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QTd)及校正后QT离散度(QTcd)的影响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116例确诊为AMI的患者,分成溶栓组和非溶栓组,测量每例患者心梗后的QTd和QTcd,并对两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猝死及心衰的QTd进行比较。结果:QTd、QTcd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两组恶性心律失常、猝死、心衰的QTd值比较关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AMI溶栓治疗后QTd、QTcd明显减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衰、猝死的发生率降低,临床上可通过QYd测量来判断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47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进行了比较,提示测量QT离散度可以预测溶栓效果,了解心室恢复时间的变化和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及其它心脏事件。可作为一种无创伤性的心电学方法。  相似文献   

3.
数十年前人们就发现QT间期存在导联间的差异,但一直被认为是记录伪差所致未予重视.1985年Campbell等发现不同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有其规律性,因而提出了QT离散度(QTd)这个概念.然而直到1990年才由Day等首先证实QT离散度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对4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QT离散度的变化进行临床分析,对其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体表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QT间期的差异—QT离散度(QTd) ,反映心室复极的不均一性。心肌梗死后QTd发生改变 ,QTd增大是致命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因素[1] 。本文对 10 8例AMI患者的心电图进行分析 ,旨在探讨QTd和QTcd对AMI预后的影响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 1993年 6月— 1999年 6月确诊的AMI患者 10 8例 ,其中男 71例 ,女 37例 ,年龄 34~ 88岁 ,平均 (6 3 .7± 9.6 )岁。诊断根据WHO标准。所有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梗死部位 :前壁 2 9例 ,广泛前壁 43例 …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QT离散度(QTd)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12导联体表心电图(ECG),测量158例AMI病人及对照组50例健康人最大QT间期及最小QT间期,计算QTd值并计算较正T间期(QTc)的离散度(QTcd)值。结果:AMI组QTd较对照组增大,不同部位AMI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且有随梗死范围增大QTd增加趋势。结论:随梗死范围增大QTd增加。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陈春安 《医学争鸣》2002,23(4):367-37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 QT离散度(QTd)及校正心率后 QT离散度 (QTcd)的临床意义及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测量分析 92例 AMI患者的 QTd和 QTcd,其中男 62例 ,女 30例 ,年龄 42~ 80 (平均 54.3)岁 ,与 60例无心脏病者 QTd和 QTcd对照分析 ,其中男 39例 ,女2 1例 ,年龄 40~ 75(平均 52 )岁 .结果  AMI入院时 QTd(66± 30 ) ms,QTcd(75± 36) ms明显高于对照组 (39± 1 6) ms,(42± 1 7) ms (P<0 .0 0 1 ) .死亡组 QTd(1 0 5± 2 5) ms,QTcd(1 2 2± 33) ms明显高于生存组 (54± 1 8) ms,(60± 2 0 ) ms(P<0 .0 0 1 ) .QTd≥ 80 ms患者死亡率 62 .5% ,多部位梗死56.3% ,室心律失常 53.1 % ,泵功能 (Killip分级 )≥ 级2 8.3% , - 度房室传导阻滞 1 2 .5%明显高于 QTd<80 ms的 3.3% ,2 5.0 % ,1 1 .7% (P<0 .0 1 ) ,6.7% ,5.0 % (P<0 .0 5) .生存患者出院时 QTd(45± 1 3) ms,QTcd(48± 1 4 )ms较入院时 (66± 30 ) ms(P <0 .0 1 ) ,(75± 36) ms(P<0 .0 5)明显缩小 .且最长的 QT间期 92 %见于缺血区或梗死区导联 ,而最短的 QT间期 95%见于非缺血区或非梗死区导联 .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 QTd及 QTcd测量来判断 AMI患者近期临床预后 .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6~2010年63例AMI患者的心电图QTd等指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AMI急性期QTd显著增高;前壁与下壁AMI两组间QTd无显著差异;QTd值越大,则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结论 QTd的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的发生与转归上有其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对67例急性心肌梗死早期QT离散度测定结果分析表明:(1)AMI组与对照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1)。(2)心律失常组与无心律失常组比较QTd,QTcd明显延长,有显性差异(P<0.05)。(3)QTd异常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QTd正常组,说明QTd大于65ms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4)不同部位梗死,多部位梗死间QTd,QTcd比较无显差异。提示QTd延长对预测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性单盲法分析11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QT离散度(QTd)、心率校正QT离散度(QTCd)和JT离散度(JTd)。结果 AMI室性心律失常组47例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69例QTd,QTcd,JTd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并且QTd,QTcd,JTd≥60ms时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55.9%,53.1%,52.3%,≥100ms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结论 在临床上QTd,QTcd或JTd≥60ms即预示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早期QT离散度 (QTd)与猝死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为进一步探索其变化的规律性 ,我们对 5 6例AMI患者QT离散度进行了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研究对象 我院 1999年 3月至 2 0 0 1年 3月住院治疗的AMI患者 ,选择发病 6h之内的 5 6例为研究对象 (研究组 )。全部患者均符合WHO关于AMI诊断标准。其中男 4 2例 ,女 14例 ,年龄 39~ 72岁 ,平均 5 2 .6岁。全部患者皆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5 6例AMI患者 2 4h之内猝死 5例。随机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冠心病患者 60…  相似文献   

12.
为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时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规律及其与临床的关系,对93例AMI病人进行了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测定,并与80例正常人对照。结果发现:(1)AMI患者入院时及第4周的QTD均大于对照组(P<0.001)。(2)单部位MI患者入院时的QTD无明显差异,但第4周时多部位MI患者的QTD明显大于单部位MI患者(P<0.005)。(3)AMI合并心衰、室速或室颤者QTD均明显大于无合并症者(P<0.05或P<0.01)。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延长,提示心肌复极存在明显不均匀性和心电不稳定性,对预测心脏病发作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J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61例AMI患者及70例正常对照组的QTd、JTd及校正后的QT与JT间期离散度(QTcd、JTcd)。结果:(1)AMI组QTd、JTd较对照组显著增大(均P<0.001)。(2)不同梗死部位的QTd、JTd无明显差异(P>0.05)。(3)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者明显大于无室性心律失常者(P<0.001),(4)心源性死亡组显著大于未死亡者。(5)EF≤45%组大于EF>45%组(P<0.01)。结论:AMI早期QTd、JTd显著增大,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心源性死亡及心功能状况密切相关,提示QTd的测定对预测心脏事件和猝死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婷婷 《大家健康》2016,(12):63-64
目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出现相应变化的研究。方法:选择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60例,对照组60例,均进行12导联常规心电图检查,分别统计QT间期离散度。结果:急性心梗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57.90±29.80);与正常人组的QT间期离散度(38.9±24.1)比较差异显著。结论: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较正常人明显增加。QTd作为一项无创性预测心肌梗死的预后指标,具有简单快捷有效的特点,对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的变化,探讨其与AMI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对比观察89例AMI患者和42例正常对照者的QTd以及校正QTd(QTcd)变化,并对AMI组有室性心律失常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的患者QTd及QTcd进行比较。结果 AMI组QTd及QTcd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AMI患者有室性心律失常组QTd及QTcd显著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结论 AMI患者QTd及QTcd显著延长。AMI患者QTd及QTcd增大时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性增大,QT间期离散度可作为AMI患者病情预测的一项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18.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前后QT离散度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QT离散度 (QTd)增大可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1~ 3 ] ,后者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本研究对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前后QTd变化进行分析 ,探讨成功的早期溶栓治疗对其影响。1 资料与方法1 1 对象 :AMI患者 15 2例  相似文献   

19.
近年宋国内外一些资料提示QT离散度(QTD)与急性心肌梗死(AMI)后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本分析了46例AMI后QTcd与心律失常和心功能印关系.揭示Lown分级≥Ⅲ级,室颤、室扑,猝死QTcd显长于Lown分组≤Ⅱ级(P<0.01),其中猝死QTcd>100ms,AMI后Killip≥Ⅲ级的QTcd与Killip≤Ⅱ级比较。P值为P<0.02.分析表明:QTcd是AMI后患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的识别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