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流行性乙型脑炎(下称乙脑)是由流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高热、抽搐、呼吸衰竭是重症乙脑的三大主要症状,三者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高热是乙脑的首发症状,患儿体温可高达40℃以上,持续7~10d.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预后越差。所以.降温是对症治疗的关键,尤其是降低脑温保护脑组织更为重要。笔者于2005年7~11月采用纸尿片(或纸尿裤)用于54例乙脑患儿头部降温,配合全身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收到很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温行物理降温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寻找较理想的物理降温方法.方法 将1 000例高热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335例)采用比测试体温高1℃的水泡浴;B组(334例)采用传统温水擦浴;C组(331例)采用比测试体温高1°C的水擦浴.结果 三组降温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降温持续时间、降温效果、患儿反应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A组效果最好,C组次之,B组最差.结论 高热患儿物理降温宜选用高于体温的水行温水泡浴,患儿不良反应小,降温效果明显且持续时间长.  相似文献   

3.
对17例重型或极重型乙型脑炎(下称乙脑)患儿应用循证护理程序,对高热、抽搐、昏迷、呼吸衰竭4项护理问题针对性检索相关文献并结合临床经验选择最佳护理证据,制订护理方案,加强环节管理,重视细节护理。结果 17例患儿经过有效的循证护理干预,16例住院(22.0±3.5)d好转出院,1例死亡。提出对重型或极重型乙脑患儿实施循证护理能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4.
儿童在家庭生活中突然发病或遭遇意外的可能性始终存在,因此,在到医疗单位诊疗前,家长掌握一定的家庭护理知识和紧急处理措施是十分重要的,它能为减少并发症、后遗症赢得宝贵的治疗时间。高热是儿科患儿中最常见的症状之一,而降温方法又是最基础的护理手段。儿童高热早期家庭降温护理正确与否将影响到患儿的治疗和预后。为提高患儿家长对儿童高热降温护理知识的认识水平,2000年3~6月笔者对本科住院患儿家长进行了儿童高热降温护理知识认识水平调查,旨在为制定儿童家庭护理健康教育内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小儿高热惊厥的正确护理方法,从而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减轻颅脑损伤.方法:我科近两年来对30例在门诊就诊及输液过程中救治高热惊厥患儿的病例进行经验总结.结果:30例高热惊厥患儿经及时止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温、补液、及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和护理,全部好转.结论:迅速及时控制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降温、维持水电质平衡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高热患儿采用青蒿温水擦浴降温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快速有效的物理降温方法.方法 将231例体温≥39℃的呼吸道感染患儿随机分为三组.温水组(74例)采用32~35℃温水全身擦浴;冰敷组(72例)采用头部及全身大血管置冰袋降温;青蒿组(85例)采用32~35℃青蒿液全身擦浴,高热40℃以上者擦浴后取青蒿液纱块外加热水袋脐部暖敷30 min.比较擦浴后30 min降温有效率.结果 三组降温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其中青蒿组降温有效率显著高于冰敷组和温水组(均P<0.0125).结论 三种物理降温方法均有效果,其中青蒿温水擦浴后体温下降有效率最高,其次为温水擦浴,单纯冰敷降温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7.
高热患者降温后体温下降趋势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了解高热患者降温后体温下降趋势,为合理选择降温后体温复测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随机将120例发热(体温≥39℃)患者分为冰袋降温组(A组)和复合降温组(B组)各60例,分别于降温后每10分钟同时监测腋温和肛温,连续观察2 h.结果 两组应用降温措施后20 min体温开始下降,50~60 min达到或接近体温的最低值;A组降温后80 min体温开始回升,而B组体温波动在37℃左右.结论 应用降温措施后需根据患者病情及降温方法选择体温复测时间.  相似文献   

8.
降温毯用于中暑高热病人降温效果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邓桂萍 《护理学杂志》2004,19(17):17-18
将46例中暑高热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观察组病人使用降温毯降温,与对照组(使用冰袋冷敷或33%乙醇擦浴降温)比较降温效果。结果观察组降温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应用降温毯可安全有效地降低中暑高热病人的体温。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门诊输液过程中发生小儿高热惊厥的急救及护理体会.方法:我科近1年来对在门诊输液过程中救活的3例高热惊厥患儿的病例进行经验总结.结果:救治的3例高热惊厥小儿经快速止惊、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降温、加强监护等综合治疗及护理,均转危为安.结论:及时迅速控制惊厥、降温,加强综合扩理是治疗小儿高热惊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为大脑实质广泛炎性病变,临床特点有高热、抽搐、呼吸衰竭及意识障碍。病程分为初热期、极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极期危险性最大,病人多在此期死亡。1981~1984年我科收治乙脑重型18例、极重型7例,死亡4例,21例存活者,除2例留有后遗症外,余均能生活自理或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认真做好护  相似文献   

11.
盐水冰袋预防体外循环术后反跳性高热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盐水冰袋降温预防体外循环术后反跳性高热的效果,以确保手术成功.方法 将100例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术后两组均进行持续肛温监测,观察组同时进行皮肤温度监测,当肛温达37.0℃或每30秒上升≥0.5℃、且四肢皮肤温暖(36.0℃)时,采取自制5%~10%盐水冰袋行预防性头部物理降温;肛温>37.5℃时,头部、大动脉处置盐水冰袋.对照组肛温≥38.0℃时采用传统冰袋降温.结果 观察组反跳性高热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术后4、8、12、24 h肛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结论 早期使用盐水冰袋降温可有效减少体外循环术后反跳性高热的发生,使用盐水冰袋降温方法简单,且安全、方便、经济,可操作性强.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讨中枢性高热的降温方法,对30例在接受物理或药物降温后体温仍高于39℃的中枢性高热患者,静脉滴注低温液体,液温0~10℃,40~60gtt/min进行降温。结果降温有效率达100%,降温前后体温差经统计学检验,P<0.05。提示静脉输注低温液体对中枢性高热有显著疗效。护理要点掌握适应证,严密监护生命体征,确定液温、液量,适时对症护理。  相似文献   

13.
高热病人 ,尤其是中枢性高热的患者 ,多采用冰袋冷敷头、颈、腋窝等或采用电子降温毯等物理降温方法。普通冰袋内冰块易溶化 ,持续降温时间短 ,且需经常更换冰袋内容物 ,冰袋外需包以布巾以防造成冻伤 ,比较费事 ,并且患者对冰块降温感觉不舒适 ,电子降温毯由于其价格昂贵 ,难以广泛应用于基层医院或每个科室。为克服上述缺点 ,我们将家用凉垫用于临床 ,不仅可为高热病人降温 ,而且还可预防褥疮 ,收到了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自 2 0 0 2年 1月~ 2 0 0 3年 10月我院收治12 0例颅脑疾病所致的高热患者 ,其中男 87例 ,女 3…  相似文献   

14.
高热患儿不同温度乙醇擦浴降温效果观察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乙醇擦浴对高热患儿的降温效果,为临床护理选择合适的降温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150例临床就诊的高热患儿随机分为3组。降温时甲组(53例)采用28~32℃乙醇(30%~50%),乙组(50例)采用41~43℃乙醇(30%~50%),丙组(47例)采用41~43℃薄荷乙醇,均按护理操作程序擦浴30min,测量擦浴前后体温。结果甲、乙、丙3组擦浴后体温下降有效率分别为77.4%、86.0%、95.7%,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3组体温下降平均幅度分别为(0.49±0.12)(、0.64±0.15)、(0.96±0.14)℃,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擦浴后60min体温回升率分别为41.5%、30.0%、19.1%,3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不同温度乙醇均具有降温效果,其中以薄荷乙醇浸剂降温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控温毯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的降温效果.方法 将100例中枢性高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控温毯降温,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橡胶冰袋行物理降温.结果 观察组持续降温不同时间点的直肠温度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控温毯用于中枢性高热降温效果显著,较传统物理降温持续时间长,且患者体温能按设定的温度值平稳下降.  相似文献   

16.
患儿, 男性, 年龄14岁, 主因"颈背部畸形、活动受限7年, 进食及呼吸困难10月余"入院。诊断为颈椎前凸畸形;蓝尼定受体-1(RyR1)基因相关肌肉病, 多微小轴空病可能性大;恶性高热易感者。在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下行颈椎后路矫形术。麻醉及手术过程中生命体征平稳, 手术时长10 h, 术毕入ICU。患儿苏醒期突发全身肌束颤动, 体温骤升至最高39.4 ℃, 严重酸中毒、高碳酸血症, 血肌酸激酶、血/尿肌红蛋白逐渐升高;恶性高热临床评分63分, 明确并发恶性高热诊断。采用静脉输注丹曲林钠, 联合物理降温、纠正酸中毒及电解质紊乱、碱化尿液、间断行血液滤过及血浆置换, 治疗心律失常及谵妄。患儿痊愈出院, 转归良好。  相似文献   

17.
临床上常采用热水袋热敷保暖或以此减轻静脉输液肢体肿痛、发凉等不适;或高热患者采用冰袋冷敷以降温,但常存在安全及舒适等问题.我科采用输注完毕的伸宁注射液空袋(下称空袋)制作简易热水袋及冰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麦杰克冰袋用于物理降温效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麦杰克冰袋用于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效果.方法 将100例高熟患者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50例使用麦杰克冰袋降温;对照组50例使用橡胶冰袋降温,比较两组降温效果、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操作时间.结果 两组降温效果、患者满意度及护士操作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 麦杰克冰袋用于高热患者物理降温效果好,节省操作时间,患者容易接受,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9.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物理降温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10%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物理降温的效果.方法 将116例中枢性高热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采用10%芒硝冰袋降温,对照组使用清水冰袋降温.结果 两组冰敷后不同时间患者体温下降的幅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下降较显著;观察组降温后意识状态评分显著优于本组降温前及对照组降温后(均P<0.05);2种冰袋于同等室温条件下在空气中放置,普通清水冰袋于第3个小时呈水状,温度为3℃,10%芒硝冰袋呈霜水状,温度为-5℃.结论 芒硝冰袋用于中枢性高热患者降温效果好,并具有低温持续时间长的优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16):1526-1528
[目的]探讨持续血管内降温在急性颈髓损伤高热患者中的治疗作用及效果。并分析血管内降温治疗过程中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应对措施。[方法]本院自2010年8月2013年11月间共收治排除感染等因素后出现高热(T>39℃)的患者180例。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随机分为两个治疗组:试验组91例,对照组89例。试验组为持续外周静脉滴注低温液体,并通过脱水、利尿药排除体内比热容高的水分来降低体温。对照组为常规物理方法降温,包括冰枕、冰帽和酒精擦等方法。对比两组治疗方法在急性脊髓损伤高热患者中的降温效果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结果]试验组降温有效率为95.60%,而对照组降温有效率为37.08%。试验组降低急性颈髓损伤高热患者体温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在两种治疗方法中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静脉输液降温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治疗方式,在急性颈髓损伤中高热中有明显的降温效果,更具有可控性,并可量化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