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6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穿刺图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及效果观察。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7年1-9月在我院血液净化中心行规律性血液透析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绳梯穿刺,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血管穿刺图引导穿刺。比较两组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例数及动静脉内瘘穿刺应激状态下的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穿刺图可有效提高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降低假性动脉瘤及内瘘狭窄等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可有效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及焦虑情绪,从而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
动静脉内瘘顺血流方向穿刺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莉 《山西护理杂志》2010,(11):2871-2872
[目的]探讨不同动静脉内瘘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4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采用顺血流方向和逆血流方向两种不同的穿刺方法,观察两组内瘘并发症发生及创面延期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血管瘤、内瘘狭窄、创面延期愈合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用顺血流方向穿刺动静脉内瘘,可有效保护动静脉内瘘,促进穿刺处创面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3.
刘晓洁 《临床医学》2013,33(7):121-122
目的探讨向心方向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的影响,寻找科学的内瘘穿刺法,保护动静脉内瘘,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方法将5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按时间顺序分为两组。实验组25例选择内瘘血管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对照组25例选择距离瘘口3~4 cm处头静脉作为动脉出路离心方向穿刺,比较两种穿刺方式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达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两组患者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在内瘘早期启用的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及1年后内瘘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早期启用选择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能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减少内瘘并发症,保护内瘘和延长内瘘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在血液透析患者疑难动静脉内瘘血管穿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0月~2016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22例,作为对照组,选择2017年10月~2017年12月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疑难动静脉内瘘患者17例,作为观察组。2组患者均由固定经验丰富的护士穿刺,对照组采取传统穿刺法,先评估,再凭经验盲穿。观察组使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对血管进行评估、定位、标识、穿刺。观察2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疼痛评分、内瘘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为88.77%,观察组患者内瘘穿刺成功率为94.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609,P0.001)。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为3.51±2.03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疼痛评分5.07±2.3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33,P0.001)。观察组患者发生皮下血肿(χ2=17.762,P0.001)、渗血(χ2=27.333,P0.001)、穿刺点硬结(χ2=21.056,P0.001)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智能掌上超声诊断仪,可以提高疑难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率,减轻患者疼痛,降低内瘘穿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血液透析患者新动静脉内瘘穿刺的成功率、穿刺疼痛耐受率、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方法 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便利抽样法选取嘉兴市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行持续性血液透析并使用前臂新动静脉内瘘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住院号末尾数字的单双号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法穿刺,观察组患者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结果零压力改良穿刺法患者的穿刺成功率、疼痛耐受率均高于常规穿刺法,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低于常规穿刺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提高血液透析患者新内瘘穿刺成功率,可降低动静脉内瘘穿刺血肿和穿刺疼痛程度,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患者对内瘘穿刺的满意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两组穿刺方法对自体动静脉内瘘功能状态的影响,探索一种科学的内瘘穿刺方法。方法将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4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2例。观察组采用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动脉端离心性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及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穿刺方法的透析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0.05)。结论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能保证透析效率,减少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自体动静脉内瘘可选择动脉端向心方向穿刺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钝针扣眼穿刺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将56例采用动静脉内瘘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钝针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锐针绳梯穿刺法。比较2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疼痛程度、穿刺点渗血发生率、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及穿刺处患者满意度显著升高,穿刺点渗血发生率、穿刺疼痛程度及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内瘘闭塞、内瘘狭窄、假性动脉瘤)发生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钝针扣眼穿刺法可以有效降低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点渗血,减轻穿刺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扣眼穿刺法在血液透析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7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5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扣眼穿刺法,对照组采用传统扣眼穿刺法,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及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发生渗血、血栓及内瘘狭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改良扣眼穿刺法能减少血透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双扣眼穿刺法在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随机数字表将8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双扣眼穿刺法,对照组动静脉内瘘穿刺采用扣眼穿刺法。观察两组患者1年内内瘘感染及炎症反应发生率、穿刺成功率和穿刺时疼痛程度。结果观察组行内瘘穿刺5 467例次,对照组行内瘘穿刺5 664例次,一次穿刺成功率观察组93.7%、对照组74.5%,内瘘感染发生率观察组0.02%、对照组0.32%,疼痛程度观察组较对照组轻,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扣眼穿刺法能减少内瘘感染发生率,减轻穿刺疼痛感,提高穿刺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接骨木水煎剂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疼痛的效果。方法将6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患者接骨木水煎剂浸泡动静脉内瘘侧肢体,每次30 min,每日两次,共8周。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内瘘护理。结果观察组中、重度疼痛者发生率8.8%,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接骨木水煎剂可以有效缓解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引起的疼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自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入的60例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绳梯式穿刺执行率、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内瘘渗血率、血管瘤发生率、穿刺部位感染率、内瘘血栓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绳梯式穿刺执行率95.3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绳梯式穿刺执行率88.53%(χ2=128.139,P<0.001),试验组动静脉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分值(131.97±5.09)显著高于对照组(111.97±6.41)的分值(χ2=13.880,P<0.001),而试验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性(P>0.05)。试验组患者内瘘渗血(χ2=34.734,P<0.001)、血管瘤发生(χ2=27.778,P<0.001)、穿刺部位感染(χ2=5.192,P=0.023)、内瘘血栓(χ2=6.405,P=0.011)。结论使用集束化护理可以显著提高护士动静脉内瘘绳梯式穿刺执行率以及患者内瘘自我护理能力,减少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运用四步按摩法治疗动静脉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疗效。方法 纳入前臂自体动静脉内瘘急性 血栓形成患者36例,按照治疗手法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实行常规按摩手法,研究组采用四步按摩法,均配合尿激酶持 续静脉泵入溶栓,对比两组溶栓治疗的成功率、透析血流量、治疗时间及血肿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研究组再通率高于 对照组,透析血流量大于对照组,而研究组治疗时间、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对自体动静脉内瘘急 性血栓形成的血液透析患者,经四步手法按摩联合药物溶栓治疗成功率高,再通快,血肿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纽扣式穿刺法对减少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及使用寿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试验组采用纽扣式穿刺法,对照组区域穿刺法,比较两种穿刺方式的血液透析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患者内瘘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纽扣式穿刺法可减少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2种穿刺方法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提前启用动静脉内瘘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1例,实验组采用顺穿法,对照组采用逆穿法,比较2组动脉出路一次穿刺成功率、皮下血肿发生率及透析2年内动静脉内瘘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行X2检验.结果 实验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透析2年内瘘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血液透析患者早期启用动静脉内瘘可以选择内瘘肘部头静脉或贵要静脉作为动脉出路向心方向穿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便携式肢体固定装置在经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在血液净化中心使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的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2组。对照组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后用胶布固定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动静脉内瘘穿刺成功后采用自制的便携式肢体固定装置固定患者穿刺侧腕部尺骨隆凸上方直至血液透析结束解除。就对照组21930次和观察组22140次穿刺治疗中血肿、穿刺针滑出发生率进行对比观察,并对两组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的血肿发生率和穿刺针滑出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便携式肢体固定装置能够明显减少经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治疗中血肿和穿刺针滑出的发生,缓解患者治疗中的压力,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增加,提升了血液透析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在疑难内瘘患者穿刺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4月某三级甲等医院血液透析中心126例疑难内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64例)和对照组(62例),试验组采用零压力改良穿刺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比较两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随访患者36个月内瘘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进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 结果 试验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并发症发生时间为(21.42±11.37)个月,晚于对照组(14.71±9.18)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零压力改良穿刺法能提高疑难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减少疑难内瘘相关并发症,推迟动静脉内瘘相关并发症发生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应用双向回血法对降低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危险性的作用。方法随机对我院200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实验组100例和对照组100例,应用单向回血与双向回血两种不同方法,观察回血时间、回血过程中进入体内生理盐水量、穿刺针眼部位渗血、血肿、动脉瘤等项目。结果两组在操作时间、进入体内生理盐水量、血滤器凝血程度项目无明显差异(P〉0.05),在穿刺针眼处渗血、血肿发生率、动脉瘤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提示双向回血法降低了内瘘局部血液粘稠度,减少血肿及动脉瘤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三点定位法和传统穿刺法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应用效果其临床价值。方法将800例血液透析患者随机分为三点定位法穿刺(观察组)和传统穿刺法穿刺(对照组),每组各400例,所有穿刺均由资深护士执行,应用彩色多普勒分别观测穿刺前、穿刺60次后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对比2组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状况、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状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 2组患者穿刺前后的动静脉内瘘血管内壁厚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对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膜壁的厚度的影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穿刺60次的穿刺失败率、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动静脉内瘘狭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点定位穿刺法联合氯沙坦的应用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延长穿刺血管的使用寿命,降低血透内瘘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钝针扣眼穿刺法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中的效果。方法便利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0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的1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区域穿刺组)和研究组(钝针扣眼穿刺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的疼痛评分[(0.82±0.46)分]低于对照组[(3.72±1.08)分],血管狭窄、血栓形成、动脉瘤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动静脉内瘘血流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钝针扣眼穿刺法大大减轻了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痛苦,内瘘的血流量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王雪梅  张元震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5):1136-1137,1140
目的探讨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动静脉内瘘减轻患者穿刺时疼痛强度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比的方法,每人针尖斜面向下穿刺10次、传统针尖斜面向上穿刺10次,两种方法隔次采用,且每次均采用口述性疼痛测定方法和简化版马克盖尔疼痛问卷(SF-MPQ)进行疼痛强度评分。比较两种穿刺方式时患者疼痛的程度及穿刺成功率,并同时使用血液透析机的在线尿素清除率监测功能检测并记录患者的透析充分性。结果两种穿刺方式对患者造成的疼痛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充分性和穿刺成功率方面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针尖斜面向下穿刺在保证透析充分性和穿刺成功率的基础上,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穿刺时的疼痛,减轻患者的恐惧心理,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