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前文指出,吡喹酮抗日本血吸虫成虫,除药物的直接作用外,尚有赖于宿主免疫机制的参与。进一步的观察结果表明,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白细胞迅速附着于受损的虫体体表,并钻入虫体内,而这种白细胞附着又依赖于抗体的存在。为了阐明此种现象,乃用Boyden室观察血吸虫经吡喹酮作用后的白细胞趋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正> 据国内外报道,血吸虫CAg来自成虫肠道,CAg检出率与感染时间、感染尾蚴数、检测方法及宿主不同而异。本试验研究用SPA协同凝集试验方法,对感染不同尾蚴数的病兔进行血清内CAg检测研究,并观察血吸虫病兔经吡喹酮药物治疗后血清内CAg有否阴转的变化,以探求血吸虫病疗效考核方法。 试验选2.5~3kg重雄性家免感染血吸虫尾蚴500条,感染后第42天选与血吸虫成虫抗原对流电泳血清效价1:64的感染兔一只,心脏取血分离血  相似文献   

3.
血吸虫病人吡喹酮治疗后血清虫卵抗体(ELISA)消长期的观察徐尚敖,占福初,夏章武,徐兰英为了进一步查清日本血吸虫病病人经吡喹酮治疗后,血清虫卵抗体水平和阳性率的变化,及其对病人是否治愈和有无再次感染的意义,我们在1980年~1989年对122例经吡...  相似文献   

4.
用反向间接血凝方法检测感染1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家兔血清中循环抗原的消长规律。其血凝滴度的几何均数在感染后2~4周时逐渐上升,5~6周达高峰,以后不再升高,波动在一定水平。当感染家兔循环抗原被检测阳性后,用硝唑咪或吡喹酮治疗。疗程结束后2周,大部分被检血清转阴。有5只观察至剖杀前未见转阴,其中2只剖杀时分别冲出雄虫2,1条,另有2只兔虽未检获成虫,但肝脏呈明显纤维化病变,与阴转的兔肝截然不同。从动物实验结果看来,本方法有希望成为疗效考核的工具。但对轻感染度动物,其阳性检出率和阳性滴度均不够理想。  相似文献   

5.
马洛替酯对肝纤维化家兔血浆TNF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马洛替酯(malotilate)对肝纤维化家兔血浆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影响,72只家兔随机均分为正常组、感染组、感染+吡喹酮组、感染+吡喹酮+马洛替酯组。于用马洛替酯后 40d、70d、100d,每组随机选6只取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TNF-α。结果显示感染了尾蚴的各组均高于正常组(P<0.01),感染+吡喹酮组于70d、100d时显著低于感染组(P<0.01),感染+吡喹酮+马洛替酯组显著低于感染+吡喹酮组(P<0.05~0.01)和感染组(P<0.01)。表明马洛替酯对血吸虫性肝纤维化家兔血浆TNF-α含量有下调作用。  相似文献   

6.
我们比较了消旋吡喹酮、左旋吡喹酮及右旋吡喹酮一次灌服后对小鼠的急性半数致死量,及95%可信限,分别为2553(2091~3G76),2463(2018~3007)与1344(1151~1568)mg/kg并对左旋吡喹酮与右旋吡喹酮;消旋吡喹酮与右旋吡喹酮的LD_(50)进行了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左旋吡喹酮与消旋吡喹对小鼠的急性半数致死量相近,而右旋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广谱抗寄生虫药,经临床实践证明,该药毒性低、疗效高、疗程短、对血吸虫、囊虫等均有特效。 吡喹酮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国外早有报导。本文对国产吡喹酮片剂及北京第三制药厂新近研制的吡喹酮注射剂进行了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及两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比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一种检测抗血吸虫抗体的免疫荧光技术。用氯化钙溶液处理日本血吸虫成虫,使其皮层脱落。暴露出的血吸虫皮层下体表抗原即可与抗血吸虫抗体发生反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用本法测定血吸虫病人、病兔的血清可见到脱皮血吸虫体表出现特异的荧光,正常人和正常兔血清的试验均为阴性。本文还报道了血吸虫脱皮前后的电子显微镜扫描图象。  相似文献   

9.
新型广谱抗蠕虫药吡喹酮的母核吡喹异喹啉环的11b位上有一不对称的碳原子,具有左旋和右旋两种对映体。目前临床主要用其消旋体。左旋吡喹酮250mg/kg和417mg/kg灌胃一次治疗人工感染日本血吸虫小鼠,减虫率分别为50.0%和71.9%。右旋吡喹酮用上述两种同样剂量治疗感染小鼠,减虫率分别为-5.9%和4.3%,几无抗虫活性。  相似文献   

10.
吡喹酮联合IL-18基因治疗血吸虫 感染小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8(IL-18)对吡喹酮治疗后的血吸虫感染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对其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方法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吡喹酮治疗后血吸虫感染小鼠血清IL-18、γ-干扰素(IFN-γ)、IL-4、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的水平以及虫卵肉芽肿面积和羟脯氨酸水平,在感染后6周,将小鼠IL-18重组腺病毒转染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到吡喹酮治疗后的感染小鼠,探讨IL-18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对虫卵肉芽肿的作用。结果 吡喹酮治疗后小鼠血清IL-18、IFN-γ水平明显下降,IL-4、TGF-β1水平虽有所降低,但仍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可见,虫卵肉芽肿面积和肝脏羟脯氨酸含量无明显降低,与同期感染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IL-18基因修饰的肝细胞经脾移植后能稳定表达IL-18,显著升高IFN-γ水平,明显降低IL-4、TGF-β1水平,减轻虫卵肉芽肿和肝纤维化程度。结论 IL-18基因治疗能有效地发挥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1.
吡喹酮是一种新型的广谱抗扁蠕虫药物,它可能是一种外消旋化合物。我们将合成吡喹酮的中间体拆分后而得到的左旋与右旋吡喹酮,进行了家兔实验治疗,这在国内外尚未见报道。从本文实验结果可见,不论减虫率、肝移率与虫体长度看来,均以左旋喹吡喹酮的疗效较消旋吡喹酮为优,而右旋吡喹酮组与对照组比较则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别,故右旋吡喹酮的杀  相似文献   

12.
本组选择四川省西昌县大兴乡作为山区血吸虫病以吡喹酮治疗为主的防治对策现场,8984年12月对当年粪检查出的364例慢性早期血吸虫患者随机分成2组,分别采用吡喹酮10mg/kg顿服及60mg/kg2次分服2种疗法。结果2组病例均足量完成治疗,无反应率分别为46.7%(150/173)及93.7%(1719/191),2组间无显著差异。不良反应仍以神经系统和消  相似文献   

13.
胡海涛  钱宝珍 《现代免疫学》2004,24(2):108-108,112
日本血吸虫抗原系统相对比较复杂,汤益等对先天性感染日本血吸虫仔兔于出生后第55天攻击感染,以ELISA法检测仔兔血清特异性针对可溶性虫卵抗原(SEA)抗体,结果仔兔对攻击性感染呈低反应状态。本研究采用ELISA法检测先天性感染仔兔攻击感染后血清针对日本血吸虫抗原(AWA)IgC、IgM抗体并观察其动态变化,同时重复SEA-ELISA法检测结果,进一步探讨日本血吸虫病先天性感染仔兔的体液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检测感染宿主体内的循环抗原和循环免疫复合物可以确诊寄生虫感染和考核疗效。国内已有多篇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方法的报道,但应用单克隆抗体检测血吸虫循环抗原的研究尚未见诸国内文献。作者应用抗日本血吸虫排泄分泌抗原(S·ESA)单克隆抗体进行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Dot-ELISA)检测感染宿主血清循环抗原,结果表明:本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材 料 和 方 法  相似文献   

15.
吡喹酮是一种外消旋化合物,由左旋与右旋异构体各半组成。我们在家兔实验治疗结果中证明,不论是寄生虫学指标或肝脏虫卵结节数目、大小与性质,均一致地发现左旋吡喹酮是主要杀虫成分,优于吡喹酮。右旋吡喹酮不但杀虫作用极微,而且毒性比左旋吡喹酮大。  相似文献   

16.
日本血吸虫成虫67kDa分子抗原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检测日本血吸虫成虫67kDa分子抗原(sjAWA67)对血吸虫病的诊断价值。本研究通过SDS-PAGE和电渗方法,从日本血吸虫成虫抗原中分离纯化出67kDa分子抗原,并用该抗原包被酶标反应板微孔。进行常规ELISA检测。结果对急,慢性血吸虫病患血清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95%,与正常人血清,肝吸虫病和肺吸虫病患血清均未出现明显的变叉反应,44例血吸虫病患治疗后3、6和12个月后的阴转率分别达45.7%,75.0%和90.09%。表明SjAWA67蛋白具有较好的疗效考核价值和现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近十几年来抗寄生虫药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 1.抗血吸虫药创制了一批疗效高、不良反应轻、疗程短、可口服的药。吡喹酮、硝硫氰胺、敌百虫、奥沙尼喹、吡噻硫酮等。 2.抗疟药无新的病因性预防与根治药,但研制出一批与氯喹无(或轻微)交叉抗性的红  相似文献   

18.
前文证明吡喹酬致心律失常作用存在光学异构体的特异性。本文比较了吡喹酮及其异构体对离体大鼠心房生理特性的影响,发现吡喹酮及其异构体的正性肌力作用以(+)-和(±)-吡喹酮较强,两者的EDmin、均为1×10~(-6)M,而(-)-吡喹酮最弱,EDmin为1×10~(-5)M;(+)-和(±)-吡喹酮收缩幅度平均净增率分别达84.62±14.75%和78.59±4.43%,  相似文献   

19.
从血吸虫成虫体外培养与重感染家兔血清中(感染后30天)提取循环抗原;将成虫经冻干、脱脂、反复冻融处理,20,000 rpm离心提取的成虫抗原;分别经人工免疫家兔获得相应抗体,纯化后致敏醛化血球,检测血吸虫病的感染与考核疗效。初步证明日本血吸虫循环抗原为耐热、耐酸、耐硷、分子量大于45,000,沉降系数S=2.27的多糖体。抗体为IgG成分。  相似文献   

20.
对一硝基苯甲酰还原青蒿素(简称蒿苯酯Artenibenzoate)是青蒿素的衍生物。实验证明,实验动物于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后d7开始服药,每周一次,连服4—6次,对小鼠、家兔及犬体内的血吸虫童虫有明显杀灭效果。小鼠300mg/kg连服4次的减虫率为89.1%;家兔40mg/kg连服8次和80mg/kg边服6次的减虫率分别为99.2%和100%;犬45mg/kg连服4次的减虫率为97.5%。用等毒剂量和等剂量比较蒿苯酯、呋喃丙胺和吡喹酮的杀灭血吸虫童虫效果,以蒿苯酯为最佳。蒿苯酯对血吸虫童虫表皮作用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给药后童虫发育停滞,虫体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