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一种能同时恢复麻痹声带内收及外展功能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狗一侧喉返神经及喉上神经运动支联合麻痹的喉内肌,采用颈袢胸骨甲状肌肌蒂移植于麻痹环杓后肌,颈袢甲状舌骨肌肌蒂移植于麻痹侧环杓侧肌作为实验组,并仅用颈袢胸骨甲状肌肌蒂移植于麻痹侧环杓后肌作为对照组。术前及术后4个月行声带录像、喉肌电图检测、组织学检查。结果术后4个月所有动物均不同程度地恢复了麻痹声带的生物功能。实验组术侧声带内运动明显  相似文献   

2.
环杓后肌作用为外展单侧声带,它由喉返神经支配,当此神经完全切断后导致声带旁正中位置固定。有多种恢复环杓后肌神经再支配的手术设计,尽管在临床上长期麻痹病人成功报道不少,但用神经肌肉蒂移植后失败也有一定数量报道,本文作者认为这与环杓后肌萎缩或疤痕组织替代有关。研究对象为三只成年狗,切断其一侧喉返神经后1月、6月、12月分别将狗处死,并作环杓后肌组织学检查,第一个狗的对侧声带作对照组。研究结果显示喉返神经切断一月后,切断侧环杓后肌的Ⅰ型纤  相似文献   

3.
作者们采用Tucker介绍的神经肌蒂移植法,于狗单侧声带麻痹后的不同时期,将神经肌蒂移植于环构后肌,以确定移植最适宜的时间。本文报告实验结果,并对恢复声带外展的机制提出了与Tucker不同的看法。用狗10只,静脉麻醉下按Tucker法取舌下神经袢至胸骨甲状肌肌蒂5mm大小;于甲状软骨角分离咽下缩肌,暴露环杓后肌,用7-0丝线将肌蒂缝于该肌。4狗是在7~8月前已切断或结扎迷走神经干和喉上神经,2狗是在2月前失神经支配,4狗于移植术的同时切断喉返神经。均经直达喉镜检查,有些行肌电图检查证实声带麻痹。术后2月检查声带外展恢复情况。杀狗4只,其余每月检查一次,用电影、磁带录像记录声带运动情况。为刺激其最大用力呼吸,有的吸  相似文献   

4.
作者用舌下神经袢的运动支(HAM)与环杓后神经(PCA)吻合以恢复声带外展运动作实验性研究。方法:狗15只。找出 HAM、胸骨甲状肌、喉返神经、PCA 及环杓后肌(PCAM)。在吸气时,用 EMG 记录胸骨甲状肌和 PCAM 自发电位,并用阈下电流刺激神经支观察肌肉  相似文献   

5.
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的最常见原因是喉挫伤或牵拉喉返神经,其治疗仍是个难题。常用经喉内或喉外径路行杓状软骨切除术或声带移位术达到治疗目的。CO_2激光手术的应用显示了光明的前景。1983年 Eckew 和 Bailey 首次报导了应用 CO_2激光在内窥镜下行杓状软骨切除术治疗双侧声带麻痹取得良好效果。Ossoff 于1984  相似文献   

6.
双侧声带麻痹可严重地影响呼吸,患者常需行气管切开,杓状软骨切除或杓状软骨固定等,声带手术虽能缓解呼吸症状,但术后病人发音不佳,且易吸入异物。环杓后肌神经移植是当前治疗双侧声带麻痹的主要研究课题。目前有两种基本手术方法:(1)将移植的神经与切断的喉返神经相吻合,同时结扎其内收肌支,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喉外途径杓状软骨切除声带外展固定术治疗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杓状软骨切除声带外展固定术(Woodman术)治疗双侧声带外展麻痹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效果满意,术后1次拔除气管套管6例,2次拔管2例,拔管率为88.9%,拔管时间平均25.5d.结论目前Woodman术仍是治疗声带外展麻痹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重建麻痹喉肌的神经供应以恢复声带运动功能的手术有三类:(1)神经成形术。主要是神经直接吻合,如喉返神经端端吻合术,据Tucker等肌电图检查证实术后有神经瘤形成、对喉拮抗肌的神经供应无专一性、无规律(内收神经纤维错向与外展肌运动单位联系,两肌同时兴奋致声带呈反常闭合运动)及部分神经死亡等而无效。(?)测定甲状腺手术后喉麻痹的喉内肌时,在肌电图上亦发现喉返神经可自发错向再生,出现发音时环杓后肌的电兴奋性增高。村上等为消除术后声带反常运动,在喉返神经直接吻合或与迷走神经内喉返神经束吻合手术时,选择性地切断至内收肌的神经支,结果外展运动改善,但发音和吞咽时声带不能内收。佐藤等行同样手术切断外展肌神经支,结果发声良好而呼吸不改善。  相似文献   

9.
膈神经替代喉返神经修复治疗双侧声带麻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膈神经喉返神经吻合和内收肌支环杓后肌植入术 (膈神经手术 )治疗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 1999年 8月~2 0 0 1年 7月治疗外伤性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 6例。病程 1周~ 18个月 ,一侧作膈神经手术 ,而另一侧作颈袢肌蒂环杓后肌植入术。手术前后电子喉镜、频闪喉镜观察声门大小、声带运动、振动情况 ,嗓音声学参数分析 ,喉肌电图检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 2~ 3周检查发现 4例声门较术前增大 2~ 3mm ,但声带固定不动 ,2例无明显改善。术后 6个月 5例膈神经修复侧均恢复了较大幅度的吸气性声带外展功能 ,外展幅度可达 3~ 5mm ,而肌蒂植入侧仅轻微外展或固定不动 ,幅度均在 1mm以内。此 5例均顺利拔管 ,并能承受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 ,1例仍在随访中。术后 4个月 6例肌电图检查显示膈神经修复侧自发、诱发电位均明显大于肌蒂植入侧 ,自发电活动与肋间肌基本同步 ,而较肌蒂植入侧延迟 10 0~ 2 0 0ms。声音估价显示 3例声嘶术后较术前好转 ,2例无变化。术后半年肺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膈神经喉返神经吻合内收肌支环杓后肌植入术安全可行 ,较颈袢肌蒂植入术更能有效地恢复声带吸气性外展运动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喉科学     
87020261 喉的应用解剖/方丽明…∥解剖学杂志.-1986,9(2).-122~126 对30例成年男性、6例成年女性的甲状舌骨膜、声门下区、环甲膜、前连合、声韧带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另取2例男性喉声带后端及声带突作组织切片观察。所获主要结果可为喉手术及嗓音医学等提供形态依据;并证实了声韧带后端不终止于杓状软骨声带突顶端,而是与突的弹性软骨的弹性纤维相移行。最后,对声带是否包括杓状软骨声带突部,进行了初步探讨。图4表2参13(本刊) 87020262 神经肌蒂移植对恢复环杓后肌功能的实验研究/李安太…∥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86,21(1).-42~44 目前对神经肌蒂移植于环杓后肌术后恢复声带外展功能的机制存在争议。本文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神经肌蒂移植能恢复环杓后肌神经支配及声带外展,其机制是通过切断的神经分支的再生及肌蒂中切断的神经纤维的再生和没  相似文献   

11.
神经肌蒂移植术治疗声带麻痹的对比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不同神经肌蒂环榴后肌移植术治疗声带麻痹的疗效,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建立联合性喉麻痹模型。分别用颈袢胸骨舌骨肌肌蒂(简称颈袢组)和副神经胸锁乳突肌肌蒂(简称副神经组)移植于环杓后肌,以恢复声外展功能,术后4个月,分别进行录音,直达喉镜和电视喉动态镜观察声带运动并录像,喉肌电图检查,环榴后肌透射电子显射镜检查和酶组织化学检查,并进行电脑图像定量分析。结果:术后颈袢组和副神经组犬吠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制呼吸频率调节型喉起搏器 ,在单侧喉返神经麻痹的动物模型中实验其是否能引起与呼吸同步的声带功能性外展运动。方法 喉起搏器带有感受呼吸信号的压力传感器 ,以气体压力的变化作为失神经环杓后肌的起搏信号来源 ,经电刺激使声带外展与呼吸同步。健康猫 6只 ,切断左侧喉返神经。将喉起搏器的刺激电极植入猫左侧环杓后肌。分别于术后即刻、1、2、4、8、1 2周间歇性刺激 ,刺激频率 30Hz ,脉宽 0 6ms ,刺激强度 0~ 8mA。在直接喉镜下观察声带活动情况。术后 1 2周摄录不同的刺激强度下声门图像 ,测量刺激与非刺激时相对声门面积。结果 在喉起搏器作用下 ,麻痹的声带外展与呼吸同步 ,相对声门面积增加 1 8%。喉麻痹 1周后 ,所需刺激强度阈值增大 ,1 2周时接近失神经初始时刺激阈值。结论 本实验研制的呼吸频率调节型喉起搏器 ,能感知动物呼吸节律的改变 ,依呼吸频率调节起搏频率 ,发放吸气期电刺激脉冲使患侧声带外展 ,有可能对喉麻痹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制呼吸频率调节型喉起搏器,在单侧喉返神经麻痹的动物模型中实验其是否能引起与呼吸同步的声带功能性外展运动。方法 喉起搏器带有感受呼吸信号的压力传感器,以气体压力的变化作为失神经环杓后肌的起搏信号来源,经电刺激使声带外展与呼吸同步。健康猫6只,切断左侧喉返神经。将喉起搏器的刺激电极植入猫左侧环杓后肌。分别于术后即刻、1、2、4、8、12周间歇性刺激,刺激频率30Hz,脉宽0.6ms,刺激强度0~8mA。在直接喉镜下观察声带活动情况。术后12周摄录不同的刺激强度下声门图像,测量刺激与非刺激时相对声门面积。结果 在喉起搏器作用下,麻痹的声带外展与呼吸同步,相对声门面积增加18%。喉麻痹1周后,所需刺激强度阈值增大,12周时接近失神经初始时刺激阈值。结论 本实验研制的呼吸频率调节型喉起搏器,能感知动物呼吸节律的改变,依呼吸频率调节起搏频率,发放吸气期电刺激脉冲使患侧声带外展,有可能对喉麻痹的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膈神经替代喉返神经修复治疗双侧声带麻痹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膈神经喉返神经吻合和内收肌支环杓后肌植入术(膈神经手术)治疗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的有效性、可行性。方法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耳鼻咽喉科1999年8月-2001年7月治疗外伤性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6例。病程1周-18个月,一侧作膈神经手术,而另一侧作颈袢肌蒂环杓后肌植入术。手术前后电子喉镜、频闪喉镜观察声门大小、声珲运动、振动情况,噪音声学参数分析,喉肌电力产检查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术后2-3周检查发现4例声门较术前增大2-3mm,但声带固定不动,2例无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5例膈神经修复侧均恢复了较大幅度的吸气性声带外展功能,外展幅度可达3-5mm,而肌蒂植入侧仅轻微外展或固定不动,幅度均在1mm以内。此5例均顺利拔管,并能承受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1例仍在随访中。术后4个月6例肌电图检查显示膈神经修复侧自发、诱发电位均明显大于肌蒂植入侧,自发电活动与肋间肌基本同步,而较肌蒂植入侧延迟100-200ms。声音估价显示3例声嘶术后较术前好转,2例无变化。术后半年肺功能均恢复正常。结论 膈神经喉返神经吻合内收肌支环杓后肌植入术安全可行,较颈袢肌蒂植入术更能有效地恢复声带吸气性外展运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环杓后肌亦称声带外展肌,该肌麻痹时,有“外展肌麻痹”“环杓后肌瘫痪”和“正中位瘫痪”之称。近代耳鼻咽喉科学对此病症均有论述,文献报道更屡见不鲜。尽管命名不同,但都描述该肌麻痹时声带固定于正中位。许多学者对这种概念持反对意见,因此引起了一系列的论争。现将有关这方面的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 解释声带正中位麻痹的学说 早在1860年,Turch首先用喉镜发现了喉返神经(RLN)麻痹病例。1863年Gerhardt发现声带麻痹于正中位者话声正常,故提出麻痹声带正中位固定是环杓后肌麻痹。1880年Rosenbach提出声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三种神经修复术式治疗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的效果。方法对28例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声带麻痹患者行喉返神经减压术(8例)、膈神经移植术(11例11侧)、神经肌蒂移植术(9例)。治疗前后以喉镜、嗓音主观评估及嗓音声学分析、喉肌电图检查等评价手术效果,随访1年以上。结果①神经减压术8例13侧有6例10侧声带恢复生理性内收及外展运动,外展幅度2~8mm,声门裂隙6~12mm,顺利拔管;2例双侧声带仍固定无法拔管。②膈神经移植11例11侧中8侧术后恢复声带外展功能,幅度达2~8mm,声门裂隙6~12mm,发声时声带均有一定幅度的内收,此8例均顺利拔管;2侧声带仍固定、1侧吸气时声带反而内收,此3例均未能拔管。③神经肌蒂移植术9例9侧仅1侧吸气时声带轻度外展,声门开大为4mm,发声时声带内移,拔管后不能行较大强度的体力活动。④除6例神经减压术后发声恢复正常外,其余手术前后发声无明显变化。⑤术后12个月膈神经移植、神经减压术侧自发电位波形、诱发电位均明显大于神经肌蒂移植术侧,而前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喉返神经减压术、膈神经移植术较神经肌蒂移植术能更有效地恢复声带吸气性外展运动,神经减压术还能恢复正常发声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喉返神经修复术及非喉返神经修复术这两种不同术式治疗声带麻痹的疗效。方法 ①单侧声带麻痹21例, 其中采用喉返神经修复术(喉返神经减压术、颈袢神经与喉返神经吻合术、颈袢神经肌肉蒂环杓侧肌移植术)15例, 采用非喉返神经修复术(声带自体脂肪注射术、自体软骨Ⅰ型甲状软骨成形术)6例;②双侧声带麻痹16例, 其中采用喉返神经修复术(喉返神经减压术、颈袢神经肌肉蒂环杓后肌移植术)6例, 采用非喉返神经修复术(声带外移术、内镜下杓状软骨切除术)10例。治疗前后以电子喉镜、频闪喉镜、声音评估等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①单侧喉返神经麻痹患者中喉返神经修复组15例, 术后术侧声带活动不同程度改善, 发音时声带突明显内收, 声带振动及黏膜波均恢复对称性, 声门闭合良好, 手术前后的最大声时为(5.51±1.05)s和(12.10±1.41)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喉返神经修复术术后声带均不同程度内移, 声嘶症状改善, 但声带均无运动, 手术前后的最大声时为(5.47±0.45)s和(11.83±1.47)s,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神经修复组和非神经修复组术后最大声时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双侧喉返神经麻痹患者中喉返神经修复术6例中, 术后呼吸困难缓解及声带外展部分恢复4例;非神经修复术10例术后呼吸困难改善;神经修复组术后拔管率为66.7%, 非神经修复组术后拔管率为100%;Fisher精确概率法比较两组术后拔管率,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单侧声带麻痹, 喉返神经修复术及非喉返神经修复术疗效相当, 前者的远期疗效更佳。对于双侧声带麻痹, 非喉返神经修复术疗效更佳, 但喉返神经修复术不影响患者的发音功能。选择喉返神经修复术或非喉返神经修复术治疗声带麻痹, 需要医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技能、患者的身体状况及需求, 作出慎重的决定, 以取得可靠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双侧声带外展麻痹的治疗方法很多,自1931年 King 提出的杓肌固定术以来,相继有喉外及喉内进路各种杓状软骨切除术及带蒂肌瓣神经移植术等,疗效均不够满意。1979年 Kir-chner 介绍一种非常简单的声带外移法,得到Lewy 等的支持并报道过3例。作者等自1982~1986年间用此法治疗7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摘要报告如下。Kirchner 术式主要在全麻胸式  相似文献   

19.
喉中线部狭窄的治疗是复杂的喉整复手术。自1946年Woodman提出杓状软骨切除声带外展固定术以来,不少病例已获治疗成功。鉴于在声带外移固定时,受至被动挤压的声带肌和甲杓肌会产生反向对抗作用,使缝线穿割缝合组织而致手术失败,作者提出了喉外杓状软骨声带部分切除并声带外展固定术,即在Woodman术式的基础上切除声带肌和甲杓肌的后部,将声带突和部  相似文献   

20.
当前对单侧声带麻痹的治疗主要采用声带内移术 ,但这一手术的局限性在于仅使声带固定正中位 ,而不能活动。最理想的治疗方法是通过神经再支配 ,恢复声带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人使用颈丛 -喉返神经吻合术 ,术后发音有明显改善 ,但声带的内收运动仍嫌不足。由于舌下神经与颈丛相比具有更多轴突 ,人类舌下神经大约有 92 0 0个轴突 ,在远侧端分成 5束 ,因此更有可能恢复杓状软骨的运动 ;此外舌下神经具有更为满意的生理活动性 ,这种活动性表现在吞咽与讲话时使声带内收 ,而在吸气时则使声门开放。这为舌下神经 -喉返神经吻合术提供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