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疮疡未出脓者谓之肿疡。其未成脓者常用内消法治疗,《外科证治全生集·痈疽总论》告诫我们:“无脓宜消散,有脓勿久留。”故凡治肿疡,首先要辨其是否有脓。有脓则宜托毒排脓,忌用消散之法。若因疮疡用过抗菌素、激素或清热解毒等药物治疗之后,抑制病情,使全身症状不明显,局部肿块较硬,或深部脓肿不易辨脓时,则需穿刺或借助B超确诊。无脓或仅抽到血性液  相似文献   

2.
外疡之病变虽在局部,但与人的脏腑、气血、经络等密切相关。因此,治疗外疡除根据局部的症候,来辨别其属阴属阳和寒、热、虚、实外,还应参合其部位、全身情况及脉舌等证象,进行综合分析。兹举医案数则,谈点治疗体会。病案举例一、泻足少阳之火例: 例一:邬××,男,27岁,门诊号700163。左眼角疔反复发作,脓成即溃,脓净则敛,迭进清热解毒、抗菌消炎的中西药物,迁延三月余不愈。来诊时,左额近眉梢处有一如桂圆大、根盘肿硬之肿疡,焮红木痛,左半头部胀痛,  相似文献   

3.
肿疡是尚未化脓或正在酿脓阶段外科炎症的总称,在日常临床上占着很大的病例数。笔者在1963年8月至1964年8月,共治疗各种类型肿疡509例,其中442例获得内消,39例仍化脓切开,另有28例因路途偏远,未经追访。我们在内消处理上,不论内治、外敷,首先明确形成肿疡的基本原因,是由于营卫不和、气血郁滞所致;施治方面,则以患者素禀强弱所现的邪  相似文献   

4.
关靖 《新中医》2009,(10):4-5
陈宝元教授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肛肠分会常务理事。陈教授从事中医外科临床医疗和教学工作多年,擅治疮疡、肛肠、乳腺、周围血管病等。在学术上倡扶正祛邪法,精于整体辨证,按期分治。内治倡肿疡期消之,脓疡期托之,溃疡期调和气血兼清余邪。外治法则主肿疡期箍围灭之,脓疡期给邪出路,溃疡期初以祛腐为主,后以生肌为主等学术观点。除此之外在诊治全过程中还十分重视患者的脾胃状况。现就陈教授重脾胃学说治疗疡科疾病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疔疮案一:杨××,女性,15岁。主诉:左上唇生疮,肿痛七天。现在史:七天前左上唇起一小疮,用手挤压后肿痛蔓延,伴有憎寒壮热,曾在××医院治疗,服抗菌素药后反腹泻、呕吐,患处肿痛加重而来就诊。检查:左上唇疮顶结痂将溃,脓栓堵塞,面肿似胖尸,口角内也有破溃,现出脓栓,同时太阳穴处亦生一(疒节)肿。脉象浮数,舌赤苔薄黄。西医诊断:面部(疒节)肿。中医辨  相似文献   

6.
关靖 《四川中医》2008,26(6):2-3
疮疡指发生于人体体表的各种急、慢性感染性或化脓性的疾病,中医分为三个阶段:肿疡期、脓疡期、溃疡期.陈教授治疗疮疡疾病三十余年,强调整体治疗,重视辨证,倡内外兼治从不偏废.内治法之肿疡期首分阴阳;脓肿期是以聚毒排脓为第一要义,分清补托与透托是关键;溃疡期总以扶正生肌为主,兼清余邪为辅.外治法肿疡期外用药不宜过寒,总宜清热散结、化瘀止痛为主;脓疡期总以排脓泄毒为第一要义;溃疡期外治初期以祛腐为先,待脓腐基本已净时,方可用生肌之品.  相似文献   

7.
<正> 益母草李时珍说:“益母草之根、茎、花、叶、实皆入药,可同用。若治手足厥阴血分风热,明目益精,调女人经脉则单用茺蔚子为良。若治肿毒疮疡,消水行血,妇人胎产诸病,则宜  相似文献   

8.
一、病例介绍王××,男,27岁,农民。1980年10月10日初诊。自述项后发际处经常患有小疖肿,此起彼愈,反复不止。于二十天前忽有一疖肿变大,红、肿、热、痛较甚,当时曾就诊于某院。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外敷如意金黄散,同时给以西药青霉素、链霉素肌注。三天后成脓,切开引流。至余诊之前两天此疡未痊愈,且在其左旁又有一肿块隆起,疼痛剧烈,头颈难转。余查之:在颈后“天柱穴”处,有2寸大小肿疡,红、肿、灼热明显,根束盘局,按之不软,观其舌质红、边尖有瘀点,苔黄燥,其脉滑数。再详查它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中药物的使用规律,探讨陈实功治疗肿疡的用药特点及其治疗肿疡病的学术思想。方法:基于Excel统计《外科正宗·肿疡主治方》使用的所有药物并建立数据库,对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后继以频数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肿疡主治方共32首,方中药物共计126味,其出现频次在3次以上的有28味,如甘草、当归、白芷、黄芪、川芎、白芍、人参、乳香、陈皮、金银花、大黄、皂角刺、茯苓、姜、没药、羌活、穿山甲、雄黄、连翘、天花粉、轻粉、白术、木香、朱砂、独活、黄芩、防风、赤芍,且肿疡方中常用药对功用多以补益中州、建护脾土为主。结论:体现了陈实功"治疮全赖脾土"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0.
就临证所见之疮疡,可归纳为十法,并就其内治法作一简介。 (一)疮疡初起,局部红、热、肿、痛、每多寒热交作。是属外感之邪,蕴积化热,郁而成为肿疡。治以清热解毒,为阳实之证的大法。盖热除则病势衰,毒解则肿疡得消。由于本证来势骤急;易于成脓,求其内消,  相似文献   

11.
盆腔炎从“胞脉痈疡”论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女性盆腔附件属中医胞脉之系,其炎症与中医外科之体表疮疡、肿疡、溃疡及体内脏腑组织间的内痈、内疡可视为同属之类,故提出将现代医学中盆腔炎命名为中医学"胞脉痈疡";将外科"消、托、补"三大内治法则援用于"胞脉痈疡"的分期治疗中。  相似文献   

12.
殷××,男,65岁。1985年3月24日诊。患口腔溃疡十五年。初发之时,服维生素B_2即能暂得控制,久则罔效,后改服中药,仍反复发作。诊见:上下唇内粘膜散在豆粒样红色环状溃疡,疡面周围色红,舌尖边部有红色点状溃疡,疼痛如灼,口干苦不欲饮,小便黄热,腰酸耳鸣,失眠多梦,心烦盗汗,舌红少津苔薄,脉细数。辨为阴虚火亢、水火失济证。治  相似文献   

13.
<正> 祝:通"注",敷涂也.例:'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劀杀之齐."(《周礼·天官冢宰》)——疡医掌管治疗肿疡、溃疡、金疡、折疡等用的外敷药和去脓血除腐肉的药剂.食:通"饲",给人吃.例:"二十余日稍作强糜食之."(《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六)——二十多天后少做一些比较厚的粥给病人吃.食:通"蚀",蛀蚀也.例:"内食五脏,而症见于外也."(《薛氏医案·厉疡机要》)——在里面蛀蚀五脏,而症状却在外面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痈疽不能获得消散而转成脓疡时,若正气不能载毒外出,脓毒内攻而致内膜溃穿,谓之“透膜”。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卷一·痈疽之别》说:“凡一切疮肿,始觉患起高肿,五、七日忽平陷者,此是内攻之候也;急以内托散及内补汤药补填脏腑令实;最怕透膜,膜穿十无一生矣。”此症与疔毒走黄、疽毒内陷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兹结合病例二则,加以整理,并初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药消炎散外敷治疗阳证肿疡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外科之肿疡,系指肿疡体表尚未溃破的肿块,阳证肿疡则具有红、肿、热、痛特点,可见于外、妇、儿科多种阳热病证.笔者自1993年以来采用自拟消炎散外敷治疗阳证肿疡10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医外科,遵循“以消为贵”这一治疗法则,使外疡内消,不但能缩短疗程,还能避免手术之苦。《疡科纲要》说:“治疡之要,未成者必求其消,治之干早,虽有大证而可以消散于无形……胖疡治疗总以消散为第一要义”。运用内消法治疗外疡,是中医外科之特长,现将个人在临床和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仅供自学中医或初搞中医外科临床的青年同道作参考。所谓“消法”就是用消散药物,使初起的外疡得到消散,这是一切外疡初起的治法总则,此法适用于尚未成脓的肿疡。  相似文献   

17.
例1 杨××,女,50岁。1980年12月邀诊。主诉:三个月前因洗澡感寒,始则身发寒热。眼睑浮肿,继而全身浮肿。××医院按急性肾炎处理,曾注射抗菌素,内服强地松、克尿塞等药物,肿症消退,停药后又复发,反复发作,未能控制。现症:全身浮肿,小便及两下肢肿尤甚,手按肿处即凹陷难起.咳嗽喘促,坐  相似文献   

18.
结节性红斑,多生于两腿膝胫部。 (一)董××,性别:女,年龄:23,职业:干。病起于8岁时,因在乡间被蚊虫咬后,两腿因搔痒而被擦破,溃烂流水。虽经治愈,时有两腿发重,或肿、或不肿,时现硬节。自53年起,每天在起床后,即两腿漫肿,并现有节块,痛且麻硬而红;甚则硬节破皮流水。红节消失,前灭、后起。无论冬、夏,均呈肿疼。如久坐、久立、久行,肿痛尤剧。曾经西医多次治疗,无效。因来院就诊。予以鷄鸣散合槟榔散加减治之。  相似文献   

19.
医生名称多     
医生一职,名称特多,而且都有来历。现简介如下:医生 《唐六典》:“医生四十人”原注:“后周医正,有医生三百人。隋太医有生一百二十人。”医士 宋·唐容《真仙岩题名》:“零陵唐容,以端平丙申(1236)清明日,携二子亮元,游真仙岩,同来者医士蒋吉力。”医匠 《急就篇·四》:“笃癃衰废迎医匠”。原注:“医匠治病之工也。”医师 《周礼·天官》:“医师,掌医之政令。”食医 《周礼·天官》:“食医掌和王之六食、六饮、六膳、百羞(古馐字)、八珍之齐。”可能是专事营养学的医生。疡医 《周礼·天官》:“疡医,掌肿疡、溃疡、金疡,折疡之祝药…  相似文献   

20.
贵刊1983年1期所载的“芪牡盗汗汤”(黄苠、生龙牡、五味、浮小麦、生地、白芍、地骨皮)。我临床验证于虚汗9例,效果显著。病例:熊××男,58岁。患肺脓疡住院,治疗半月后基本向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