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改良式修眉刀应用于小儿输液备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式修眉刀用于小儿备皮的效果。方法 将修眉刀前端2mm刃口打磨成光滑的圆弧状,制成改良式修眉刀。将150例头皮输液患儿按单双日分组,单日为对照组(n=150),采用一次性剃毛刀在患儿头皮一侧备皮,双日为观察组(n=150),采用改良式修眉刀在患儿头皮另一侧备皮。结果 两组皮肤均无损伤;两组备皮速度与备皮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使用改良式修眉刀时护士心理压力减轻,工作效率提高(均P〈0.01)。结论 改良式修眉刀备皮速度和安全系数均优于一次性备皮刀,不失为一种安全、高效、适用的备皮工具。  相似文献   

2.
改良式修眉刀应用于小儿输液备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改良式修眉刀用于小儿备皮的效果.方法 将修眉刀前端2 mm刃口打磨成光滑的圆弧状,制成改良式修眉刀.将150例头皮输液患儿按单双日分组,单日为对照组(n=150),采用一次性剃毛刀在患儿头皮一侧备皮;双日为观察组(n=150),采用改良式修眉刀在患儿头皮另一侧备皮.结果 两组皮肤均无损伤;两组备皮速度与备皮范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组使用改良式修眉刀时护士心理压力减轻,工作效率提高(均P<0.01).结论 改良式修眉刀备皮速度和安全系数均优于一次性备皮刀,不失为一种安全、高效、适用的备皮工具.  相似文献   

3.
不同方法静脉给药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不同方法静脉给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溶栓效果.方法 将9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1组、观察2组,每组各30例.三组患者于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1组采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观察2组采用弹力绷带压迫浅静脉.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63.3%,观察1组96.7%,观察2组93.3%,观察1、2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效果显著.而用止血带压迫浅静脉行患肢末梢静脉给药溶栓治疗,因其护理观察直接,操作方法简单、取材经济方便,且可根据需要随时调节,是一种理想的静脉给药的辅助溶栓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们自2003年7月至2003年12月应用导管振动溶栓技术(Trellis)治疗了1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取得了良好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及其思考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张柏根 《中华外科杂志》2001,39(11):823-824
20世纪 6 0年代前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被视为少见病 ;自 80年代以来 ,随着国内血管外科专业的迅速发展 ,多种诊疗技术的推广应用 ,DVT的检出率逐趋增多 ,并成为周围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病、多发病。无论在诊断、治疗及基础研究方面 ,虽然已有许多公认的进展 ,但仍然有不少问题未被克服或揭示 ,值得思考与探索。一、有创与无创检查现代超声技术可以测定下肢静脉的最大回流量(超声多普勒血流仪 ) ,也可观察静脉通畅性及有无血栓存在 (超声多普勒实象显示仪Doppler) ,超声多普勒的无创性及可重复检查的优点毋庸置疑。但是 ,…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导管接触溶栓(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sis,CDT)和外周静脉系统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1月我科85例DVT的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7例(动脉CDT组25例,静脉CDT组22例),静脉系统溶栓组38例,3组均在抗凝基础上给予尿激酶100万U/d持续泵入,CDT组同期行下腔静脉临时滤器植入术,比较3组患肢深静脉溶栓率、消肿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中央型DVT血栓溶栓率静脉CDT组最高(81.3±18.4)%,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5.1±17.6)%(q=6.648,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2.1±10.1)%(q=9.524,P〈0.05)。周围型DVT血栓溶栓率动脉CDT组最高(66.7±22.3)%,与静脉CDT组(45.8±21.7)%无统计学差异(q=2.807,P〉0.05),但显著高于静脉系统溶栓组(43.7±15.2)%(q=3.614,P〈0.05)。混合型DVT血栓溶栓率3组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中静脉CDT组最高(71.7±18.2)%,显著高于动脉CDT组(55.1±9.3)%(q=3.714,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8.6±12.5)%(q=7.817,P〈0.05))。静脉CDT组消肿率(61.7±19.1)%,显著高于动脉CDT组(41.2±10.1)%(q=7.157,P〈0.05)和静脉系统溶栓组(33.6±12.2)%(q=10.540,P〈0.05)。3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0%(3/25)、9.1%(2/22)、22.6%(8/35),无统计学差异(χ2=2.319,P=0.314)。结论 CDT治疗下肢DVT疗效好于外周静脉系统溶栓。中央型和混合型DVT,静脉CDT为首选方案;周围型DVT,动脉CDT疗效优于静脉途径。  相似文献   

7.
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分析(附126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12月至2004年2月收治的126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非手术治疗的资料。结果临床治愈85例(67.5%),良好34例(27.0%),进步5例(4.0%),无效2例(1.6%),总有效率为98.4%(124/126)。结论绝大多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可以经溶栓和抗凝为主的非手术治疗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关键是早诊断及早期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溶栓治疗过程中血浆D-二聚体的变化在疗效评价及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胶体金免疫渗透试验(GIA)法测定18例DVT患者在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不同时间(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3天、1周、2周、治疗结束后)的D-二聚体含量,同步测量双下肢膝上15cm和膝下10cm处周径,计算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结果溶栓治疗后D-二聚体水平显著性升高,峰值出现时间平均为2天。治疗后1周D-二聚体下降至溶栓前水平,治疗后2周D-二聚体与溶栓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结束后D-二聚体降至正常范围。D-二聚体的变化情况和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差的下降相符。结论动态监测D-二聚体的水平变化,可以作为DVT溶栓治疗时评价疗效及判断预后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指下肢筋膜内静脉血栓形成.因血栓远端静脉压升高,从而引起肢体肿胀、疼痛及浅静脉扩张或曲张等临床表现,若得不到及时、准确、有效的治疗,常会影响患者下肢的活动,造成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等后遗症.而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所引发的肺栓塞是临床猝死的常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   总被引:38,自引:0,他引:38  
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6例分析海军总医院普外科(北京,100037)秦建辉张航法山东省昌乐县人民医院(262400)李宪笃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并不少见,尤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在逐年增多。1991年12月至1997年2月收治47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效果. 方法 38例DVT均行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12例联合血管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按我院疗效观察标准:治愈,造影检查示血栓完全溶解,静脉壁光滑;显效,静脉回流通畅,静脉内有附壁血栓,管腔内径≥2/3;有效,静脉内仍有血栓残留,管腔内径<2/3;无效,造影检查示静脉回流不通畅. 结果 治愈22例,显效14例,有效2例.治疗中无严重并发症发生.34例随访3~24个月,其中3~6个月7例,7~12个月12例,13~24个月15例,血栓复发2例,经再次深静脉置管接触性溶栓治疗后部分再通. 结论 介入治疗DVT操作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选择素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32例,健康对照组20例,比较两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ELISA方法)、血小板计数。结果:深静脉血栓形成组血浆P-选择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小板计数略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选择素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其早期诊断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总攻溶栓疗法对18例、198条肢体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其中用溶栓药配合扩张血管药局部患肢股动脉注射,应用抗主活血药物超声雾化吸入肺系给药,加上应用抗聚、去纤、扩管、抗炎及中医药治疗,使下肢静脉血栓加速溶解。并配合保健措施如做屈踝体操、穿弹力袜。结果:总有效率为82.83%,总治愈率为55.05%。结论:该方法见产快、疗程短,能降低该类病后遗症的发生率,该项综合技术安全、  相似文献   

14.
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护理要点.方法 将100例SAP患者(APACHEⅡ评分≥8分)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措施预防DVT.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对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危险因素评分,根据评分采用相应预防措施.结果 观察组出现DVT阳性体征2例,对照组9例,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SAP患者早期进行DVT风险因素评估,并针对风险因素分级采用预防护理措施,是降低DVT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DVTS)继发静脉性皮肤溃疡的价值。方法选择下肢DVTS中继发静脉性皮肤溃疡患者166例,其中采用Trivex静脉旋切系统治疗(手术组)94例患者94条下肢,采用非手术治疗(非手术组)72例患者72条下肢,分别于术后或治疗后5、20、120和360 d观察2组患者皮肤感染率和坏死率、色素减退率和创面收缩率、溃疡愈合率及溃疡复发率6项临床指标。结果术后或治疗后5 d,2组患者均未出现皮肤感染和皮肤坏死;术后或治疗后20 d,手术组患者创面收缩率与色素减退率均显著高于非手术组〔(95.8±2.138)%比(68.7±3.125)%,P=0.048;(87.6±1.263)%比(12.3±1.324)%,P=0.018〕;术后或治疗后120 d,手术组患者溃疡愈合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组(97.9%比8.3%,P=0.014);术后或治疗后360 d手术组患者溃疡复发率显著低于非手术组(5.3%比97.2%,P=0.015)。结论 Trivex静脉旋切系统可作为下肢DVTS继发静脉性皮肤溃疡的外科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lower limbs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形成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LDVT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10~2013年期间住院治疗的187例LDVT患者的发病因素。结果本组187例LDVT患者的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56.6岁,发病年龄多在4l~60岁,占本组病例的65.2%(122/187);男102例,女85例;左下肢112例,右下肢65例,双下肢10例。LDVT发病的主要诱因依次为下肢骨折、手术、肿瘤、卧床、既往血栓病史及内科疾病。结论LDVT好发于41~60岁,手术、肿瘤和既往血栓史是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扩管消栓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作用。方法:采用综合疗法.并利用多功能血管病诊断仪对10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治疗与检测分析。同期随机选择30例本病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该疗法能显著改善静脉血流指标,对本病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本病以综合治疗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9年2月至2002年8月收治的20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采用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及区域性溶栓的综合治疗方法。20例中1例死亡,1例股浅静脉小段狭窄,1例遗留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其余均获满意疗效。术后症状消失,肢体肿胀明显改善。结论手术取栓配合超声消融等微创技术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19.
功能锻炼对髋部骨折术后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单独采用功能锻炼预防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将98例髋部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观察组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术后DVT发生率观察组为8.2%,对照组为24.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患肢肿胀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功能锻炼能明显减少髋部骨折术后患者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