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一种刺激物不断或依一定强度作用于机体感受器时,感受器对这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就逐渐降低,这种变化叫作适应。在针刺治疗时如果长时间、不适当地刺激,也会相应产生适应而对抗针刺作用使针效降低。笔者称此为针刺耐受。电针治疗时也会产生这种现象,1979年北京医学院生理针麻组首次提出了电针耐受性。在实验中,他们给大鼠反复多次电针,针刺镇痛的效果便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即产生针刺耐受。以后他们及其他学者又从不同角度论述证明了电针的耐受性。发现这点对临床应用电针很有指导意义。  笔者就电针治疗面瘫时为了避免耐受性对疗效的…  相似文献   

2.
电针的耐受性及治疗面瘫时刺激波型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一种刺激物不断或依一定强度作用于机体感受器时,感受器对这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就逐渐降低,这种变化叫作适应。在针刺治疗时如果长时间、不适当地刺激,也会相应产生适应而对抗针刺作用使针效降低。笔称此为针刺耐受。电针治疗时也会产生这种现象,1979年北京医学院生理针麻组首次提出了电针耐受性。在实验中,他们给大鼠反复多次电针,针刺镇痛的教果便会逐渐减弱,甚至完全消失,即产生针刺耐受。以后他们及其他学又从不同角度论述证明了电针的耐受性。发现这点对临床应用电针很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针刺镇痛研究的结果已表明:低频(2 Hz)电针镇痛主要由甲啡肽介导,而高频(100 Hz)电针镇痛主要由强啡肽介导;测定经过长时间(6小时)电针引起镇痛效果逐渐减弱而趋于消退(即形成电针耐受)的动物中枢阿片肽的含量,发现其含量增多而并非减少,提示形成电针耐受的原因之一可能是连续电针使机体生成过多的阿片肽反复作用于脊髓背角细胞使受体的  相似文献   

4.
我们以往工作表明,下丘脑弓状核(ARH)可能是低频电针的重要整合区域,本工作观察了反复电刺激大鼠ARH引起镇痛耐受后低(2 Hz)、高(100 Hz)频电针镇痛效应的变化。 9只大鼠连续11次ARH电刺激(0.3ms,32H_2,<150μA,每次5分钟)导致了镇痛作用的耐受,此种耐受对高频电针刺激足三里及三阴交穴产生的镇痛  相似文献   

5.
为了阐明针刺抑制内脏(牵拉)反应的原理并寻找克服针麻时内脏反应的有效途径,我们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本项研究工作。业已证实,在麻痹的清醒猫上,以电刺激内脏大神经引起的肋间神经放电作为内脏反应的一种指标,电针肢体的某些穴位可以引起明显的抑制效应(简称“针刺效应”),当电针停止后这种抑制效应还会维持一段时间(称为“后效应”)。这种针刺效应主要是通过脑的高级部位,即通过下行抑制的途径来实现的,其下行通路主要位于脊髓的背侧索内。  相似文献   

6.
侧脑室注射生长抑素对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脑内生长抑素对痛阈和针刺镇痛的影响。以钾离子透入引起大鼠甩尾为测痛方法,侧脑室注射生长抑素,生长抑素的耗竭剂半胱胺和抗生长抑素血清,电针刺激大鼠足三里。侧脑室注射SS使大鼠痛阈升高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增强,侧脑室分别注射CSH和ASSS使大鼠前阈降低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7.
中缝大核内神经降压素对大鼠痛和电针镇痛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大鼠中缝大核(NRM)内神经降压素(NT)在电针镇痛中的作用,分析内源性NT和5-HT在电针镇痛中作用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痛阈,观察中缝大核内神经降压素对痛和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 大鼠中缝大核内微量注射神经降压素后,大鼠电针镇痛的效应明显增加;注入抗神经降压素血清或NT拮抗剂后,大鼠电针镇痛效应则明显降低。大鼠中缝大核内注入噻庚啶后,可阻断NT电针镇痛的效应。结论 大鼠中缝大核内的神经降压素在电针镇痛复杂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至少其部分效应可能是通过内源性5-HT系统中介的。  相似文献   

8.
以辐射热引起大鼠甩尾反应为指标,测定支物的痛阈,伏核注射加压素(AVP)后,大鼠痛阈升高25.7±2.8%-47.2%±5.37%,针刺镇痛效应明显加强,痛阈提高67.0±6.1%-118.8±13.8%。伏核预先注射纳洛酮,可明显减弱AVP的镇痛和增强低频,变频电针镇痛作用,对AVP增强高频电针镇痛无明显影响。结果表明,AVP参与痛觉过程,并在电针镇痛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作用。这种作用部分是由内源性阿片肽系统中介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中缝大核(NRM)内催产素(OT)对电针镇痛的影响。方法 以钾离子透入法引起大鼠甩尾反应的电流强度(mA)为痛行为反应指标,测定动物痛阈,观察NRM内催产素对电针镇痛的影响。结果 NRM内微量注入抗催产素血清后,大鼠电针镇痛的效应明显减弱;与注射正常兔血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NRM内的催产素在电针镇痛的复杂过程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大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中D-丝氨酸(D-ser)在大鼠电针耐受形成和维持中的作用并探讨其初步的中枢神经机制。方法:SD大鼠给予多次电针刺激后建立大鼠电针耐受模型;观察电针耐受大鼠机械痛阈(MWT)变化百分数的改变;ELISA法检测大鼠在电针耐受前后PAG中D-ser水平变化;电针耐受大鼠PAG微量注射星形胶质细胞抑制剂-氟代柠檬酸(Fc)后给予电针刺激观察大鼠MWT变化百分数改变。结果:大鼠经多次电针刺激后,其MWT变化百分数逐渐降低伴PAG中D-ser水平逐渐升高;电针耐受大鼠给予Fc后再电针刺激,PAG中D-ser水平下降,大鼠MWT变化百分数升高。结论:多次外周穴位电针刺激导致大鼠电针耐受形成,其机制与PAG中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引起D-ser释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赵勇辉  孔存龙 《河南医学研究》2014,23(4):159-160,F0003
<正>在当今临床治疗中,阿片类药物(如吗啡)已是缓解由创伤、手术以及癌症引起的严重疼痛的首选药物。阿片类药物也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慢性以及非癌性病理性疼痛的治疗,随着阿片类药物的普遍推广、应用,越来越多的副作用被人所熟知,如恶心、呕吐、便秘、呼吸抑制等。更重要的是随着阿片类药物的长期应用,它的镇痛效果逐渐减弱,而且出现了生理依赖性,这些原因严重影响了阿片类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虽然其生化和分子机制非常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中以脉冲电流进行电针麻醉,其镇痛效应常随着手术的进行逐渐低落。有人采用改变脉冲波形,频率与强度的办法以延缓镇痛效应逐渐低落现象的产生。这些方法曾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受到病人对脉冲电流的耐受力的限制,其效果尚不能满足要求。我们考虑到镇痛效应的逐渐低落可能是机体对恒定脉冲电流的适应过程,因此,我们设想有步骤地更换穴位,可利用穴位效应的综合作用以提高针麻的镇痛效应,延长针麻的镇痛有效时程。  相似文献   

13.
本文观察了成年大鼠硬脊膜外腔注射辣椒素后第7天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变化。辣椒素处理可显著升高大鼠的痛阈,提示硬脊膜外腔注射辣椒素能抑制成年大鼠C纤维传导痛信息的功能。在辣椒素处理大鼠“环跳”穴给予电针刺激后,镇痛效应明显降低,特别是在≥3伏的较高电针强度时更是如此。由此表明,辣椒素敏感的C纤维可能在电针镇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缝背核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区,已有不少资料证明在针刺镇痛中有重要作用。该处是5-羟色胺(5-HT)神经元及阿片受体分布密集区。是处理痛觉信息的重要“驿站”,研究其中5-HT 和内啡肽对针刺镇痛的作用当有一定的意义。应用5-HT 能神经元化学切除剂5.6-两羟色胺(5.6-DHT)及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naloxone)分别注入中缝背核及邻近灰质区,都有明显对抗或减弱电针镇痛效应,说明电针过程中受两者的双重支配,该处注射微量吗啡并可与电针镇痛有显著协同效应,更说明两者的参与。在实验中看到5.6-DHT 对抗电针镇痛的作用强于纳洛酮的作用,当应用5.6-DHT 明显减弱针效时,再注纳洛酮仍可进一步翻转剩余的部分针效。但其翻转率明显变小。似乎说明肽能神经元在针刺镇痛中有赖于5-HT 能神经元的完整。该处注射亮氨酸脑啡肽(150μg)可产生较弱的镇痛作用,也不与电针镇痛协同,因例数太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小鼠电针镇痛模型的建立与实验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小鼠电针镇痛模型,在不同品系小鼠上观察各种电针参数引起的电针镇痛效果。方法:应用不LH型HANS刺激仪,采用辐射热甩尾测痛法,比较了6种品系小鼠的电针镇痛效应。结果:(1)品系的差异:100Hz电针时DBA/2品系的镇痛效果显优于其它品系,2Hz电针时DBA/2品系和BALB/c品系显优于ICR品系;(2)性别差异:2Hz电针DBA/2、C57、TBALB/c3种品系的雌鼠优于雄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哌替啶耐受时洛非西定对小鼠的镇痛效应。方法:小鼠多次腹腔注射哌替啶建立耐受模型。然后分为哌替啶组、洛非西定组及二药合用组。用热板法观察、比较3组小鼠热板法的痛阈(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HPPT)。结果:与耐受前HPPT相比,哌替啶组HPPT减小,洛非西定组HPPT增大,二药合用组HPPT增大更明显。结论:哌替啶耐受后,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减弱,但洛非西定仍有明显镇痛作用,且洛非西定与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协同。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哌替啶耐受时洛非西定对小鼠的镇痛效应。方法:小鼠多次腹腔注射哌替啶建立耐受模型。然后分为哌替啶组、洛非西定组及二药合用组。用热板法观察、比较3组小鼠热板法的痛阈(pain threshold in hot-plate test,HPPT)。结果:与耐受前HPPT相比,哌替啶组HPPT减小,洛非西定组HPPT增大,二药合用组HPPT增大更明显。结论:哌替啶耐受后,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减弱,但洛非西定仍有明显镇痛作用,且洛非西定与哌替啶的镇痛作用协同。  相似文献   

18.
不同频率电针耐受对κ阿片受体mRNA转录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2Hz及100Hz电针耐受对κ受体mRNA转录的影响。方法:每天给大鼠2Hz及100Hz电针1次,每次30min,连续电针6d,在电针的第1、3、6天分别取各个脑区及脊髓,提取RNA,然后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κ受体mRNA水平。结果:(1)电针后的第1天,各脑区及脊髓κ受体mRNA均无明显改变;(2)每天给大鼠针刺(不给电刺激)1次,连续多次针刺可使纹状体内κ受体mRNA显著增加,在针刺的第6天杏仁核内κ受体mRNA也轻度增加;(3)每天给大鼠100Hz电针1次,每次30min,连续电针3~6次可使脊髓中κ受体mRNA水平下降,同样现象也可在纹状体及杏仁核中观察到,2Hz电针的结果很不一致,它使PAG和纹状体内κ受体mRNA水平降低,而杏仁核和脊髓中的κ受体水平增强,或呈双相反应。结论:单纯针刺3~6d本身有一定的中枢效应,但是多次电针则在大多数情况下抑制κ受体mRNA的转录,提示内源性阿片肽大量释放也可引起阿片受体下调,这可能是电针耐受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9.
电针镇痛与经皮电刺激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作为一种有效的镇痛方法在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经皮电刺激(TENS)却是70年代早期主要是在西方开始应用的一种新的外周刺激镇痛技术,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后者以皮肤表面电极代替了经典针刺时需插入穴位肌肉内的针形电极。本工作以辐射热引起的甩尾反射作为痛指标,比较了大鼠同一部位应用电针(EA)和TENS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0.
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对炎症痛大鼠痛阈和电针镇痛效应的影响。方法:将Wister大鼠造模并分组,电针大鼠腰3、腰5华佗夹脊穴,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及其拮抗剂、纳洛酮和米胺色林,分别测定大鼠的痛阈。结果:鞘内注射生长抑素可提高大鼠的痛阈,并使电针镇痛的效应加强;生长抑素拮抗剂可使大鼠的痛阈降低,并减弱电针镇痛的效应。鞘内注射生长抑素的镇痛作用可被纳洛酮和米胺色林所抑制。结论:生长抑素、电针均有较好的镇痛效果,且有协同镇痛作用;生长抑素可激活阿片肽和5-HT系统的活动而起到镇痛作用,可以增强阿片肽对痛觉信号传导的抑制,起到提高电针镇痛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