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山西省艾滋病自然发展史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山西省艾滋病自然发展史,了解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本省艾滋病战略规划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全省艾滋病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并分析。结果:山西省艾滋病死亡病例大多有非法卖血史或输血史,多数病例是在发病后求医过程中被发现为HIV抗体阳性。平均存活期约5.3年,潜伏期4.7年,病程0.6年。结论:山西省艾滋病自然发展过程较快,不少HIV感染者已进入艾滋病期,临床医务人员应尽快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及临床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菏泽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死亡情况。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下载200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现住址为菏泽市的死亡HIV/AIDS病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死亡情况。结果至2013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菏泽市的HIV/AIDS病人死亡病例171例,其中男性占63.74%,已婚占69.59%,血液传播占53.22%。平均死亡年龄(40.5±13.41)岁,年龄最小3岁,最大78岁。因AIDS、非AIDS其他疾病、其他原因、吸毒过量而死亡的分别占67.84%、17.54%、8.19%、0.58%;5.85%的死亡原因不详。死亡病例抗病毒治疗的比例为18.13%。2009年之前的死亡病例以血液传播为主,占74.19%;近5年(2009-2013年)的死亡病例以异性性传播为主,占48.71%。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为76.02%。结论艾滋病为菏泽市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死亡病例传播途径由血液传播为主转向性传播为主;病例发现晚,应扩大HIV检测范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病死率和影响因素,以及提高抗病毒治疗(ART)效果的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选择山西省截止到2013年12月底报告的HIV/AIDS病例和ART信息,收集资料补充调查,计算病死率和治疗比例,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共收集HIV/AIDS确诊病例4861例,年龄平均(36.7±13.0)岁,男性占67.9%,农民占55.0%,性传播占61.4%。从2004年到2013年ART的比例由14.9%上升到62.3%,同期HIV/AIDS病例的病死率从40.7/100人年降低到5.0/100人年。对4861例HIV/AIDS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最主要死亡风险是未进行ART[危险比(HR)=4.8]和未进行CD+4T淋巴细胞检测(HR=5.9);对2400例ART病例Cox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体质指数(BMI)过低和肥胖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正常和超重病例(HR=2.4)、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50个/μL病例的死亡风险高于50个/μL病例(HR=2.3)。结论ART显著降低了HIV/AIDS病人的病死率,提示强化ART工作可进一步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云南省德宏州和河南省驻马店市艾滋病(HIV/AIDS)死亡原因构成。方法 2011年下半年,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利用定量的"艾滋病死亡原因调查表"获取调查对象相关信息。结果对2010年1月1日-2011年6月30日间云南省德宏州新报告的529死亡病例和河南省驻马店市新报告的631死亡病例进行调查,分别完成523例和627例,死亡病例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比例分别为28.7%和67.8%;艾滋病相关死亡病例所占比例分别为65.4%(342/523)和71.0%(445/627),艾滋病无关死亡病例所占比例分别为34.6%(181/523)和29.0%(182/627)。结论德宏州和驻马店市的艾滋病死亡病例的主要死因为艾滋病相关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中越边境地区广西龙州县近年淋病、梅毒、艾滋病和HIV 阳性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制订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该区2004~2012 年的淋病、梅毒、AIDS/HIV 阳性病例疫情资料,采用Excel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该县过去9 年共报告淋病、梅毒、艾滋病和HIV 阳性患者共2 674 例,年平均人群患病率由12.54/10 万增加到186.68/10 万,病例数9 年间增加了15.03 倍,年均人群死亡率为16.95/10 万,为当地人群死亡的主要疾病.患者性别比为1.48:1,而男女死亡病例比为5.06:1,死亡者中除1 例为女性梅毒患者外全部为AIDS/HIV 阳性患者.淋病、梅毒和AIDS/HIV 阳性患者构成分别为7.40%、53.25%和39.34%,病例分布于各乡镇、各种职业和各年龄组.梅毒与AIDS/HIV 阳性病例比为1.35:1,梅毒和AIDS/HIV 阳性病例近几年呈现平行上升趋势.结论 该县淋病、梅毒、AIDS/HIV 阳性病例已从城市向农村、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并以性传播为主,防治形势非常严峻.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HIV/AIDS流行状况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掌握山西省艾滋病(AIDS)流行状况和特征,明确防治工作重点,为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和整理山西省1995~2003年艾滋病病毒(HIV)/AIDS病例报告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山西省1995~2003年累计报告HIV/AIDS644例,平均每年以202%的速度增长,其中病人334例,占51.8%(334/644);死亡152例,占45.5%(152/334)。HIV感染人群以既往有偿供血员为主,因不规范的采供血造成经血液传播的占76.1%(490/644);主要分布在晋南、晋东南地区,占84.9%(547/644)。男女比例为2.1:1。不安全性行为占6.8%(44/644),吸毒占2.3%(15/644),母婴传播3.6%(23/644),是潜在的危险因素。结论 山西省艾滋病流行快速增长,且已进入发病和死亡高峰,存在多种潜在危险因素。各级领导应提高认识,针对各种危险因素,采取积极的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的进一步流行。同时,要开展医疗救治,提高HIV感染者和AIDS病人的生命质量,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昆明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按录入日期选择2011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昆明市的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至2011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昆明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851例,其中男性占78.5%,汉族占91.1%,已婚有配偶的占42.5%,初中文化程度占43.1%,农民和家政/家务和待业的分别占37.0%和34.7%。平均死亡年龄(40.2±12.2)岁,71.0%的死亡年龄在25~44岁间。因AIDS、非AIDS其他疾病、吸毒过量、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分别占47.7%、23.1%、9.2%、6.2%,还有13.7%的死亡原因不详。HIV确认阳性后存活时间的中位数只有1.1年,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达47.9%。结论近几年昆明市HIV/AIDS死亡病例数逐年增加,AIDS已经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原因的报告质量急需提高;病例发现晚,急需扩大HIV检测覆盖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昆明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情况。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下载历史卡片,按录入日期选择2011年12月31日前现住址为昆明市的死亡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至2011年底,累计报告现住址为昆明市的HIV/AIDS死亡病例851例,其中男性占78.5%,汉族占91.1%,已婚有配偶的占42.5%,初中文化程度占43.1%,农民和家政/家务和待业的分别占37.0%和34.7%。平均死亡年龄(40.2±12.2)岁,71.0%的死亡年龄在25~44岁间。因AIDS、非AIDS其他疾病、吸毒过量、其他原因而死亡的分别占47.7%、23.1%、9.2%、6.2%,还有13.7%的死亡原因不详。HIV确认阳性后存活时间的中位数只有1.1年,确认阳性后1年内死亡的比例达47.9%。结论近几年昆明市HIV/AIDS死亡病例数逐年增加,AIDS已经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死亡原因的报告质量急需提高;病例发现晚,急需扩大HIV检测覆盖面。  相似文献   

9.
山西省2001年在静脉吸毒人群中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据相关部门估计,生活和居住在本省的吸毒人员约有20余万人,其中约有2万是静脉吸毒者。他们的高危行为和HIV感染状况,对本省艾滋病防治工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山西省静脉吸毒人群HIV感染状况进行分析。1资料与方法收集山西省历年吸毒人员HIV伎滋病(AIDS)监测资料,包括病例报告、哨点监测、监管场所、自愿咨询检测等监测资料,用Excel、SPSS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死亡原因,分析影响病人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以整群抽样的方法调查400例HIV/AIDS死亡病例,将以1∶1选择同一社区、同一年发现、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现存活病例作为对照,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400例死亡病例中,艾滋病相关死亡180例,无关疾病死亡127例,自杀死亡9例,意外死亡81例,无法判定3例。319例非意外死亡病例被发现感染HIV后的生存时间为0~23.4年,平均生存时间为(5.0±4.7)年;第1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73.5±2.5)%、(42.6±2.8)%、(16.1±2.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控制了年龄、性别等因素的潜在混杂作用影响后,影响HIV/AIDS病人非意外死亡的因素包括:初中及以上[比值比(OR)=0.35,P=0.033],家庭年收入≥5 000元(OR=0.54,P=0.030);知晓HIV感染后酗酒(OR=4.31,P=0.001);患其他重病(OR=12.74,P0.001);发现感染时疾病状态为艾滋病期(OR=2.67,P=0.004);未治疗相较于开始治疗时CD4+T淋巴细胞≥350个/μL(OR=58.08,P0.001),治疗依从性差相较于依从性好(OR=4.30,P0.001)。结论艾滋病死亡与病人文化程度低、家庭收入少、酗酒,以及HIV感染发现晚、治疗不及时、治疗依从性差、合并其他严重疾病等相关。早发现、规范治疗,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有助于降低死亡。  相似文献   

11.
既往有偿献血人员HIV感染者自然史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张可 《中国艾滋病性病》2006,12(4):291-293,306
目的了解既往有偿献血人员HIV感染自然史。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结合横断面研究,对来自河南省12个村庄的2 364例经有偿献血感染HIV的患者进行观察。结果截止2004年底,2 364例HIV/AIDS患者中共死亡709例,HIV感染者总病死率为30.1%。在死亡原因中,严重的肺部感染占32.8%,严重腹泻占18.1%,中枢神经系统占8.2%,肝硬化占8.2%,各种肿瘤占6.6%,自杀占3%,死于AIDS晚期或不明原因死亡占23%。其中,在未进行艾滋病抗病毒治疗的2002年底之前,共死亡544例,死亡率为23.0%。推算中位生存期为9.5年,中位潜伏期约为8.5年。结论农村地区经有偿献血感染HIV者的中位生存期约为9.5年,中位潜伏期约为8.5年。  相似文献   

12.
目的核实2007年后艾滋病(AIDS)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报告的采供血途径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者的信息,了解其真实感染途径。方法选择河南省、安徽省的4个县,对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2007年1月1日至2010年7月31日报告的、经采供血途径感染HIV的病例,问卷调查其确诊HIV阳性前的高危行为暴露史、既往HIV抗体检测史、确诊时病程状态,综合以上信息重新判断研究对象可能的感染途径。结果调查收回有效问卷410份,核实后,357例研究对象为经采供血途径感染HIV,53例为经非采供血途径感染。经统计学检验,研究对象中,采供血途径与非采供血途径感染HIV的两组人群,在年龄、性别、病程状态的构成上无统计学差异。53例重新判断为经非采供血途径感染HIV者中,42例(79.24%)为经性传播,4例(7.55%)经输血传播,7例(13.21%)传播途径不详。结论 2007年后报告的经采供血途径感染HIV者中,多数确为经既往不安全采供血(浆)途径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HIV感染者中流动人员情况及其对传播HIV/AIDS的影响,为如何管理这部分人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全省HIV感染者进行个案追访.采用入户方法面对面询问调查.结果 在174例HIV感染者中,116例属流动人员,占66.67%.其中省间流动者54例,占45.56%,涉及全国15个省份;省内流动者62例,占53.44%,分布在全省11个地市40个县区.流动的HIV感染者,年龄在18~39岁有90例,占77.58%;未婚和离婚者54例,占46.55%;男女之比为8:1.对这些流动人员能进行流行病学和医学管理的只有17例,占14.56%.结论 流动的HIV感染者是传播HIV/AIDS的最危险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北京市报告的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人)的梅毒感染情况,分析HIV/AIDS病人感染梅毒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市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报告的HIV/AIDS病人的血液样本,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实验(TPPA)检测梅毒螺旋体形成检测数据库,同时结合这一时期的"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的病例报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4月至2013年3月,北京市共报告HIV/AIDS病人3806例,经性传播占94.0%(3579例);梅毒阳性者450例,梅毒感染率11.8%。报告的HIV/AIDS病人,有1911例在HIV抗体检测确证阳性前3个月内发生过性行为,其中发生无保护性行为的比例为66.6%(1272例);报告的HIV/AIDS病人的不同特征对应的梅毒感染率水平为:男性高于女性,汉族高于其他民族,年龄40岁以上者高于年轻者,男男同性性行为途径高于其他传播途径,婚姻状态为未婚、离异或丧偶者高于已婚及不详者,文化程度为初中、高中或中专者高于其他文化程度者,既往曾患性病者高于未患性病及不详者,报告单位为传染病医院者高于其他报告机构,样本来源为性病门诊者高于其他样本来源者。结论应根据HIV/AIDS病人感染梅毒的主要特征开展梅毒筛查及规范治疗,降低感染梅毒对HIV传播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辽宁省15年艾滋病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辽宁省1986~2000年艾滋病监测情况,旨在分析其流行趋势,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对辽宁省15年来艾滋病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连续15年检测296万余人,检出HIV感染者107例,阳性率为3.61/10万.其职业以农民为主,男女比例为2.821,20~44岁占82.24%.三种感染途径均已出现,以经血传播为主,吸毒人员阳性率为45.79/万.结论目前辽宁省艾滋病已发展到快速增长期,感染率为0.26/10万,属较低感染地区.  相似文献   

16.
17.
为探讨AIDS临床特点及HIV的感染途径,对11例AIDS及HIV感染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HIV的p24,gp120抗体。11例HIV感染者中9例经性途径感染,2例经静脉注射毒品感染。检测患者T淋巴细胞CD_4计数及CD_4/CD_8值下降。其临床特点主要为长期发热,呼吸道症状,皮疹,消瘦,淋巴结肿大,易并发免疫缺陷所致的机会性感染。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nalyse the trends of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among HIV‐infected patients in Taiwan from 1984 to 2005.

Methods

Registered data and death certificates for HIV‐infected patients from Taiwan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were reviewed. Mortality rate and causes of deaths were compared among patients whose HIV diagnosis was made in three different study periods: before the introduction of 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 (HAART) (pre‐HAART: from 1 January 1984 to 31 March 1997), in the early HAART period (from 1 April 1997 to 31 December 2001), and in the late HAART period (from 1 January 2002 to 31 December 2005). A subgroup of 1161 HIV‐infected patients (11.4%) followed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were analysed to investigate the trends of and risk factors for mortality.

Results

For 10 162 HIV‐infected patients with a mean follow‐up of 1.97 years, the mortality rate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declined from 10.2 deaths per 100 person‐years (PY) in the pre‐HAART period to 6.5 deaths and 3.7 deaths per 100 PY in the early and late HAART periods, respectively (P<0.0001). For the 1161 patients followed at a university hospital (66.8% with CD4 count <200 cells/μL), HAART reduced mortality by 89% in multivariate analysis, and the adjusted hazard ratio for death was 0.2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24, 0.33) in patients enrolled in the late HAART period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e pre‐HAART period. Seventy‐six per cent of the deaths in the pre‐HAART period were attributable to AIDS‐defining conditions, compared with 36% in the late HAART period (P<0.0001). The leading causes of non‐AIDS‐related deaths were sepsis (14.7%) and accidental death (8.3%), both of which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hroughout the three study periods. Compared with patients acquiring HIV infection through sexual contact, injecting drug users were more likely to die from non‐AIDS‐related causes.

Conclusions

The mortality of HIV‐infected patients declined significantly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HAART in Taiwan. In the HAART era, AIDS‐related deaths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while deaths from non‐AIDS‐related condition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哨点监测住院结核患者中HIV感染和发病状况。方法对住院结核病连续病例常规采用HIV血清抗体ELISA法初筛,阳性者抽血复验,并送省疾病控制中心HIV检测中心进行免疫印迹试验(WB)确认。结果本哨点3年间共对3345例住院结核患者进行了HIV筛查,其中男性2 257例(67.5%),女性1 088例(32.5%);平均年龄(41.1±13.0)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64.5%,其次是行政管理、技术人员,占24.6%,商业服务者占10.1%,学生占0.8%。入院时肺结核患者3274例,其中涂阳肺结核患者598例(18.3%),涂阴肺结核患者2676例(81.7%)。初治结核患者1 057例(32.3%),复治2 217例(67.7%)。共检出HIV血清阳性者2例,均为男性;年龄分别为49和40岁;2人均为性传播感染,HIV感染率为0.06%。结论住院结核病患者中HIV感染率接近全国平均0.05%的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20.
山西省某县外来嫁入女性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了解山西省垣曲县外来嫁入女性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状态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通过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掌握外来嫁入女性HIV感染状态以及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全县共有外省或外国嫁入女性132人,在接受HIV检测的112人中,有19人感染HIV,感染率高达17%。其中18位HIV感染者接受了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显示,有13人来自缅甸,4人来自云南,1人来自贵州;嫁入到本地的时间均不长,2~15个月不等;嫁入本地前均有过婚姻史或性接触史;夫妻性生活中从不使用安全套;有4人的丈夫HIV阳性。对15位女性感染者检测了CD4 T细胞计数,有4人少于200个/mm3。结论部分农村地区外来嫁入女性中可能感染有HIV,需要对这一人群加强艾滋病的咨询检测、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对感染者进行随访,防止家庭内的二代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