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4 毫秒
1.
目的通过测定高血压、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2,CD63,PAC-1)和纤维蛋白原(FIB)指标,旨在为临床治疗高血压、脑梗死提供有用的参考指标。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FCM),对85例高血压脑梗死患者,42例正常血压脑梗死患者、35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进行检测。利用Acl-Advanee血凝仪测定了FIB。结果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与原发性高血压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及FIB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且高血压脑梗死组、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及FIB均明显高于高血压组(均P〈0.001)。高血压脑梗死组与正常血压脑梗死组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G-1及FIB均无明显差异。血小板糖蛋白及FIB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均有明显差异(P均〈0.01)。血小板糖蛋白CD62P、CD63、PAC-1与FIB呈正相关结论脑梗死、高血压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血小板糖蛋白的检测对高血压患者的病情分析和脑梗死的预防以及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1病例资料男,74岁。因无诱因突然出现左手腕下垂来我院就诊。既往体健。查体:体温36·5℃,脉搏80/m in,血压120/70mmHg。心肺听诊未闻及异常。意识清,语言流利,颅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左上肢近端肌力Ⅳ级,远端肌力0级,左下肢及右侧肢体肌力Ⅴ级。感觉正常,四肢腱反射对称,病理征未引出,脑膜刺激征阴性。查血脂、血糖均正常;腰穿脑脊液IgG指数正常;头部CT扫描示右侧多发脑梗死;头部MR I检查示右侧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shed lnfarction,CW I)。诊断:分水岭脑梗死,予降纤、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等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出院。2讨论2·1定…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误诊脑梗死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梅茹  耿清峰 《临床荟萃》2005,20(9):493-493
例1,男,47岁.以肢体麻木乏力10个月余就诊.右侧明显 ,下肢较重.曾于当地行腰椎CT 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膨出",治疗后无明显好转.间断按"腔隙性脑梗死"治疗,亦无明显好转.遂来我院内科门诊,经头颅CT报告为左基底节区小缺血灶,以"脑梗死"收入院.查体:血压140/80 mm Hg(1 mm Hg=0.133 kPa) ,心肺腹未见异常.神经系统检查:四肢肌力正常,下肢肌张力略高于正常,四肢腱反射亢进,双侧踝阵挛阳性,双侧霍夫曼征可疑,双侧巴氏征阳性.进一步行颈椎MRI 检查示:颈椎间盘4-6突出,颈椎4-6椎管狭窄.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转入外科.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表观扩散系数(ADC)值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可疑急性脑梗死的患者进行MRI检查。扫描序列包括常规横轴位T1WI和T2WI,再行DWI相同层面扫描,测量病灶中心区、病灶周边区(缺血半暗带)及对侧正常区脑组织ADC值。结果51例脑梗死患者,DWI均显示出信号异常,诊断准确率为100%。其中超急性期15例,急性期36例。与对侧正常区比较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病灶中心ADC值明显下降,而缺血半暗带区ADC值轻度下降,从中心向外呈梯度征。结论磁共振是一种非创伤性的检查方法,通过DWI、ADC图的信号改变,结合病灶ADC值的梯度变化,对急性期脑梗死诊断准确率为100%,并且可以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对临床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5.
Wernicke脑病误诊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现将我们临床遇到的Wernicke脑病误诊2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例1:男,56岁。因视物双影、走路不稳、偏斜1d入院。查体:BP165/90mmHg,神情语明,反应迟钝,计算困难,左眼球内收不能,外展正常,右眼内收、外展均正常,双眼可见水平眼震,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左巴氏征(+),Romber(+),头CT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入院诊断:急性脑梗死。予抗聚、降纤等治疗3d不缓解,且患者躁动不安,尿失禁,查头MRI未见责任病灶。追问病史,患者饮酒史30a,近10a每日饮酒1斤余,近0.5a患者寡言少语,买菜时有算错帐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 h内的C T征象,以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水平。方法选择重庆市荣昌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经临床确诊的100例发病24 h内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100例的C T表现作为健康对照组。评价致密动脉征、豆状核征、脑岛带征、占位征、低密度灶、皮质征等C T表现。结果健康对照组中致密动脉征占11%,豆状核征占5%,脑岛带征占1%,其他征象均为阴性;观察组中致密动脉征占21%,豆状核征占24%,脑岛带征占9%,低密度灶占57%,占位征占12%,皮质征占15%,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顾性分析强化早期CT征象,阳性率由65%提高到84%(P<0.05)。结论皮质征是诊断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可靠征象,而致密动脉征、占位征不能单独作为其诊断依据;强化以上征象,可提高缺血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张翠萍  邓小玲 《护理学报》2006,13(10):91-91
按照Kistner的观点,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是指瓣膜游离缘松驰、伸长、下垂,失去单向开放功能的状态[1]。我院于2005年3月收治1例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继发双下肢静脉瓣功能不全的患者,通过系列护理,康复出院。1病例简介患者,男,81岁,于2005年3月21日因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而入院,患者当时神志清楚,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肌腱反射正常,双侧膝、跟腱反射正常,双侧Hoffmann征、Babinski征及Kornig征均阴性。既往有心脏起搏器安装术后状态,脑梗死后遗症,帕金森综合征1年,可坐在轮椅上正常活动,双下肢活动、下垂后无淤血发绀现象,…  相似文献   

8.
我科于 1998年 10至 1999年 6月选择 6 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病人 6 6例 ,分为心血通治疗组 36例和对照组 30例 ,观察心血通治疗老年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1 材料与方法1 1 研究对象 选择无溶栓指征的老年脑梗死病人 6 6例 ,年龄 6 0~ 90岁 ,平均 74 12岁。分为心血通治疗组 36例和常规治疗对照组 30例。老年脑梗死易患因素、梗死部位及GCS评分情况见表 1、2、3。表 1 老年脑梗死易患因素组 别高血压糖尿病房 颤肺心病长期卧床小 计治疗组 1 2 1 3 7 3 1 36对照组 9 1 0 82 1 30合 计 2 1 2 3 1 5 5 2 66表 2 老年脑梗死部位组…  相似文献   

9.
赵建华  王山梅  索爱琴  张杰文  韩雄 《临床荟萃》2003,18(23):1337-133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闻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并与32例脑动脉硬化和36例健康人对照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血清sICAM-1水平在脑梗死发生第1天明显升高,高于脑动脉硬化及正常对照组。1天至3天呈上升趋势,3天至7天呈下降趋势,14天基本降至正常水平。脑梗死患者组病情发作后1、3、7天sICAM-1水平与脑动脉硬化及健康对照组比较显著升高。梗死体积越大、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其水平越高。结论 sICAM-1与急性脑梗死密切相关,参与了脑梗死缺血性损伤的发生、发展过程。血清sICAM-1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脑梗死灶的大小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可作为了解脑梗死病情及变化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1997年9月至1998年6月对1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现报道如下。13例脑梗死病人均符合1986年扬州第二次全国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男9例,女4例,年龄42~69(平均57)岁。全部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基底节校死8例,脑叶梗死1例,小脑梗死2例,脑干梗死2例。单个梗死病灶直径均小于五.5cm。所有病例均有神经功能缺损体征。伴有高血压病11例,治疗前血压均已控制在21/12kPa内;糖尿病2例。用药前检测所有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凝血时间在正常范围内,无出血倾向。并在发病48小时以内开始治疗。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血清对氧磷酶(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52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48例正常人的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进行分析,同时检测血脂水平。结果:脑梗死组及正常组均以QR基因型为主,频率分别为O.50,O.54,QQ,RR基因型频率分别为O.10、O.25,O.40、O.21,两组人群基因型分布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脑梗死组R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组,分别为O.65,O.48(χ^2=4.18 P&;lt;O.05)。且脑梗死组血清胆固醇、三酰甘油、载脂蛋白B水平高于正常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有升高趋势,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1低于正常组。结论:PON1基因192位点多态性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有关。R等位基因可能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相对危险因素。且血脂异常参与脑梗死的发病。  相似文献   

12.
大脑半球脑出血≤10ml时临床症状较轻,临床表现极似脑梗死,易于误诊。作者回顾分析42例小量脑出血,CT检查前均误诊,其头痛、呕吐、颈抵抗、意识障碍及病理征等相关症状与同期多量脑出血组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而与同期脑梗死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故较多误诊为脑梗死。为减少少量脑出血的误诊,作者建议对无颅内高压征的脑卒中患者尽早行头颅CT检查。  相似文献   

13.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以慢性进行性四肢瘫痪为特征,其中少数病例起病形式类似急性脑血管病,易误诊为脑梗死。我院2002~2006年收治脑梗死1 057例,其中15例入院后经相关检查证实为CSM,占1.4%。现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6例;年龄54~72岁,平均62.4岁。起病至确诊时间3~41天,平均13天。1·2临床表现15例均亚急性起病,渐出现手动作笨拙,步态不稳,其中一侧肢体轻度偏瘫8例,偏瘫较重3例,偏身麻木4例。颈椎过伸位霍夫曼征均( ),正常位霍夫曼征( )6例;巴宾斯基征( )4例。1·3诊断及治疗本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手术指征、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2003年4月至今本院手术治疗的16例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16例,死亡1例,在随访的12例患者中,9例恢复满意。3例大面积小脑梗死的患者,2例在住院期间恢复良好,未遗留明显的神经功能障碍,1例遗留轻微的共济失调。结论 去骨瓣减压术不仅可明显降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病死率,而且可以获得较好的功能预后。对高度怀疑脑梗死的患者,应及时行MR检查,以便得到更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背景:在不同炎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中,血清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增高.其变化可成为重要的免疫学功能检测指标,但其在急性脑梗死时的变化规律尚不清楚。 目的:观察脑梗死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与脑出血患者和正常人比较。 设计:病例一对照分析。 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 对象:选择2002—05/2004-04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脑二科住院患者132例。其中脑梗死89例,根据梗死灶分为为大梗死组(n=25,〉10cm^3),中梗死组(n=31,4~10cm^3),小梗死组(n=33,〈4cm^3);脑出血组43例。以30例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 方法:脑梗死患者分别在发病后分别在发病后24h、3,7和14d取血,脑出血患者分别在发病后24h和14d取血。3组均取静脉血4mL。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所有受试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 主要观察指标:①脑梗死不同病程中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与其他两组比较。②不同大小梗死灶的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比较。③脑梗死并发感染时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变化。 结果:162例进入结果分析。①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h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1184.5&;#177;68.3),(693.9&;#177;41.7),(576.1&;#177;39.8)μg,P〈0.01]。梗死发生后24h至第7天呈上升趋势,7-14d呈下降趋势,但第14天脑梗死患者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仍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②大梗死灶组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中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组[(1217.4&;#177;59.3),(1132.6&;#177;51.9),(983.7&;#177;54.2)μg/L,P〈0.01]。③脑梗死后并发感染者在发病后3,7,14d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P〈0.01)。 结论: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参与了脑梗死的病理变化过程,可作为脑梗死时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阻断其生成和表达为改善脑梗死的预后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脑梗死患者活化血小板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PAC-1)、血小板颗粒膜糖蛋白140(CD6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全血流式细胞术测定76例脑梗死患者急性期和恢复期、3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28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PAC-1、CD62P的表达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组、糖尿病组PAC-1、CD62p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1)。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大梗死灶组〉中梗死灶组〉小梗死灶组,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AC-1、CD62P的表达重型〉中型〉轻型,各组之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0.05)。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恢复期、高血压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均存在血小板活化;脑梗死病人血小板活化与病情及梗死灶大小有关,PAC-1、CD62p可作为判断病情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在早期脑梗死CT诊断的过程中,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所起到的价值和意义。材料与方法:选取30例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早期脑梗死患者,30例患者均行我院的CT检查,且患者在发病后的1日内进行CT复查,对大脑密度和脑沟、脑裂情况进行分析比较,其中患者的脑内出现病灶更多。结果:30例患者呈现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患者,均是单侧症状,另外对患者进行脑梗死的诊断,其敏感性要低于特异性,且病发率及死亡率呈显著上升的趋势。一日后进行CT复查,5例患者其单侧的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减弱,最后消失。结论:在早期脑梗死的CT诊断时,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的动态指数有利于对脑梗死病症的确诊以及预后观察,这对于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病例报告 某男,51岁,因左侧肢体活动障碍、语言含糊2d,于2004年5月17日入院.既往有吸烟史30年,平均约40支/d;饮酒史20年,平均白酒约500ml/d.查体:血压150/100mmHg(1mmHg≈0.133kPa),神清,左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右歪斜,伸舌偏左,颈软,心肺正常.左侧肢体肌力3级,肌张力无异常,Babinski征(士);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Babinski征(-).舌质淡紫,苔薄微腻,脉弦滑.头颅CT提示:右侧脑室旁腔隙性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中经络).西医诊断:脑梗死.住院治疗15d,语言含糊、口角歪斜消失,左侧肢体活动障碍明显好转,血压135/80mmHg,伸舌居中,颈软,左侧肢体肌力4级以上,肌张力正常,右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面Babinski征(-).出院后仍感左下肢无力,在针灸科门诊进行针刺治疗.  相似文献   

19.
病例 男,79岁,因言语不清、表达困难来院就诊,临床检查:意识清,读写、表达困难,无肢体活动障碍.无抽接,无大小便失禁.查体:BP160,90mmHg,神清,示齿左偏.伸舌右偏。双侧痛觉对称.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临床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梗死,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背景:血压异常与糖尿病的多种并发症及其预后有密切关系,因此,国内外对血压正常的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的昼夜节律研究是十分重要的。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伴脑梗死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特点,为糖尿病患者早期介入康复干预,预防脑梗死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病例对照研究。地点、对象和方法:采用无创性携带式动态血压监测仪对来自于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门诊或住院伴有(40例)和不伴有脑梗死(40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及健康正常对照组40例进行动态血压监测。主要观察指标:伴有和不伴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及健康人40例的24h白昼和夜间平均收缩压、平均舒张压以及夜间血压下降百分率。结果:伴有脑梗死的糖尿病患者的24h平均舒张压、白昼平均舒张压及夜间平均舒张压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两组糖尿病患者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下降幅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小,尤以伴有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7.0&;#177;1.6)%]最小,与其余两组[对照组(13.2&;#177;1.7)%,糖尿病组(8.8&;#177;1.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gt;2.639,P&;lt;0.01)。结论:伴有脑梗死的2型糖尿病患者正常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而且正常血压节律消失可能在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