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 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和敏感株中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方法 用抽虑法稳定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敏感株以及标准质控菌对四环素和青霉素的积聚。方法 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株中四环素以及青霉素的稳定药物质量摩尔浓度呈能量依赖性降低,加入能量抑制剂,细胞内药物物质是摩尔浓度上升,但敏感株变化轻微,而标准质控菌ATCC25922细胞四环素和青霉素的质量摩尔浓度在加入能量抑制剂后显下敏感侏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和敏感株中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系统。方法:用抽虑法测定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株、敏感株以及标准质控菌对四环素和青霉素的积聚。结果: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株中四环素以及青霉素的稳定药物质量摩尔浓度呈能量依赖性降低,加入能量抑制剂,细胞内药物质量摩尔浓度上升,但敏感株变化轻微,而标准质控菌ATCC25922细胞内四环素和青霉素的质量摩尔浓度在加入能量抑制剂后显著下降。结论:临床分离的敏感株中亦存在能泵出四环素和青霉素的主动外排系统,但其外排功能显著低于多重耐药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多重耐药及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动外排泵在耐药方面的作用和外排泵基因表达情况。方法通过比较加入羰基氰氯苯(carbonyl cyanldem-chlorophenyl hydrazone,CCCP)泵抑制剂前后,96株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4种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的变化,筛选出34株外排泵表型阳性的鲍曼不动杆菌。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对34株菌进行外排泵蛋白基因adeB的检测和分析,并测序。结果最终筛选出对4种抗生素MIC值均降低4倍及以上菌34株(35.42%),34株外排泵表型阳性的鲍曼不动杆菌检测到 adeB基因33株,检出阳性率为97.06%。对33株鲍曼不动杆菌的外排泵基因 adeB进行测序,经比对所测序列与基因库(Genebank)中序列同源性为100.00%。结论泵抑制剂CCCP对于逆转鲍曼不动杆菌对四环素、诺氟沙星、庆大霉素、头孢噻肟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起到重要作用,主动外排泵基因是鲍曼不动杆菌发生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特点及其外排泵存在的状况。方法采用K-B法检测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9种常用抗生素(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他啶、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多粘菌素B)的耐药情况;通过外排泵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对四种药物(羧苄青霉素、红霉素、亚胺培南、庆大霉素)的琼脂稀释法抑制试验分别检测铜绿假单胞菌的四种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XY-OprM)的表型;应用PCR检测MexAB-OprM外排泵调节基因mexR的存在情况。结果铜绿假单胞菌对9种常用抗生素的耐药率依次为:庆大霉素36.67%(22/60),氨曲南33.33%(20/60),头孢他啶31.67%(19/60),亚胺培南28.33%(17/60),阿米卡星26.67%(16/6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23.33%(14/60),环丙沙星21.67%(13/60),左氧氟沙星11.67%(7/60),多粘菌素B为0。外排泵表型阳性株依次为:MexAB-OprM35株,阳性率58.33%(35/60);MexXY-OprM13株,阳性率21.67%(13/60);MexCD-OprJ11株,阳性率18.33%(11/60);MexEF-OprN10株,阳性率16.67%(10/60)。35株MexAB-OprM外排泵表型阳性株中有28株扩增出mexR基因片段,检出率为80.0%(28/3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对庆大霉素耐药率最高,对多粘菌素B耐药率最低;MexAB-OprM外排泵的存在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重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5.
汪圣强  王柯  裴豪   《中国医学工程》2011,(7):174-176
目前结核分枝杆菌的耐药问题已引起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结核分枝杆菌的主动外排系统是引起细菌多药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与耐药相关的几类主动外排系统各家族成员的结构及生物学功能等,以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在临床株中的携带情况、与耐药的相关性及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的抑制作用。方法: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对3类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技术检测受试菌株携带acra、acrb基因的情况;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0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比加入CCCP前后MIC的变化。结果:本地大肠埃希菌对6种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最高,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10%,耐药模式以双药耐药与多重耐药为主;acra,acrb基因在多重耐药模式中阳性率高达84.6%和80.8%,与全敏感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加入CCCP后,10株多重耐药菌对5种抗生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高下降达128倍,多数由耐药变为敏感。结论:本地大肠埃希菌普遍携带外排泵AcrAB-TolC基因,外排泵AcrAB-TolC可能是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存在主动外排机制,CCCP能有效抑制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7.
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胞膜主动外排作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陆春雨  张正 《北京医学》2007,29(6):356-360
目的 观察外排泵抑制剂对多重耐药不动杆菌耐药水平的降低作用,并扩增外排泵蛋白编码基因,以探讨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与细胞膜主动外排作用的关系.方法 用琼脂稀释法测定30株鲍曼不动杆菌对环丙沙星、四环素、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值,并观察在含10μg/ml利血平或25μg/ml羰基氰氯苯腙(CCCP)条件下MIC值的变化.用PCR法扩增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结果 以环丙沙星、四环素、阿米卡星和亚胺培南作为底物,分别有12、5、6、6株菌在10μg/ml CCCP或含25μg/ml利血平的条件下MIC值降低4倍或4倍以上.6、11、17号菌都同时对3种药物有明显的外排作用.以利血平和CCCP作为抑制剂所得的结果一致.18株菌经PCR扩增得到与目的片段大小一致的阳性片段,经测序证实与GenBank登录号为AF370885的鲍曼不动杆菌RND族药物外排泵编码基因adeB的同源性达99%.该序列已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为DQ2945294.结论 主动外排作用是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临床分离株多重耐药特点。方法将不同患者胃镜活检标本进行HP菌株培养,经氯霉素进行诱导,筛选出多重耐药株,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菌株主动外排泵的结构基因,再进行基因敲出,测定基因敲出前后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筛选出的多重耐药株具有相似的多重耐药性,6株多重耐药株外排泵基因水平显著高于敏感株,成功进行基因敲出后,对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明显增加。结论主动外排泵系统在HP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主动外排系统adeA与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的关系.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筛选鲍曼不动杆菌的主动外排基因adeA,应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主动外排抑制剂碳酰氰间氯苯腙(CCCP)联合抗菌药物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 收集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临床分离株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80.0%和81.7%,对其它大多数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90%以上;60株临床分离株检测出adeA主动外排基因52株,检出率为86.7%;CCCP可减少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对抗菌药物的外排作用,增加抗生素对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抑制率.结论 鲍曼不动杆菌是医院感染重要的多重耐药病原菌,adeA主动外排作用可能在本地区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淋球菌对脂溶性因子(HAs)的耐受性主要是由于淋球菌有多传递耐药(Mtr)外排系统的存在。淋球菌的Mtr基因系统包括Mtr调节基因(MgrR)和MtrCDE基因复合物。MtrR基因的编码是一个转录抑制蛋白MtrR,调节MtrCDE基因的转录。MtrCDE基因复合物则分别编码菌体膜蛋白MtrC,MtrD,MtrE,组成的一个能是依赖型外排泵,能把HAS有效地排出细胞外,Mtr基因系统中任何基因的突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在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药敏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测定环丙沙星MIC,对喹诺酮耐药菌株进行qnrA、qnrB、aac-(6’)-Ib-cr、GyrA及ParC检测,并进行基因扩增测序。结果 84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有2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率为28.4%。其中对2种药物耐药4株,对3种药物耐药6株,对5种药物耐药14株。耐药菌株MIC值为对照菌株148~596倍,24株耐药菌中检出qnrA质粒基因12株、qnrB质粒基因4株、aac-(6’)-Ib-cr基因4株、GyrA基因喹诺酮决定区突变11株、ParC基因决定区突变4株。结论我院存在大肠埃希菌喹诺酮耐药菌株,且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的产生及酶类耐药突变是主要原因,临床要加强对耐药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医院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患者感染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细菌鉴定仪对ESBLs菌进行检测,药敏试验用K-B纸片法,根据2005年美国NCCLS标准判断结果,应用WHONET5软件对临床分离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确证87株产ESBLs,产酶率为31.5%;276株大肠埃希菌中尿液分离出35株(40.2%),痰液23株(26.4%),血液7株(8.0%);各病区产ESBLs菌的分离率以ICU最高(36.8%),其次为烧伤病房(16.1%),泌尿外科病房(14.9%);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产ESBLs菌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入住ICU患者。结论我院大肠埃希菌产ESBLs菌以SHV型为主:产ESBLs菌尚未有效控制,仍然处于较高水平;治疗大肠埃希菌感染时,需根据药敏结果及患者病情选用碳青酶烯类、氨基糖苷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思南地区大肠埃希菌(ECO)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经验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2012年间我院临床标本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的方法进行培养,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采用HX-21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按照美国2010年CLSI判断标准进行.结果 2010年1月1日-2012年11月30日共分离出EC0323株,其中产ESBLs的检出率为22.0%.对于2012年分离的ECO,耐药率低于30%的药物有: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产ESBLs的ECO具有多药耐药性,对其耐药率低于30%的药物有: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呋喃妥因.2010年,ECO在总阳性菌株、革兰阴性杆菌和肠杆菌科菌株中的构成比依次为44.7%、60.2%和80.8%;2011年,构成比依次为:32.4%、41.8%和48.9%;而2012年,进一步下降为:28.7%、38.3%和44.6%.结论 思南地区ECO的耐药性呈上升趋势,产ESBLs的ECO的耐药性尤为突出;应加强产ESBLs的ECO的监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ECO构成比呈下降趋势显示了我院临床菌株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肝硬化伴自发性腹膜炎(SBP)感染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方法选择肝硬化伴SBP患者腹水中分离出的72株大肠埃希菌,采用双纸片协同扩散法测定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采用K—B法检测其对15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从72株大肠埃希菌中检出ESBLs阳性菌株38株(52.8%)。除亚胺培南外,ESBLs阳性菌株对15种抗生素耐药性均高于ESBLs阴性菌株(P〈0.05或P〈0.01)。结论肝硬化伴SBP患者腹水感染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是产生ESBLs。头孢吡肟、头孢西丁、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可作为首选药物,重症感染首选亚胺培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及不同来源标本大肠埃希菌耐药性的差异,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应用WHONET5.0分析我院2006年1月1日-2006年12月31日临床分离的201株大肠埃希菌的药敏结果。结果 大肠埃希菌对头孢类抗生素如头孢他啶、头孢曲松、头孢吡肟、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头孢唑啉的耐药率分别为65.6%,68.7%,56.2%,76.6%,76.6%和78.2%;氨苄西林、氨苄西St/舒巴坦、哌拉西林、氨曲南的耐药率分别为85.8%,81.2%,76.5%和68.7%;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替坦、美洛培南和亚胺培南四种抗生素未发生耐药。痰液标本中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为52.4%,显著高于其他各类标本中分离者。检出产ESBLs细菌93株,检出率46.3%,产ESBLs菌的平均耐药率为64.9%。结论 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替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未发生耐药;对丁胺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和呋喃妥因的耐药性较低而对其他种类抗生素已高度耐药,临床不宜选用;不同来源的大肠埃希菌耐药率存在差异,痰标本中细菌耐药率为52.4%;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株。  相似文献   

16.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性。方法:用VITEK-32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650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进行ESBLs及耐药性检测。结果:650株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中176株产ESBLs,ESBLs总阳性率为27.1%。产ESBLs菌对氨苄西林、替卡西林、头孢西丁、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的耐药率为93.1%-100%,对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26.9%-93.1%),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最低。结论:治疗产ESBLs菌感染,应用亚胺培南及其它药敏试验显示敏感的药物。  相似文献   

17.
Gao MY  Chen R  Liu SG  Feng JN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5):1294-1298
目的 研究外源性指导序列(EGS)体外逆转临床分离大肠杆菌氯霉素抗性的能力。方法 构建针对氯霉素(Cm)乙酰转移酶(cat)并含卡那霉素(Km)抗性基因筛选指标的:EGS重组质粒以及只含Km抗性基因但不含EGS的对照质粒。采用CaCl2方法将重组质粒导入临床分离的耐Cm大肠杆菌株中。通过质粒抽提、菌落PCR鉴定EGS阳性克隆子,分光光度计A600检测导入EGS质粒后耐Cm菌株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率以及KB法检测在固体培养基中的药物敏感试验,探讨EGS分子逆转耐药菌的逆转效应。结果 以pEGFP-CI-EGS cat1 cat2重组质粒对16株临床分离的Cma大肠杆菌供试菌进行转化试验,EGS转化子在含Km的培养基上筛选。其中4株转化菌在Cm100~200μg/ml的液体培养基中生长受抑;在Cm 100~200μg/ml的固体培养基中药敏试验对Cm敏感;转化菌质粒抽提检测出特异EGS条带;菌落PCR扩增鉴定存在EGS。表明16株供试菌中4株临床分离株获得了耐药菌型的表型转换、耐Cm的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恢复了对Cm的敏感性。结论 EGS分子具有逆转临床耐药菌为敏感菌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余悦能  张祎萍  金旭红  钱文坚 《浙江医学》2016,38(10):728-731,734
目的探讨2012—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KPN)和大肠埃希菌(ECO)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的临床分布、耐药性及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双纸片协同试验确认产ESBLs菌株,法国生物梅里埃ATB细菌鉴定仪对临床分离的病原菌进行菌种鉴定及药敏试验。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产ESBLs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2012、2013、2014年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13.7%、19.3%、21.4%;大肠埃希菌检出率为34.5%、41.2%、49.6%,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均P<0.05);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主要从痰液中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主要从尿液中检出;产ESBLs菌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非产ESBLs菌株(均P<0.05)。产ESBLs菌株对青霉素类耐药率为92.5%~100.0%、对除头孢西丁外的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磺胺类的耐药性超过50%,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菌株对阿米卡星的耐药率分别为6.3%、5.2%,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15.6%、13.3%,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最低;影响产ESBLs菌株感染的因素为:年龄≥55岁(OR=3.02,P=0.012)、住院≥15d(OR=3.76,P=0.008)、侵入性置管(OR=6.30,P=0.001)、使用糖皮质激素(OR=4.23,P=0.003)、使用喹诺酮类药物(OR=4.62,P=0.002)、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OR=4.51,P=0.004)。结论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耐药现象严重,呈多重耐药,临床上应加强监测产ESBLs菌株的耐药情况,减少产ESBLs菌株的危险因素,科学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延缓细菌耐药性的变迁。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3):108-112+117
目的研究我院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在临床各科室的分布及耐药情况,探讨其危险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临床各类标本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进行鉴定及药敏分析,对影响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共检出2800株大肠埃希菌,排前3位的标本类型分别为尿液(33.54%)、痰液(18.43%)、胆汁(14.79%),其中ESBLs阳性株1545株(55.18%),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分布于27个科室,其中康复科最多(13.54%),其次为神经外科(含NICU)(11.79%)、泌尿外科(10.11%)等。耐药分析:对大肠埃希菌耐药率较高的为氨苄西林、头孢呋辛、头孢曲松、头孢唑啉、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耐药率10%的分别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呋喃妥因、替加环素等。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住院时间延长、入住ICU、糖尿病、实体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肝胆疾病、胃肠疾病、脑血管疾病、低白蛋白血症、腹部手术史、细菌检出前4月侵入性操作(机械通气、肠外营养、导尿管、内置引流管、动静脉置管)、使用多种抗菌药物(≥3种)(P0.05),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患者死亡率较非产ESBLs组高。对本组资料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性别和住院时间。结论我院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现象较严重,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感染风险增加,临床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减少耐药菌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