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过床板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因体位改变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3月-2013年1月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病人80例,按住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病人术毕由侧卧90°直接改为平卧位.观察组病人术毕采用过床板使病人由侧卧位90°改为45°,2min后再改为平卧位,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侧卧位90°直接改为平卧位时病人血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在体位改变1min时血压下降最明显;采用过床板使侧卧位90°改为侧卧位45°再改为平卧位,体位逐步缓慢地改变,病人血压无明显变化.[结论]髋关节置换病人术毕由侧卧位90°直接改变为平卧位时血压有明显波动,尤其是老年病人.采用过床板将病人逐步缓慢放平的方法可减小血压的波动.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在心脏术后早期对体位的改变观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6月在我院重症医学科心脏术后患者80例,心脏术后患者除去护理体位不同之外其他的护理方法具有均衡性,随机平均分为平卧组、半卧组、侧卧和逐渐升高组各20例。平卧组:护理人员按照体位摆放常规平卧位安置病人平卧;半卧组:给予40°半坐卧位,抬高床头是略抬高床尾;侧卧组:采用侧卧位。逐渐升高组:采用低坡卧位然后逐步抬高床头至半卧位。分别在术后5min、10min和15min三组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四组患者术前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四组患者术前和术后比较,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明显(P0.05);术后100min和15min时间节点,逐渐升高组HR、SBP、DBP、CVP水平优于半卧位组、平卧位组和侧卧位组,半卧位组HR、SBP、DBP、CVP水平优于平卧位组和侧卧位组(P0.05)。结论综上所述,低坡卧位后逐渐升高床头有利于改善患者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和中心静脉压,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手术室截石位患者术后体位改变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手术室取膀胱截石位手术的43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2例和对照组21例,对照组术后采用常规双腿同时慢放,实验组患者术后采用单腿慢放,即一腿慢放,轻拍小腿肌肉,做被动屈膝运动,再换另一侧下肢。对两组手术患者术前及体位改变后3 min、5 min、10 min的HR、BP及CVP分别记录,并进行分析。结果:与术前相比较,术后患者HR、SBP、DBP、CVP各种检测值趋于稳定(P<0.05)。体位改变后两组患者3min、5 min、10 min时的HR、BP及CVP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3 min、5 min、10 min时的HR、BP及CVP变化幅度显著减小(P<0.05)。结论:患者术后体位改变会对血流动力学造成一定的影响,可导致患者血压和心率的波动,采用单腿慢放可以减轻因体位改变给患者带来的不安因素,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体位改变对脑卒中卧床患者心率、血压、左室排血功能、心肌收缩功能、心脏前负荷、后负荷等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采用观察性研究方法,利用无创心输出量检测系统,监测30例脑卒中卧床患者和20例正常受试者在平卧位、站立位两种不同体位改变时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BP)、心输出量指数(CI)、每搏输出量(SV)、心收缩力指数(CTI)、左心做功指数(LCWI)、前负荷率(EDFR)、外周血管阻力(SVR)。每个体位连续监测2min,取以上参数的平均值作为观察结果。结果:①平卧位时脑卒中卧床患者的SV、CTI较正常受试者显著下降(P<0.01),HR显著上升(P<0.01);②脑卒中卧床患者在不同体位下的比较:HR、SV、CI、CTI、LCWI均呈现平卧位<站立位(P<0.01),且站立位HR升高最大幅度10次/分左右(76.36±8.54 VS 86.12±12.57);SVR比较结果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③正常受试者不同体位间的比较:HR表现为平卧位<站立位(P<0.01);SV表现为平卧位&g...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Miels氏术患者体位对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明确护理干预的措施。方法:将62例Miels氏术患者由截石位改平卧位及高血压、不同手术时间的患者体位改变时,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进行了比较和统计学处理。结果:62例患者中有45例体位改变时收缩压下降超过2.69 kPa以上,比文献报道高,高血压与手术时间3 h以上组患者,除心率较对照组高外,各项心功能指标均下降,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能预防患者体位改变时血流动力学波动,从而保证患者围手术期安全。  相似文献   

6.
7.
刘娇  覃丽 《全科护理》2009,7(36):3349-3349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髋关节重建手术中最有效的手术.把已经损害的髋部的致痛部分用设计好的人工关节组件所取代就称为髋关节置换[1].笔者查阅相关文献报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主要是采取患肢行皮肤牵引、穿丁字鞋、两腿之间置软枕、忌取健侧卧位,以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患肢外旋、内收、内旋以达到预防人工关节脱位的目的.对于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保持这样的体位,在进行基础护理、预防压疮方面增加了护理难度.而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体位护理鲜有报道.现将我科2006年1月-2008年10月行双侧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体位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宋红  张莉 《当代护士》2021,28(9):87-90
目的 研究整合体位管理联合针对性护理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 把80名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即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整合体位管理联合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效果.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后髋关节Harris分数、Barthel指数大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整合体位管理联合针对性护理能降低并发症发生比例,加快患者髋关节功能恢复,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从而让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很大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李巍  潘洁  路晓霞  丛芳  杨密 《护士进修杂志》2009,24(16):1511-151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对于纠正关节畸形、消除中末期关节疼痛、最大程度地恢复和保留关节功能,具有其它任何方法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目前关节成形术中最为成功的外科技术。它的良好效果不仅取决于假体的合理选择、正确的关节外科技术及康复训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术后体位管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体位性损伤的护理干预。方法对60例行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正确安置手术体位,合理采取护理措施。结果无手术体位性损伤的发生,提高了手术室护理质量。结论通过细致观察病情,加强护理措施,可以避免手术体位性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体位及居家指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慧玲 《护理研究》2005,19(8):1622-1623
随着关节手术技术的提高,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术后系统的护理和康复训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肌力,改善关节功能。而对病人进行体位护理及居家指导,则能更好地保证手术质量,防止并发症,提高病人的满意度和生活质量。2002年7月-2004年12月,我科对5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的病人进行正确的体位护理及居家指导,获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质量指标的构建在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80例行后外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对照组,2019年1—12月82例行后外侧入路的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对照组按照髋关节置换的护理常规进行护理,实验组运用构建的体位护理质量指标进行护理,定时定期监测,数据分析,质量改进.比较两组平卧位、侧卧位、坐位、翻身、搬运、上下床时体位正确率,患者体位知识知晓率,住院期间髋关节假体脱位发生率,生活自理能力评分Bathel指数.结果 运用体位护理质量指标实施护理后,实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假体脱位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Ba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应用体位护理质量指标,规范了髋关节置换术后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体现了护理亚专科发展的需要,反映了优质护理的内涵,提高了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质量,降低了假体脱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位管理联合低分子肝素钠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旨在为髋关节置换术后DVT预防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19年6月于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病人89例为研究对象,对其编号1~89号,将奇数号45例纳入对照组,将偶数号44例纳入观察组。对照组术后给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体位管理。观察两组DVT发生率、DVT评价相关指标、凝血功能指标及术后不同时间段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DVT发生率(6.82%)低于对照组(2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观察组皮肤温度、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TP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观察组皮肤温度、肿胀程度、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低于对照组,ATPP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个月、6个月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在应用低分子肝素钠常规预防基础上实施体位管理,可有效降低DVT发生率,改善患肢术后肿胀、高温及凝血功能情况,且利于促进病人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前列腺电切术体位改变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前列腺电切术的优点是创伤小 ,恢复快 ,但接受此手术的患者均年龄较大 ,且手术体位为截石位 ,手术中及手术结束时恰当的护理有助于患者血液动力学的稳定 ,减少术后并发症。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选择行前列腺电切术患者 80例 ,随机分为A、B两组 ,两组各 40例 ,6 5± 4 5岁 ,体重无明显差异 ,ASAⅠ~Ⅱ级 ,术前检查心肺功能大致正常。1 2 术中持续监测EKG、BP、HR、SPO2 。A组在手术结束时由截石位立即改为平卧位 ,将双下肢同时放下。B组在手术结束时按摩双下肢 2min后分别放下双下肢 ,中间间隔 2min ,记录手…  相似文献   

15.
陈君 《当代护士》2014,(6):36-37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体位护理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体位性损伤的干预效果。方法对本院2010年3月~2012年11月期间收治的168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调查,应用病例对照法进行分析。84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在临床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了囤手术期体位护理干预为干预组,84例仅采取了常规护理为常规组。2组均采用Harris功能评分评价其关节功能的恢复情况,同时评价护理质量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Harris功能优良率96.47%明显高于常规组的89.29%(P〈0.05),护理满意度为100.00%高于对照组的94.05%(P〈0.05),并发症发生率为13.10%低于对照组的34.52%(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在临床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围手术体位护理,可极大程度减少关节脱位等并发症的发生,有效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人体位改变对脑阻抗血流图各参数的影响。方法 应用阻抗测试仪描记90人静息状态下坐、卧位时的脑阻抗血流图并测量出图形特征参数值。通过性别、年龄分组,计算每组受检者不同体位9个指标的平均值及标准差,建成参考值范围表。对坐、卧位各参数值行配对t检验。结果 坐及卧位所测枕乳和额乳的大部分参数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临 床实验中应注意体位改变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比较全麻和腰硬联合麻醉对髋关节置换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40例2016年9月-2018年7月到我院骨科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本次研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了腰硬联合麻醉和全身麻醉,比较其组间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相比全身麻醉,麻醉效果显著,稳定血流动力学,麻醉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麻醉安全性高,证实了腰硬联合麻醉是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蒋娟 《齐鲁护理杂志》2007,13(12):47-48
2003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共实施高龄患者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69例,通过对骨水泥灌注前后患者的血液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使手术患者均安全度过了手术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69例,男40例,女29例,85~96岁,平均88.5岁。术前合并高血压23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预防护理进展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齐艳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165-167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术后髋关节脱位是严重而常见的早期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其发生率为3%[1],仅次于假体松动[2],国内报道其发生率在2.6%~5.1%[3-5]。因术后早期脱位对患者康复的信心打击大、住院和康复时间延长、手术费用升高、可能遗留髋关节功能损害,故增强对THR后髋关节脱位的认识,掌握预防髋关节脱位的方法,是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1 THR后髋关节脱位的发生时间及临床表现髋关节脱位好发于THR后早期,术后3个月迟发性脱位较少[6]。早期脱位是指在THR后6周内发生,大约1/4~1/2的脱臼…  相似文献   

20.
周明英 《全科护理》2011,9(23):2131-2132
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是一种利用外科手术将人工关节置换被疾病或损伤所破坏的髋关节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切除病灶,消除疼痛,重建关节功能,改善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使病人获得基本生活上的独立,是一种行之有效、较为成熟的手术方式[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