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措施,以提高动脉瘤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6例59个颅内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时机、手术入路、术中和术后的处理。结果55例58个动脉瘤均获夹闭,1例行孤立术后死亡;随访6月至10年,55例均恢复日常工作生活。结论合理的手术措施对颅内动脉瘤包括多发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2月至2011年8月收治的58例颅内多发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夹闭49例,血管内栓塞治疗7例,手术联合栓塞治疗2例。结果 58例病人中,恢复良好45例,轻残7例,重残3例,死亡3例。结论显微手术夹闭及血管内栓塞均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的可靠且有效的方法。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可以提高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目的总结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2例经显微手术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2例手术患者中,有252例行瘤颈夹闭术,19例行夹闭后瘤体切除术,24例行包裹加固术,7例行孤立手术。术后根据GOS评分,治疗效果良好者258例(85.4%),效果不佳者25例(8.3%),死亡19例(6.3%)。结论颅内动脉瘤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手术以防其破裂出血。充分开放脑池和正确夹闭动脉瘤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积极预防脑血管痉挛可显著降低患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回顾总结近5年经手术治疗的47例复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经验和教训,以进一步提高疗效。方法47例中37例行显微手术夹闭瘤颈,5例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及动脉瘤孤立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载瘤动脉缝合术,2例行动脉瘤切除后近远端载瘤动脉端端吻合术,动脉瘤包裹1例。结果按GOS评分,预后良好35例,中度残疾6例,严重伤残2例,死亡4例。结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治疗仍是显微神经外科方面的难题,应根据不同的病例,选用多种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的手术时机、术中动脉瘤破裂的处理和多发性动脉瘤的治疗原则。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12月至2005年12月92例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92例患者共手术夹闭动脉瘤98个,同时清除血肿20例;4例多发性动脉瘤(其中1例先行一侧动脉瘤直接夹闭术,术后40d对侧动脉瘤破裂脑疝急诊手术直接夹闭3个动脉瘤);92例中死亡2例(大面积脑梗脑疝1例,肺部感染1例)。结论 脑前循环系统动脉瘤早期施行显微手术疗效较佳。对于多发性动脉瘤,应尽可能在一期内行单侧或双侧开颅术,先处理破裂的动脉瘤,后处理未破裂动脉瘤。手术中避免动脉瘤破裂和正确处理破裂后的出血,显微镜下充分解剖蛛网膜,避免解剖关系不清状态下盲目操作及术后积极防止血管痉挛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手术时机和显微手术方法。方法 87例颅内动脉瘤均经翼点入路行显微手术夹闭,30例在出血后3d内手术,其余在2周内手术。结果 术后DSA造影复查70例,动脉瘤完全消失66例,瘤颈部分残留4例。出院时优74例,良6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Hunt0-Ⅲ级72例中优70例,良2例。Ⅳ-Ⅴ级15例中优4例,良4例,差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3例。结论 CT、MRI可为颅内动脉瘤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确诊主要靠DSA检查,但DSA造影阴性,不能否定动脉瘤存在,应结合CTA三维重建作出正确诊断。翼点入路是前循环动脉瘤最佳入路,显微手术夹闭仍是颅内动脉瘤最成熟、可靠的治疗方法之一,主张早期或超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7.
"锁眼"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改进颅内动脉瘤手术入路,以最小的创伤来取得动脉瘤显微手术的最佳疗效。方法 根据颅内动脉瘤所在位置,精确设计“锁路”手术入路,以2cm左右直径的骨窗进行颅内动脉瘤夹闭等手术。32例手术中,眶上额下经眉弓入路28例,翼点入路1例,乳突后入路2例,额部中线旁入路1例。结果 32例患35个动脉瘤,行32次“锁眼”显微手术,共33个动脉瘤行夹闭术,其中3例为多发性动脉瘤,予一次手术夹闭,另行动脉瘤孤立术,包裹术各1例。所有手术无术后感染,出血及脑脊液漏等手术并发症。结论“锁眼”手术创伤小,疗效佳,外观影响少,费用节省,是动脉瘤有瘤和理想的显微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8.
多发性颅内动脉瘤临床上少见,有很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8月-2009年12月收治多发性颅内动脉瘤46例,均采用显微手术夹闭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DSA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分析报告30例颅内动脉瘤的DSA诊断与手术治疗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例均予以全脑血管DSA造影并对载瘤血管加照"手术位"造影片,诊断明确后显微手术治疗.结果发现动脉瘤30例,28例成功夹闭瘤颈,脑血管造影满意,2例行动脉瘤包裹.结论全脑血管DSA造影、"手术位"造影的应用及显微手术治疗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颅内破裂动脉瘤早期显微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45例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均早期(3d内)在全麻下采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进行手术治疗。45例共48个动脉瘤,46个动脉瘤行瘤颈夹闭,1个行动脉瘤包裹加固术,1个行动脉瘤孤立术。结果术中动脉瘤破裂9例,7例夹闭瘤颈得到妥善处理,1例行包裹加固术后死亡,1例行孤立术无脑梗死发生。随访1~6个月,恢复良好38例,轻残6例,死亡1例。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早期显微手术治可有效防止再出血的危险,并有利于脑血管痉挛的防治,术中动脉瘤破裂是造成手术失败、术后伤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性动脉瘤(MIA)的术前评估和手术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09年7月采用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的21例MIA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院时患者病情按Hunt-Hess分级:Ⅰ级7例,Ⅱ级9例,Ⅲ级5例。术前充分评估,术中优先处理责任动脉瘤,并遵循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顺序进行手术;若动脉瘤位于双侧,夹闭本侧动脉瘤后,继续分离视交叉区域及对侧各间隙直至显露瘤颈及载瘤动脉的近端和远端。结果 21例共45个动脉瘤,直接夹闭36个,单纯包裹5个,电凝烧灼加包裹4个。平均术后随访约10个月,其中治愈或良好17例,轻残2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充分的术前评估,单侧翼点入路一期手术治疗MIA是可靠、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期手术治疗颅内多发动脉瘤(MIA)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一期手术治疗的9例MIA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例共19个动脉瘤均成功显微手术夹闭。术后平均随访半年,其中治愈或良好5例,轻残1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经充分的术前评估,选择适宜的手术时机,运用熟练的显微手术操作技术,可使一期手术治疗MIA获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管内栓塞治疗16例多发性颅内动脉瘤(共38个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36个动脉瘤在前循环,2例病人分别有1个动脉瘤在后循环。根据Hunt—Hess评分,Ⅰ级5例,Ⅱ级6例,Ⅲ级3例,Ⅳ级2例。结果15例病人一次性将所有动脉瘤栓塞,1例仅栓塞责任动脉瘤,未能栓塞的动脉瘤二期手术夹闭。无死亡病例,临床随访6个月以上,所有病例无再出血;预后按GOS评分,良好11例,轻残3例,重残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多发性颅内动脉瘤是安全有效的。诊断明确后应尽早治疗责任动脉瘤;然后再根据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原则,选择性栓塞其它未破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23例脑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显微手术治疗70例,血管内治疗53例。结果手术治疗70例中,病灶完全切除61例;小部分残留患者9例,其中7例行伽玛刀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至2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59例,中残6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栓塞治疗53例中,一次完全栓塞21例;分次完全栓塞25例;小部分残留7例,行伽玛刀治疗;术后随访3个月-2年,按GOS评分:恢复良好48例,中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脑AVM最主要的治疗方法;血管内栓塞既可以单独用于治疗,又可以作为显微手术重要辅助手段;病灶体积较大、位置在功能区或结构复杂的脑AVM常需要联合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内微型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方法经DSA确诊的颅内微型动脉瘤(直径〈3mm)21例(22枚)中,1例放弃外科治疗;9例行开颅手术.其中动脉瘤夹闭5例,包裹3例(1例电凝动脉瘤后动脉瘤消失),孤立载瘤动脉(颈内动脉)1例;11例行血管内治疗,其中1例小脑上动脉瘤采用NBCA胶栓塞,10例(11枚动脉瘤)采用微弹簧圈栓塞,其中采用瘤颈成型技术6例(支架辅助2例,双导管技术3例,导丝辅助技术1例)。结果行开颅手术的9例中,死亡1例,治愈4例,好转2例,残废2例;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行血管内治疗手术的11例中,死亡1例,治愈7例,好转1例,残废2例。血管内栓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结论3D—DSA是诊断颅内微型动脉瘤最有价值的方法,手术和栓塞治疗的风险均较高,但采用适当的技术仍可以取得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十年颅内动脉瘤治疗经验,以提高其治疗效果.方法 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颅内动脉瘤1 372例,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632例(697枚动脉瘤),显微手术夹闭740例(805枚动脉瘤).结果 按GOS评分,栓塞组Hunt-Hess 0~Ⅲ级564例患者中,良好536例(95.0%),死亡6例(1.1%);手术夹闭组Hunt-Hess 0~Ⅲ级患者566例,良好542例(95.8%),重残18例(3.2%),死亡6例(1.1%).栓塞组Hunt-HessⅣ~Ⅴ级68例患者中,良好32例(47.1%),重残18例(26.5%),死亡18例(26.5%);手术夹闭组Hunt-HessⅣ~Ⅴ级174例患者中,良好84例(48.3%),重残55例(31.6%),植物生存7例(4.0%),死亡28例(16.1%)死亡.两组Hunt-Hess 0~Ⅲ级患者的预后没有显著差别(P>0.05).本组Hunt-HessⅤ级2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19例.栓塞组DSA复查167例,动脉瘤仍致密填塞138例,不完全栓塞24例,复发5例;夹闭组DSA复查136例,安全夹闭129例,部分瘤颈残留7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和显微手术夹闭均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方法,治疗应根据病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经济状况等进行选择,前循环动脉瘤两种皆可,后循环动脉瘤应首选血管内栓塞.Hunt-Hess 0~Ⅲ级尽早诊断和治疗,Hunt-Hess Ⅳ级在出血3 d以后血管痉挛严重者应待其缓解后再行治疗,Ⅴ级疗效极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髓母细胞瘤显微手术治疗技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至2011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的28例髓母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和MRI检查.19例经小脑蚓部入路手术,9例经小脑延髓裂入路手术.结果 肿瘤全切除21例(75.0%),次全切除7例(25.0%);出院时GOS评分5分18例(64.3%),4分6例(21.4%),3分3例(10.7%),1分1例(3.6%).结论 髓母细胞瘤以显微手术治疗为主;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术中精细操作避免重要神经结构和血管损伤,可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早期诊断、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13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伴有假性动脉瘤形成的患者临床资料,8例术前确诊,5例术中确诊,均经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假性动脉瘤。结果13例患者均行动脉瘤夹闭+血肿清除手术治疗。术后3个月,根据GOS标准评定,9例恢复良好,2例中残,1例重残,1例死亡。结论颅内动脉瘤破裂后短期内可以在动脉瘤周围血肿内形成假性动脉瘤,此类患者尽早手术是必要的,术中要谨慎处理动脉瘤周围血肿,避免动脉瘤术中破裂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显微外科治疗重型脑干出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治疗重型脑干出血的指征、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至2010年4月显微手术治疗的34例出血量5~18ml、GCS评分4~7分的重型脑干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经36次显微手术全部清除血肿,其中16例经颞下锁孔开颅手术。术后7d内清醒4例,其中2例GCS评分5分的患者,术后第2天即恢复部分意识。术后死亡3例。31例随访6月~3年,生活能自理4例,部分自理9例,清醒但重残5例,微弱意识2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6例。结论早期应用显微手术清除血肿,加强围手术期的综合处理,可明显改善重型脑干出血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