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分析了69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首次心电图的QT离散度,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有严重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患者QTd有QTcd值均明显大于无严重心律失常组病人,而两组的QTd及QTcd及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延长,有严重心律失常组内,有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患者的QTd及QTcd较同组其它病人明显延长,提示AMI后QT离散度增大,而QT离散度的显著延长,更易于发生快速性室性心律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动态心电图检出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与心肌缺血性改变的关系及潜在性心肌病的作用.方法 对560例住院患者采用美高仪公司生产的动态心电监护仪进行24小时监测,并对检出的33例频发室性早搏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患者就其临床和心电图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动态心电图共检出单源室性早搏26例、多源室性早搏7例、成对室性早搏21例,RonT 2例,共检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601阵,其中24小时发生1阵室性心动过速5例、2~10阵23例、10阵以上15例,ST-T改变28例,其中呈缺血性ST-T改变的有26例.结论 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的同时存在严重的心肌缺血,心肌缺血是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的诱因,改善心肌供血是预防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或频发室性早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1977年我组曾于临床试用南京药学院合成的慢心律(Mexiletine)治疗心律失常18例,现将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资料分析 18例中男性6例,女性12例,年龄为7~64岁,除1例在门诊系统治疗观察外,其余均住院治疗。按病程分二组:甲组,急性心律失常8例,其中室性心律失常6例,分别属室性早搏3例,为病毒性心肌炎,毛地黄中毒和中毒性心肌炎所致。室性心动过速加室颤1例,为冠心病所致。室性早搏加短阵室速1例,系嗜铬细胞瘤手术中并发。室性心动过速1例为毛地黄中毒所致。室上性心律失常2例,均为室上性心动过速,系由  相似文献   

4.
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80例发病48小时内首次心电图(ECG)和发病三周以后ECG的QTc离散度(QTcd)分别进行了测定,并以40例正常人作对照。结果:AMI组QTc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组QTcd显著高于非心律失常组(P<0.01),提示QTcd愈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可能性愈大。发病三周以后患者QTcd显著小于AMI组(P<0.05),并提示QTcd持续显著增大者,可能发生心源性猝死。不同部位AMI患者之间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认为,AMI可致QTcd增大,而且QTcd可作评估AMI早期以及远期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70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左室肥厚组(n= 31)及无左室肥厚组(n= 39),用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室重量(LVM)及左室重量指数(LVMI)。从12 导联心电图同步测量QT离散度(QTd)、QTcd 并分析两者间相互关系。结果:高血压伴左室肥厚者QTd 及QTcd 较无左室肥厚者明显增大(P均< 0.01);高血压Ⅰ期、Ⅱ期、Ⅲ期之间比较,显示:Ⅱ、Ⅲ期与Ⅰ期相比,P 均< 0.01;Ⅱ期与Ⅰ期相比,P> 0.05。左室肥厚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 及QTcd 与无心律失常者两组相比,P均< 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伴左室肥厚组QTd 及QTcd 比无左室肥厚组明显增大。左室肥厚组伴室性心律失常比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明显增大。高血压Ⅲ期与Ⅰ、Ⅱ期患者QTd 及QTcd 相比,差别有显著性,P均< 0.01;QTd 与LVMI两者呈正相关(r= 0.4,P< 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阿托品注射液在治疗药酒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方法:自服药酒(具体中药及量不详)中毒患者12例,常规按中毒抢救流程处理。仍有流涎,心电监护下频发室性早搏及窦性心动过缓者,给阿托品1—2mg静脉注射。其中4例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立即给予心脏捶击复律,利多卡因、乙胺碘肤酮(可达龙)注射液治疗。短阵室速、心室颤动者行心脏电除颤。结果:4例药酒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经心电图及心电监护示恢复窦性心律,偶发室性早搏,未再出现室行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治疗5~8天痊愈出院。结论:药酒中毒致恶性心律失常患者,为提高窦房结兴奋性、纠正室性心律失常;有时必须使用阿托品注射液。但在使用中必须从极小剂量开始,间断静脉注射,根据根据心率、心律失常情况调整剂量及用药间隔时间,同时应联合应用控制室性心律失常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的QT离散度变化与室笥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92例患者与90例正常对照组的QT离散度,按有无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分组分析。结果:扩张型心肌病组QTd、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合并严重室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合并严重室心律失常组的QTd、QTcd均大于无严重室生心律失常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意义(p〈0.001)。结论: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  相似文献   

8.
崔小锋  黄文新 《华夏医学》2000,13(4):452-453
目的:探讨性心肌梗塞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对3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经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分析,测定其经静脉溶栓前后体表导联心电图QTd及QTcd。结果:溶栓成功后表现出QTd及QTcd均有明显减小(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及QTcd明显增大,并在溶栓成功后降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再灌注心律失常与心室复极离散度的关系,对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患者(31例)再灌注前、后和未溶栓患者(34例)间进行心室复极各参数对比分析后发现:溶栓再通组的QTd,QTcd,QT1cd,JTd,JTcd及JT1cd明显长于溶栓前、未再通组和未溶栓组(P<0.01),再通组室性心律失常明显多于未溶栓组(P<0.01);前壁心肌梗死再灌注组的QTd长于下、后壁组(P<0.05),而前者的QTcd、QT1cd则明显长于后者(P<0.01)。结果表明:再灌注后室性心律失常的多发和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结果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分析和总结70例活动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伴随及不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Ⅰ、Ⅱ组)运动前后的QTcd(校正的QTd)变化,并与35例阴性者(Ⅲ组)对照。结果:运动后各组间QTcd均有显著差异,在2个阳性组(Ⅰ、Ⅱ组)运动后均比运动前QTcd显著增加,且Ⅰ组增加幅度更大,达14086%。结论:运动诱发心肌缺血,使心肌复极不均一,为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提供条件。QTcd增大可作为判断运动试验结果的有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动试验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按Bruce方案对52例冠心病、84例正常人和18例运动试验假阳性者进行平板运动心电图检查,测定运动前后QT离散度。结果:冠心病患者运动前的QTD和QTcd明显大于正常人,运动后的QTD和QTcd较运动前更明显增大,正常人QTD和QTcd运动前后无差别;运动试验阳性而静息状态心电图正常,QT离散度不大的冠心病患者,运动后QTD和QTcd明显增大;运动试验阳性而又无冠心病的所谓假阳性者,运动前后QTD和QTcd变化不明显。结论:QT离散度可能对心电图运动试验的冠心病的诊断有辅助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塞时对QTd及QTcd测定意义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例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通过QTd及QTcd的测量,对下列问题的评定具有较大的意义。(1)前壁心肌梗塞时,QTcd值明显高于下壁心肌梗塞时的测定值。(2)对于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QTcd值明显高地有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3)急性心肌梗塞以后,当QTd及QTcd的值明显上升时,应当特别警惕,预示有产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治疗后早期QT,离散度(QTcd)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依据临床间接血管再通标准,将30例接受溶栓治疗的患者分为有效组(18例)和无效组(12例),观察溶栓后2小时、24小时QTcd变化。结果:溶栓后2小时、24小时,有效组QTcd较溶栓前明显缩短(P〈0.05),无效组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AMI溶栓后早期QTcd变化可作为观察溶栓疗效的一个参考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QT离散度(QTd)与临床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之间的关系。探讨影响室性心律失常QTd的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研究100例室性心律失常病例,测量体表同步十二导联心电图的QTd等值,及随病情的变化。结果:Lown氏Ⅲ级以上病例(35例)与Lown氏Ⅲ级以下(65例)相比,QTd、QTcd、QTc显著增大。40对配对病 列QT离散度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室性心律失常级别与体表ST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急性百草枯中毒时心律失常发生类型及不同类型与死亡率的关系。方法 分析39例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的入院心律失常心电图,其中男15例,女24例,年龄20-~49岁。结果 25例次发生窦性心动过速;22例次室性早搏(7例室性早搏二、三联律),3例次室性心动过速(其中1例转为室性扑动及心室颤动)和1例心室停博;8例次ST-T异常及T波、U波改变。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中毒患者死亡率高于其它类型心律失常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中毒患者死亡率高于其他类型心律失常患者。结论 急性百草枯中毒可出现多种心律失常,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伴有较差预后。  相似文献   

17.
我院于1978年12月~1979年8月应用国产丙吡胺治疗90例各类心律失常患者。其中室性早搏32例,房性旱搏1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14例,结性早搏6例,持久性房颤6例,阵发性房颤6例,房性早搏伴短阵房性心动过速3例,房颤伴室性早搏2例,房颤伴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房颤伴预激综合征、阵发性房颤伴室性平行心律及多源性室性早搏伴房性早搏各1例。治疗方法丙吡胺,每片100毫克,每支5毫升含50毫克,由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及上海第二制药厂合成药研究所供给。用法:一、口服:每次100毫克,每日3次,一周后无效,改为每次100毫克,每日4次,一周后再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平板运动试验中QTc离散度(QTcd)变化对判断心肌缺血的价值。方法:根据活动平板试验结果分为阳性无痛组44例、阳性胸痛组16例及对照组50例,分别测量运动试验前后各组不同时间的QTc、QTcd。结果:阳性无痛组和阳性胸痛组运动后QTc明显延长,QTcd明显增大,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而阳性胸痛组运动后QTcd比阳性无痛组增大更加明显。结论:QTcd可作为运动试验判断心肌缺血的有意义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及防治。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的81例行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81例患者中,65例患者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53例患者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现象,其中3例患者为房性早搏、4例患者为窦性心动过缓、31例患者为单纯性室性早搏、5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2例患者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5例患者为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3例患者为短阵室性心动过速伴心室颤动。结论再灌注心律失常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类型较为复杂,同时可将部分心律失常作为再灌注指标。熟练掌握其诊断治疗,并给予患者严格的监护是降低病死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0.
吴非  沈小玲 《九江医学》2000,15(2):79-80
目的:探讨校正QT间期离散度(QTcd)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溶给治疗后判断梗桦相关血管再通及预测恶性室性心律失常(MVA)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分析AMI患者46例(全经溶栓治疗及冠脉造影),分再通组及未通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组(MVA)和恶性室心律失常未发生组(NMVA);并对入院时及入院后24h的QTcd进行分析对比,县在入院后行心电监护一周,观察MVA的发生情况。结果:再通组和未通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