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22眼)外伤性眼内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眼单纯药物治疗,18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其中3眼同时行眼内异物取出术,1眼术中晶状体摘除术,3眼行硅油充填术,3眼联合巩膜环扎术。15眼手术前后矫正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83.33%),1眼视力没改变(5.56%),2眼视力降低(11.11%)。视力〉0.52眼,0.1—0.55眼,〈0.17眼,眼前指数3眼,无光感1眼。单纯药物治疗的4眼,视力丧失,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十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危险因素及防范措施.方法 对2006年1月-2010年12月行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887例内眼手术,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15例,感染率为0.4%;其中行球内异物取出术后的最多12例,占80.0%,玻璃体切割手术后1例占6.7%,青光眼小梁手术后1例占6.7%,白内障手术后1例占6.7%;经积极抗感染球内注药及手术治疗后视力不同程度提高者12例占80.0%,视力无改善者1例占6.7%.结论 球内异物后行内眼手术,是感染性眼内炎最主要的致病因素,早期诊断、早期检测病原体确定敏感药物,早期实施玻璃体切割术联合玻璃体腔注药术,是治疗的关键,提高医务人员对内眼手术后发生感染性眼内炎重要性的认识、对内眼手术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强化眼部消毒处理、严格无菌操作,能防范感染性眼内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眼内炎的治疗方法.方法 所有患者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药物,如果炎症不能被控制,注药24 h后行玻璃体切除术.结果 房水和玻璃体标本的病原学检查阳性8例占66.7%,其中5例占41.7%为表皮葡萄球菌;经玻璃体腔注射万古霉素等治疗,9例炎症被控制,3例行玻璃体切除术.结论 及时的玻璃体腔注射抗菌药物,能控制大部分眼内炎,玻璃体切除术能有效治疗重度眼内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氪激光视网膜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气术在玻璃体切除、眼内气体填充术后发生视网膜脱离中的适应症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因视网膜脱离或玻璃体积血行玻璃体切割、眼内光凝、联合SF6或C3F8填充,术后发现局限性视网膜再脱离的患者采用双针法行玻璃体注气联合视网膜氪激光光凝筑堤的办法,以闭合裂孔,复位视网膜脱离.术中采取双针法交换玻璃体腔部分房水,术后俯卧位休息12~18 h后予全视网膜镜下寻找裂孔,并激光光凝裂孔周围视网膜,激光参数为:能量180~300 mw,曝光时间0.2 s,光斑直径200~300 μm.结果 30眼中,玻璃体腔注C3F8气体联合氪绿激光光凝术后25只眼视网膜脱离复位,随诊3~18月视网膜稳定;4只眼视网膜未能复位,再次行玻璃体腔灌注,视网膜激光光凝及硅油填充,随访6月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1只眼未能随访.结论 对于玻璃体切割术后的发生视网膜脱离患者,行氪绿激光光凝联合玻璃体腔注长效气体术是一种操作简单、节省治疗时间和费用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药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在治疗黄斑囊样水肿中的疗效。方法: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囊样水肿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为联合治疗25例(25眼),对照组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TA24例(26眼),4mg/0.1ml。联合组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行视力、眼压、眼底、OCT等检查,3月行FFA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黄斑囊样水肿均明显减轻,视力多数提高,4周后联合组80%黄斑水肿完全消失,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明显,45%单纯玻腔注药者水肿复发,视力下降。8周后联合治疗组视力明显提高患者(≥2行)20只眼(80.0%),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4只眼(16.0%),视力降低患者1只眼(4.0%);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组视力明显提高患者(≥2行)9只眼(34.6%),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12只眼(46.2%),视力降低患者5只眼(19.2%),与单纯注射组比较,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能有效的减轻黄斑水肿,延缓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手术对儿童眼内炎患者视功能重建的疗效.方法 对13例(13眼)儿童眼内炎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术后随访6~18个月,观察术后视力改变、眼压维持、视网膜改变等情况.结果 13例(13眼)患儿术后均保持了完整的眼球形态,有12例(12眼)患儿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1~2个级别).结论 儿童眼内炎患者,术后尽早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硅油填充术,可获得尽可能多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眼内炎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方法,以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2年2781例(3984眼)患者临床资料,其中仅3例(3眼)患者术后并发眼内感染,对该3眼行细菌学培养和药敏试验,抗菌药物冲洗前房及玻璃体腔,全身应用万古霉素联合头孢类,必要时切除受累玻璃体,随访6个月.结果 3例发生眼内感染患者检出细菌分别为表皮葡萄球菌2株、大肠埃希菌1株;其中2例患者经药物治疗1周后眼内炎得到有效控制,1例表皮葡萄球菌感染患者药物治疗效果较差,行受累玻璃体切除后患眼炎症得到控制,随访复查治疗效果较好.结论 眼内炎早期应用抗菌药物可得到有效控制,严重者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早期玻璃体切除治疗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0例20眼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早期(≤1w)行玻璃体切除术或联合晶体摘除术,异物取出术。结果术后获得有效视力(矫正视力≥0.05)的4眼,占20%,术后矫正视力≥0-3的14眼,占70%,眼球萎缩1眼,占5%,术后视网膜脱离1眼,占5%。结论早期玻璃体切除术联合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外伤性化脓性眼内炎治疗的最佳方案,对挽救患者的视功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具有术后视力恢复明显,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药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在治疗黄斑囊样水肿中的疗效。方法:将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静脉阻塞所致黄斑囊样水肿患者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为联合治疗25例(25眼),对照组为单纯玻璃体腔注射TA24例(26眼),4mg/0.1ml。联合组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行黄斑区格栅样光凝,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行视力、眼压、眼底、OCT等检查,3月行FFA检查。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改变。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黄斑囊样水肿均明显减轻,视力多数提高,4周后联合组80%黄斑水肿完全消失,视力提高较对照组明显,45%单纯玻腔注药者水肿复发,视力下降。8周后联合治疗组视力明显提高患者(≥2行)20只眼(80.0%),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4只眼(16.0%),视力降低患者1只眼(4.0%);单纯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组视力明显提高患者(≥2行)9只眼(34.6%),视力无明显变化患者12只眼(46.2%),视力降低患者5只眼(19.2%),与单纯注射组比较,二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并发症。结论:玻璃体腔注射TA联合黄斑区格栅样光凝能有效的减轻黄斑水肿,延缓视力下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改良手术联合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合并玻璃体积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合并玻璃体积血21例,22眼.根据分期分别采用改良玻璃体切割术、改良小梁切除术联合激光治疗;改良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激光等两种方法治疗.治疗后随访3~36个月.结果 显效10眼(45.5%),有效8眼(36.4%),无效4眼(18.2%).术前平均眼压(32.24±8.32)mmHg,术后平均眼压(27.28±6.31)mmHg,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玻璃体积血完全消退12眼(54.5%),视力提高7眼(31.8%),4眼(18.2%)眼压失控行睫状体冷冻治疗.结论 改良手术联合激光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合并玻璃体积血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止疾病发展,保留一定视力,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11.
张绚辉 《中国保健营养》2012,(16):3098-3099
目的观察分析玻璃体腔内注射曲安奈德(TA)治疗黄斑水肿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7月-2010年8月采用玻璃体腔注射曲安奈德治疗21例(32眼)黄斑水肿的病例资料,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刻点的最佳矫正视力(BCVA)、眼内压(IOP)及黄斑中心凹厚度(CMT)。结果所有21例(32眼)患者,在治疗前后1天、1周、4周、12周均行视力检查,最后随访视力提高有30眼(94%),视力不变2眼(6%)。所有患者在随访期内均未发现眼内炎并发症、玻璃体出血及视网膜脱落。结论曲安奈德玻璃体腔内注射治疗黄斑水肿,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全氟丙烷(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成功率及并发症.方法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患者38例38只眼,12例12只眼单行C3F8眼内填充,未作激光光凝治疗;26例26只眼在C3F8眼内填充术后作黄斑裂孔缘激光光凝.术后均作6个月以上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2.6个月).结果 非光凝组7只眼复发,占58.3%,术后矫正视力0.1以上视力8只眼,占66.7%;光凝组2只眼复发,占7.7%,术后有17只眼视力在0.1以上,占65.4%.两组黄斑裂孔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5<0.05),视网膜脱离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9<0.05).两组患者术后视力无显著差异.结论 C3F8玻璃体腔注射联合激光光凝治疗可提高高度近视黄斑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37例外伤性眼内炎的临床治疗与护理配合,以取得最佳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2012年8月就诊的外伤性眼内炎患者37例,对其治疗方法及护理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7例患者眼内炎症的临床症状得到控制,术后视力提高者23例占62.16%,视力不变者7例占18.92%,眼球萎缩者3例占8.11%,视力检查不配合者4例占10.81%,患者术后视力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外伤性眼内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配合术前术后个性化护理,可明显提高手术的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眼内炎早期玻璃体切割的手术效果。方法分析2003~2009年在我院住院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眼内炎的病例12例,并行玻璃体培养加药敏。结果 7例患者视力达到0.3,最好视力达0.5,3例患者视力眼前指数,2例患者视力无光感。全部患者均保留眼球。玻璃体细菌培养微生物检查阳性9例。结论人工晶体术后眼内炎早期行玻璃体切割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必要时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视网膜大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方法]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eein fundus angiography,FFA)和部分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检查确诊的13例患者13眼进行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及必要时联合玻璃体切割术治疗,患者年龄62到76岁,男8眼,女5眼,有4眼进行3次重复,TTT治疗,有3眼由于黄斑前玻璃体积血浓密,先行玻璃体切割术.术前术后及随诊1,2,6月时检查视力,眼底照相,FFA,OCT. [结果]随诊6月时TTT或联合玻切治疗后8眼(13眼中) (58.33%)视力提高2行或2行以上,3眼(13眼中)(23.07%)视力提高2行以下,2眼(13眼中) (15.38%)视力不变,未见明显并发症. [结论]TTT或联合玻切治疗黄斑前出血浓密的视网膜大动脉瘤能稳定患者视力和病情进展,但机制不明,缺乏更多病例和更长时闻的随访观察,以及与传统激光治疗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综合作用玻璃体切除术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治疗中应用的评价,为治疗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提供临床可靠治疗数据依据。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3年12月-2014年10月30例(30眼)确诊为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5例;试验组患者应用玻璃体切除术,对照组患者应用药物治疗;观察并对比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视力情况;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术后发生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的感染率试验组为2.58%,对照组为11.25%,试验组的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中有13眼占86.67%视力得到提高,对照组患者中有10眼占66.67%视力得到提高,试验组的视力提高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高,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除术在青光眼术后滤过泡感染相关性眼内炎治疗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的护理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和总结30例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应用于不伴有视网膜脱离外伤性感染性眼内炎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过。结果术后随访3~12个月,30只眼感染全部控制,术后视力较术前视力有明显的提高。结论做好患者的入院评估,心理护理,术后病情观察,体位护理和出院指导对巩固手术疗效,促进病人康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研究玻璃体切除术后发生医源性感染的相关因素,更好地预防与控制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方法 对2003-2007年玻璃体切除术后并发感染性眼内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共计施行14 011例(眼)玻璃体切除手术,其中感染性眼内炎7例(眼),感染率为0.047%;7例标本送检,4例培养阳性,病原菌检出率57.0%;革兰阳性球菌占75.0%,>60岁患者占71.4%,6例抗感染治疗有效,预后较好;1例细菌培养为革兰阴性杆菌,为糖尿病患者,经抗感染,再次玻璃体切除治疗无效,行眼内容剜出术.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后感染性眼内炎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阳性球菌,术后眼内炎的发生与年龄大及合并全身疾病,机体免疫力低下关系密切,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保存和挽救视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手术时机、效果和并发症.方法22例(38眼)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施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结果术后视力均有所提高,配合者娇正视力≤0.1,5眼;0.2~0.4,10眼;0.5~0.6,7眼;≥0.7,4眼;2眼发生后发障.结论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人工晶体植入术是防止后发障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3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于2015年5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严重PDR单眼患者7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参照组,各38例.观察组于术前在玻璃体腔内注射0.05mL康柏西普,再施行玻璃体切割术;参照组则单纯采取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及术后视力、眼压、并发症等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参照组(P<0.05),但两组患者的术后眼压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23G玻璃体切割术前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确有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