.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高,真菌对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白内障手术后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1996年11月至2016年11月在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白内障患者200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发生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的概率进行统计,对感染病原菌所占比例进行统计,对革兰阳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对白内障手术后导致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对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白内障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者共计11例,所占比例为0.055%。9株病原菌被检出,所占比例最高的是革兰阳性菌。对于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革兰阳性菌的耐药率为0。导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龄、手术时间长、术中玻璃体发生溢出、同时存在糖尿病以及透明角膜切口,P0.05。经积极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者的感染均得到有效的控制,其视力得到一定的恢复。结论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容易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革兰阳性菌是导致白内障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主要致病菌,且其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利奈唑胺的耐药性较低。今后,要对感染性眼内炎的相关危险因素加以重视,及早识别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除了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外,还应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率或者减少感染性眼内炎给白内障手术患者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治疗感染性眼内炎伴视网膜脱离的手术疗效及预后。方法 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治疗感染性眼内炎伴视网膜脱离20例20眼,术前玻璃体腔注射抗生素16眼,随访3~36月。炎症控制率95%,网脱复位率65%。结论 对感染性眼内炎伴视网膜脱离眼,及时而有效的玻璃体视网膜联合手术可使大部分濒临丧失的眼球得以保留,部分患者可获得有用的视力。  相似文献   

11.
作者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用9组寡核苷酸引物分两步多重聚合酶链反应(mPCR扩增dystrophia基因的9对DNA序列。对19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和2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进行基国诊断。首先用缺失率较高的5对引物扩增,检出缺失者8例,再用4对引物扩增,检出缺夫者2例。这样,9 对引物多重PCR总缺失率占受检患者的47.2%,表明可检测出90%左右有基因缺失的患者。实验结果提示,两步多重PCR可用于DMD和(或)BMD的基因诊断。此法简便,快速又免除了使用同位素的困扰,不失为一种对DMD和(或)BMD快速诊断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司建炜  王自立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9):778-780,I0001
目的 研究聚合酶链反应、DNA序列测定在脊柱结核分枝杆菌耐药性临床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25例脊柱结核病例脓液、干酪样坏死组织,采用PCR法扩增样本的耐药基因rpoB、rpsL、katG片段 以PCR-DNA序列测定法检测扩增产物,利用DNATools(5.1)软件、NCBI/BLAST公共数据库对耐药基因比较分析.结果 73份耐药基因片段, 检测出15份基因突变,其中rpsL基因突变4份,rpoB基因突变5份,katG基因突变6份,平均报告时间6d.结论 脊柱结核分枝杆菌耐药基因序列检测具有快速、灵敏和特异性高等特点,与细菌学等方法相结合,能为脊柱结核临床治疗提供有利的帮助.  相似文献   

13.
Two-stepmultiplexpolymerasechainreactionforgenediagnosisofprogressivepseudohypertrophicmusculardystrophy¥TanQingrong(谭庆荣);WuB...  相似文献   

14.
HBV耐拉米夫定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三  丁静娟 《医学文选》2002,21(3):270-27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准确,实用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耐拉米夫定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已公布的HBVDNA序列,在HBV多聚酶基因区设计并合成了两对寡核苷酸引物,其中一只为错配引物;应用巢式错配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扩增含有HBV多聚酶基因YMDD基序的片段,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Nde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酶切后的目的片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图谱,部分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1)所建立的巢式错配PCR-RFLP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从DNA提取到酶切后电泳分析仅需要11小时;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10^3copies/ml的HBVDNA;特异性强,结果准确,经DNA测序证实,(2)应用该方法对20例长期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系列血清进行了检测,发现YMDD变异者(45%)9例,YMDD野毒株者(55%)11例,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鉴别HBVYMDD野毒株与变异株,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巢式错配PCR-RFLP方法简单,敏感,特异,适合于一般实验室应用及大规模的人群调查。  相似文献   

15.
等位特异PCR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异烟肼基因katG突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建立等位特异多聚酶链反应检测结核分支杆菌耐异烟肼基因katG 突变的快速敏感检测方法。方法 利用在PCR时,3′端的碱基如果与模板DNA不配对,PCR扩增阴性的原理,根据我们对katG基因突变特点的研究结果,建立了AS-PCR检测katG基因突变的方法。结果 AS-PCR检测结核菌耐异烟肼相关基因katG的敏感性为85%,特异性达90%。15株经测序证实有katG突变的菌株,AS-PCR检测均为阳性。二者的符合率为100%。与PCR-SSCP检测的总符合率为88%,阳性符合率81.0%,阴性结果的符合率为93.1%。检测试验可在数小时内完成。结论 AS-PCR方法是检测结核菌耐异烟肼基因突变的敏感方法,可为临床医师提供判断结核菌对异烟肼是否敏感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技术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IFI)肺组织标本病原真菌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间我院行手术切除且病理诊断为真菌感染的肺组织标本33例和同期非真菌感染的正常肺组织标本10例为研究对象,设计针对真菌的通用引物和针对隐球菌属和曲霉菌的特异性引物,采用PCR技术和双脱氧链终止法(Sanger法测序)检测石蜡包埋肺切除组织中的真菌。结果实验组33例真菌感染的肺组织标本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与病理诊断相符,Sanger测序可以鉴定真菌到种别。PCR检测与Sanger测序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与Sanger测序特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与镜检的种属鉴定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检测与Sanger测序的种属鉴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定量PCR检测用于诊断侵袭性真菌感染肺组织标本敏感性高、特异性好,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PCR产物直接测序法与克隆测序法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检测上的差别.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载脂蛋白J外显子2基因及旁侧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分别对其产物进行直接测序和克隆测序.结果:在样本的检测中, PCR产物直接测序法所测序列与43~60 bp以后克隆测序相同;检出一个突变位点并与GenBank( DQ012938)发表序列一致.结论:PCR 产物直接测序法和克隆测序法都是检测SNP的有效方法,但前者不仅特异性强,敏感度高,而且比克隆测序方法更为快速简便,节省材料.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frequency of mitochondrial 12S rRNA gene A1555G and 961 insC mutations among Chinese with sensorineural deafness. Methods: Blood samples from 78 sporadic cases with sensorineural deafness were obtained and DNA was extracted from the leukocytes, then the mitochondrial DNA target fragments we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 The 1555G mutations were detected by BsmA 1 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digestion, every fragment was analyzed by sequencing; All the 961 insC mutation were detected by direct sequencing. Results: The percent age of A1555G mutation and mt961C insertion were 6.4% and 2.6% in the hearing-impaired Chinese subjects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A1555G and 961insC mutations in mitochondrial DNA 12S rRNA gene regions may play a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hearing loss in the sporadic case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脊髓小脑共济失渊症(spinocerebellar ataxia,SCA)基因诊断的方法。方法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我国该病发病率.通过聚合酶链反应,对一例患者的SCAI、SCA2、SCA3三个基因的三核骨酸重复片段进行扩增,然后通过琼脂糖凝胶电泳和PCR产物直接测序的方法确定异常扩增等位基【大I内的CAG三核苷酸重复数目。结果该患者SCA3致病基因出现异常等位基因,CAG扩增次数为67次。结论临床表现为脊髓小脑共济失调症患者,结果可通过实验室的基闪诊断进行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