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手术室常用皮肤、黏膜消毒剂的消毒、灭菌效果,寻找高效、安全的消毒剂.方法 将160例择期手术患者分为8组各20例,分别采用3%碘酊75%乙醇、1.5%碘酊75%乙醇、1%活力碘、0.5%活力碘、0.1%活力碘、75%乙醇、0.5%氯己定和0.1%氯己定消毒手术部位,观察消毒效果.结果 8种(组)消毒剂的杀菌率分别为100.0%、100.0%、100.0%、89.9%、83.2%、83.9%、89.7%和82.8%;合格率分别为100.0%、100.0%、100.0%、90.0%、90.0%、80.0%、90.0%和75.0%.结论 3%碘酊75%乙醇、1.5%碘酊75%乙醇、1%活力碘消毒效果好,但前2种(组)对皮肤、黏膜刺激性较大,待干时间长,适用于无菌要求高的择期手术;1%活力碘分别对皮肤、黏膜刺激性小,安全性可靠,省时方便,为较理想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2.
赵品婷 《护理学杂志》2002,17(10):765-766
目的 探讨2%碘酊、75%乙醇棉签安全消毒瓶盖的数量及消毒后安全放置的时间。方法 将0.9%氯化钠注射液(500ml)180瓶扮为6组,每组30瓶,均用1根碘酊棉签消毒、1根乙醇棉签脱磺,连续消毒6个瓶盖,分别取样行细菌培养。另取同样液体150瓶,分为A、B、C、D、E5组,每组30瓶,1根碘酊、乙醇棉签消毒1个瓶盖,分别于消毒后放置0.5、1、2、4、6min取样行细菌培养。结果 1根碘酊、乙醇棉签连续消毒至第4个瓶盖时污染数明显增加(P<0.05)。消毒后放置4min时污染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 1根2%碘酊、75%乙醇棉签连续消毒3个瓶盖,消毒后放置2min最为安全。  相似文献   

3.
介入治疗患者术野皮肤气压喷雾式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800例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0例,观察组采用活力碘气压喷雾式消毒法消毒术野皮肤.对照组采用活力碘纱布涂搽法消毒术野皮肤。结果两组皮肤消毒区域细菌培养均为阴性,术后伤口无感染。观察组平均消毒时间为3.5s、活力碘用量约10.0ml,对照组分别为30.0s、40.0ml。提示气压喷雾式消毒法消毒手术野皮肤方法简便、快捷,消毒剂用量少。消毒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4.
郭瑞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11):13-13
临床护理中,常需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由于不慎将碘酊污染工作服、被服、治疗巾等,通常采用75%乙醇脱碘或用“84”液浸泡后再洗涤,易留下痕迹,既不美观,又费时费力。为此,我们改用维生素C注射液脱碘清洗,省时、省力,效果满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为制定消毒与灭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培养后取第三代接种及再次培养,然后制成乳状菌液,分装入41支无菌试管,其中40支均分为A、B、C、D4个实验组,分别用500mg/1含氯消毒剂、0.5%活力碘、75%乙醇、2%戊二醛与乳状菌液按1:1的比例混合进行消毒试验,分别观察每组1、2、3、4、5、10、15、20、25、30min共10个时间段的消毒效果。1支空白对照组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代替消毒荆进行试验。结果空白对照组菌落数为3.4×10^8cfu/ml,实验组4种常规浓度的消毒剂在1~30min内均能有效杀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结论临床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规浓度的常用消毒剂敏感。鉴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部分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E—sull,建议临床检出多重耐药菌株时加做消毒剂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选用消毒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0.1%新洁尔灭酊消毒剂运用于PICC维护的皮肤消毒,是否可降低皮肤过敏反应的发生率.方法:选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需PICC导管维护的患者按时间段分为两组,第一组为09年8月至10年1月于我院PICC置管者,采用安尔碘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第二组为10年1月至10年8月于我院PICC置管者,采用0.1%新洁尔灭酊消毒剂进行皮肤消毒,其余护理措施相同,比较两种消毒剂在两组患者中发生皮肤反应的概率.结果:0.1%新洁尔灭酊消毒剂对于皮肤较安尔碘消毒剂刺激性小,引起皮肤反应的比例较低(P<0.05).结论:0.1%新洁尔灭酊消毒剂在PICC导管的维护消毒中优于安尔碘消毒剂,尤其是对夏季易出汗、皮肤易过敏和对碘过敏的患者.该消毒剂可节约科室成本,缩短消毒剂待干的时间,同样能避免导管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电刀引发着火与皮肤消毒液的关系,为安全使用电刀提供依据.方法 将30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乙醇组、碘酊组、碘伏组3组,每组10只,分别接受75%乙醇、2%碘酊、0.45%~0.55%碘伏消毒,观察消毒后不同时间使用不同输出功率电刀的着火次数.结果 碘伏消毒在所有时点和各个电刀功率下着火次数均为0;乙醇组相同功率各时点着火次数相差不大;50W、60 W、70 W、80 W功率着火次数相对高于20 W、30 W、40 W;碘酊组0~20 s着火次数相对高于其他时点.乙醇组着火次数相对高于碘酊组.结论 碘伏消毒后使用电刀不着火;乙醇着火概率较碘酊高,且高功率(>50 W)较低功率(<40 W)更易着火.  相似文献   

8.
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用于PICC维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2%葡萄糖酸氯己定皮肤消毒液在PICC维护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例需要进行PICC维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采用2%葡萄糖酸氯己定局部皮肤消毒2次,对照组按照传统方法以75%乙醇消毒3次、碘伏消毒3次,两组消毒方法一致,范围一致.连续维护4周,比较两组所需消毒时间、耗材成本及导管相关感染率.结果 两组均无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观察组所需操作时间更短、消耗成本更低,敷贴粘附效果更好(P<0.05,P<0.01).结论 2%葡萄糖酸氯己定用于PICC维护,效果好,且省时方便.  相似文献   

9.
郭瑞霞 《护理学杂志》2006,21(21):13-13
临床护理中,常需用2%碘酊进行皮肤消毒,由于不慎碘酊污染工作服、被服、治疗巾等,通常采用75%乙醇或碘或用"84"液浸泡后再洗涤,易留下痕迹,既不美观,又费时费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采用复合碘取代75%乙醇消毒皮肤进行血糖监测的可行性。方法对56名健康人分别用复合碘和75%乙醇消毒后采集指尖血进行血糖监测,将血糖值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方法皮肤消毒后所测血糖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复合碘用于血糖监测的皮肤消毒可行,对血糖监测值无影响。  相似文献   

11.
微波联合氯己定用于金属器械快速灭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寻求金属器械快速灭菌的方法,满足手术过程中急需器械的灭菌需求。方法将336件金属手术器械人工染菌后放入微波炉专用塑料盒中(7件/盒),分别加入0.5%氯己定溶液、蒸馏水各300ml加盖,置入家用微波炉(2盒/次,14件),使用高火档(输出功率650W),3、5min分别消毒24次,消毒后分别按常规采样做无菌检测,观察灭菌效果。结果家用微波炉加蒸馏水作用3min灭菌合格率为88.09%,5min灭菌合格率为95.24%;加0.5%氯己定溶液消毒3min灭菌舍格率为93.45%,5min灭菌合格率达100.00%。结论金属器械经家用微波炉(输出功率为650W)与0.5%氯己定溶液协同作用5min,即可完全灭菌,解决手术过程中急用金属器械的消毒灭菌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0.5%碘伏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前脐部清洁的效果。方法 将入住妇科需行腹腔镜手术患者2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30例)和时照组(120例)。观察组术前采用0.5%碘伏清洁脐部,对照组采用松节油清洁脐部后.再用75%乙醇去除松节油。结果 两组脐部清洁效果均较好,术后均未出现脐部切口感染;观察组脐部皮肤红肿发生率为3.8%。显著低于时照组(P〈0.01)。结论 0.5%碘伏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前脐部皮肤清洁时皮肤刺激性小.安全、有效,可预防创口皮肤感染。  相似文献   

13.
臭氧水用于产妇会阴切口消毒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探讨臭氧水用于产妇会阴切口消毒预防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经阴道分娩行会阴侧切的134例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6例采用臭氧水消毒会阴切口,对照组68例采用活力碘消毒。观察两组会阴切口愈合情况,并取其分泌物作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产妇会阴切口甲、乙、丙级愈合率分别为95.5%、3.0%、1.5%,对照组分别为91.2%、7.3%;1.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细菌菌落数比较,差异亦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臭氧水用于妇产科会阴皮肤消毒预防切口感染与活力碘具有相同效果,且臭氧水能直接喷射切口创面,具有使术野清晰、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少渗血等作用。  相似文献   

14.
产妇会阴侧切后常规采用5%活力碘棉球擦洗法消毒会阴切口。我科1997年8—9月采用5%活力碘喷雾法消毒会阴切口,效果与常规法无差异,并具有操作简便、节省用物等优点,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及方法在我院分娩且有会阴切口的产妇100例,缝合方法一致,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等均在正常范围内,产前均无感染。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自产后第1d开始,观察组用活力碘喷雾法,对照组用活力碘棉球擦洗法消毒会阴切口,消毒前均用温水洗净外阴,每日早晚各1次,连续sdo第2、5d早上擦洗后取样作细菌培养。观察组病人取仰卧位,两腿曲膝略外…  相似文献   

15.
泡沫型皮肤消毒剂用于外固定器针道消毒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最适宜的外固定术后针道消毒剂及其消毒方法.方法 将90例应用外固定矫形患儿分为A组(32例)、B组(28例)和C组(30例).A组、B组、C组分别采用泡沫型皮肤消毒剂、0.5%碘伏、75%乙醇进行针道消毒护理,并在不同时段进行细菌培养及消毒效果比较.结果 A组、B组与C组不同时间段细菌培养结果和针道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结论 泡沫型皮肤消毒剂消毒效果确切,且安全.  相似文献   

16.
三级甲等医院援助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的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探三级甲等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进行护理管理工作的效果。方法针对乡镇卫生院护理管理工作薄弱环节,采取建立护理质量管理网络,修订护理规章制度,落实考核制度,加强质量管理和护理专业知识培训,加强护士长队伍培训等举措。结果患者满意率由71.4%上升至90.5%,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由71.4%上升至91.7%,消毒隔离合格率由80.0%上升至95.5%,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由81.8%上升至95.0%,合格率由72.2%上升至94.1%,急救物品完好率由75.0%上升至100%。结论有效的护理管理能提高乡镇卫生院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消毒剂的敏感性,为制定消毒与灭菌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住院患者的临床标本中分离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培养后取第三代接种及再次培养,然后制成乳状菌液,分装入41支无菌试管,其中40支均分为A、B、C、D4个实验组,分别用500mg/l含氯消毒剂、0.5%活力碘、75%乙醇、2%戊二醛与乳状菌液按1∶1的比例混合进行消毒试验,分别观察每组1、2、3、4、5、10、15、20、25、30min共10个时间段的消毒效果。1支空白对照组采用无菌生理盐水代替消毒剂进行试验。结果空白对照组菌落数为3.4×108cfu/ml,实验组4种常规浓度的消毒剂在1~30min内均能有效杀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结论临床分离出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对常规浓度的常用消毒剂敏感。鉴于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部分携带耐消毒剂基因qacE-sul1,建议临床检出多重耐药菌株时加做消毒剂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科学合理选用消毒剂。  相似文献   

18.
碘伏与酒精对外固定器术后针道消毒效果比较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外固定器在骨科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针道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据报道,针道感染的发生率在0.5%~30%之间。目前临床上多用0.5%碘伏和75%酒精消毒针道,预防感染。但并未对这两种消毒剂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本研究通过对碘伏和酒精消毒效果的对比分析,以探讨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不同冲洗液对预防脊柱后路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48只家兔分成4组,试验组动物于后路置入两根“[”形的克氏针,在其周围加入1×10^8cfu/ml浓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液200μl。对照组伤口不予冲洗。生理盐水冲洗组、活力碘冲洗组和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组则于加入菌液3min后分别用生理盐水、0.10%活力碘和庆大霉素生理盐水(24万U/500ml)各200ml冲洗创面5min。术后2周通过观察局部皮肤表现、渗出物性状和细菌培养来判断是否发生感染。结果 对照组、生理盐水冲洗组和活力碘冲洗组感染率均〉90%。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组感染率为9.2%,明显低于对照和其他各组(P〈0.01)。结论 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可显著降低脊柱内固定术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感染率,感染率仍较高,敏感抗生素的应用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外科手术治疗环状混合痔的疗效,减少并发症和后遗症,我们用改良分段外切内扎术治疗环状混合痔89例。结果显示,治愈81例(91.0%).好转8例(9.0%),有效率100%。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和后遗症。结果表明,改良分段外切内扎术对肛管皮肤及黏膜损伤小,对患者排便反射功能影响小,治疗比较彻底,并发症及后遗症少,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