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研究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探讨膀胱顺应性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之间可能的相互关系.[方法]取普通级SD 雌性大鼠9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70只,对照组20只.建立大鼠膀胱出口梗阻模型,建模6周后,通过膀胱测验判断膀胱的顺应性.然后取大鼠膀胱组织,经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后进行Masson染色,分析对比染色后图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膀胱顺应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大鼠与对照组相比,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多.[结论]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胶原纤维含量显著增加,膀胱顺应性增强.  相似文献   

2.
袁丹  陈映鹤 《华西医学》2007,22(4):928-929
膀胱出口梗阻(bladder outlet obstruction,BOO)从尿动力学的角度定义,是指膀胱颈和近端尿道处各种原因导致的尿液流出道阻力升高,其发病率极高。引起这一改变的常见疾病为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enign prostatichyperplasia,BPH)、尿道狭窄、肿瘤、结石、发育异常等。膀胱出口梗阻的主要危害为引起膀胱逼尿肌结构、功能及神经支配的变化,导致逼尿肌不稳定(detrusor instability,DI)、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impaired detrusorcontractility,IDC)和膀胱顺应性的改变等病理变化[1],继而产生尿潴留、尿失禁及肾功能损害等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探讨膀胱出口梗阻后逼尿肌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和作用的重要性,在于它们在逼尿肌的自主神经支配、生长发育、增生肥大、胶原沉积增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逼尿肌不稳定、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和膀胱顺应性改变等病理变化的分子生物学基础。目前这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等方面。1神经生长因子...  相似文献   

3.
背景:不稳定膀胱的发生与毒蕈碱受体(MR)变化有关,MR有5种亚型,而膀胱逼尿肌仅有两种亚型—M2R,M3R,目前尚不清楚MR亚型在不稳定膀胱发生中的作用。目的:探讨MR亚型密度变化与不稳定膀胱发生之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中心。材料:实验在重庆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为30只Wistar大鼠。方法:建立不稳定膀胱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在10g/L苯巴比妥麻醉下,对大鼠施行尿道结扎手术,造成尿道不完全梗阻。对照组大鼠仅切开皮肤,而不结扎尿道。采用RT-PCR方法测定实验组大鼠不稳定膀胱及对照组逼尿肌MR亚型密度。主要观察指标:尿动力学,M2RNA和M3RNA含量,及两者的比值变化。结果:对照组逼尿肌组织含有M2RNA和M3RNA,M2RNA(1.67±0.42)含量明显多于M3RNA(0.64±0.19),两者之比约2.59∶1,没有检测到M1,M2和M3亚型的mRNA。实验组大鼠不稳定膀胱逼尿肌中M2和M3密度均增加,分别为(2.03±0.65)和(1.53±0.46),M3增加更明显(P<0.01),两者比值显著缩小,约1.4∶1。结论:不稳定膀胱产生与MR亚型上调及M2R,M3R亚型之间的比例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4.
背景:不稳定膀胱的发生与毒簟碱受体(MR)变化有关,MR有5种亚型,而膀胱逼尿肌仅有两种亚型—M2R,M,R,目前尚不清楚MR亚型在不稳定膀胱发生中的作用。目的:探讨MR亚型密度变化与不稳定膀胱发生之间的关系。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单位: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泌尿中心。材料:实验在重庆西南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选用为30只Wistar大鼠。方法:建立不稳定膀胱大鼠模型,将30只大鼠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只,实验组在10g/L苯巴比妥麻醉下,对大鼠施行尿道结扎手术,造成尿道不完全梗阻。对照组大鼠仅切开皮肤,而不结扎尿道。采用RT-PCR方法测定实验组大鼠不稳定膀胱及对照组逼尿肌MR亚型密度。主要观察指标:尿动力学,M2RNA和M3RNA含量,及两者的比值变化。结果:对照组逼尿肌组织含有M2RNA和M3RNA,M2RNA(1.67&;#177;0.42)含量明显多于M3RNA(0.64&;#177;0.19),两者之比约2.59:1,没有检测到M1,M2和M3亚型的mRNA。实验组大鼠不稳定膀胱逼尿肌中M2和M3密度均增加,分别为(2.03&;#177;0.65)和(1.53&;#177;0.46),M3增加更明显(P&;lt;0.01),两者比值显著缩小,约1.4:1。结论:不稳定膀胱产生与MR亚型上调及M2R,M3R亚型之间的比例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的制作方法,并进行尿流动力学分析和评价。方法 40只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和实验组(n=30)。实验组采用改良的脊髓横断法制作T_(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采用Crede手法辅助排尿并记录尿量,记录单天成模大鼠只数。模型稳定后对所有大鼠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HE染色观察膀胱的组织形态学差异。结果实验组大鼠死亡4只。模型大鼠尿量在术后第18天减少至相对稳定水平,术后21 d模型成功24只。实验组膀胱最大容量小于对照组(t=3.150,P=0.021),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明显大于对照组(t3.125,P0.01),膀胱顺应性明显小于对照组(t=5.330,P=0.002)。结论脊髓横断法完全性骶上脊髓损伤可复制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经电针治疗后的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功能变化,并基于Cajal间质细胞(ICC)探索该治疗方法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10只。假手术组在T10水平只暴露脊髓,不离断;模型组、电针组大鼠在T10水平完全横断脊髓制作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待大鼠渡过脊休克期后,电针组给予电针次髎穴治疗,1次/d,连续14天。电针14天后测尿流动力学,观察各组大鼠膀胱功能的变化;然后处死大鼠,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膀胱组织C-kit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分析ICC数量变化。结果: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最大容量及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降低(P0.05),膀胱基础压力和漏尿点压力较之增加(P0.05);电针组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模型组增加(P0.05),膀胱基础压与漏点压较之降低(P0.05);模型组和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较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升高(P0.01),ICC数量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膀胱C-kit蛋白表达降低(P0.01),ICC数量减少(P0.01)。结论:电针次髎穴对逼尿肌反射亢进型神经源性膀胱有显著疗效,其机制之一可能为通过抑制Ckit表达,减少ICC数量,从而减少膀胱逼尿肌无抑制收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大鼠不同平面脊髓损伤(SCI)后尿流动力学的改变,探讨不同平面SCI引起神经源性膀胱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选择健康雌性SD大鼠80只,分为骶上脊髓(胸腰段)损伤组(30只)、骶髓损伤组(30只)及对照组(20只)。采用脊髓横断法制备大鼠脊髓不同平面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分别于动物模型制作前及制作后第20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查,评价大鼠的膀胱功能。结果骶上脊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逼尿肌漏尿点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上脊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骶髓损伤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骶髓损伤组膀胱最大容量、膀胱顺应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尿流动力学检查为神经源性膀胱的早期诊断及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脊髓横断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模型大鼠的超声影像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特点。方法 将27只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8只)和实验组(19只),实验组分为假手术组(8只)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脊髓横断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剔除制备模型失败的3只,模型组剩余8只。在术后第28天对各组大鼠进行排尿后麻醉及清醒状态下超声观察膀胱径线与膀胱壁厚度;术后第四周检测各组大鼠尿动力学改变;术后第四周摘取膀胱逼尿肌组织进行染色观察。结果 ①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尿量增多,下肢BBB评分降低,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②HE染色见空白组膀胱组织基本正常,模型组膀胱病理改变明显,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③超声诊断学表示:与空白组,模型组膀胱充盈度增大、膀胱壁厚度增加,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②尿动力学结果表示:假手术组和空白组之间无明显差异,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漏尿点压、灌注时间、膀胱最大容量、膀胱最大压力均显著升高(P<0.0001);结论 本研究初步观察到SCI后NB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在功能、超声影像结果及组织形态上变化具有一致性,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超声影响学资料可以作为判断NB模型大鼠膀胱组织变化的可视化资料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B超测定前列腺径线长度与尿动力学检测参数的相关性对临床判断膀胱出口梗阻的意义,为护理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分析良性前列腺增生引起膀胱出口梗阻115例患者,逼尿肌不稳定34例患者,膀胱过度活动症47例患者检测的前列腺B超参数与尿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评估膀胱出口梗阻。结果膀胱出口梗阻组、逼尿肌不稳定组、膀胱过度活动症组的前列腺体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线,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最大尿流率时压力、最大逼尿肌压、膀胱出口梗阻系数,与膀胱出口梗阻组及膀胱过度活动症组前列腺三经线呈正相关(P0.05)。结论根据B超提示前列腺体积、前列腺三径线长度、残余尿等参数,结合下尿路症状,能简便、无创、客观地评估膀胱出口梗阻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膀胱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与糖尿病膀胱病变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各33只,糖尿病组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腹腔注射柠檬酸缓冲液。造模成功后第6、9、12周时2组随机抽取10只大鼠检测体质量和24h尿量,并行尿动力学检测,比较2组最大膀胱容量、残尿量、最大膀胱压力、顺应性和膀胱湿质量;取2组大鼠膀胱组织行HE染色、Masson三色法染色观察膀胱壁组织学变化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2组膀胱组织NGF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反转录PCR法检测2组膀胱组织NGF mRNA表达水平。结果造模第6、9、12周时,糖尿病组大鼠体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轻,血糖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4h尿量较对照组明显增多(P0.05);造模第6、9、12周时,糖尿病组大鼠最大膀胱容量[(2.25±0.51)、(3.49±0.40)、(4.03±0.68)mL]、顺应性[(1.03±0.13)、(1.39±0.11)、(1.33±0.08)mL/kPa]、膀胱湿质量[(171.15±8.22)、(181.00±9.13)、(183.87±9.55)mg]和残尿量[(0.55±0.47)、(0.66±0.51)、(0.73±0.56)mL]均较对照组[(1.78±0.12)mL、(0.68±0.07)mL/kPa、(135.12±3.54)mg、(0.06±0.01)mL]明显增加(P0.05);造模第9、12周时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压力[(3.09±0.01)、(3.07±0.33)kPa]较对照组[(4.81±0.27)kPa]明显降低(P0.05);造模第12周时糖尿病组最大膀胱容量、顺应性、膀胱湿质量和残尿量均较第6周时明显增加,最大膀胱压力较第6周时[(4.30±0.24)kPa]明显降低(P0.05);糖尿病组大鼠第6、9、12周时NGF mRNA表达水平(0.149±0.094、0.109±0.016、0.084±0.078)和蛋白表达水平(0.342±0.056、0.287±0.080、0.106±0.050)均较对照组(0.250±0.123、0.718±0.440)明显降低(P0.01)。结论 NGF表达水平降低与糖尿病膀胱病变的发生、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前列腺增生症(BPH)患者手术适应证中的意义.方法 对800例BPH患者术前进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根据检测结果 选择不同方法 进行治疗,其中经尿道前列腺电切(TURP)680例,药物保守治疗45例,原发病治疗75例.结果 800例中有680例存在膀胱出口梗阻,45例逼尿肌有力,可疑梗阻或无梗阻,75例逼尿肌收缩无力,膀胱顺应性增高.680例患者行TURP术后3个月复查均取得满意疗效.结论 BPH患者术前尿流动力学检测可以明确膀胱出口有无梗阻、逼尿肌顺应性和收缩功能,这对于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高疗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动脉吻合后的修复过程中,动脉壁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结构成分及吻合口段动脉顺应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实验于2005-03/2005-06在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完成。选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50只,雌雄不拘,体质量195~230g。随机分为动脉吻合术后3,7,14,30d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动脉吻合手术组麻醉后,显露游离股动脉中部,切断后以12/0尼龙线行端端吻合。正常对照组只显露股动脉不行动脉切断及吻合术。在体测定大鼠股动脉吻合后3,7,14,30d吻合口段的压力与直径相关数据,分析动脉的顺应性与平均血压的关系。取术后各时间点的动脉段,常规石蜡切片后,分别行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特殊染色,显微图像分析测定两种纤维结构成分的相对含量;同时采用寡核苷酸探针组织切片原位杂交,检测各时间点动脉壁弹性蛋白原mRNA表达变化。结果:实验大鼠5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术后3~14d吻合口段动脉的顺应性逐渐降低,术后14d降低最显著。术后30d有所回升。②术后3~7d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相对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变化,术后14和30d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相对含量高于对照组[弹性纤维:(0.269±0.039),(0.350±0.062);胶原纤维:(0.684±0.031),(0.691±0.023);对照组:(0.189±0.035),(0.294±0.047),P<0.05]。③术后14d胶原纤维与弹性纤维含量的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4.20±0.56,1.66±0.39,P<0.05)。④术后3d动脉壁即有弹性蛋白原mRNA的表达,术后7d为表达高峰期,随后表达逐渐减少。结论:动脉吻合后的修复过程中其可扩张能力呈先减弱后有所回升的变化趋势,这种生物力学特性变化与动脉组织结构成分改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甲状腺素对大鼠损伤的外周神经元再生的影响。[方法]60只成年健康SD大鼠,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只。对照组和实验动物复制大鼠坐骨神经完全切断模型后,对照组离断桥接处局部给予生理盐水,实验组给予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通过观察术后3、9、16周缩足反射刺激强度、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和S-100染色阳性值来评价外周神经再生情况。[结果]术后9、16周:①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引起缩足反射所需的刺激强度明显更小,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明显更快,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③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大鼠桥接处神经s-100染色阳性值明显增加,且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在损伤的坐骨神经局部给予T3,可以加快坐骨神经的感觉功能和运动神经元传导速度的恢复,促进神经膜细胞的再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骶髓上损伤或膀胱出口梗阻(BOO)后逼尿肌收缩功能的变化,探讨逼尿肌反射亢进(DH)及逼尿肌不稳定(DI)的发病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骶髓上损伤后4周及BOO4周动物模型,进行在体和离体膀胱充盈性测压及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试验。结果骶髓上损伤后DH的发生率为91.1%,BOO后DI的发生率为66.7%;正常对照组大鼠在体膀胱充盈至压力32.85±11.08cmH2O时尿液自导管周围溢出,在体及离体膀胱充盈测压全过程逼尿肌无节律性收缩反应,DH组和DI组在体及离体膀胱均于较低的膀胱内压下即出现节律性收缩反应,离体膀胱的收缩频率明显高于在体膀胱(P<0.05);DH组及DI组离体逼尿肌条机械牵拉致其出现收缩时的最小张力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同前负荷下的收缩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逼尿肌能够自发兴奋产生收缩,骶髓上损伤或膀胱出口梗阻后膀胱逼尿肌发生继发性改变,自动节律性增强,DH及DI的发生与逼尿肌自身的兴奋性增强密切相关,传统观念忽略了肌源性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完全性骶髓损伤后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NB)进行制备并观察验证,以期为骶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大鼠的制备提供实验依据。方法:42只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抽取12只设为空白组,常规饲养后于第19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剩余30只大鼠采用改良Hassan Shaker脊髓横断法制成骶髓损伤大鼠NB模型,成模后随机分为3个次组(A/B/C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造模术后行规范化护理,观察记录大鼠膀胱功能、手法排尿量及并发症等情况;A/B/C组大鼠分别于造模术后第19、23、28天行尿流动力学检测,检测结束后断颈处死大鼠,膀胱逼尿肌苏木素-伊红染色(HE)后后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造模术后28天内膀胱功能障碍持续表现为尿潴留;术后第19天模型组大鼠生命体征稳定,并发症控制良好;与空白组进行对比:光镜下可见模型组大鼠逼尿肌肌束排列紊乱、肌纤维萎缩严重、间质结构填充增多等病理性改变;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显示:与空白组相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LPP)降低、膀胱最大容量(MCC)、膀胱顺应性(BC)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B/C组大鼠造模术后第19、23、28天尿流动力学检测结果比较显示:3个阶段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最大容量、顺应性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于大鼠L2-3节段采用改良的Hassan Shaker法完全横断SD大鼠骶段脊髓,成功复制完全性骶髓损伤大鼠神经源性膀胱模型,且模型质量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乌药提取物对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模型大鼠膀胱上皮细胞生长、Ca2+浓度和UPII表达的影响。方法:膀胱出口梗阻手术复制OAB模型,随机分为OAB模型组、假手术组和乌药提取物组,给药4周后,无菌条件下分离、培养膀胱上皮细胞,观察细胞形态、生长及增殖过程,并进行HE染色、Ca2+浓度测定和UPII免疫荧光染色。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上皮细胞数量少,细胞生长缓慢,Ca2+浓度增加(P0.01),UPII表达减少;与模型组相比,乌药提取物组膀胱上皮细胞数量增加,形态正常,Ca2+浓度明显减少(P0.05),Uroplakin II(UPII)表达增加。结论:乌药提取物对OAB模型大鼠膀胱上皮细胞生长有改善作用,减少细胞内Ca2+浓度,提高UPII表达。  相似文献   

17.
骶神经根电刺激对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背景神经原性膀胱最为典型也最有临床意义的表现为患者的储尿功能障碍,其发生大多直接或间接与骶神经根功能的失调有关,因而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被认为是一种可能的较好的治疗手段,可通过对骶髓排尿及控尿中枢的调节而改善储/排尿.目的探讨骶神经根埋植式电刺激对大鼠神经原性膀胱储尿功能的影响.设计完全随机的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 Wistar雌性大鼠 20只,体重 180~ 220 g,由第三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制作神经原性大鼠膀胱模型,并将其随机分为刺激组及对照组.干预 刺激组予埋植式骶神经根电刺激治疗,对照组予假手术.主要观察指标 电刺激 1月后观察尿动力学改变及 Caspase3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电刺激 1月后膀胱储尿能力明显加强,膀胱容量增加 (0.095± 0.083) mL,顺应性显著升高 (t=-3.92,P< 0.05), Caspase3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0.58± 0.44).结论 骶神经根电刺激可显著改善神经原性膀胱的储尿能力,并能延缓逼尿肌细胞的凋亡,保存逼尿肌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研究肾去神经术(RDN)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表达的影响,验证RDN对SHR大鼠血压调节作用,探讨其抗心肌胶原纤维增生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0只约12周龄雄性SHR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为:手术组、假手术组、无手术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另取10只相同体重雄性WKY大鼠作为正常血压大鼠(阴性对照组)。术后10周处死实验动物,取心肌、肾脏组织,测定左心室质量分数(LVMI),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肾脏匀浆组织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及心肌匀浆组织AngⅡ浓度,病理切片HE染色观察心肌细胞形态,苦味酸天狼星红染色计算心肌胶原纤维含量。结果术后第2、4、6、8周收缩压及舒张压手术组均明显低于假手术组、无手术对照组(P<0.05),LVMI手术组[(2.48±0.12)mg/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2.91±0.26)mg/g]、无手术对照组[(2.82±0.32)mg/g](P<0.05),肾脏NE含量及心肌匀浆液中AngⅡ含量手术组[NE:(80.26±7.42)ng/g;AngⅡ:(375.50±23.05)pg/g]明显低于假手术组[NE:(170.02±11.75)ng/g;AngⅡ:(421.52±36.84)pg/g]、无手术对照组[NE:(183.30±18.23)ng/g;AngⅡ:(419.07±43.87)pg/g](P<0.05),心肌胶原纤维手术组[1 631(888~3 121)]含量明显低于假手术组[5 961(3 539~13 456)]、无手术对照组[6 024(3 417~12 022)](P<0.05)。结论 RDN能明显降低SHR大鼠血压,抑制其心肌胶原纤维增生和左心室质量增加,此机制可能与抑制肾交感神经及降低心肌AngⅡ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94例,均采用尿动力学检查,对患者治疗前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明确患者病情,并给予对症治疗。治疗3个月后再次行尿动力学检查,分析对比治疗前后检测结果,判断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分析治疗前尿动力血检查结果,对94例患者进行诊断,诊断结果:56例膀胱出口梗阻,13例逼尿肌严重受损,15例可疑梗阻,10例无梗阻。根据诊断结果给予患者对应治疗,其中56例膀胱出口梗阻患者采用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治疗,13例逼尿肌严重受损患者采用膀胱造瘘术治疗,15例可疑梗阻及10例无梗阻患者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治疗后3个月复查尿动力学检查,各项检测指标[最大尿流率(Qmax)、残余尿量(PVR)、膀胱最大储尿量(VMCC)、最大尿流率逼尿肌收缩压(Pdet-Qmax)、膀胱顺应性(BC)。]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尿动力学检查在良性前列腺增生的诊断及治疗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能明确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病情,可为临床治疗方案制定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合并糖尿病(DM)行尿动力检查的意义与必要性。【方法】老年(60岁以上)患者116例,其中BPH合并DM患者56例,单纯性BPH患者60例,均进行尿动力检查。[结果]BPH合并DM组膀胱感觉过敏与不稳定膀胱、膀胱感觉功能减退、顺应性增加、膀胱初始尿意容量、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排尿后剩余尿量均显著高于单纯BPH组(P〈0.05~P〈0.01);膀胱出口梗阻(BOO)倒数与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显著低于单纯BPH组(P〈0.01)。【结论】与单纯BPH患者比较,BPH合并DM患者的尿动力学典型表现为膀胱感觉功能减退与逼尿肌收缩功能减退更明显,膀胱容量及排尿后残余尿量增加。对于此类患者建议术前行尿动力检查。如具备手术适应证,应在控制血糖的同时,及早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