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表现特征.资料与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4例巨结肠类缘病患者的钡剂灌肠X线表现,并与先天性巨结肠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4例X线表现多样.9例直肠、乙状结肠或降结肠有痉挛狭窄,其中2例呈跳跃性狭窄,1例直肠及整个结肠细小,近段结肠有不同程度的扩张;13例未见移行段;24 h复查13例结肠内有大量钡剂残留;12例结肠有较多痉挛切迹;3例整个结肠张力高呈"腊肠样",不扩张或稍扩张.巨结肠类缘病的X线征象与巨结肠比较移行段、痉挛段肠管不规则收缩的P值<0.05,24 h钡剂残留情况及痉挛狭窄段P值>0.05.结论 钡剂灌肠有下列X线征象时应警惕有巨结肠类缘病:(1)痉挛段长且有较多痉挛切迹,痉挛段与扩张段之间没有移行段;(2)结肠张力高,形态僵直如"腊肠样";(3)"跳跃型"和"全结肠型"痉挛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irschsprung alied disease,HAD)和先天性巨结肠病(Hirschsprung disease,HD)的X线影像表现进行对照研究,探讨二者的影像鉴别要点,为临床诊断提供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2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HAD病例19例,随机数字表法选取同期经证实的HD病例19例作为对照组.统计痉挛段、截断征、痉挛切迹的出现率及直肠/结肠比值(正位片上测量直肠与结肠的最宽径的比值),观察排钡1 h后残存钡剂的位置.对痉挛段、截断征、痉挛切迹出现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直肠/结肠比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HAD组痉挛段出现率为9/19,HD组为1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364,P<0.01).HAD组截断征出现率为4/19,HD组为1/19;HAD组痉挛切迹出现率为3/19,HD组为1/1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HAD组和HD组的直肠/结肠比值分别为0.42±0.15和0.29±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2,P<0.01).HAD组中,患儿排钡1 h后钡剂存留于乙状结肠远端者1例,降结肠远端者7例,横结肠远端者1例,全结肠内充满钡剂者6例,4例无残留;HD组中,存留于直肠远端者3例,乙状结肠远端者13例,存留于降结肠远端者3例.结论 HAD组患儿出现痉挛段较HD组少,前者直肠/结肠比值较后者大,有助于二者鉴别;HAD组患儿排钡后1h钡剂残留部位大多数位于降结肠远端,而HD组患儿大多数则位于乙状结肠远端,也可作为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照分析先天性巨结肠类缘病(HAD)与先天性巨结肠(HD)的钡灌肠(BE)表现,以提高对HAD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2例HAD(HAD组为研究组)的BE表现,并与22例HD(HD组为对照组)的BE表现进行对照,分析两组间痉挛段、移行段出现概率、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24h后钡剂残留位置及概率的差异。结果:HAD组与HD组间移行段出现概率、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P=0.000);而痉挛段出现概率、24h后钡剂残留位置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185)。结论:HAD与HD的BE表现类似;移行段较少出现、扩张段与移行段/痉挛段之间肠壁夹角较大,可能有助于HAD诊断。 相似文献
4.
5.
6.
我院自1994年1月至2003年12月,累计巨结肠病儿22例,约占新生儿肠梗阻的21%。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8.
9.
靳永峰 《中外医用放射技术》2005,(8):101-101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症的临床及X线的关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先天性巨结肠的临床及X线表现并进行对照。结果:全部病例均有慢性便秘症状,X线表现与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病相仿,惟前者结肠狭窄段较短。结论:钡灌肠检查是成人先天性巨结肠的主要临床确诊方法,成人慢性便秘应首选钡灌肠检查,如显示出结肠边缘光滑的狭窄段及近段肠腔相应扩张,可考虑成人先天性巨结肠。 相似文献
10.
11.
改良式手术治疗先天性巨结肠3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手术方法颇多,均有一定的并发症。1990年以来,我们在结肠切除、盆腔内低位直肠-结肠吻合术(Rehbin)的基础上,同时行后位内括约肌纵向切断术,治疗小儿先天性巨结肠31例,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本组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8岁。出生后均不能自己大便,须扩肛或灌肠排便。1.2 X线钡灌肠造影检查 通过钡充盈和排泄过程,可以动态观察各段肠管的形态及蠕动功能。主要表现为:扩张段口径与狭窄段口经呈明显差异,直肠、乙状结肠远端细狭,乙状结肠近端及降结肠明显扩张;有时移行段也能清晰显影,呈漏斗状。扩张…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婴幼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要点.方法:收集我院4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先天性巨结肠患儿,分析其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的影像学表现.结果:腹部立位片示低位结肠不全性梗阻35例,肠淤张17例,小肠低住梗阻1例.结肠钡剂造影显示常见型39例,短段型5例,超短段型2例,长段型1例,征象可见痉挛段、移行段及扩张段,其中3例新生儿及超短段型狭窄段显示不明显,3例移行段显示不明显,24 h复查38例有不同程度钡剂残留.结论:凡临床怀疑先天性巨结肠的婴幼儿应尽早行腹部立位片及结肠钡剂造影检查,并随访观察24 h钡剂排空情况,对其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12例经病理确诊新生儿先天性巨结肠,对本病的临床表现及X线诊断进行了分析,着重对新生儿巨结肠的钡剂灌肠方法和巨结肠的诊断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表现。方法 分析58例先天性巨结肠钡剂灌肠X线改变。结果 58例先天性巨结肠均表现为直肠末段不同范围痉挛性狭窄。结论 钡剂灌肠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巨结肠有确诊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的X线诊断(附3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先天性巨结肠在临床上并非太少见。现将我院2000—2002年经检查或手术病理证实的35例先天性巨结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1998年我院收治 1例因巨结肠曾在外院作过 6次手术伴 6处肠瘘的患者 ,在我院手术治愈。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患者 ,女性 ,1986年出生 ,自幼即反复腹胀、便秘 ,约 2 0天排便 1次 ,量多而奇臭。 1995年 7月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 ,在我院外科行改良Soave术 (相当于Bacon术 ) ,术后反复发热 ,1个月后出院。出院 2天 ,从原盆腔引流口流出大量粪水 ,在当地诊所抗炎及引流口冲洗治疗 3个月 ,因再发腹胀、便秘 ,于同年 11月第二次入院。诊断为吻合口狭窄 ,再次剖腹行狭窄环切开成形和结肠切开减压术。术后第二天发现阴道流粪水 ,考虑直…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经腹壁联合经会阴超声对先天性巨结肠儿童术后并发症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超声检查的114例先天性巨结肠术后患儿的超声声像图资料,以手术、病理结果和临床特征为诊断"金标准",计算超声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Kappa检验评价超声检查与诊断"金标准"的一致性.结果 114例患... 相似文献
19.
先天性巨结肠是一种常见肠道畸形,我院1984年~2000年收治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 Disease,HD)51例,现结合文献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情况 本组男50例,女1例,年龄14d~14岁。<3月6例,3月~1岁6例,1~3岁8例,3~5岁23例,5~10岁6例,>10岁2例。1.2 临床表现及主要检查 胎便延迟排出38例,反复腹胀便秘32例,呕吐12例,肛门指诊直肠空虚46例,腹部立位平片示不全性肠梗阻12例。钡剂灌肠结果:超短段型6例,短段型9例,常见型33例,长段型3例。24h结肠钡剂残留40例。41例术后病理均证实为HD。1.3 治疗方法 分为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采用扩肛、开塞露纳肛、灌肠、导泻及中药治疗;手术治疗采 相似文献
20.
我们采用吻合器治疗先天性巨结肠8例,Ⅰ期结直肠吻合。随访3~6个月,生活质量良好。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患者8例,男6例,女2例,年龄2~12岁,平均6.2岁。常见型5例,短段型2例,超短段型1例。其中1例常见型患者已行结肠造口。切除最长肠管40cm,最短15cm。全部病例行钡灌肠检查,明确诊断,病理证实。平均住院15 d。1.2 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腹腔探查后,分离直肠至齿线附近,直肠后侧较前侧要低,吻合口通常在齿线上1~1.5cm处,故距齿线2 cm切除肠管。移出标本,远端快速冰冻病理检查,证实已存在神经节细胞,否则,继续向下切除直至神经节细胞存在。分别用10号线于结肠近端和直肠断端荷包缝合,将管状吻合器(美国强生公司生产,型号SDH25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