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背景:良好的生物敷料或纱布可直接促进凝血过程,不仅可用于广泛渗血创面,且在一些常用的妇产科手术中能有效降低渗血率。 目的:评价不同生物止血敷料及纱布的材料学性能及应用于妇产科切口的生物相容性,寻找符合不同切口创面需要的止血材料。 方法:采用电子检索的方式,在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中检索1999-01/2011-04有关妇产科生物止血材料应用的研究文章,关键词为“妇产科,生物材料,止血敷料,纱布,胶原/壳聚糖”,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筛选纳入30篇文献进行评价。 结果与结论:近几年国内外生物医用可吸收止血材料主要包括纤维蛋白胶、壳聚糖、明胶海绵、氰基丙烯酸酯类组织胶、氧化纤维素和氧化再生纤维素等。各种止血性伤口急救材料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在妇产科应用的选择上,应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手术部位、出血部位、切口形态大小、不同渗/出血情况的填塞要求、不同止血材料的自身性能及与机体的相容性等。但因目前尚无完全符合理想标准的材料,因此开发新的快速止血和与宿主相容性良好的止血材料及复合材料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
摘要 背景:下肢的不等长可以影响肢体保肢手术的疗效。即便是在手术中可以通过术中透视监测,如何做到手术后肢体的等长仍是一个难以把握的问题,尤其是髋臼区域恶性肿瘤的保肢术,。计算机辅助下,导航技术的发展,使手术中在导航的指导下,精确截骨,准确安放假体,减少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术后下肢的不等长有了可能。 目的:回顾总结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的指导下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术的疗效。 方法:从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有11例骨盆髋臼区的恶性肿瘤病人,肿瘤切除后用定制型的假体重建。其中,8例病人(5例男性,3例女性)平均年龄33岁(24-56岁),进行常规的保肢手术。在此8例病人中,有6例病理诊断为软骨肉瘤,还有两例为骨肉瘤。另外的3例病人(1例男性,2例女性)平均年龄42岁(35-49岁),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在此3例病人中,有2例病理诊断为软骨肉瘤,还有1例为骨肉瘤。所有的骨盆恶性肿瘤的切除范围位于髋臼周围区(骨盆II 区)。所有病人手术后予以临床、影像学检查并予以下肢保肢功能的MSTS 评分。平均随访期32月(12-60月)。 结果:经常规手术的8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7.6小时(6-10小时),平均失血量2400ml(1500-3500ml)。有1例病人因肺部转移而在手术后3年死亡,1例病人因局部复发而行截肢术。除去这2例病人,术后有3例病人的髋臼假体的移位超过2cm而形成下肢不等长。MSTS评分平均20.3分(68%)。在计算机导航技术辅助下手术治疗的3例病人,平均手术时间8.3小时(7-10小时),平均失血量2100ml(1000-3200ml)。术后没有病人的髋臼假体的移位超过2cm而形成下肢不等长。MSTS评分平均21.7分(72%)。 结论:在计算机导航系统的指导下,进行髋臼区恶性肿瘤的保肢手术,可以精确截骨,准确安放假体,减少髋臼区恶性肿瘤保肢术后下肢的不等长, 提高患肢的功能。  相似文献   

3.
角膜内不同部位植入壳聚糖-胶原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角膜基质层间植入是评价材料角膜内生物相容性的理想模型,但将材料植入角膜基质层间的位置不同,可能会影响材料的降解以及角膜的代谢,最终影响到材料在角膜内生物相容性评价结果。 目的:观察壳聚糖胶原复合膜(胶原含量为30%)植入兔角膜不同部位基质层的组织相容性。 方法:制备厚度为20 μm的壳聚糖胶原复合膜。将新西兰大白兔以抽签法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角膜周边基质层间植入壳聚糖胶原复合膜材料;另一组角膜中央基质层间植入壳聚糖胶原复合膜材料。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材料植入后眼表及前房的反应、材料植入部位角膜和材料的相互反应及植入部位角膜透明性改变。6周后取角膜做组织切片,观察植入部位角膜组织和材料的组织学改变。 结果与结论:角膜周边植入组的复合膜逐渐降解,最终完全降解,并对角膜结构无明显影响,显示了良好的角膜组织相容性;中央植入组复合膜植入早期眼表稳定,也显示了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是2周过后伴随着材料的缓慢降解,材料周边变得不透明,伴随着炎症细胞浸润,最终在第34,42天分别有一只发生角膜溶解。结果说明薄的壳聚糖胶原复合膜材料透明性好、力学性能匹配,植入角膜周边基质层间后在短时间内能完全降解,适宜作为角膜修复材料,特别是作为角膜缘干细胞的载体可以用来修复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引起的角膜疾病。  相似文献   

4.
背景: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oly-D,L-lactic-co-glycolic acid, PLGA)具有可吸收、细胞毒性小及硬度可调性的特点,符合作为人工硬脊膜材料的基本条件。但由于PLGA的表面缺乏功能性基团,生物相容性难以达到满意的要求。 目的:通过加入Ⅰ型胶原和壳聚糖对PLGA进行表面改性,观察其作为人工硬脊膜材料的生物相容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5/12在上海中医药大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完成。 材料:多孔PLGA膜由济南岱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Ⅰ型胶原蛋白由美国Sigma公司提供,壳聚糖由上海其胜生物制剂医疗器械公司提供,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由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细胞所提供。 方法:制作多孔PLGA膜、PLGA/Ⅰ型胶原复合膜(简称PG膜)、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简称PGC9∶1膜)、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5∶5)复合膜(简称PGC5∶5膜)。 主要观察指标:各膜接触角、吸水率测定。L929小鼠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1,3,7 d后纤维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毒性。 结果:接触角分别为:PG膜< PGC 9∶1膜< PGC 5∶5膜< 多孔PLGA膜,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吸水率分别为:多孔PLGA膜< PGC 5∶5膜< PGC 9∶1膜< PG膜,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 0.01)。L929成纤维细胞在PG膜、PGC 9∶1膜、PGC 5∶5膜接种后细胞分布均匀,伸展及形态良好。细胞毒性实验显示:第1天,各组间吸光度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第3,7天,多孔PLGA膜与PG膜、PGC 9∶1膜各组间,PGC 9∶1膜与PGC 5∶5膜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PGC 9∶1膜可进一步改善复合膜的细胞黏附及增殖,PGC 5∶5膜可抑制细胞增殖与分化。 结论:PLGA膜的表面复合Ⅰ型胶原和壳聚糖可提高复合膜的生物相容性;PLGA/Ⅰ型胶原/壳聚糖(9∶1)复合膜在生物相容性方面基本符合人工硬脊膜的材料要求。  相似文献   

5.
摘要 背景:负载缓释转化生长因子β1微球壳聚糖支架在体外能够促进软骨细胞生长,且可以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软细胞分化,有望作为软骨缺损修复的组织工程材料,然而要进行相应体内实验,其生物相容性是不容忽视的。 目的:制备负载缓释微球壳聚糖支架并对其生物相容性进行体内外评价。 方法:以溶血试验、急性毒性实验、皮内刺激实验、热源性实验、肌内植入实验,评价自制负载缓释微球壳聚糖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与结论:支架溶血率为1.6%,镜下未见明显红细胞破坏;材料急性毒性评价程度为无毒;皮内原发刺激记分及原发刺激指数均为0;热源性实验体温升高为(0.17±0.06) ℃;肌内植入实验大鼠均成活,全身良好、无感染,4周左右新生毛正常分布,8周大体观察支架周围血管明显增多,与周围肌组织整合良好,心肝肺肾等内脏均无特殊变化,随时间延长,淋巴细胞浸润逐渐减少,可见血管及纤维长入支架,包裹逐渐变薄,支架渐降解。结果说明负载微球多孔壳聚糖支架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述脑血管支架的治疗进展,评价其与宿主间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由第一作者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89/2009)和Medline database(1989/2009)数据库,检索词分别为“脑血管病,支架,治疗”和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tent,therapy”,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共检索到53篇文章,按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共纳入22篇文章。分别以脑血管支架的治疗进展,脑血管支架置入的并发症和脑血管支架的生物相容性3方面进行归纳和总结,探讨各类不同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结果:脑血管支架主要应用于脑动脉狭窄、脑动脉瘤、静脉窦狭窄或血栓治疗。置入并发症主要有颈动脉窦反应,高灌注综合征,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再狭窄等。支架置入前对狭窄部位的充分预扩是防止支架变形和移位的关键。血管支架置入后发生再狭窄的影响因素与支架种类有关。在各种脑血管支架中,金属支架易促进血栓的形成。聚合物支架与血管壁的相容性好于金属支架,可避免后期的内膜增殖。涂层支架可通过特殊涂覆技术包被于金属支架表面,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药物支架置入体内后,药物能够持续高浓度的释放,药物能够在“靶位”达到有效治疗浓度,能够有效的预防支架内置入后的再狭窄。 结论:脑血管支架置入可作为脑血管病的一种重要治疗手段。金属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较差,聚合物支架、涂层支架和药物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动物体内实验的方法评价新型修复关节软骨及软骨下骨的复合材料PVA/n-HA+PA66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 实验于2006-09/2007-03 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组织工程实验室完成。制备PVA/n-HA+PA66浸提液,进行以下实验:①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取SD大鼠随机分为2组,分别腹腔注射20%浸提液和生理盐水1 mL,观察动物行为学及体质量变化。②溶血实验:取抗凝兔血加入复合材料粉末后测溶血率。③皮内刺激实验:在新西兰大白兔背部皮内注射浸提液,观察注射浸提液后注射部位的红斑和水肿状况。④皮下植入实验及慢性毒性实验:在SD大鼠背部皮下植入材料,术后2,4,8周取材,观察材料植入皮下后与周围组织的反应情况。术后12周抽血行肝肾功能检测,评价材料对动物有无长期毒性。 结果:①急性全身毒性实验小鼠活动正常,大鼠体质量均呈上升趋势,且两组体质量增加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3 种浓度梯度的复合材料,溶血率均未超过5%,达到标准要求。③皮内刺激实验:实验侧及阴性对照侧各注射点均未见明显皮肤刺激症状。 ④长期毒性实验:术后12周小鼠肝肾功能与正常对照组及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组织学切片显示血管和纤维组织进入复合材料网孔中,与复合材料连为一体,未产生排斥反应。 结论: 双相生物复合材料PVA/n-HA+PA66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骨诱导再生膜材料对骨组织损伤后的重建和再生起着屏蔽和诱导的作用。拟进一步验证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聚氨酯(Polyurethane,PU)复合骨诱导再生膜体内外的细胞相容性和降解性能。 方法:实验于2007-03/07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完成。①HA/PU复合膜制备成10 mm×10 mm大小,选择成熟的成骨细胞株MG63,体外细胞培养,在1,4,7 d内观察细胞在膜上的生长和增殖情况,并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率,判断其细胞的毒性。②把HA/PU复合膜制备成直径1.5 mm大小,选择健康的SD雌性大鼠3只,在脊柱一侧肌肉内埋植HA/PU复合膜,在1,4,12周后取出。以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组织切片观察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和自身降解性。 结果:①HA/PU复合膜上细胞增殖良好,无坏死和悬浮细胞出现,细胞在膜上的增殖能力均高于MG63的增殖能力(P < 0.05),细胞毒性为0级。②组织学切片观察,1~4周时材料在体内依旧是有形固体,材料被周围组织包裹,有巨噬细胞聚集,未见多核细胞,胶原纤维逐渐变得致密。12周时,材料发生降解,有纤维组织长入,周围与组织结合良好,未见有炎症发生。 结论:HA/PU复合膜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和自身降解性能,可作为骨组织诱导再生膜材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心律失常是封堵器置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严重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明确有效的预防方法。分析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内能否预防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方法:选择2002-01/2007-06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共完成治疗室间隔缺损患儿1 810例,其中采用封堵器置入治疗644例,以封堵器左盘面是否跨越左心室基底部为界分为置入膜部瘤体与置入左心室基底部两种。外科手术治疗1 166例。术后严格综合监护1周,出院前复查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出院后1,3,6,12,24个月作定期随访超声心动图、心电图。 结果:①封堵器置入组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P < 0.05),而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低于外科手术组(P < 0.05)。②对于伴膜部瘤形成者,封堵器置入组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和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高于外科手术组(P < 0.05);而如果将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内,发生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二度Ⅱ型房室传导阻滞及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均明显低于置入基底部者(P < 0.05),也明显低于不伴膜部瘤形成而置入基底部组及外科手术组(包括伴膜部瘤形成和不伴膜部瘤形成)(P < 0.05)。③对于外科手术组,伴膜部瘤形成和不伴膜部瘤形成者术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④材料与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封堵器置入体内后血小板黏附较少,凝血功能检查、免疫系统反应(免疫球蛋白、补体)、 材料表面再内皮化反应均正常,未发生炎症等宿主反应。无封堵器脱落等材料反应发生。 结论:①封堵器置入膜部瘤体可有效降低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治疗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②封堵左室基底部时应特别注意避免封堵器过大变形。  相似文献   

10.
背景:纳米材料构建具有生物活性的组织工程骨,可以很好的模仿体内细胞外基质的结构,有利于细胞黏附、生长。目的:评价新型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与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的体外相容性。方法:分离培养SD大鼠骨髓基质干细胞,流式细胞分析法对细胞表面抗原进行检测;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聚电解质共凝聚技术制作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取生长良好的P3代,与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支架体外联合诱导培养,通过细胞贴壁率、生长曲线、细胞活力、周期、细胞Ⅰ型胶原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综合评价材料与细胞的相容性。结果与结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在体外分离扩增,表达CD29、CD44和CD106,不表达CD34和CD45,细胞形态为长梭形,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平均孔径为150 μm,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有较好的黏附性。提示骨髓基质干细胞可在体外长期、稳定培养;是理想的组织工程种子细胞;仿生壳聚糖/胶原纳米纤维与骨髓基质干细胞有良好的相容性,可用来做组织工程生物材料。  相似文献   

11.
背景:移位的髋臼骨折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广泛的手术暴露可以产生许多并发症。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髋臼骨折可以减少这些并发症。计算机辅助透视导航技术可以提高螺钉固定的精确度以及减少X射线透视的时间。 目的:评估在透视导航指引下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髋臼骨折的临床应用结果。 方法:使用C臂透视导航设备对伴有20个髋臼损伤的18例患者行导航下髋臼骨折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采集图像后在导航下按照损伤部位分为髋臼前柱骨折和髋臼后柱骨折,分别采用不同的空心螺钉固定。置入后第2天开始进行静力性肌肉收缩以及限制性主动和被动关节活动,4周后开始部分负重锻炼。观察螺钉置入时间,验证螺钉位置偏差,观察螺钉生物相容性及置入后不良反应,随访时进行d Aubigne and Postel评分。 结果与结论:放置空心螺钉30枚。置入中每枚空心螺钉放置平均时间为24.1 min,X射线图像采集平均27.6 s。将导航下图像与真实C臂机射片进行对照,螺钉置入后验证位置平均偏差为1.5 mm,平均偏差角度为2.25°。置入后1例患者出现股神经损伤症状,2个月后恢复,该神经症状与髋臼骨折使用有限切开复位有关,与螺钉置入固定无关。置入后无感染及内固定失败。d Aubigne and Postel评分优13例,良4例,一般1例,优良率94%。结果证实,对于无移位或移位后能够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的髋臼骨折透视导航下经皮螺钉置入内固定技术能够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骨折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导航下纠正颅眶面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效果。方法分析2005年1月至2013年3月,20例颅眶面部骨纤维结构不良患者在导航指导下的手术治疗方法与疗效。结果 20例患者通过手术,改善了外观和功能,无1例出现新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指导下纠正颅眶面部骨纤维结构不良可以提高重建的准确性,减少手术风险,提高外观上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13.
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进一步提高松果体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方法与结果:回顾性研究23例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情况,本组2例根据影像学特征考虑为生殖细胞瘤,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放射治疗,结果肿瘤消失,余21例均经枕切开天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其小4例同时行脑脊液(CSF)分流术,无手术死亡。术后计算机体层摄影(CT)复查证实肿瘤全切除5例,次全切除9例,大部或部分切除7例。结论:松果体区肿瘤手术难度及危险性大,手术前应参照CT或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资料。针对肿瘤的具体部位及毗邻等情况,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和合理的手术入路,强调经枕切开天幕入路的优越性、指出显微技术、麻醉方法的改进以及必要的放射治疗可以提高此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松果体区肿瘤患者施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其预后。方法对1985~2001年收治的30例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病理类型、临床资料、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中,典型Parinaud综合征患者6例;X线检查显示颅内高压者3例;CT及MRI均示第三脑室后部占位性病变,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扩大。全部患者均施行手术治疗,经枕下幕上入路者19例,幕下小脑上入路者11例;19例同时行第三脑室后部造瘘;肿瘤全切除11例,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8例,活检加内分流3例;病理检查结果显示,生殖细胞肿瘤15例,松果体实质肿瘤5例,脑膜瘤3例,室管膜瘤1例,星形细胞瘤2例,其它病变4例。随访11例(1~6年),其中生存5年以上者7例;复发4例,其中3例死亡。结论松果体区最常见的肿瘤是生殖细胞肿瘤,临床表现多无特异性。手术既可切除肿瘤,解除梗阻性脑积水,又可获得充足的组织标本明确肿瘤性质,以指导下一步的治疗。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的预后大多良好。  相似文献   

15.
颅眶交界区肿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提高颅眶交界区肿瘤显微外科手术疗效。方法 对我科1997年7月至2000年7月住院的颅眶交界区肿瘤病人19例,应用规范的瓣颅眶交界区手术入路方案进行手术。结果 本组颅眶交界区肿瘤全切除率达84.5%(17/19),眼球突出恢复正常或好转93.3%(14/15),眼球疼痛全部得到缓解或消失。结论 本课题设计的新颅眶交界区手术入路方案,对提高颅眶交界区肿瘤的手术疗效是一种有效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松果体区肿瘤的治疗策略。方法对43例患松果体区肿瘤病例施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全脑放疗为主,化疗、Ⅴ-P术、手术切除为辅助的治疗方略,以探讨疗效。结果随访3~44个月,平均22.6个月,肿瘤消失25例,缩小11例,不变5例,增大2例,无死亡病例。肿瘤控制率95.3%。结论采取以立体定向放射外科、全脑放疗为主,化疗、手术切除为辅助的治疗策略,可以极大限度地降低手术造成的损伤,提高小儿松果体区肿瘤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组成面中部的诸骨均为立体结构,颧骨等在受伤时经常发生位置、角度等的改变,在常规的面中部骨折治疗中,特别是面中部复合骨折或陈旧性骨折,恢复其立体结构的位置、角度等是较为困难的,而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就为术中恢复其解剖形态的准确性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目的:观察计算机辅助导航在面中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并探讨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方法:选择北京积水潭医院口腔科及眼科2007-03/2008-08收治的面中部骨折患者6例,其中眼眶-上颌-颧骨复合骨折4例,上颌骨Le FortⅢ型骨折2例。均采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辅助手术,术前通过CT采集数据,利用导航计划软件进行术前设计,术中利用导航工作站对手术适时导航,行切开复位内固定。 结果与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可以使面中部骨折的治疗做到术前准确设计、术中精确定位,复位后经6~12个月随访疗效满意。提示应用计算机导航系统能提高面中部骨折复位的准确性,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关键词:面中部;骨折;坚固内固定;计算机辅助;数字化医学  相似文献   

18.
使用立体定向伽玛刀(γ-刀)治疗松果体区肿瘤33例,肿瘤直径(X Y Z/3)10.0~45.5mm,平均23.5mm.体积0.443cm~3~35.4cm~3,平均12.1cm~3.肿瘤边缘剂量14~20Gy,平均15.2±1.7Gy.中心剂量25.0~42.8Gy,平均37.5±6.9Gy.影像定位仪为1.5TMRI.随访3~12个月.初步结果表明: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9个月后肿瘤生长控制率,即治疗有效率为96.2%,显效率92.3%,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γ-刀可作为松果体区肿瘤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儿童松果体区肿瘤的临床特点与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上海华山医院治疗的70例经病理证实的儿童松果体区肿瘤.根据手术方式和术后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男53例,女17例,年龄6 ~16岁.经病理证实生殖细胞肿瘤(包括生殖细胞瘤、畸胎瘤及其他恶性非生殖细胞瘤性生殖细胞肿瘤)47例,松果体细胞瘤6例,松果体母细胞瘤3例,星形细胞瘤3例,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4例,其他类型肿瘤7例.所有病例均接受手术治疗,70例中,经小脑幕下小脑上入路37例,经枕下经小脑幕入路26例,经胼胝体-穹窿间入路4例,经胼胝体后部入路2例,颞部-侧脑室三角部入路1例.肿瘤全切除36例,次全切除18例,大部分切除16例.病理证实为恶性的病变术后行放疗和(或)化疗,9例术后并发脑积水行分流术,共随访到58例(83%),总的5年生存率为66%,术后KPS评分大于80分者53例(91%).结论 对于儿童松果体区肿瘤,影像学检查缺乏明确特征,病理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手术治疗应为首选.明确病理后应实施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最大限度地提高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 1923年,Krabbe最早将松果体生殖细胞瘤命名为松果体瘤,目前这种命名已被废弃。为避免组织学亚型的混淆,此部位肿瘤统称为松果体区肿瘤,组织学诊断确定后,再冠以组织学名称,例如松果体区星形细胞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