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三峡库区发生和流行血吸虫病的潜在因素,为制定三峡库区血吸虫病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02~2007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USA)在三峡库区调查当地人群、流动人员和引进动物的血吸虫感染情况;查阅重庆市历年血吸虫病病例报告;调查库区从疫区引进花草树木等情况及螺类情况;调查当地居民卫生行为。结果调查当地人群、疫区来渝人员、返乡人员分别为5112、1455、1744人,血清学阳性率分别为0.57%、1.44%、0.86%;发现血吸虫病输入性病例18例。库区存在从流行区引进的牲畜和植被,未发现输入性病畜和钉螺。当地居民耕作方式以牛耕为主,厕所无害化率为14.88%,有接触江、河水的习惯。结论三峡库区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危险因素,当地居民生活生产习惯有利于血吸虫感染,应加强流动人员和动植物引进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近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变化情况,探讨今后的防治监测策略。方法根据广西区19个流行县(市)2004~2007年血防监测工作年报表,收集相关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4年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筛查、粪便检查确诊,对26345名当地居民查病,未发现当地感染的血吸虫病人,但在393名外来人员中发现9例血吸虫病人;粪检当地耕牛14326头,解剖野鼠8566只,均未发现血吸虫阳性;累计在289个乡(镇)开展螺情监测,查螺面积12095.1hm^2,共发现2个残存螺点,面积4.6hm^2。结论广西区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在监测中发现输入性病人和较大面积的残存螺点,提示今后应该继续加强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3.
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2007年全国血吸虫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订防控血吸虫病决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与整理全国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的凋查数据,汇总与分析各项监测指标。结果2007年全国监测点的居民血清学检查阳性率12.34%,人群感染率0.92%,家畜感染率2.90%;活螺平均密度0.43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0.0007只/0.11m2。结论2007年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人群、家畜和螺情的疫情指标仍呈下降趋势,但个别监测点家畜感染率仍然较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重庆市三峡库区潜在的血吸虫病流行因素变化状况,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开展2007年监测。结果2007年重庆市各级查出3例输入性血吸虫病例:当地居民、疫区返乡人员和疫区来渝人员的IHA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80%、1.55%和0;三类人群病原学检查均为阴性。未发现钉螺和从流行区引进的植物、家畜。结论三峡库区仍存在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危险.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5.
2007年湖北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湖北省2007年国家级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监测结果.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开展16个监测点的监测工作,并统计分析各项指标。结果湖北省16个监测点居民感染率为1.45%,耕牛感染率为5.16%,活螺平均密度为0.44只/0.11m2,感染螺平均密度为0.0008只/0.11m2,钉螺感染率为0.178%。结论2007年耕牛感染率仍然较高,是整个血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还需加强针对耕牛的各项血吸虫病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自2005年仪征市长江村被列为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以来,已连续监测3年,每年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的要求,认真开展了各项疫情监测工作,及时分析疫情动态,预测疫情趋势,为拟订血吸虫病防治计划、对策和评价防治效果提供可靠依据,现将2007年监测结果报告如下。1监测点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动态,为制订防治策略和考核防治效果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在全省8个监测点开展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结果监测点的居民感染率0.10%,家畜感染率为0.90%,感染性螺平均密度0.0022只/0.1m2。结论近三年监测点人与家畜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2007年渔民感染率有所增加,局部地区感染性钉螺面积增多和密度增高,因此应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力度。  相似文献   

8.
2000~2004年苏州市血吸虫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和掌握苏州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疫情的变化情况,为监测巩固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分析2000~2004年苏州市血吸虫病螺情、病情监测资料.结果血吸虫病疫情稳定,螺情回升.结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仍要加强监测巩固.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07年安徽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调查结果,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参考。方法按《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开展监测工作,统计与分析各项调查指标。结果全省12个监测点居民与家畜的感染率分别为0.45%和3.27%,活螺密度0.81只/0.11m2,阳性螺密度0.0007只/0.11m2,各项疫情指标较前两年有所下降。结论监测点人群感染率呈现持续下降,但三类监测村家畜感染状况有所回升,因此仍要重视控制家畜感染和控制螺情,防止疫情反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2007年浙江省国家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状况。方法根据《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在常山县开展血吸虫病监测。结果2007年未查出当地病人、病畜和输入性传染源:监测村查出有螺面积1730m2,活螺平均密度0.04只/0.11m2,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监测点尚有残存钉螺.仍应加强监测点的螺情和传染源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1.
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原血吸虫病疫区的地理、气候等各种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原疫区的气温、降水和生态环境适合钉螺生存。但其独特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又限制了钉螺的大面积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钉螺分布特征,为评估血吸虫病传播风险、科学制定血吸虫病监测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5—2019年,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设立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其中固定监测点4个、流动监测点15个,每年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进行钉螺分布调查,对查获的钉螺采用压碎镜检法结合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检测血吸虫感染性。结果 2015—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19个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累计发现有螺面积17 040 ~ 39 527 m2,其中新发现有螺面积6 214 m2、复现有螺面积16 563 m2,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为0.019 2只/0.1 m2和1.11%,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与2015年相比,201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有螺面积增加了121.46%,但总活螺平均密度和有螺框出现率分别下降了50.34%(Z = ?0.422,P > 0.05)和42.85%(χ2 = 130.41,P < 0.01)。发现的有螺环境均分布于4个固定监测点,钉螺分布主要环境类型为沟渠、水田、旱地等,主要植被类型为杂草。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存在钉螺局部扩散等血吸虫病再传播的风险因素。今后仍需加强钉螺监测工作,进一步巩固血吸虫病消除成果。  相似文献   

13.
1998-200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发现残存钉螺15处,共计有螺面积14.9hm^2。残存钉螺面积逐年增加,复现间隔年限长,螺点环境复杂。  相似文献   

14.
报道广西壮族自治区首例输入性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的诊治经过, 以提高医务人员对境外常见热带疾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广西7个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年报表、工作简报及网络直报等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共报告疟疾病例8例,占全区病例总数的7.14%(8/112);平均年发病率为0.04/万,较2010年上升100%。全年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人42 064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口3 86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阳性率为0.21%。8例疟疾病例中,间日疟5例,恶性疟3例;病例分布于隆林县、天峨县、南丹县、右江区,均为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防治措施有效,疟疾疫情稳定。加强对境外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广西华支睾吸虫病的流行现状和态势,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广西华支睾吸虫病流行程度选取6个县(市、区)作为固定监测点,各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5个片区,每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每年度在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共1000人,覆盖儿...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就20世纪50年代以来广西疟疾流行情况、传播媒介、控制措施、防治取得的成就、消除疟疾的有利因素和面临的挑战进行综述,广西疟疾防治成就显著,从1954-2009年,疟疾发病率从296.7/万降至0.01/10万,病例占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比例从70%降至0.1%.2008-2010年全自治区仅在2个县(市、区)检...  相似文献   

18.
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防治研究50年成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广西疟疾流行历史久远,危害严重,经50余年的防治,全区疟疾发病率从1954年296.7‰下降至2007年的0.016‰,95.6%的县(市)达到部颁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全区基本消除恶性疟。广西疟疾防治研究成绩显著,流行区范围明显缩小,疟疾危害程度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目的 分析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监测和控制效果, 探讨适合本地区输入性疟疾的监测和管理方法, 为 输入性疟疾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方法 收集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疫情数据、 控制措施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结果 201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检出疟疾1 251例, 恶性疟、 间日疟、 三日疟、 卵形疟和混合感染病例分别占总病例的88.25% (1 104例)、 8.63% (108例)、 0.64% (8例)、 1.52% (19例) 和0.96% (12例); 职业为农民工的病例数占93.21%(1 166例); 来 自非洲的病例占96.56% (1 208例), 以恶性疟为主; 来自东南亚的病例占3.44% (43例), 以间日疟为主。输入性疟疾病例 数增加, 使广西2013年疟疾发病率 (2.37/10万) 较2012年 (0.42/10万) 增高了464%。 结论 结论 当前广西壮族自治区疟疾疫 情以非洲输入病例为主, 加强健康教育和专业人员疟疾防治技术培训, 早期发现、 治疗是控制输入性疟疾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