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下部癌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247例胃下部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均行胃癌D2+No.14v淋巴结切除术。记录病人的一般资料、各组淋巴结检出数目及阳性数目,分析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247例共检出淋巴结11 837枚(16~107枚/例),平均(47.92±15.11)枚/例。179例有淋巴结转移,总体淋巴结转移率为72.47%。共获取No.14v淋巴结716枚(1~9枚/例),平均(2.90±1.43)枚/例。247例中No.14v淋巴结转移19例,转移率为7.69%。No.14v淋巴结转移与性别、肿瘤侵犯深度、分化程度、Laurén分型及Borrmann分型不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部位、pTNM分期以及No.4和No.6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结论进展期胃下部癌病人,原发灶位于胃大弯侧、肿瘤最大径≥4 cm,以及怀疑No.4或No.6淋巴结转移,是No.14v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行胃癌D2+根治术(联合No.14v淋巴结清扫)的128例胃癌患者临床资料。数据应用软件SPSS 22.0进行处理,单因素分析等级计数资料行秩和检验,其他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多因素分析行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情况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128例胃癌患者中,病理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转移者19例(14.8%),No.14v淋巴结阴性者109例,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发现No.14v淋巴结微转移者5例(3.9%),No.14v淋巴结的总转移率为18.8%。单、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及No.6淋巴结转移是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术后中位随访时间27个月,转移组与非转移组患者的累积总生存率(37.5% vs. 77.9%)及无病生存率(29.2% vs. 76.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 χ2=16.142、28.691,P=0.000、0.000)。 结论胃癌患者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与胃下部肿瘤、Borrmann分型Ⅲ-Ⅳ型、pN3期、脉管浸润、No.6淋巴结转移等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且伴有No.14v淋巴结转移或微转移的胃癌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胃癌阴性淋巴结的微转移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CK19,细胞角蛋白CK20及CD44v6检测53例常规病理检查无淋巴结转移的胃癌周围淋巴结509枚。结果 53例胃癌患者中21例有淋巴结微转移(39.6%)。微转移与浸润深度有关;深层组织的微转移阳性率高于浅层(P<0.05),PT3,PT4患者阳性率明显高于PT1,PT2患者。低分化癌微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高分化癌(P<0.05)。结论 对常规检查淋巴阴性的胃癌,微转移检测可能对准确地确定临床分期、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积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胃癌单个淋巴结转移规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规律以指导临床规范化治疗。方法对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99年7月至2004年6月间经手术治疗、清扫淋巴结数大于或等于10枚、术后病理证实仅有1枚淋巴结转移的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淋巴结跳跃与非跳跃转移、横向与非横向转移患者的资料进行对比。结果全组65例患者共检出淋巴结1415枚.平均21.8枚/例;单个淋巴结转移率的分布从多到少依次为N0.3(30.8%)、No.4(21.5%)、No.6(15.4%)、No.7和No.8(均为6.2%)、No.1和No.2及N0.5(均为4.6%)、No.12(3.1%)和No.14及No.16(均为1.5%);其中跳跃转移20.0%(13/65),横向转移42.2%(19/45)。单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仅与肿瘤大小有关(X2=4.447,P=0.035):淋巴结横向转移与各临床病理因素均无关。但淋巴结跳跃与非跳跃转移、横向与非横向转移间患者的生存曲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结论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总体遵循由远及近的转移顺序.但跳跃转移和横向转移方式也占有一定比例.对于胃癌淋巴结跳跃转移和横向转移的高危患者.术中应加强相应区域淋巴结清扫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进展期胃癌的淋巴结转移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02年4月至2003年7月期间进行胃癌根治淋巴结清扫手术的91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收集切除的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淋巴结转移率。分析淋巴结转移率与肿瘤大小、TNM分期、Borrmann分型、肿瘤部位和淋巴结清扫范围等方面的关系。结果91例胃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阳性63例(69.2%)。共收获3149枚淋巴结,平均每例34.6枚。肿瘤直径小于3cm者淋巴结转移率较3cm以上者低(P〈0.05)。TNM分期中Ⅲa和Ⅳ期患者淋巴结转移率均为100%,其转移度在30.3%~58.4%之间,较Ⅰ、Ⅱ期者高(P〈0.001);Borrmann分型中Ⅲ型病例的淋巴结转移率(79.6%)较其他型患者高,而Ⅳ型患者淋巴结转移度(35.3%)最高(P〈0.05)。施行D3淋巴结清扫手术患者的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88.2%、38.0%)均高于D1、D2术患者(P〈0.05)。17例(18.7%)患者常规病理检查发现有183枚淋巴结微转移,肿瘤各部位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近端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2、3、5、7、8、9、12、13和16组,以8组转移度为最高(68.1%);中部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在第1、3、7、12、13和16组,其中最高转移度为第3组(47.6%);远侧胃癌淋巴结转移主要见于1、2.3、5、6、12、13和16组,其中第16组转移度为最高(83.3%)。结论淋巴结转移率和转移度与胃癌的恶性程度密切相关,因此D3淋巴结清扫手术对某些进展期胃癌患者值得考虑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肠系膜上静脉旁淋巴结(No.14v)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普通外科2010年9月至2011年10月在胃癌根治术中进行No.14v淋巴结清扫的70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No.14v淋巴结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70例胃癌患者中,No.14v淋巴结转移阳性者8例(11.4%)。单因素分析显示,No.14v淋巴结转移与胃癌肿瘤部位(P=0.019)、肿瘤大小(P=0.004)、浸润深度(P=0.001)、TNM分期(P=0.006)及其他各组淋巴结转移(分别为P〈0.05和P〈0.01)有关。多因素分析证实,No.6淋巴结转移为No.14v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0)。No.6淋巴结转移预测No.14v转移的准确度为94.3%(66/70),假阴性率为1.7%(1/60)。结论No.6淋巴结转移与否能够较准确地预测No.14v转移情况。  相似文献   

7.
Fan T  Yao YF  Wang HY  Gu J 《中华外科杂志》2007,45(21):1472-1474
目的 探讨中低位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后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31例中低位直肠癌患者接受了TME手术,应用脂肪清除技术获取全部淋巴结。将HE染色无转移的淋巴结标本进一步行抗CK抗体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淋巴结内肿瘤微转移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31例标本检出1007枚淋巴结。常规病理发现105枚淋巴结转移,直径为(5.5±3.1)mm;未见癌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为(2.8±1.5)mm,两组直径差异显著(P〈0.05)。在HE染色无转移的902枚淋巴结中,26枚发现微转移,其直径为(3.3±1.2)nq/n,显著小于常规病理有转移的淋巴结[(5.5±3.1)mm,P〈0.05],与常规病理无转移淋巴结直径差异不明显。有微转移的淋巴结其直径大部分〈5mm(88.5%)。31例患者中14例(38.7%)发现微转移;HE染色淋巴结无转移病例中微转移率为14.3%(2/14)。直肠系膜内淋巴结微转移与病理分期、血清癌胚抗原水平及肿瘤分化程度相关(P〈0.05)。结论 脂肪清除技术综合微转移的检测方法可使TME标本得到更多淋巴结,并能更加准确地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有助于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更加准确的临床分期并指导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的情况,分析淋巴结微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应用连续切片法和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方法 检测43例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的43枚第11P组淋巴结,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本组43例胃下部癌患者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经连续切片法检出有4例4枚淋巴结发生微转移,微转移发生率为9%;应用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检测微转移发生率为44%,其中包括应用连续切片法检测出有微转移的4枚淋巴结.端粒酶重复扩增-ELISA法微转移检出率明显高于连续切片法(x 2 =13.07,P<0.05).胃下部癌第11P组淋巴结微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x 2 =8.488,P<0.05)、浸润深度(x 2 =6.473,P<0.05)及临床分期(x 2 =12.022,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性别、大体分型、组织分化程度尤关.结论 胃下部癌常规病理阴性第11P组淋巴结中存在较高的微转移发生率,其微转移发生率与原发肿瘤大小、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早期胃癌不同扩大手术的实际意义,以选择合理的胃切除和淋巴结清除范围。方法以临床病理资料完整、施行规范D2及扩大手术的217例早期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施行不同扩大手术的原因、淋巴结清除的必要性及第Ⅱ站淋巴结转移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术6例,No.5、6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联合脾、脾动脉切除2例,No.10、11p、11d淋巴结均未见转移;胃下部癌联合横结肠系膜切除3例,No.15淋巴结未见转移。以上病例术中多数误认为进展期胃癌而扩大了胃切除或淋巴结清除范围,手术时间长,术中失血较多。胃下部癌清除的第Ⅱ站淋巴结中No.11p、12a、14v均未见转移;黏膜下癌(sm癌)中,No.7、8a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黏膜内癌(m癌)(P〈0.05);淋巴管癌栓阳性者No.7淋巴结转移较阴性者明显增多(P〈0.001),No.1、13淋巴结转移仅出现在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sm、癌灶大于3.0cm、凹陷型,淋巴管癌栓阳性)。结论早期胃癌不需施行淋巴结扩大清除术和联合脏器切除。早期胃上部癌不需施行全胃切除术。早期胃下部癌中No.11p、12a、14v淋巴结不需清除.但对胃下部癌淋巴结转移高危病例,应行标准D2淋巴结清除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胃窦(胃L区)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与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期间于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胃窦癌根治性淋巴结清扫手术的129例患者的手术切除标本进行解剖,分组收集切除淋巴结,逐枚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判断淋巴结是否转移并计算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析其与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浸润深度、组织学类型、Borrmann分型等方面的关系.结果 本组129例胃窦癌患者的淋巴结转移阳性80例(62%).共收获3295枚淋巴结,平均每例25.54枚,中位数24枚/例,转移淋巴结数889枚.胃窦癌患者No.1、No.3、No.4d、No.5、No.6、No.7、No.8a、No.9、No.11p、No.12a、No.14v各组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18.60%、48.84%、37.98%、38.76%、44.19%、31.01%、10.85%、14.73%、4.65%、1.55%及0.78%,其中以No3和No6组为最高.结论 在实施胃癌根治手术时,应综合考虑各临床病理因素,并结合胃窦区胃癌淋巴结分组、分站转移的特点,合理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以达到根治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淋巴结微转移在贲门癌病理分期上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间海南省农垦总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48例PT。N。贲门癌患者临床资料,共获取常规病理学检查阴性的淋巴结323枚。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用细胞角蛋白19(CKl9)单抗和CD44v6单抗对淋巴结进行检测,并结合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9例(18.75%)14枚淋巴结(4.33%)发现微转移。有9例分期得到提高,重新分期率为18.75%。其中IA—IB期1例,IB-ⅡA期3例,ⅡA-ⅡB期3例,ⅡA-ⅢA期1例,ⅡB-ⅢB期1例。微转移组的临床复发率明显高于无微转移组(66.67%vs27.78%,X0=4.752,P=0.029),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6.67%vs64.71%,P=0.001)。结论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可以提高贲门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检出率,有助于更准确地进行临床病理分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残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特点,为残胃癌术中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普外-儿外科2004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由同一手术者进行残胃癌根治术的2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用等距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同期原发性胃癌患者50例作为对照,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术中所清扫淋巴结的转移情况。结果与原发性胃癌患者相比,残胃癌患者联合脏器切除率较高〔54.55%(12/22)比14.00%(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29,P=0.000)。在淋巴结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明显高于原发性胃癌患者〔30.56%(103/337)比22.13%(208/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83,P=0.002);微转移方面,残胃癌患者淋巴结微转移阳性率高于原发性胃癌〔2.97%(10/337)比1.49%(14/9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39,P=0.086)。残胃癌患者No.10淋巴结总转移阳性率较原发性胃癌患者高〔52.17%(12/23)比17.39%(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3,P=0.013);残胃癌患者No.10的12个转移淋巴结中有4个微转移,原发性胃癌中未检出微转移淋巴结。残胃癌空肠系膜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5.71%(5/14)。结论残胃癌有其独特的淋巴结转移规律,术中应行D2淋巴结廓清术和空肠系膜淋巴结清扫术,同时应重点对No.10淋巴结进行清扫,必要时行联合脏器切除。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早期胃癌组织CD44v6的表达及与淋巴结微转移的关系,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4例早期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原发灶行CD44v6免疫组化检测,对清扫的常规HE染色阴性的782个淋巴结行CK20免疫组化检测。结合临床病理学指标,对CD44v6在原发灶的表达和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及侵犯深度等的关系,以及CD44v6的表达与淋巴结微转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64例早期胃癌患者23例CD44v6染色阳性,6例14个淋巴结内有微转移。23例CD44 v6表达阳性的患者中4例(17.39%)发生微转移,31例CD44v6表达阴性的患者中2例(6.45%)发生微转移。结论:淋巴结微转移与肿瘤直径、组织学类型及侵犯深度相关。CD44v6染色阳性与肿瘤直径和组织学类型无关,但与侵犯深度相关。原发灶CD44染色阳性与淋巴结微转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Background There is no consensus as to the impact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on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prognostic significance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node-negative gastric cancer Methods Lymph nodes (n=2039) from 64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node-negative gastric cancer (T2, T3) were evaluated for micrometastasis. Three serial 5-μm sections of the resected lymph nodes were prepared for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with the anti-cytokeratin antibody CAM 5.2. Results Micrometastasis was found in 73 of 2039 nodes (4%) and 20 of 64 patients (32%).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for patients with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than for those without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66% vs. 95%,P<.01). The 5-year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when there were four or more positive micrometastatic nodes (94% vs. 29%,P <.01) and when there were extragastric micrometastatic nodes (89% vs. 53%,P<.01). Conclusions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is was associated with poor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node-negative gastric cancer. The number and the level of lymph node micrometastases are useful prognostic markers for deciding treatment strategies for additional therapy and follow-up.  相似文献   

15.
胃癌哨兵淋巴结位置分布及其转移相关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Wu YL  Yu JX  Gao SL  Yan HC  Xia Q  Huang CP 《中华外科杂志》2004,42(20):1240-1243
目的 探讨胃癌哨兵淋巴结位置分布规律以及导致其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 调查2 7例单个转移淋巴结、80例单组转移淋巴结的位置分布 ,比较单个转移淋巴结和 111例无转移淋巴结病人的临床病理参数。结果  2 7个单个转移淋巴结中有 2 5个位于第 1站 ,跳跃转移 2个 ;2 1例胃下区、胃中区癌哨兵淋巴结中 16个在第 3、4组 ,6例胃上区癌哨兵淋巴结中 3个位于第 1组。pT3 期胃癌哨兵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高于pT1胃癌 ,比数比 (OR)为 4 92 6 (P <0 0 1) ,胃上区癌比胃下区癌哨兵淋巴结更易发生转移 (OR =4 381,P <0 0 5 ) ,早期胃癌哨兵淋巴结的转移危险性低于BorrmannⅠ型胃癌 (OR =0 0 82 ,P <0 0 5 )。结论 胃癌哨兵淋巴结多位于肿瘤附近 ,跳跃转移少见 ;肿瘤侵犯深度以及所在部位与哨兵淋巴结发生转移有关 ,利用胃癌哨兵淋巴结可以指导胃癌淋巴结切除范围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胃癌淋巴结(LN)转移的规律,指导胃癌LN廓清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5年来D_2或>D_2手术并有完整记录的298例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胃癌各组LN的转移情况。结果 术中LN肉眼检查与实际病理检查有一定的误差。D_2手术时,只要把No.12LN包括在内,部分LN归属哪一组,并不影响肿瘤的治疗和预后。在各组LN中,No.3、No.7、No.8、No.9 LN转移率最高,而No.13、No.17、No.18 LN对于不同部位的胃癌转移机会均很少,不同部位的胃癌No.3、No.4、No.7、No.8、No.9、No.11、No.16 LN转移机会大致相同。胃癌的LN跳跃式转移见于No.16 LN,而第3站的LN较为少见。探查时若无No.12 LN转移,No.13 LN病理检查均未见转移,可不必清扫。组织学类型分化低的胃癌其第3、4站LN转移相对少见,这可能与分化低的肿瘤易引起远处转移,而使患者失去根治手术的机会有关。结论 掌握胃癌LN的转移规律,对胃癌LN的廓清手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