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颈脊髓压迫症脊髓受压程度与术后效果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Yi X  Ma Z  Zhang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10):610-612
目的 探讨在相同手术技术条件下脊髓受压程度与术后效果的关系。 方法 114 例因颈椎疾患入院手术患者,分别为后纵韧带骨化组(OPLL)41 例、颈椎病组32 例、颈椎间盘突出组41例。用计算机测量脊髓造影CT(CTM)片中脊髓受压最重部位的脊髓面积和受压比率,根据日本JOA评分记录术前、术后评分,分析脊髓形态改变与术后效果的相关性。 结果 三组患者脊髓受压比率、脊髓面积均与病程长短无关;OPLL、颈椎病组患者的术前脊髓面积大小与术后恢复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86 和0-7492);颈椎间盘突出症组与临床资料无相关。 结论 在相同手术技术条件下,OPLL、颈椎病患者术前脊髓面积大小与术后恢复关系密切;而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前脊髓形态变化不能作为判断术后的恢复指标  相似文献   

2.
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spondyloticmyelopathy,CSM)患者椎间隙狭窄程度与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的关系及其对术式选择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的动态X线和MRI表现,观察颈椎不稳和脊髓压迫部位与狭窄椎间隙的关系,并与同期75例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比较。结果伴有椎间隙明显狭窄的CSM患者组中,25例狭窄椎间隙上方的邻近椎体出现不稳(71.4%),21例上方邻近椎间盘明显退变(60%)。椎间隙接近正常的CSM患者组,17例存在节段性颈椎不稳(22.7%)。结论CSM患者明显狭窄椎间隙的上方邻近椎体有失稳倾向,上方邻近椎间盘有加速退变的趋势。手术时应注意对邻近节段的处理。  相似文献   

3.
脊髓型颈椎病前路手术后的远期疗效与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clopathy,CSM)前路手术后的远期疗效。方法 随访前路手术后10年以上的CSM患者107例。其中门诊复查36例,均摄劲椎X线正侧位、过伸过屈位片及CT检查;信访71例。另选20例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 (1)107例CSM患者前路手术后远期有效率90.7%,优良率81.3%,平均改善率67.9%。(2)门诊复查36例中,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观察,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以探讨临床"影症"之间的关系,寻找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方法以133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脊髓压迫症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包括一般信息、临床症状、体格状况、影像学资料,整理数据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Nagata分级、MRI T2加权像髓内信号、颈椎管Pavlov值均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两两成正相关,不同颈椎管Pavlov值患者的NDI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Logistic回归方程对影响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其中MRI T2加权像髓内高信号、颈椎管Pavlov值0.75以及二便异常是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像学Nagata分级、NDI可用来评估患者颈脊髓压迫症严重程度;MRI T2加权像髓内信号、颈椎管Pavlov值以及二便情况可用来指导治疗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由多因素(腹背侧受压和不稳定)所引起的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32例脊髓型颈椎病施行了颈后路单开门加铰链侧植骨,并对其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3年4个月。结果 JOA评分平均改善率为68.1%,按Hirabayshi恢复率评定标准,优良率为81.2%。结论 颈椎单开门结合铰链侧植骨为治疗脊髓腹背侧受压合并颈椎不稳定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的变化对颈后路减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06年7月至200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3个节段)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分为侧块螺钉内固定组(侧块组)26例,单开门组24例,回顾性分析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的变化对术后疗效[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改善率和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8个月~4年随访,平均(24.0±5.5)个月。侧块组术前颈椎曲度与术后3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天颈椎曲度与术后6个月、术后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单开门组同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侧块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单开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以颈椎曲度及椎间高度丢失程度为标准进行分组分析显示,颈椎曲度和椎间高度低度丢失组术后3年JOA评分改善率及颈部VAS评分均优于高度丢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颈椎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能够改善术后颈椎曲度及保持术后椎间高度,能有效地降低轴性症状的严重程度及提高中期JOA评分改善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脊髓受压征象的MRI分级系统,探讨其可靠性及其与年龄、病程和JOA评分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2011年9月就诊的78例多节段CSM患者的颈椎MRI资料,男51例,女27例;年龄42~77岁,平均55.1岁;病程0.25~276个月,平均48.8个月。以颈椎MRI中脊髓形态、脊髓信号、脊髓与硬膜囊关系作为分级依据征象,将每个征象按照其严重程度分为3个等级,相应赋予0~2分,按3个征象总分划分为四级:0级,0分;Ⅰ级,1~2分;Ⅱ级,3~4分;Ⅲ级,5~6分。由3位初、中、高级职称医师对78例患者的颈椎MRI从C2/3~C6/7进行2次独立分级和1次共同分级,Kappa分析评价每位医师前后2次之间及3位医师之间分级结果的一致性。将3位医师对三个征象共同分级的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同时将患者年龄、病程、术前JOA评分与分级结果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3位医师分别2次对78例患者的390个节段进行分级,0级82~94个(21.03%~24.10%),Ⅰ级112~126个(28.72%~32.31%),Ⅱ级111~137个(28.46%~35.13%),Ⅲ级47~70个(12.05%~17.95%)。同一医师前后2次分级一致的节段占74.6%~78.5%,Kappa值为0.657~0.706;不同级别医师分级一致的节段占71.5%~76.7%,Kappa值为0.614~0.683。三个征象分级的结果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0.552、0.603、0.577,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患者年龄、病程与3位医师共同分级结果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2~0.511、0.388~0.498,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术前JOA评分与3位医师共同分级结果的相关系数为-0.409~-0.546,呈显著性负相关(P<0.05)。结论:依据脊髓形态、脊髓信号、脊髓与硬膜囊关系建立的脊髓型颈椎病脊髓受压征象的MRI分级系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其与患者年龄、病程呈正性相关,而与术前JOA评分呈负性相关,对脊髓受压后病变的严重程度评估和研究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椎板切除对颈脊髓前部受压减压效果的生物力学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椎板切除对颈脊髓前部受压的减压效果。方法:采用新鲜成年尸体的完整脊柱7具,将小型压力传感器置入椎管,对颈脊膜脊髓由前向后致压,致压深度分别为椎管矢状径的20%、30%和40%,记录颈椎椎板切除前后不同致压深度下脊膜脊髓受压压力的变化以及硬膜囊的位移。结果:传感器致压深度达到椎管矢状径的40%,脊膜脊髓的前部受压压力3.86kPa,硬后壁上测得的压力为0.38kPa;椎板切除后颈脊膜脊髓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脊髓受压后的病理学变化。方法 通过注射 1 0 6Walker 2 5 6癌细胞液到大鼠 T1 3椎体前 ,建立脊髓硬膜外压迫实验模型。大约 1 6天左右所有动物产生瘫痪 ,快速切取受压处的脊髓组织作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电镜发现脊髓白质细胞间隙扩大 ,含有外渗的血液细胞 ,并见髓鞘退变。结论 研究提示脊髓受压后的水肿在神经功能障碍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介绍并评价一种新的、改良的双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方法:治疗压迫性颈脊髓病12例。其中颈椎管狭窄症4例,脊髓型颈椎病及多节段颈椎间盘突出5例,后纵韧带骨化2例,颈椎过伸性脊髓损伤1例。手术要点是手上下交叉双开门之相邻椎板“门角”之间植骨并钢丝固定而非“门栓”处植骨及丝线悬吊,“门角”植骨固定点与两侧椎板基底部绞链缘形成牢固的三角稳定,同时达到减压彻底及减化手术的目的。结果:恢复率35%~100%,手术优良率91 7%。结论:颈椎板交叉双开门“门角”植骨内固定术手术效果可靠、安全、简捷。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椎分期前后路手术的临床应用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月,分二期手术的颈椎伤病患者32例,其中26例为一期前路二期后路,6例为一期后路二期前路,2次手术时间间隔为3~12个月。结果所有患者随访24~48个月,平均32个月。根据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Asso—elation.ASIA)评分,患者一期术后神经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二期术后仍有明显改善(P〈0.05);主观满意率由一期术后的56.3%提高到二期术后的75%。所有患者均获骨性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由术前平均12.8。纠正到一期术后的18.5。(P〈0.01),二期术后变化不明显,随访角度无明显丢失。结论对于颈椎前后压迫较重的患者,分期前后路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可为临床提供一种手术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后脊髓后移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方法 2008年2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压迫性颈脊髓病患者经筛选后43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C3~C7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男32例,女11例;年龄33~78岁,平均57.9岁。脊髓型颈椎病伴发育性颈椎管狭窄3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3例。门轴侧关节突螺钉锚定法21例,保留门轴侧肌肉韧带复合体的钛缆悬吊法22例。术前、术后3个月颈椎中立位MRI正中矢状面测量各节段代表脊髓及硬膜囊后移的参数: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硬膜囊前缘后移,硬膜囊后缘后移;将齿突与T1椎体后下角的连线定义为E线,其长度为E值,从每个基准点向E线作垂线,每个垂线段的长度为Px(x=1~6),得到代表每个节段局部曲度的参数(100×Px/E);以颈椎曲度指数 (curvature index, CI) 表示颈椎整体曲度。对以上参数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 硬膜囊前缘后移在不同水平无明显变化,脊髓前缘后移、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则随所处节段不同而相应发生变化,且三者的变化具有一致性。脊髓后缘后移最大值位于C5,6水平,但C5,6水平脊髓后缘后移与CI无相关性。相关分析表明脊髓后缘后移与硬膜囊后缘后移呈高度线性相关,与(100×Px/D)具有较低的相关性 。结论 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后脊髓的后移程度与同水平硬膜囊的后移程度高度相关,与局部曲度相关性较弱,与颈椎整体曲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摘要】 目的:提出改良脊髓压迫率(modified compression ratio,mCR)和脊髓旋转角(spinal cord rotation angle,SCRA)的概念,探讨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术前脊髓形态特征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手术治疗的98例CSM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37例,年龄38~73岁(53.8±10.7岁)。在患者术前轴位T2* MRI图像上测量脊髓在受压最严重层面(maximally compressed level,MCL)的脊髓压迫率(compression ratio,CR),以椭圆拟合受压脊髓,脊髓在该椭圆短轴上的距离与椭圆长轴之比为mCR,该椭圆长轴与水平位置所成夹角为SCRA。以C2/3层面的相应形态指标为内参对MCL层面的CR、mCR和SCRA进行矫正。统计患者术前及术后3年的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odified 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mJOA)评分,并计算脊髓功能恢复率(recovery rate,RR)。以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及多因素分析形态指标(矫正CR、矫正mCR与矫正SCRA等)及临床参数(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mJOA评分等)与预后指标(术后3年mJOA评分与脊髓功能RR)的关系。结果:矫正CR为(58.31±16.71)%,矫正mCR为(49.11±16.17)%,矫正SCRA为5.09°(2.29°,10.61°)。症状持续时间12.0(4.3,36.0)个月,术前mJOA评分为13.46±1.69分,术后3年mJOA评分为16.00(14.50,16.50)分,脊髓功能RR为62.50%(33.33%,90.40%)。多因素分析显示,矫正SCRA为术后3年mJOA评分的独立预测因子[标准化系数(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d.coef)=0.25,P=0.015],矫正mCR为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std.coef=0.21,P=0.038)。矫正CR与术后3年mJOA评分及脊髓功能RR无显著相关性(P>0.05)。临床参数并非术后3年mJOA评分或脊髓功能RR的独立预测因子(P>0.05)。结论:矫正mCR、矫正SCRA可用于预测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矫正SCRA与术后3年mJOA评分、矫正mCR与脊髓功能RR呈正相关。矫正CR与术后脊髓功能恢复情况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4.
颈脊髓慢性压迫模型的建立及其病理改变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目的:建立与临床相近的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实验模型,观察其MRI和病理改变。方法:56只20~24个月的雄性山羊(体重13~17kg,平均15kg),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颈脊髓压迫3个月组(24只)和6个月组(24只)。均经前路通过C5置入钛合金螺钉,后路在相应的椎板下置入钛合金钢板,不直接压迫颈脊髓,当羊颈椎活动时才会对脊髓逐渐造成压迫和损害。对照组山羊螺钉和钢板置入后立即取出。在置入螺钉和钢板后3个月和6个月时对山羊进行运动功能评分,颈椎拍X线片和进行MRI检查,然后处死山羊取颈髓做病理检查。对照组山羊做相同检查。结果:对照组山羊的运动功能评分(平均5.0±0.0分)和影像学检查均没有明显变化。而脊髓压迫3个月和6个月组山羊运动功能评分分别为3.8±0.6分和2.7±1.2分,与对照组比较P<0.05;MRIT2加权矢状位和冠状位像均可见受压部位脊髓白质和灰质密度明显增加。病理检查发现受压3个月组在脊髓前角和后角出现神经原减少和坏死,且压迫6个月组较压迫3个月变化更为明显。结论:新的颈脊髓慢性压迫动物实验模型容易复制,通过该模型可较好地观察脊髓受压不同时间的影像学和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15.
"Numb, clumsy hands" and high cervical spondylosis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Thirtee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and high compressive myelopathy between C-3 and C-5 presented with a distinctive clinical syndrome of "numb, clumsy hands" and stereoanesthesia of the hands. Loss of position and vibration sense was much more severe in the hands than in the legs. Relative sparing of primary sensory modalities and motor and bladder functions were other features. Most patients were incorrectly diagnosed at first and cervical myelography was the critical diagnostic test. Pathology was confirmed surgically or at autopsy. Early recognition and treatment resulted in lessened disability. The syndrome is a distinctive and unusual manifestation of high cervical myelopathy, and it has seldom been reported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spondylosis.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CSEP)与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itic myelopathy,CSM)患者脊髓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2008年7月—2012年5月在本院诊断为CSM的患者67例。记录CSM患者CSEP与颈段脊髓传导功能的相关指标,包括N13、N20潜伏期,N9~N20、N9~N13峰间潜伏期(interpeak latency,IPL),P13~N13、P20~N20峰-峰值(peak-peak amplitude,PPA)。记录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将CSEP记录值与JOA评分关系绘制成散点图,当观察到点分布有直线趋势,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 N9~N13 IPL与JOA评分呈显著负相关。N13潜伏期和N9~N20 IPL与JOA评分呈负相关。结论 N9~N13 IPL与CSM患者脊髓功能障碍程度显著相关,可作为CSM患者脊髓功能评估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观察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患者颈脊髓与颈椎管匹配关系的动态变化,分析脊髓椎管匹配关系及脊髓致压因素与脊髓受压风险的关系。方法:收集2018年1月~2021年7月在我院行颈椎动态磁共振成像(dynam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MRI)检查的CSM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排除图像不清晰、屈伸角度不理想者,共纳入63例患者,其中男37例,女26例;年龄50~67岁(56.6±4.9岁)。在DMRI横断面T2像上测量颈椎前屈、中立、后伸体位下C3~C7椎间盘水平脊髓面积及硬膜囊面积,计算脊髓与硬膜囊面积的比值(即椎管占有率);横断面T2像上测量椎间盘突出程度,矢状面T2像上测量黄韧带厚度;横断面T2像上观察脊髓的受压程度,采用改良Muhle分级标准进行脊髓受压分级;观察椎间盘的退变程度,应用Pfirrmann分级标准进行评估。将所有观察节段分为椎间盘突出组及椎间盘非突出组进行比较,分析椎间盘突出是否影响脊髓椎管的匹配关系及黄韧带厚度变化。结果:共测量252个颈椎节段,其中C3/4椎间盘非突出节段33个,突出节段30个;C4/5非突出节段21个,突出节段42个;C5/6非突出节段17个,突出节段46个;C6/7非突出节段27个, 突出节段36个。椎间盘非突出组与突出组都满足脊髓横断面积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硬膜囊面积前屈位>中立位>后伸位,椎管占有率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组中立位与非突出组前屈位、中立位C5/6椎管占有率在C3~C7四个节段中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程度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脊髓受压分级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黄韧带的厚度后伸位>中立位>前屈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组的椎间盘退变等级高于非突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盘突出组黄韧带较厚,与非突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MRI可显示CSM患者颈脊髓与椎管匹配关系的动态变化,颈椎由前屈位向后伸位运动时椎管占有率增高,脊髓受压风险增大,其中C5/6节段所受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8.
袁之木  李勇  张宁  殷国勇 《骨科》2013,4(3):120-125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MRI T2 WI病理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MRI T2 WI信号变化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经常出现,信号强度的不同反映了脊髓的不同病理改变和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但目前没有对引起MRI T2 WI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尤其是对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颈椎动态特性。方法自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符合研究纳入标准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本研究。按MRI T2 WI信号强度分为三组:组1,信号无增强;组2,信号轻微增强;组3,信号明显增强。颈椎动态指标采用测量直立位颈椎过屈过伸侧位片Cobb角。结果各组间年龄、症状持续时间、术前JOA评分及性别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颈椎整体过屈、过伸弧度、活动度,颈椎节段过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1与组2、组3在节段过伸弧度与节段活动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2和组3在节段过伸弧度与节段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节段过伸弧度和活动度增加是脊髓型颈椎病MRI T2 WI出现高信号变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同时发生在颈、胸、腰段的联合性多节段椎管狭窄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手术治疗颈、胸、腰段的联合性多节段椎管狭窄的病例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7例病人均同时患颈胸腰三处椎管狭窄。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椎板及小关节增生肥大为造成颈胸腰椎管狭窄的主要病因。病人接受一处椎管减压3例,二处椎管减压3例,三处椎管减压1例。结论 同时发生在颈胸腰的椎管狭窄因各节段椎管狭窄致病原因复杂,脊髓受压迫时间较长,临床症状上多样化,易于相互影响。治疗上应先对各部位病情及影像学结果综合后作出轻重缓急的判断,以安排治疗上的先后次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