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肺复苏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心肺复苏术 (cardiopulmonaryresucitation ,CPR)是对心搏、呼吸停止患者采取的急救措施。在过去 30余年中 ,人们对心脏停搏的流行病学、CPR中血流动力学及体内病理生理变化等方面作了较为广泛的探索 ,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不少研究成果已应用  相似文献   

2.
心肺脑的复苏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小惠 《现代护理》2002,8(7):553-555
心肺脑复苏 (CPCR)是对心脏呼吸骤停病人采用急救措施 ,以恢复和维持病人有效的自主血液循环、呼吸功能及神经系统功能 ,进而达到防止突然意外死亡、脑损害并恢复智能的目的。自 80年代以来CPCR以早期基本生命支持 (BLS)、进一步生命支持 (ALS)和持续生命支持 (PLS)三期紧密联系 ,相互制约地将复苏全程进行已被广泛应用 ,而与其相适应的CPCR护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现就CPCR及护理的若干问题综述如下。1 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1.1 胸外心脏按压  1992年美国心脏病学会修订了心肺复苏 (CPR)指南 ,首先…  相似文献   

3.
1960年William Kouwenhoven发表了第一篇关于胸外心脏按压的论文,对心肺复苏(CPR)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半个世纪过去了,心脏骤停的存活率仍然停留在较低的水平。国外资料显示,每10万人中有36~128人发生院外心脏性猝死,34%~86%的患者接受了CPR,其中恢复自主循环并送达医院者占17%~49%,复苏后住院患者中能够存活出院且神经功能恢复良好者占11%~48%。  相似文献   

4.
危重病人心肺复苏的氧代谢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评估胸外按压对全身血流动力学和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外科ICU内 16例使用机械通气和血流动力学监测的病人 ,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继续维持高浓度氧的机械通气 ,同时进行持续胸外心脏按压 (频率 12 0~ 140次 /min) 30min。在此期间 ,每隔 5min测心排血量指标和动脉、混合静脉血气 ,并做氧代谢计算。结果  1.心排血量平均为 (2 0 6± 1 0 3)L/min时 ,氧代谢为 :动脉血氧含量 (CaO2 ) :(11 0± 3 0 )ml/dl;静脉氧含量 (CvO2 ) :(4 6± 2 3)ml/dl;动 -静脉血氧含量差 (avDO2 ) :(6 9± 2 6 )ml/dl;氧载 (O2 AV) :(2 16± 88)ml/min ;氧耗 (VO2 ) :(135± 5 9)ml/min ;氧提取率 (O2 ER) :0 6 5± 0 14;肺泡 毛细血管血氧分压差 (A aDO2 ) :(4 73± 178)mmHg ;动 -静脉分流率 (Qs/Qt) :(39 9± 15 2 ) %。氧载为生理的 1/4 ,氧耗为生理的 1/2 ,氧提取率为生理的 2~ 3倍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但在个别病人可见上述生命支持可满足 (动脉氧分压PaO2 >6 0mmHg ,PaCO2 <40~ 5 0mmHg)。结论  1.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 12 0~ 140次 /min ,可获得较高心排量 ,进而得到好的氧载。 2 .本组临床所获的氧载仍低于生理危险线 ,氧耗与氧载未脱依赖关系。 3.依据急诊心搏骤停病人肺部并发症疾患少的特  相似文献   

5.
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F2M1型心肺复苏器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胸泵原理,利用自行研制的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相比较,用于抢救9例心脏骤停患者,观察其血压、潮气量及心电图变化。结果:F2M1型心肺复苏器与徒手按压时患者收缩压(分别为15.1±3.0kPa和5.7±1.6kPa,1kPa=7.5mmHg)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舒张压(分别为7.0±2.5kPa和1.8±0.9kPa)差异极显著(P<0.001)。不同部位进行人工通气的潮气量对比,F2M1型心肺复苏器潮气量大于徒手按压法,尤以按压剑突下及上腹部潮气量增加最为显著。心电图观察对比,应用F2M1型心肺复苏器较徒手按压有利于室性自主心律和窦性心律的恢复。结论:F2M1型心肺复苏器显著提高了心脏骤停患者的血压、潮气量和窦性心律的恢复,有利于急症患者的抢救。  相似文献   

6.
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医疗技术,它主要以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构成。能否正确、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脑复苏,是复苏成败的关键。我们想通过模拟急救系统进行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培训,以培养提高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配合能力及应急能力,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及确保复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MSCPR-1A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5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为心肺复苏机复苏组和人工标准复苏组,比较2组优缺点及循环、呼吸恢复率。结果: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循环和呼吸恢复率均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CPR),而且可以克服人工CPR的缺陷。结论:心肺复苏机与人工心肺复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以提高复苏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受很多因素影响,如患者的基础疾病和过去史、发病场所、是否有目击证人、是否有现场不间断胸外按压、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抢救开始的时间、抢救单位的医疗设备、病人的年龄、引起呼吸心跳停止的原因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和非同时机械通气在心肺复苏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1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组和与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采用控制通气模式机械通气与持续循手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后者采用手控通气模式机械通气(MAMV)与间断徒手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配配合进行心肺复苏,胸外心脏按压每5次后暂停1次,在暂停间期给予MAMV1次,之后通气与按压依此比例进行。2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潮气量(VT)、气道峰压(Ppeak)等监测。结果: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组的SpO2、VT均明显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模式通气组的SpO2和VT,P均<0.05;而peak则明显低于后者,P<0.05;2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差别。结论:与胸外心脏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在提高SpO2、VT,降低Ppeak,恢复窦性心律及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等方面明显优于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控制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0.
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对心肺复苏成功的影响。方法:将42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徒手胸外心脏按压组(A组)和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组(B组)。二组均进行无创动脉血压、心电、经皮氧饱和度sPO2等监测。结果:B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和24小时存活率均明显高于A组(P<0.05和P<0.01),但二组的出院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B组的经皮氧饱和度明显高于A组(P<0.05),而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则明显短于后者(P<0.01);二组的平均动脉压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心肺复苏仪胸外心脏按压在提高自主循环率,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改善患者生存机会等方面明显优于徒手胸外心脏按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 通过对人体尸体标本的生物力学测试,研究人体胸廓在外力作用下的应力、应变特点,探讨胸外按压时胸廓受力变形的机制.方法 成年男性尸体标本1具,使用MTS材料试验机和引伸仪,采用O~200 N载荷,分别模拟人体按压时胸廓所承受的负重工况,测试垂直加压情况下胸廓的位移和应变.结果 测试得出静态加压和动态加压时胸廓的载荷-位移关系和载荷-应变关系数据并得出统计曲线.结论 通过人体胸廓生物力学测试发现了胸外按压时人体胸廓下压深度与按压力量的关系,并提出初步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13.
刘金金 《当代护士》2021,28(8):153-155
目的 探讨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在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本院2019年1月进岗的实习生187名开展专项心肺复苏培训,根据随机对照法将其随机分为自由按压组及音乐节拍组两组,其中自由按压组93人,音乐节拍组94人,自由按压组采用无任何引导下进行胸外按压完成心肺复苏培训,音乐节拍组在节拍器引导下进行胸外按压完成心肺复苏培训,比较两组实习生的心肺复苏考核成绩、胸外按压效果及满意度.结果 自由按压组与音乐节拍组在按压规范性如按压频率、每30次平均按压时间、按压深度及心肺复苏考核成绩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音乐节拍组在按压频率、按压时间、按压深度及心肺复苏考核成绩优于自由按压组,同时实习生满意度也较自由按压组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按压应用在实习生心肺复苏培训中,能正确引导实习生保持按压规范,保证稳定的按压频率、时间与深度,提高了心肺复苏培训效果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培训中推广.  相似文献   

14.
正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是临床上最危重的病症之一,患者生存率极低。一项Meta分析结果显示,只有7.6%的SCA患者能够存活出院~[1]。SCA大多发生在院外,被称为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OHCA)。国外一项系统综述~[2]发现,53%的OHCA现场有目击者,但其中只有32%的OHCA患者接受了目击者心肺复  相似文献   

15.
心肺脑复苏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肺脑复苏术不仅在急诊医学中占有极为重要地位,也是l临床医务人员必须掌握的急救技术。心肺脑复苏术与心血管急救指南2000是第一个全球性的国际标准指南,对心脏骤停的判断、胸外按压、电击除颤、供氧、复苏药物等方面提出规范要求,提供了最领先的复苏理论的研究方法和实际经验。本文就该领域中的一些新观点、新进展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以帮助各科医务人员学习掌握新指南2000,使急救医学早日完成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比较第三代心肺复苏机和标准人工按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中的复苏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单中心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对象为余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2015年10月至2017年9月接收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转入急诊抢救室后随机分为人工按压组和机械按压组。比较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及出院时的神经系统恢复率。结果共有95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机械按压组53例,人工按压组42例。机械按压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4h生存率明显高于人工按压组(P〈0.05),但两组间的复苏持续时间及出院时神经系统恢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相对于标准徒手胸外按压,第三代心肺复苏机明显改善了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和短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出诊医师参与电话指导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出诊医生参与电话指导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CP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并探讨电话指导的方法及影响电话指导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8-01~2009-04 32例院前心脏骤停(CA)患者的救治方法,没有电话指导或指导不成功18例,目击者未实施CPR;出诊医生采用预先制定的电话指导方案成功给予了电话指导14例,目击者实施了CPR.比较两组的复苏结果,并计算通过电话指导方案正确识别CA的比率,目击者对出诊医师电话指导CPR的接受率及CPR正确率等.结果 电话指导目击者25例,接受指导19例(19/25,76%),不接受6例.经指导成功完成CPR 14例(14/19,73.7%),未完成5例.指导人员采用电话指导方案正确识别CA 17例(17/19,89.5%),目击者正确实施CPR 5例(5/14,35.7%).目击者行CPR 14例中院前成活5例(35.7%),目击者未行CPR 18例中院前成活1例(5.6%).院前成活率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出诊医生依据简化的电话指导CPR方案参与电话指导目击者实施CPR能提高CA院前复苏结果.但值得注意的是电话指导受诸多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以Pit-Crew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模式的团队复苏对胸外按压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将64名重症医学科和急诊科医护人员按照医护比例分成角色分工组与未角色分工组,每组各8队,每队4人。角色分工组每队指定一名队长组织协调整个CPR流程...  相似文献   

20.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一直是急救医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生时间和地点均具有不可预期性、预后差,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为提高SCA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国际上成立了复苏联合委员会.该委员会自2000年首次发布<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每5年更新一次,并提出了早期心肺复苏(ear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arly CPR)的概念[1],同时不断探索提高早期心肺复苏实施率及实施效果的方法.其中调度员电话辅助心肺复苏(dispatcher-assisted telephone-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CPR)概念的提出与应用对提高早期心肺复苏实施效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