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减重训练对肌张力的影响情况.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30例,行常规康复训练;减重组30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再进行减重训练.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两组患者肌张力较治疗前有所降低,且减重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常规康复治疗配合减重训练对偏瘫患者肌张力具有明显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悬吊带康复训练法对痉挛脑瘫患儿运动功能与下肢肌张力的影响,为该病的治疗及研究提供更多依据。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湖北省十堰市人民医院接诊收治的144例痉挛脑瘫患儿为观察对象,基于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7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康复方法干预,康复组在常规基础上采用悬吊带康复训练法对患儿进行干预,2组均干预2个月。应用Fugl-Meyer评分(FMA)评估2组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选用改良Ashworth评估表(MAS)测评患儿下肢张力,应用Berg平衡表(BBS)测评患儿平衡能力,比较2组患儿干预前后运动功能、下肢肌张力、平衡能力以及康复疗效。结果 2组患儿康复干预后的MAS评分均明显下降,且康复组患儿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儿康复干预后BBS评分、FMA评分均明显升高,且康复组患儿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康复组患儿的康复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悬吊带康复训练法用于痉挛脑瘫患儿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高患儿的下肢肌张力,明显改善患儿的平衡能力与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结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的功能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功能训练的基础上配合针刺治疗及减重支持系统训练。治疗前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Berg平衡量表评定、Fugl—Meyer运动评分评定患者下肢运动功能、采用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呈高度正相关(r=0.867~0.910,P〈0.001)。结论:针刺配合减重支持系统训练和单纯的功能训练均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前者优于后者;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三者之间密切相关,说明平衡能力的改善有助于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肌张力低下脑瘫患儿约占脑瘫患儿总数的6%,表现为体软、不能保持一定的姿势,严重影响患儿的运动发育.常规疗法疗效不佳,2000年初我科采用体针、经气导平仪并功能训练治疗该类患儿26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廖小艳 《河南中医》2016,(3):531-533
目的:探讨针灸治疗能否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方法:查阅中国知网2009年—2014年有关文献并进行分析总结,综述应用不同针灸方法治疗痉挛型脑瘫中降低肌张力的疗效。结果:针灸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者的肌张力。结论:针灸做为传统治疗方法中的一种,其治疗痉挛型脑瘫临床疗效确切,但应加强其实验及机制的研究。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针灸降低痉挛型脑瘫肌张力的实验研究很少;针灸降低肌张力的现代机制还没有被涉及,这是值得我们努力研究的一个方向,以便我们能用更生活的语言来向有所迷惑的患者或医生解释。肌张力评定指标的量化比较困难,目前评定多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静止性肌张力评定,姿势性肌张力评定,运动性肌张力评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脑瘫患儿七氟醚全麻下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82例择期行肌力肌张力调整术脑瘫患儿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后给予右美托咪定静脉输注,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静脉输注。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以及七氟醚用量,并记录右美托咪定给药前(t1)、切皮时(t2)、术毕时(t3)呼气末七氟醚浓度;记录2组患儿苏醒期躁动发生情况,采用小儿苏醒期烦躁量表(PAED)对躁动程度进行评价;分别于t1、t2、t3和拔管时(t4)采集外周静脉血,检测血糖水平和皮质醇血清浓度。结果右美托咪定组患儿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1);右美托咪定组患儿七氟醚总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t2和t3时呼气末七氟醚浓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t4时,右美托咪定组患儿血糖浓度和皮质醇浓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右美托咪定组患儿躁动发生率(12%)远低于对照组(46%)(P0.01),PAED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定用于小儿脑瘫患儿七氟醚全麻下肌力肌张力调整术中可以有效缓解苏醒期应激反应的发生,从而减少肌紧张和躁动的发生,有助于患儿平稳度过苏醒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风池穴注射神经生长因子(NGF)对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痉挛型脑瘫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用风池穴注射和功能训练,对照组单用功能训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为76.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肌张力方面,治疗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风池穴注射能够明显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与单用功能训练治疗比较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壮医挑治疗法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的疗效。方法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75例,采用数字表随机法分为2组,对照组38例给予包括肌注营养神经药物,体针、头针、穴位注药、运动功能训练等综合治疗;治疗组37例在综合治疗的同时加用壮医挑治疗法,比较2组治疗前后肌张力、关节活动度和痉挛程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儿患侧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均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内收肌、腘绳肌、腓肠肌M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内收肌角、腘窝角及足背屈角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2组痉挛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2组痉挛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医挑治疗法在阳性反应点和特定穴位挑刺,刺激量大于普通针刺,拮抗亢进肌群,且作用持久,从而化瘀解痉,对迟缓肌群运动,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肌张力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拮抗肌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疗效,探索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的有效治疗途径。方法:随机将7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针刺拮抗肌治疗,分别治疗3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Ashoworth分级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治疗后Ashoworth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85%,对照组总有效率58.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拮抗肌配合康复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增高优于传统针刺配合康复训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头部针刺配合MOTOmed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济南市儿童医院2017年7月—2019年7月收治的116例痉挛型脑瘫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8例。对照组采用MOTOmed训练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头部针刺辅助治疗。用改良巴氏指数评定表(PADL)和粗大运动功能(GMFM)系统评分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下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 2组治疗前GMFM、PADL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0周后试验组GMFM、PADL分值明显提高(P <0.05)。结论头部针刺配合MOTOmed训练模式对脑瘫儿下肢功能障碍有明显的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观察脑瘫康胶囊对痉挛性脑瘫大鼠模型血清一氧化氮合酶(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 α)含量及肌张力的影响,探讨脑瘫康胶囊治疗痉挛性脑瘫的作用机理。方法 痉挛性脑瘫大鼠模型随机分为脑瘫 康高剂量组、脑瘫康低剂量纽、力奥来素组、模型对照组、假手术组5组。造模成功后均评定肌张力,药物连续 灌胃5d,再评定肌张力,测定血清NOS、TNF-α含量。结果 脑瘫康高剂量组血清NOS、TNF-α含量降低,与模型 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与力奥来素组相比差异有意义(P<0.05);脑瘫康低剂量组血清NOS、TNF-α含 量的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与力奥来素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脑瘫康高、低剂量组肌张 力的降低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P<0.05),与力奥来素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脑 瘫康胶囊可以抑制脑损伤后炎性细胞的释放,减轻免疫损伤,缓解肌肉痉挛,降低肌张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5月—2015年5月在本院儿科以及针灸科就诊的脑性瘫痪患儿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给予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后自理能力、认知力、运动能力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为70%,对照组有效率为4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痉挛型脑瘫患儿72例进行分析,按照治疗方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仅采用功能训练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肌张力评分、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7.2%,对照组为75.0%,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评分均有明显下降(P〈0.05),粗大运动功能评分和功能独立性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改善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中药蒸气浴结合功能训练治疗痉挛型脑瘫,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肌张力,提高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价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作用。方法: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及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中2009年1月~2019年6月关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痉挛型脑瘫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10项随机对照试验,共613个病例;肌电生物反馈可以改善脑瘫患儿踝关节活动度(MD=5.06,95%CI=4.01~6.10,P<0.01),改善粗大运动功能(GMFM D区MD=3.75,95%CI=2.75~4.75,P<0.01;GMFM E区MD=6.04,95%CI=4.82~7.26,P<0.01),改善腓肠肌痉挛程度(MD=5.19,95%CI=-0.52^-0.39,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在改善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所纳入研究的方法有局限性,还需更严格的设计和高质量的研究方法进一步证明。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的作用。方法132例脑性瘫痪患儿按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语言训练组(训练组,44例)、小儿常规针刺联合语言训练组(电针组,44例)和行针联合语言训练组(行针组,44例)。训练组采用一对一的语言训练,包括游戏治疗,交流态度训练等;电针组及行针组选取百会、四神聪、语言一区、语言二区、语言三区等进行常规针刺后,电针组进行电针治疗,再进行语言训练;行针组进行语言训练同时行针及留针40min。3组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20次为1个疗程,共6个疗程。采用S.S检查法评定各组疗效,根据Gesell发育量表观察各组治疗前及治疗3、6个疗程后语言发育商(developmentquotient,DQ)。结果电针组(有效率:77.5%,DQ值:60.4±13.5)和行针组(有效率:81.0%,DQ值:64.0±11.6)疗效及治疗后DQ值均优于训练组(有效率:51.3%,DQ值:58.1±13.3,P〈0.05),电针组和行针组疗效及治疗后DQ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语言训练对脑性瘫痪患儿语言发育迟缓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是儿科难治之症。我们采用经络综合疗法(包括头针、体针、穴位注射、耳穴贴压、点穴、按摩等)配合功能锻炼对75例患儿进行了治疗观察。疗程最短10次(20天),最长120次(1年)。按运动功能和社会适应性行为两大方面进行疗效评判,并对治疗60次(6个疗程)以上的30例患儿进行治疗前后智商对照。结果表明经络综合疗法不仅改善了患儿的运动功能,而且还提高了患儿的智力。  相似文献   

18.
针刺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生存质量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在脑瘫康复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100例2~7岁的痉挛型脑瘫患儿分别用针刺加康复训练(治疗组50例)和单纯康复训练(对照组50例),物理治疗选用Bobath与Vojta方法,根据病情程度,治疗3个月~1年。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管搏动指数低于对照组,发育商值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头颅CT脑发育不良、脑萎缩的好转率和脑灌流断层显影(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ECT)恢复正常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脑功能的代偿作用,对提高脑瘫患儿生存质量有良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综合治疗偏瘫型脑瘫患儿的疗效。方法:选取3~6岁偏瘫型脑瘫患儿82例,分为治疗组(综合治疗和家庭康复训练)42例,对照组(家庭康复训练)40例。治疗组予PT、OT、按摩、针灸及家长参与康复训练,对照组予指导家长自行康复训练。治疗时间均为4个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儿的患侧上肢功能评分分别为(69.33±18.92),(58.45±16.61),二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患侧上肢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患侧下肢两组的疗效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偏瘫型脑瘫患儿在医院接受系统的中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再配合家长的康复训练,将会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