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黑热病误诊、漏诊病例的分析,探讨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黑热病的病原学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11-2013年我院确诊的3例黑热病患者的病历资料,患者在外院误诊、漏诊,转诊我院后行骨髓细胞形态检查而及时得到确诊.结果 3例行骨髓穿刺检查,在网状细胞内及骨髓细胞间发现大量利什曼原虫,确诊为黑热病,及时转诊行专科治疗.结论 黑热病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极易误诊、漏诊,细致的骨髓细胞形态检查对该疾病的病原学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黑热病患者肝脏、脾脏的超声影像表现,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黑热病患者1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相关临床资料,探讨黑热病患者肝脏、脾脏的超声影像表现。结果 17例行肝脏、脾脏腹部超声检查的黑热病患者中,脾脏正常4例,占23.53%;脾脏增大13例,占76.47%,其中脾静脉增宽6例,占35.29%;肝脏正常6例,占35.29%;肝实质回声弥漫性改变11例,占64.71%,其中肝脏增大3例,占17.65%,门静脉增宽3例,占17.65%;肝脏、脾脏均正常4例,占23.53%。结论 76.47%的黑热病患者在早期超声检查中可出现肝脾表现异常,结合疫区居住史及病狗接触史,超声检查可辅助临床对进行早期初步诊断,对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黑热病血液的改变,总结临床表现.我院于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收住确诊黑热病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共16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22岁:2岁2例;7岁6例;11岁4例;14岁2例,19岁1例,21岁1例.9例患者都有发热、乏力、肝大、脾大等表现.选例标准:黑热病血清学检查阳性,骨髓涂片找到利杜氏小体,来源于新疆的南疆地区患者.  相似文献   

4.
解放前,黑热病在我省流行猖獗.解放后,由于大力开展了防治工作。患病率大幅度下降,自1958年以后仅有散在发生.近年来,我们接诊了由各地介绍来的所谓“黑热病”患者,但经详细询问检查,均排除了黑热病.这些人被误诊的原因,主要是缺乏必要的病原体检查,未能仔细询问和分析病情所造成的.亦有个别病例,虽经穿刺但未查到黑热病原虫而仍然怀疑本病。疑似黑热病者应根据黑热病的症状和体征,开展对黑热病有关线索的调查:①长期不规则发热,食欲减退,乏力,鼻衄及齿龈出血,伴有脾肿大或肝脾均肿大,而排除了其他疾病者.不满周岁的婴儿,虽具备上述某些症状,但必须经过白(?)季节(6~9月)。②面、颈、四肢皮肤发红,并生有大小不等的紫红色疙瘩,色素减退斑,或全身、口鼻内长有不痛、不溃烂的疙瘩,可除外一般皮肤病者.③颈部及四肢淋巴结肿大,长期治疗无效,而  相似文献   

5.
黑热病是由黑热病原虫——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慢性传染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16个省市),四川省为非流行区,但少数县有黑热病散发。现将我院(1956~1987年)收治的6例小儿黑热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26例儿童黑热病临床和实验室特点,以提高对儿童黑热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26例儿童黑热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对其进行总结。结果 (1)26例黑热病患儿早期临床表现多不典型,以发热(100.00%)、乏力(73.07%)、纳差(88.46%)、咳嗽(69.23%)为主要临床表现,查体主要以贫血貌(84.62%)、精神萎靡(84.62%)、淋巴结肿大(80.77%)、脾肿大(73.07%)、肝肿大(73.07%)为主;(2)脾肿大程度与血细胞降低程度呈正相关;(3)20例骨髓涂片检查到利杜体,另6例结合免疫检测提示阳性。结论儿童出现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脾脏肿大及全血细胞减少时应考虑到黑热病,早期进行骨髓检查结合免疫检测可提高诊断的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7.
我们于1980年在北京郊区密云县山区黑热病流行区进行黑热病动物储存宿主的调查,共检查野生动物89只,其中包括獾15只,貉5只、各类松鼠71只,野山鼠6只,野兔1只,以及家犬28只,以上动物均进行了解剖(检查肝脾等脏器)或骨髓穿刺检查。我们在一只貉的骨髓涂片中找到少量典型利什曼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22例黑热病患者临床资料,提高黑热病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黑热病的流行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治及转归。结果:黑热病无特异的临床表现,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为黑热病的主要临床表现。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结论:黑热病误诊率较高。骨髓涂片或活检,查找立什曼原虫,结合39ku蛋白重组抗原(rk39)检测,能正确作出诊断。葡萄糖酸锑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9.
毛莲  李新梅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2):127-127,131
目的 探讨婴儿黑热病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以提高本病的诊断率、减少误诊.方法 对本科2006年1月~2008年11月收治的婴儿黑热病24例的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治疗过程中1例因病情危重家长放弃抢救,自动出院.23例通过治疗获得临床痊愈.结论 婴儿黑热病临床特点是:(1)潜伏期短;(2)易误诊;(3)病情重,多有合并症;(4)脾脏肿大出现早;(5)rk39和(或)单克隆抗体检测阳性;(6)对锑剂敏感.掌握婴儿黑热病的临床特点,结合实验室检查,尽早诊断和治疗,是减少婴儿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黑热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2008~2013年绵阳市404医院收治住院的18例黑热病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黑热病均为输入性病例,年龄为(35.6±10.0)岁,男女性别比2.6:1,大部分为农民。实验室诊断15例,临床诊断3例。发病到诊断时间平均19d。16例为首次诊断,2例为第二次诊断。所有病例均有发热、脾肿大和贫血。血细胞三系均降低者占83.3%,血浆球蛋白升高者占88.9%,骨髓穿刺涂片检查阳性率为68.8%,rk39免疫层析试条检查阳性率100%。给予葡萄糖酸锑钠治疗,治愈率为88.7%。结论黑热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遇有从黑热病流行区返回人员,临床医师要高度警惕黑热病的发生,应结合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及时诊断并进行病原学治疗及处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通过26例原黑热病患者机体免疫反应的动态观察,表明特异性抗体在治愈后14年才能消失,细胞免疫治愈后5年才能建立,而且两者间关系非常密切。有理由认为,基层黑热病防治效果的血清学监测用IFAT方法不如补体结合试验(CFT)方便、实用,LDT和IFAT结合适用于黑热病人疗效评估。建议IFAT起始滴度定为1:40。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成人黑热病误诊病例分析,提高对成人黑热病的认识。方法收集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21例成人黑热病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诊疗过程、误诊原因,总结经验教训。结果 21例成人黑热病均出现误诊,误诊为肝炎、肝硬化、贫血、肺结核、败血症等。结论成人黑热病极易误诊,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这有助于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黑热病防治所自1953年12月至1956年11月,在门诊病人中,经骨髓、淋巴结、肝脏或脾脏穿刺液涂片检查,寻获利杜体而确诊者共948例。其中二例,同时皮肤上发生病变,在这些病变结节中查见病原而确诊为皮肤黑热病。今将这948例黑热病的临床材  相似文献   

14.
1984年11月月在西安召开了全国黑热病防治科研协作会议。会上交流了近年来黑热病防治研究概况和成果。黑热病在我国已于50年代末期基本消灭,但在对黑热病和媒介白蛉的监测工作中,山东、江苏等黑热病老疫区,发现了过去罕见的黑热病侏儒症及皮肤粘膜利什曼病。黑热病侏儒症多是由于幼年时代患黑热病,但未能进行及时地彻底治疗,而使病情长期拖延,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生长和发育,成为侏儒症。当查清病因,彻底治疗后,仍可迅速生长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并可结婚、生育。皮肤粘膜利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用骨髓检查和rK39试纸条2种不同方法对于临床黑热病现症患者检测的效果.方法:以rK39试纸条样品带区出现红色条带为阳性,骨髓检查中查到利什曼原虫为阳性,并比较两种不同方法对诊断黑热病的效果.结果:检测病例372例.354例做骨髓检查,阳性254例(阳性率(71.75%),阴性100例,未做18例(rK39均阳性);做rK39检测125例,阳性110(阳性率88.0%),阴性15(骨髓检查阳性13例);骨髓+rK39均做107例,双阳性51例,双阴性2例,骨髓阳性,rK39阴性13例,骨髓阴性,rK39阳性41例.结论:两种方法单一阳性检出率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说明rK39试纸条法在诊断黑热病中更具有优势,该法快速、简便、敏感性和特异性高,费用相对低、患者痛苦小,更适于黑热病的诊断.骨髓检查做为病原学检查,是确诊实验,两者结果应互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深圳市1例输入性黑热病病例进行实验室检测和分子溯源分析以确定感染虫株。方法 收集2023年3月15日深圳市确诊1例黑热病病例的骨髓穿刺液和血液进行实验室检测。对患者骨髓穿刺液涂片姬姆萨染色后进行显微镜检查,对血液样品采用内脏利什曼原虫快速诊断试剂(rk39)进行血清抗体检查,并提取全血DNA,PCR扩增内转录间隔区Ⅰ(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1, ITS-1)序列并测序比对,同时基于ITS-1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对患者骨髓涂片显微镜检查查见大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黑热病,患者血液采用rk39快速诊断试剂检测结果呈阳性,PCR扩增出ITS-1基因产物序列与预期大小一致,经NCBI数据库中比对,与婴儿利什曼原虫ITS-1基因序列相似度为100%,确定感染虫株为婴儿利什曼原虫。对扩增的ITS-1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构建发现与婴儿利什曼原虫聚到一个分支,且与所选的参比序列中的KC347299距离较近。结论 深圳市1例黑热病病例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黑热病在我国仍时有发生,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诊断技术,积极配合使用新的诊断技术进行辅助诊断,同...  相似文献   

17.
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误诊为黑热病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组织胞浆菌病是温带及热带常见深部真菌感染,经呼吸道传播,常致肺损害,严重者可全身播散累及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称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PDH)【'。PDH临床表现与黑热病相似,易致误诊。我省近年来陆续发现"黑热病"患者卜,但多数患者按黑热病治疗后无效。我们对上述患者作了进一步调查证实,除个别在省外感染的黑热病患者外,其余均系PDH,报道如下。一、对象和方法1.对象:12例患者为湖北省防疫站及省医科院近年登记的黑热病(VL)患者,其中男8例,女4例,年龄16-50岁,平均277岁。所有患者均有长期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8.
<正> 黑热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缝康的慢性传染病。解放前,我国华东、华北及西北地区均有黑热病流行,每年发病者甚多。根据文献记载,早在五十多年前密云县就曾出现过黑热病患者。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大力开发黑热病的防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至1958年以后已基本控制了黑热病的流行。但在十年浩劫期间,黑热病的发病率又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武都区近10年来黑热病的流行情况、防治工作及成效进行总结,分析发病率变化趋势,探讨今后防控策略.方法:统计黑热病疫情,确定疫点和疫区范围,开展治疗患者、捕杀病犬、犬只管理、为犬只佩戴溴氰菊酯药物项圈和宣传教育等相应的防治工作.结果:在2007-2017年期间,陇南市武都区黑热病总发病数为458例,年发病人数45.8例,年发病率为7.86/10万;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2012年后武都区黑热病发病成逐年下降趋势(P<0.05);男性、女性黑热病发病率无差异;不同年间职业分布差异非常显著(χ2=48.70,P<0.001).结论:在犬源性黑热病流行区,病犬是主要的传染源,采取宣传教育、捕杀病犬、防蛉灭蛉等措施是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黑热病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黑热病又名内脏利什曼病.是由杜氏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经白蛉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长期不规则发热、消瘦、进行性肝脾肿大和全血细胞减少等,病原学检查骨髓涂片可见利杜体。近年黑热病发病例数有所上升,早期诊断对指导治疗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1996~2001年共收治黑热病30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