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目的总结分析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213例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213例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术前、术后护理。结果术后症状即刻消失者185例,术后1个月内症状消失者14例,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者23例,优秀率97%。术后低颅压85例,脑脊液鼻漏3例,周围性面瘫3例,术侧听力障碍5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疗效确切,重点是术后及时发现并发症并给予对症治疗及护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及面肌痉挛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面肌痉挛186例,根据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126例)和对照组(60例)两组,观察组于神经内镜下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术后2周和随访1年时临床治疗效果、随访1年时复发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对导致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2周和随访1年时,观察组治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时,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 38%显著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0. 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非条件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责任血管情况、骨窗前缘距颞骨岩部内侧面距离、硬膜下操作时间及手术方式为影响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责任血管发出穿支血管包绕神经出髓区、骨窗前缘距颞骨岩部内侧面距离≥2. 0 cm、硬膜下操作时间≥30 min以及采用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为导致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神经内镜下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效果显著、复发率低。责任血管发出穿支血管包绕神经出髓区、骨窗前缘距颞骨岩部内侧面距离≥2. 0 cm、硬膜下操作时间≥30 min以及采用常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为导致面肌痉挛患者微血管减压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神经内镜下经单鼻蝶入路切除垂体腺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明琪  张志刚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11):2010-2012
[目的]总结经单鼻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法、疗效及体会.[方法]对22 例垂体腺瘤患者采用经单鼻孔入路神经内镜辅助下切除手术方法予切除,观察其疗效.[结果]内镜下肿瘤全切18 例,近全切除4例,无严重并发症及死亡.术后随访6~24个月,症状和内分泌学指标均有所改善,肿瘤无复发.[结论]神经内镜下经鼻蝶手术是治疗垂体腺瘤微创、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孙英  吴洁  王中亮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8):1683-1684
目的探讨面肌痉挛患者经耳内镜下行面神经血管减压术的术前、术后护理。方法对13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经耳内镜下面神经血管减压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解除患者的思想顾虑,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注意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13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12例(92.3%)面肌痉挛完全缓解,其中,10例术后即缓解,2例随访6个月后完全缓解,随访6~24个月无复发,1例(7.7%)明显缓解。术后出现低颅压反应3例,并发听力下降1例,经对症处理后逐渐恢复,康复出院。结论内镜下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精心的围手术期护理是手术成功、患者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与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选取面肌痉挛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内镜辅助下微血管减压术,对照组采用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结果术中观察组明确责任血管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观察组显效率与总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及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内镜下行微血管减压术与常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相比,前者对术者的操作技巧要求更高,更具安全性和可行性,治疗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6.
张程  赵晶 《全科护理》2016,(11):1141-1142
[目的]探讨在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微血管减压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配合。[方法]对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人在全身麻醉下通过显微镜以及神经内镜辅助下进行微血管减压,在显微镜下达不到的视觉死角,利用神经内镜近距离的观察病变区域,以提高微血管减压的疗效和减少术后并发症。[结果]病人三叉神经痛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9例疼痛缓解非常明显,1例出现手术侧轻度面瘫,术后随访,逐渐恢复正常,术中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完整的影像学资料和充分的术前准备,显微镜、内镜等仪器设备的调试,对病人生命体征的严密监测,显微镜下及时准确地传递器械,是其手术配合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 对207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术前做好心理护理及充分的术前评估,术后注意生命体征及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1个月124例面肌痉挛消失,68例好转,15例无效。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减轻并发症对机体及治疗的影响,是提高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效果。方法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对21例面肌痉挛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6mo,根据临床症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21例患者术后症状即刻消失,有效率100%。1例患者术后3d有轻度抽搐,随诊3mo末症状消失;术后出现耳呜、听力障碍1例,随诊3mo末症状好转;4例轻度面瘫,随诊6mo末好转;无脑脊液漏、颅内感染发生,无死亡和致残病例发生。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创伤小,面神经功能可完好保留,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面肌痉挛初期表现为一侧上、下眼睑间断性抽动,随病情发展涉及整个面部,面肌痉挛连动嘴角,甚至连带肩部。原发性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不受控制[1-2]。临床对该病的治疗手段较多,如口服药物、中医针灸、注射神经阻滞剂、手术等,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神外科常用的根治术[3]。本研究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患者的手术效果和并发症情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6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临床资料。结果:本组中抽搐完全消失156例,减轻4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8.5%。并发听力障碍10例,暂时性面瘫9例,脑脊液漏4例,共济失调2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中严格的显微操作、避免颅神经和细小穿支血管损伤等,能有效减少等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面神经垂直段梳理加银夹绞扎术治疗半面痉挛(HFS)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HFS诊断明确患者,局麻下暴露颅外面神经垂直段,梳理3~4个层面,同时予以银夹钳夹。【结果】术后全部患者痉挛停止,近期有效率达100%,平均随访1年,复发率12.8%(5/39)。【结论】面神经垂直段梳理加银夹绞扎术治疗HFS疗效满意,是多种手术方法中值得开展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伽玛刀分次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脑转移瘤患者,应用伽玛刀(陀螺旋转式钴60放射治疗系统,陀螺刀)进行分次治疗,采用每次分次剂量50%~70%等剂量曲线2.5~5 Gy,肿瘤周边总剂量30~40 Gy,治疗结束后定期复查MR并评价疗效,记录毒副作用.[结果]32例患者,随访1~15个月 ,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采取保留喙肩韧带的肩峰下间隙减压手术方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方法以及临床结果。方法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间,临床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30例。手术过程:刨刀切除肩峰下滑囊;磨钻将肩峰的前缘磨平,术中注意保留喙肩韧带;探查肩锁关节并磨除骨赘;肩袖撕裂有手术指征者用锚钉修复。患者肩关节功能进行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评分评估。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6.8(7~25)个月,全部获得完整随访资料。术前UCLA评分平均为(16.15±2.13)分,术后平均为(31.85±2.57)分;和术前评分比较,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9,P<0.01)。结论保留喙肩韧带的关节镜下肩峰下间隙减压手术方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满意,具有手术方式简单、花费少、出血少、创伤小、肩关节稳定性好、恢复快的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镜和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对侵袭性垂体腺瘤的手术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3年1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60例侵袭性垂体腺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例患者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对照组30例患者采用显微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而组间的视力改善率和肿瘤全切率相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手术后,对照组患者的鼻中隔缺损率和鼻窦感染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合计为73.3%(22/30),明显高于观察组20%(6/30),且两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神经内镜下单鼻孔经蝶窦入路术式对侵袭性垂体腺瘤具有十分显著的治疗效果,其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且缩短了患者术后住院时间,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5.
刘璞  裴世深 《医学临床研究》2013,(11):2176-2178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截骨术(PSO )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疗效。[方法]选择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接骨术治疗的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患者19例,比较术前、术后Cobb角度变化和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结果]矫正后术后3个月胸腰椎后凸Cobb角为10.3&#176;&#177;2.6&#176;,与术前46&#176;&#177;11.3&#176;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 =3.886, P <0.01),矫正率为77.6%(36/46);术后24个月随访胸腰椎后凸Cobb角为12.6&#176;&#177;1.8&#176;,与术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t =3.742,P <0.01),与术后3个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t =0.576,P >0.05),矫正丢失率5.0%(2/36)。手术后患者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显示:3例A级2例改善到C级,5例B级中1例改善到C级,1例改善到D级,4例C级中1例改善E级,5例D级中1例改善到E级。[结论]经椎弓根行椎体楔形截骨术治疗陈旧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伴后凸畸形,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VCF)不愈合诊治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2009年5月至2013年5月,采用PVP治疗 OVCF不愈合患者7例,手术前后患者均行X线片、CT和MRI检查。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体前缘高度变化(AH)和楔形成角(WA)评估手术效果。【结果】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5.5(5~35)个月;术后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疼痛 VAS术前8.10±1.50分,术后 d3为1.25±1.04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 VAS为1.15±0.87分,与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 AH及 WA较术前均无明显改善(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PVP能明显改善 OVCF不愈合引起的腰背部疼痛,对伤椎高度恢复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基于随访的自我管理指导对脑膜瘤术后患者自护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于本院行手术治疗的102例脑膜瘤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包括健康教育、心理疏导、康复锻炼、并发症预防等在内的脑膜瘤术后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基于随访的自我管理指导模式干预.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患者自护能力、并发症、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主动肢体功能锻炼、被动肢体功能锻炼、日常活动自理、完全自理均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躯体功能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个月,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评分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84%(4/51),低于对照组的19.61%(10/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结论]基于随访的自我管理指导模式有助于促进脑膜瘤术后患者自护能力的养成,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不稳定上胸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3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21例不稳定上胸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骨折节段为T3~T8,均为高能量损伤。所有患者实施经后路切开复位、脊髓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后外侧植骨融合术。术后常规处理,并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对手术前后患者的①基本情况;②影像学评价(包括椎弓根螺钉位置、椎体压缩率、椎体后凸角度);③脊髓神经功能分级(ASIA );④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进行评价。结果 21例患者全部顺利完成手术,无术后出现并发症。20例患者获得有效随访,随访时间为12~49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8.78±6.25)个月。术后48 h及随访时的椎体压缩率、椎体后凸角均较术前降低( P <0.01),但随访时的椎体压缩率、椎体后凸角则均较术后48 h有所增加( P <0.05)。术后48 h脊髓损伤ASIA分级均无明显变化。随访时,50.0%病例的脊髓损伤ASIA分级得到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 )评分在随访时得到显著提高( P <0.05) ,平均提高(22.11±9.64)分。结论 经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不稳定上胸椎骨折的有效方法,配合术后早期康复治疗是患者脊髓功能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椎板切开成形术切除椎管内肿瘤的临床经验。【方法】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后路椎板切开椎管内肿瘤切除后椎板复位成形术治疗16例椎管内肿瘤患者,16例均平均随访12个月,回顾性对比研究手术前后患者神经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16例患者13例肿瘤全切,3例次全切除,术后神经根性疼痛均在1周内好转,肢体、躯干运动感觉障碍在3个月内逐渐改善。3例括约肌功能障碍患者中2例在半年内明显改善,1例改善不明显。所有患者均获得门诊随访,随访时间平均12个月。经M RI检查均未见肿瘤复发。2例患者因术中脊髓神经根牵拉术后出现单侧下肢无力,随访半年后1例恢复良好,1例无明显改善,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后路椎板成形治疗椎管内肿瘤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 S )合并脊柱骨折的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治疗的12例AS合并脊柱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下颈椎骨折3例全麻下行颈椎前后路联合手术;胸腰段骨折9例行后路切开长节段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结果 入院的12例患者,经手术抢救治疗以后,成功救治11例,1例因抢救无效死亡,死亡率为8.33%。以上11例患者均随访了1.5年,其中1例患者因呼吸衰竭而死亡,1.5年存活率为90.91%。10例患者术后1年X线检查,依据Frankel分级,2例D级患者手术后神经功能基本恢复正常,3例C级患者其中1例基本恢复正常、1例进步到D级,1例B级患者术后进步到C级。患者术前VAS评分为7~9分,平均8.1分,术后VAS评分为0~4分,平均为2.3分。X线片检查显示,所有存活的骨折患者的植骨部位已经融合,未见明显不稳定,未见内固定物松动以及断裂。结论 手术治疗AS合并脊柱骨折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