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观察艾灸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2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6例,对照组进行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秩边、气海、关元、肾俞、脾俞、三焦俞等穴位艾灸治疗,疗程2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和检测膀胱残余尿量。结果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和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但观察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和残余尿量降低值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 艾灸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近期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针灸联合康复护理对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6例,随机分为2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康复护理,治疗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针灸治疗,30 d 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对比2组临床总有效率,证候积分、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1.40%,对照组65.12%(P <0.05);2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2组膀胱残余尿量及膀胱容量比较均有所好转,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针灸联合康复护理能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恢复,减少膀胱残余尿量,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方法:将39例DNB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9例,2组均给予糖尿病基础治疗,其中治疗组还给予α-硫辛酸治疗2周,对比治疗前后2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差异。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均减少(P〈0.01和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结论:α-硫辛酸治疗DNB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电针次穴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电针次髎穴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均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口服吡斯的明片和甲钴胺片治疗,治疗组加电针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50.5%,两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B超观察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减少,较对照组治疗后也有所减少,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0.05).结论 电针次穴为主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膀胱治疗仪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惠蓉  畅雅学  张艳 《海南医学》2009,20(9):95-96,112
目的观察膀胱治疗仪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7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应用膀胱治疗仪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患者的排尿症状和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7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膀胱治疗仪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有一定疗效,可为临床提供一个新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2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给予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2周,比较治疗前后B超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超测定的膀胱残余尿量(40±8)ml较治疗前(205±11)ml有明显减少(t=6.677,P〈0.001);停药4周后B超测定的膀胱残余尿量(20±5)ml,较治疗前(205±11)ml有明显减少(t=7.033,P〈0.001)。结论:α-硫辛酸、溴吡斯的明联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可以明显改善尿潴留,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王桂荣   《中国医学工程》2012,(9):111-111
目的观察弥可保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用弥可保治疗,治疗组采用弥可保加前列地尔,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及超声检测残余尿量。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残余尿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其差异有显著性;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明显,其差异亦有显著性。结论弥可保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效果优于单纯弥可保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方法与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8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肌肉注射500μg甲钴胺,1次/d ,4周后改为口服,3次/d ,500μg/次,观察组38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味,给予两组患者常规护理措施,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经过治疗,对照组患者排尿困难、尿失禁、小便淋漓不尽、尿频、尿急等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落后于观察组,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0%,远小于观察组(94.7%),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减少幅度大,差异显著,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口服中药五苓散加味+肌肉注射甲钴胺的中西医结合方式对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进行治疗,效果十分理想,可有效减少患者膀胱残余尿量,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抗氧化剂a-硫辛酸与醛糖还原酶抑制剂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将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5例随机分为3组,A组(35例)给予a-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B组(32例)给予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C组(18例)仅给予甲钴胺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3周。治疗前后B超测定膀胱残余尿量及行尿动力学检查。结果3组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2组膀胱初尿意容量均较治疗前减少,最大尿流率、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尿流动力学各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初尿意容量及最大尿流率改善程度较B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总有效率85.7%,明显高于B、C组的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硫辛酸及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均有效,其中硫辛酸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吕业 《中外医疗》2013,32(21):86-87
目的探讨使用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DNB)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在该院治疗的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50例运用常规基础治疗的方法治疗,设为对照组。另外50例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的药物治疗,设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血糖含量、胆固醇含量及总体有效率。结果两种治疗方法均能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血脂、和胆固醇含量。两组治疗后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观察组的血糖、胆固醇含量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膀胱残余尿量和总体有效率和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莫沙必利联合胰激肽原酶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能够有效降低患者血糖、血脂、胆固醇及膀胱残余尿量含量,不良反应少,有效率高,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7年5月在笔者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患者12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各40例。其中A组接受降血糖、导尿、排尿训练等常规治疗,B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C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治疗4周后,比较各组症状、膀胱残余尿及腓神经感觉转导速度变化情况。结果 3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B组和C组的总有效率高于A组(72.5%,85.0% vs 35.0%),膀胱残余尿量少于A组(98.4±21.3ml, 87.2±17.6ml vs 137.1±19.6ml),腓神经感觉转导速度高于A组(47.83±6.37m/s, 51.36±4.28m/s vs 44.36±5.24m/s,P均<0.05)。治疗后,C组膀胱残余尿少于B组(87.2±17.6ml vs 98.4±21.3ml),腓神经转导速度高于B组(51.36±4.28m/s vs 47.83±6.37m/s,P均<0.05)。结论 艾灸联合鼠神经生长因子能有效改善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情,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采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临床疗效,为该方案的临床推广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中央区组随机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84例患者分为试验组(89例)和对照组(95例)。2组患者均予以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试验组患者同时予以电针(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和推拿(20 min/次,每天1次,每周6 d)治疗,2周1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膀胱安全容量明显升高(P<0.01),膀胱内压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明显降低(P<0.01),但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膀胱安全容量和膀胱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综合康复治疗可有效减少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的膀胱残余尿量,且疗效明显优于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现代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胥艳 《四川医学》2017,38(12):1400-1402
目的探讨分析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时应用坦索罗辛加依帕司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来我院就诊并确诊为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患者96例,选取其中48例设为试验组,剩余48例为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坦索罗辛结合依帕司他进行治疗,对照组则采用单纯膀胱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临床症状均有改善,试验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残尿量均下降,试验组患者下降幅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最大尿流率、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力指标均有改善,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尿白细胞阳性患者占比均下降,试验组患者降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时应用坦索罗辛加依帕司他可取得良好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在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选择在温州市中两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或门诊治疗的脑卒中后合并排尿障碍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留置导尿法,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采用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治疗。针刺治疗:刺入神阙、关元、气海、中极、三阴交、曲泉、肾腧、膀胱腧、八髂(上髂、次髂、中髎、下髂穴),行捻转提插手法,每次治疗30min.每周治疗5次,疗稗4周。疗程结束时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出现尿路感染和达到平衡膀胱的例数。结果疗程结束时,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残余尿量减少(96.3±45.5)mL,尿路感染人数较少(10例),达到平衡膀胱的人数较多(31例),两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比留置导尿法,间歇导尿联合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神经源性膀胱具有明确疗效。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7):19-23
目的探讨间歇清洁导尿联合神经肌肉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15年3月~2018年9月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脊髓损伤伴有神经源性膀胱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4例),其中对照组34例患者在间歇开放导尿(保留导尿管)的基础上进行神经肌肉电刺激、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观察组改用间歇清洁导尿,余同对照组。1个月后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及并发尿路感染情况,并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均优于治疗前;其中对照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残余尿量有所减少,自主排尿量、膀胱容量较前增加(P0.05),而膀胱顺应性较前稍有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与治疗前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经治疗后根据排尿功能评定疗效,对照组显效5例,有效7例,无效22例;观察组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观察组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间歇清洁导尿、神经肌肉电刺激,辅以盆底肌训练及行为疗法等综合疗法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球海绵体肌反射(BCR)技术对糖尿病性神经源性膀胱(DNB)的诊断价值,以及对甲钴胺片剂治疗DNB的疗效评估价值。方法:对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9年6月-2012年12月门诊及住院的糖尿病伴有括约肌功能障碍(包括尿潴留或尿失禁)的95例患者(病例组)行BCR检测,并与80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进行比较。病例组给予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后进行临床症状、膀胱残余尿量、血糖检查及BCR再评估。结果:病例组BCR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口服甲钴胺片剂治疗3个月的患者进行BCR再评估,结果显示治疗前后BCR潜伏期、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NB患者存在阴部周围神经损害,BCR检测技术可对其进行定位、定性诊断;DNB病理改变以轴索病变为主,其恢复缓慢或具不可逆性。  相似文献   

17.
安晓蕾  王淑秀 《现代医学》2014,(9):1047-1050
目的:探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患者126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留置导尿法或间歇导尿法,治疗期间进行膀胱训练;电刺激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法。观察两组治疗前、治疗后随访1个月时单次尿量、72 h尿次、72 h总尿量、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BS、LUTS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电刺激组单次尿量、72 h尿次、72 h总尿量、膀胱最大容量、残余尿量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电刺激组BS、LUT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电刺激组尿潴留总有效率、尿失禁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膀胱神经肌肉电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安全性高、操作简单、不良反应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