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资料与方法 1 .1 病例资料 男性,33岁,因婚后10个月未避孕女方未怀孕,夫妇双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生殖中心就诊.查体:身高168cm,体重65kg,第二性征正常,外阴发育正常,双侧睾丸大小约15cm,附睾无肿大,输精管未触及结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适合糖代谢异常孕妇妊娠期适宜体重增长范围.方法 对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分娩的妊娠合并糖代谢异常的足月单胎且病历资料完整的孕产妇6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BMI<18.5)40例(Ⅰ组);正常体重组(BMI 18.5~23.9)400例(Ⅱ组);超重组(BMI 24~27.9)162例(Ⅲ组);肥胖组(BMI≥28.0)59例(Ⅳ组).分析孕前不同BMI组正常出生体重儿和巨大儿母亲的孕期增重,并计算出新生儿出生体重在3000~3500 g产妇的孕期平均增重,作为各孕前BMI组孕期适宜的体重增长.结果 孕前不同BMI组分娩巨大儿者孕期增重明显大于分娩正常体重儿者的孕期增重,Ⅱ组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7.0±5.2)kg和(14.1±4.7)kg,m组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6.8±7.3)kg和(11.9±5.1)kg,Ⅳ组孕期平均增重分别为(18.3±6.7)kg和(11.2±5.4)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孕妇孕期平均体重增长和适宜增重范围:Ⅰ组(15.6±3.3)kg,(14.0~18.O)kg,Ⅱ组(13.9±4.6)kg,(11.0~16.5)kg,Ⅲ组(11.5±5.2)kg,(9.0~15.0)ks,Ⅳ组(10.1±2.9)kg,(7.0~12.7)kg.结论 对孕前不同体重的糖代谢异常孕妇进行血糖监测的同时,使其妊娠期体重增长在各自适宜的范围,有助于获得理想出生体重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与出生体重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足月妊娠妊娠期适宜的体重增长范围与出生体重和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分析的研究方法,对2003年在北京3所医院分娩的正常足月单胎孕产妇共4 504例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妊娠期增重(17.12±4.99)kg,出生体重(3 416.55±414.90)g,建议适宜的出生体重在2 900~3499g之间;按照孕前体重指数(BMI)低、中、高3组,妊娠期增重依次递减、出生体重依次递增,推荐的妊娠期适宜增重范围分别为14.00~19.50 kg、13.00~19.00kg和11.00~18.50 kg.结论 建议新生儿出生体重控制在2 900~3 499g之间较为适宜,孕前BMI正常的妇女妊娠期增重应控制在16kg左右,有利于获得最佳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美国加里福尼亚大学通过对2163例孕妇产前营养情况的观察,研究母体体重增加与早产的关系.结果表明,孕妇体重增长率<0.27kg/W者,比平均体重增长率为0.27~0.5kg/W者的自发性早产发生率高60%.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正常足月孕妇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嵊州人民医院定期产前检查并且正常足月单胎孕妇2634例的临床资料。根据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3组:低体重组(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23.9kg/m2),超重组(24~27.9kg/m2)。收集孕妇早、中、晚孕期的体重增加值,分析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关系。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孕期增重分别为15.0kg(12.7,17.7kg)、14.5kg(12.0,17.5kg)和13.0kg(9.0,16.0kg);新生儿出生体重分别为3230g(3000,3470g)、3330g(3090,3600g)和3437g(3140,3722g),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早孕期增重分别为1.4kg(0.6,2.3kg)、1.1kg(0.6,2.1kg)和1.1kg(0.4,1.9kg);中孕期增重分别为7.8kg(6.5,9.4)kg、7.5kg(6.0,9.0kg)和6.5kg(4.8,8.1kg);晚孕期增重分别为5.8kg(4.2,7.5kg)、5.7kg(4.2,7.4kg)和5.1kg(3.5,7.0kg);同孕期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结果表明,除低体重组晚孕期和超重组早孕期以外,其余各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均有促进作用。其中低体重组早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增加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0.21,P0.05);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中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增加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18,0.10,P均0.05)。含哑变量的回归结果示,对整个研究群体而言,中孕期增重对出生体重的影响最大(标准化回归系数0.18,P0.05);相对于正常体重组早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的影响而言,低体重组孕早期增重影响更大(标准化回归系数差为0.05,P0.05),而超重组最小(标准化回归系数差为-0.06,P0.05)。结论:孕前BMI和孕期不同阶段增重与新生儿出生体重有关;低体重组早孕期增重对新生儿出生体重增加影响最明显,而正常体重组和超重组则中孕期增重对新生儿体重增加最明显。因此,根据孕前BMI制定孕期不同阶段合理增重对于控制新生儿体重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析孕妇体质指数(BMI)用于估测胎儿体重的准确度,为优化临床处置提供科学佐证.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长海医院产科住院分娩的392例孕妇的临床资料,按孕前BMI分组:体重正常78例(18.5 ~23.9kg/m2),超重185例(24.0 ~ 27.9kg/m2),肥胖88例(28.0 ~34.9kg/m2),病态肥胖41例(≥35.0kg/m2).比较临床估计胎儿体重的记录与实际出生体重的差异,衡量估计胎儿体重的准确性.结果:随着孕妇孕前BMI的增加,估计胎儿体重的绝对百分比误差在10%之内的比率明显下降;超重及肥胖孕妇胎儿体重估测的准确率均显著低于正常体重孕妇(66.4%、65.9% vs 82.5%,P<0.05).BMI与估计胎儿体重绝对误差、绝对百分比误差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分别为0.103、0.110,P均<0.05).在控制出生体重后,BMI与估计胎儿体重绝对误差、绝对百分比误差仍呈显著正相关(β分别为0.101、0.124,P均<0.05).结论:肥胖孕妇进行临床估测胎儿体重的准确度降低.足月肥胖孕妇应尽早进行超声估测胎儿体重,使临床医师及患者更好地了解阴道分娩及剖宫产的相对风险,以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增重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制定孕期体重分级管理方案提供依据.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09年1月至2010年4月在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产科定期产前检查的健康单胎妊娠孕妇2409例.根据孕前BMI分为孕前体重过低(BMI< 18.5)、体重正常(BMI 18.5~)、超重和肥胖(BMI≥24.0)3组.孕期增重计算方法为分娩前最高体重减去孕前体重.将孕前体重过低和体重正常的孕产妇,分别按孕期增重<10 kg、10 kg~、≥15 kg分为3个亚组;孕前超重和肥胖的孕产妇,按孕期增重<5 kg、5 kg~、10 kg~、≥15 kg分为4个亚组.记录分娩孕周、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体重和Apgar评分,以及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及早产的发生率.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Student-Newman-Keuls检验、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 结果 (1)2409例孕妇中,孕前体重过低、体重正常、超重和肥胖组的构成比分别为18.5%(445例)、69.9%(1685例)和11.6%(279例).孕前超重和肥胖组HDP、GDM和巨大儿发生率、剖宫产率分别为12.9%(36例)、17.9%(50例)、13.6%(38例)和52.3%(146例),均高于孕前体重过低组[3.4%(15例)、4.3%(19例)、3.8%(17例)和25.8%(115例),x2分别为23.8、37.1、23.5和50.2,P<0.05]和体重正常组[5.5%(92例)、7.8%(132例)、7.8%(132例)和31.6%(532例),x2分别为21.8、29.0、10.1和3.4,P<0.05].(2)孕前体重正常者,孕期增重<10 kg亚组FGR发生率和早产率分别为3.5%(4/115)和8.7%(10/115),高于增重10 kg~亚组[0.7%(4/548)和3.3%(18/548),x2分别为6.0和6.9,P<0.05]和≥15 kg亚组[0.8%(8/1022)和3.6%(37/1022),x2分别为7.2和6.7,P<0.05].增重≥15 kg亚组巨大儿发生率和剖宫产率分别为10.7%(109/1022)和34.5%(353/1022),高于增重<10 kg亚组[3.5%(4/115)和32.2%(37/115),x2分别为6.0和63.0,P<0.05]和10 kg~亚组[3.5%(19/548)和25.9%(142/548),x2分别为24.7和31.0,P<0.05].(3)孕前超重和肥胖者,孕期增重不同的4个亚组妊娠并发症和妊娠结局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孕前超重或肥胖者妊娠并发症和剖宫产的风险增加.孕前体重正常者如果孕期增重过高或过低,也可能增加妊娠并发症风险,孕期增重控制在10~15 kg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孕前体重指数(BMI)及孕期体重增加对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2年8月于我院分娩的688例足月单胎产妇。按孕前BMI及孕期体重增加情况分别分组,比较各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按孕前BMI分组绘制折线图,观察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孕前高体重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低体重组与理想体重组(P0.01,P0.05),而后两组则无显著差异。孕期体重增长≥25kg组的新生儿出生体重显著高于15kg组及15kg~25kg组(P0.05),而后两组则无显著差异(P=0.973)。折线图显示,孕前低体重、理想体重及高体重组中巨大儿发生率曲线与低出生体重儿发生率曲线分别相交在孕期增重15~20kg、10~15kg和5~10kg。结论:根据孕前BMI科学控制孕期体重变化能有效降低巨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农村妇女孕期体重与妊娠结局的关系,为农村孕妇的体重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禹城市人民医院产一科住院分娩的单胎妊娠农村初产妇896例,按孕前体重指数(BMI)分为孕前消瘦组(≤18.5kg/m~2)、孕前体重正常组(18.5kg/m~2BMI24kg/m~2)、超重组(24kg/m2≤BMI28kg/m~2)、肥胖组(≥28kg/m~2);按孕期体重增长分为体重增长适宜组及体重增长过度组。分析各组孕妇妊娠结局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孕前超重组与孕前体重正常组比较,孕期体重增长过度组与孕期体重增长适宜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剖宫产、产后出血、巨大儿的风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前超重与孕期体重增长过度是导致农村孕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危险因素,应加强孕妇的体重管理,降低妊娠不良结局发生。  相似文献   

10.
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总被引:39,自引:2,他引:37  
目的 探讨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对妊娠结局的影响。 方法 将 1998年 6月至1999年 6月间在我院行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 32 2 5例足月单胎初产妇按孕前体重指数分为低于标准体重、标准体重和高于标准体重三组 ,并随访其妊娠结局。 结果  (1)高于标准体重组孕产妇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 (32 .1% ) ,明显高于标准体重组 (18.0 % )和低于标准体重组 (2 0 .0 % ) ,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 5 ) ,而低于标准体重组和标准体重组孕产妇间的妊娠并发症发生率则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2 )新生儿体重与三组孕妇的孕期体重增长具有直线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 r分别为 0 .5 96 ,0 .32 8和 0 .2 49,P值均 <0 .0 1)。(3)低于标准体重组和标准体重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 18kg时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病率明显增加 (10 .5 % ) ;而高于标准体重组孕妇孕期体重增长≥ 9kg时 ,其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发病率就显著增加 (2 0 .2 % )。 结论  (1)孕前体重指数及孕期体重增长是妊娠并发症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2 )孕妇的体重增长对新生儿的体重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3.孕前体重指数不超过2 4,孕期体重增长适宜者 ,可获得良好的妊娠过程和结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体重指数(BMI)女性孕24周前体重增长情况与发生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我院分娩的孕妇9275例,根据孕前BMI分为4组:低体重组(18.5kg/m2)、正常体重组(18.5~kg/m2)、超重组(24.0~kg/m2)和肥胖组(≥28.0kg/m2)。分别以孕24周体重增长5kg、6kg、7kg为临界值,分析各值之上和之下的孕妇发生妊娠期糖尿病风险的差异。结果: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孕妇的妊娠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5.7%、13.4%、15.5%和17.6%;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孕妇的妊娠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低体重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00、0.023和0.005)。4组孕妇妊娠后体重若控制不佳(体重分别增加5kg、6kg及7kg),GDM的发生概率均明显增加(P均0.0001)。结论:孕妇应在妊娠早、中期(孕24周前),将体重增长控制在5kg内以有效降低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患者,女,37岁,因腹痛,消瘦3个月就诊.患者于3个月前无诱因感下腹隐痛,呈持续性,无放射,饮食及大小便均正常.在当地医院予抗感染治疗后感腹痛减轻.但近3个月乏力,纳差,体重下降约6~7 kg,自觉发热但未测体温.月经5~7/30天.入院时查体:身高165 cm,体重42 kg,T 37.4℃,BP110/70 mmHg.  相似文献   

13.
体重指数对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重指数对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8年7月因子宫良性病变行子宫全切除术的患者157例,按体重指数分为正常体重组(BMI<25 kg/m2)58例,超重组(BMI 25~30 kg/m2)55例,肥胖组(B加≥30 kg/m2)44例,比较3组术中及术后和并发症情况.结果:3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对不同体重指数的患者,腹腔镜子宫全切除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对高体重指数患者不增加手术时间、住院天数,也不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更体现出其微创优势.  相似文献   

14.
饮食的质量和数量超过正常需要及妊娠后活动量减少是孕妇肥胖的主要原因。肥胖可引起代谢异常和其他合并症,对母、胎会造成种种影响。一、母体体重增加与围产期死亡率:围产期死亡率与孕期母体体重增加有密切关系。Nacye 报导一般孕妇体重比孕前增加9 kg 时,围产期死亡率最低。肥胖孕妇(超过平均体重35%者),孕足月体重增加6.8~7.3kg 时,围产期死亡率最低,而超过7.3kg,围产期死亡率增高,特别是增加13kg以上时围产期死亡率比平均型增加2倍,比消瘦型(未满平均体重的90%者)增加5倍。消瘦型孕妇的体重增加4.5kg 时,围产期死亡率最高。消瘦型孕妇体重增加越多围产期死亡率越低。Nacye 认为肥胖孕妇近预产期时以增加7.2kg 最为理想。二、肥胖的定义:判定肥胖一般使用 Brocaindex 或松木的日本人标准体重计算指数。公式如下: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如肥胖度在±10%以内为标准体重, 10~20%为肥胖, 20%以上为病理肥胖症,-10~-20%为瘦型,-20%以下为病理消瘦。Luke 报导:孕初期胎儿增加1.7kg,中期增加5.0kg。母  相似文献   

15.
22例超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总结分析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我院救治的 2 2例出生体重 <10 0 0 g的超低出生体重儿 (extrem ely lowbirthweight infant,EL BW)的经验教训。一、临床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 :2 2例中男 9例 ,女 13例 ,平均胎龄 2 9周 (2 6~ 30周 ) ,平均体重 (0 .9± 0 .3) kg(0 .6~ 1k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临床病程进展中的预警信息.方法 选择2002年1月至2007年12月从早、中孕期起即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进行规律产前检查的47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作为研究组.采用1∶ 2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取同期正常单胎妊娠94例孕妇为对照组.记录并分析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包括体重指数及体重变化、水肿情况、高血压前期表现、血浆白蛋白及尿蛋白情况.结果 (1)体重指数:研究组孕妇基础体重指数为(23.27±4.31)kg/m2,对照组为(21.52±3.09)kg/m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体重指数增长幅度:研究组孕妇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前孕期体重指数增长为(5.60±2.17)kg/m2,对照组为(4.85±1.52)k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妇发病前每周体重指数增加为(0.74±0.41)kg/m2, 对照组孕妇为(0.23±0.18)kg/m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体重指数每周增长0.39 kg/m2作为界值预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81%;以0.41 kg/m2为界值,其敏感度为79%,特异度为91%.(3)体重:研究组孕妇在孕晚期(>28周)发病前每周体重平均增加为(0.93±0.70)kg,对照组为(0.63±0.20)kg,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体重过度增加(体重每周增长>0.50 kg)者25例(60%,25/42),对照组53例(63%,53/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孕妇体重增加的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高血压前期表现:研究组有8例孕妇(17%,8/47)在发病前有高血压前期表现,对照组仅有5例(5%,5/9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水肿:研究组有25例孕妇(25/47,53%)在发病前出现水肿,对照组整个孕期有17例孕妇(17/94,18%)出现水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低蛋白血症:研究组中有8例孕妇在孕晚期发病前存在低蛋白血症,平均血浆白蛋白水平为(32.6±1.6)g/L,对照组孕妇平均为(38.4±2.1)g/L,只有1例发生低蛋白血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7)蛋白尿:研究组中有10例孕妇(21%)发病前有单项蛋白尿出现;对照组只有4例孕妇(4%)蛋白尿出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8)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水肿[OR=6.16,95%可信区间(CI)为2.29~16.57]、单项尿蛋白(OR=9.68,95%CI为1.86~50.30)、高血压前期表现(OR=6.21,95%CI为1.56~24.77)及孕晚期每周体重增加>0.85 kg(OR=11.60,95%CI为3.54~37.97)对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有显著影响.结论 水肿、过度体重增加、高血压前期表现和低蛋白血症是重度子痫前期发生的预警信息,具备这些预警信息者应纳入重点产前检查范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孕妇分娩年龄对妊娠期体重增长及新生儿出生体重的影响。方法:收集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产科产检并分娩的1563例孕妇,记录其年龄、身高、孕前体重、妊娠期体重增长、新生儿出生体重。根据2009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OM)公布的妊娠期体重增长推荐值,按孕前BMI分为4组:18.5kg/m~2(293例),18.5~24.9kg/m~2(1060例),25~29.9kg/m~2(177例),≥30kg/m~2(33例);再根据妊娠期体重增长值,将每组细分为体重增长不足、增长适宜、增长过多3个亚组。结果:(1)孕前BMI值越大,妊娠期体重增长超过推荐值的发生率越大(r=0.120,P=0.000)。(2)妊娠期体重增长值随着分娩年龄(B=-0.073,P=0.004)及孕前BMI(B=-0.200,P=0.000)的增加而减少。(3)新生儿出生体重随着分娩年龄(B=0.068,P=0.016)及妊娠期体重增长(B=0.188,P=0.00)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选择适当的年龄妊娠,合理控制孕前体重及妊娠期体重增长,有利于获得良好的母儿结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肠外营养(PN)方案对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肠外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PNAC)发病的影响.方法 对2006年9月至2007年8月低营养方案组24例和2007年9月至2008年2月高营养方案组21例VLBWI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PN方案差异对PNAC发病率的影响.高营养方案组再分为PNAC组(8例)和无PNAC组(13例),比较两组间影响PNAC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 低营养方案组和高营养方案组PNAC的发生率分别为12.5%和38.1%(P<0.05);低营养方案组PN应用第1、2周内平均每天氨基酸和脂肪的摄入量分别为(2.0±0.3)g/kg和(2.3±0.2)g/kg,(1.3±0.4)g/kg和(1.6±0.1)g/kg,均低于高营养方案组[分别为(2.5±0.4)g/kg和(2.7±0.3)g/kg,(1.7±0.5)g/kg和(2.0±0.1)g/k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营养方案组中PNAC组出生体重明显低于无PNAC组,分别为(1275.6±148.8)g和(1404.6±107.6)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N第1、2周高营养方案可能会增加VLBWI PNAC的发生,特别是VLBWI中体重较低者.  相似文献   

19.
肥胖成为当代全球流行性疾病的趋势日益明显,WHO推荐成年人正常体重指数(BMI)范围为25 kg/m2≥BMI≥18 kg/m2;BMI>25 kg/m2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人群调查显示全球超重及肥胖妇女比率已从1990年的9.9%上升至2005年的16%[1].  相似文献   

20.
901588 352例生后24小时内新生儿体重、身长和皮褶厚度测查/段陵兰…∥新生儿科杂志。-1990,5(2)。-49~52 对胎龄37周~42周352例生后24小时内新生儿体重、身长及身体5个部位(左上臂、左肋下、左大腿、左肩角、左髋)的皮褶厚度进行测查。结果:在胎龄37周时,体重、身长95%可信限分别为男婴2.734±0.541(kg),0.475±0.029(m),女婴2.640±0.674(kg),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