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麻杏石甘汤临床运用体会山西省汾阳医院(032200)张俊华,刘建生,马秀勤关键词麻杏石甘汤,解热,止咳,平喘麻杏石甘汤为《伤寒论》名方,根据现代研究有解热、止咳、平喘、利尿、抗病毒与抗过敏等作用,可用于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急性肾炎及芽麻疹等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2.
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发热2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从1997年以来,以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急性胆囊炎发热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5例中,男16例,女9例;年龄最小21岁,最大63岁;病程5天~4周.其中原有慢性胆囊炎者6例,胆结石病史者5例.主要表现为发热及右上腹阵发性疼痛,部分病人伴右胁部隐痛,乏力,纳差等,少部分患者除发热外,无腹部症状,查体时发现右上腹压痛,墨菲氏征阳性.血常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所有病例经B超检查均提示胆囊增大、壁增厚之炎症表现,或伴有结石声影.  相似文献   

3.
配伍剂量变化对麻杏石甘汤解热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配伍对其解热作用的影响。方法:利用混料均匀设计,以麻黄(X1)、苦杏仁(X2)、炙甘草(X3)和石膏(X4)4个组分设计4因素12水平的麻杏石甘汤配比实验。将SD健康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5组,分别为麻杏石甘汤配比N1~N12组、临床常用方组、模型组、空白组。采用尾静脉注射脂多糖(LPS)造模,造模后每0.5 h记录1次体温,计算体温反应指数(TRI);测定造模后6.0 h血浆前列腺素E2(PGE2)含量;对结果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分析。结果:各配伍组与模型组比较,均能不同程度的抑制LPS诱导的大鼠发热,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血浆PGE2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麻杏石甘汤干预后,TRI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影响TRI的因素为石膏>麻黄>苦杏仁与炙甘草的交互作用。麻黄与体温反应指数为负相关。结论:4因素12水平的混料均匀设计实验结果表明:对于疗热,方中石膏为君药,最佳配比剂量为麻黄0.6 g,苦杏仁7.5 g,甘草7.5 g,石膏26.4 g。  相似文献   

4.
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儿外感发热是小儿发热中最常见、最多发的,具有起病急、变化快的特点,患儿大多体温升高达38℃以上.笔者自2007年以来采用麻杏石甘汤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0例,退热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6.
7.
麻杏石甘汤的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简称"麻杏石甘汤")见于《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4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宣肺,降气平喘之功效.主治肺热咳喘.徐艳玲教授系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呼吸科主任,业医20余载,遍读经典,博采众方,中西贯通,擅长内科各系统疾病的诊治,对于麻杏石甘汤的应用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9.
颜乾麟 《国医论坛》1990,5(4):13-13
一、粉刺案 张某,男,20岁,1987年5月24日诊。患者三年来脸面部反复出现痤疮,初起于鼻部,渐延至额部及两颊,先为红色丘疹,后多变为脓疱及囊肿,瘙痒疼痛,挤之有粉渣流出,时轻时重,缠绵不愈,伴有口臭、食差、大便干结,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数.证系外由风热袭肺,内因阳明积热,治以清宣肺胃。药用生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生甘草3克,蝉衣6克,黄柏10克,苍术10克,生大黄(后下)6克。连续服药三周,痤疮逐渐趋轻,痒痛消失,囊肿较平,已不起脓疱;继续用上方出入调治二月,痤疮消退,囊肿见平.  相似文献   

10.
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出于《伤寒论》,是仲景用治“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及“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之方。因原条文中方名与方中药名相同,但因其方名较长,写说不便,故后世医家有的把它简称为“麻杏石甘汤”、有的把它简称为“麻杏甘石汤”,即出现了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对内毒性发热SD大鼠的体温及血浆前列腺素E2(PGE2)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量效关系.方法:将66只大鼠随机分为11组,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剂量1组~剂量9组,每组6只,空白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另10组均采用尾静脉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制成发热大鼠模型,分别灌胃相应量生理盐水或麻杏石甘汤.观察比较各组体温和6.0h体温反应指数(TRI6.0)变化,并测定血浆PGE2水平.结果:与模型组相比,麻杏石甘汤剂量1至剂量9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最大温差(△Tmax)和TRI6.0,麻杏石甘汤存在量效关系,且降温效应为多波折曲线.此外,麻杏石甘汤能剂量依赖性降低血浆PGE2水平.结论:不同剂量麻杏石甘汤对内毒素性发热SD大鼠的解热作用为多波折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58例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的患者分为对照组28例按照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治疗。7天后观察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93.3%,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未发现明显毒副作用。[结论]麻杏石甘汤治疗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的临床疗效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加减灌肠治疗婴幼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2年12月62例婴幼儿肺炎患儿,中医辨证属风热或痰热闭肺范畴,随机分为两组。A组常规+麻杏石甘汤加减内服;B组常规+麻杏石甘汤加减灌肠。结果:治疗组A和治疗组B对治疗肺炎的总有效率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B在体温下降时间、依从性方面与治疗组A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麻杏石甘汤加减保留灌肠治疗肺炎安全有效,且优于口服。  相似文献   

14.
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小儿肺炎的疗效。方法:将80例小儿肺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观察总有效率、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哆音消失时间、X线消失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哆音消失时间、X线消失时间分别是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麻杏石甘汤加减结合常规治疗对小儿肺炎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对小儿支原体肺炎(MPP)患者抗炎、促炎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1月—2016年4月收治的165例MPP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83例)和对照组(82例)。对照组MPP患儿给予阿奇霉素序贯疗法进行治疗,治疗组联合麻杏石甘汤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98%,对照组为81.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细胞因子-α(TNF-α)与干扰素-γ(IFN-γ)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儿血清中CD3+,CD4+以及红细胞C3b受体(RBC-C3bR)水平明显升高,且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D8+与红细胞免疫复合物(RBC-ICR)水平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明显改善(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杏石甘汤联合阿奇霉素治疗MPP患儿疗效显著,可能与其升高抗炎因子,降低促炎因子水平,改善患儿免疫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炎症状的干预作用。方法:将50只SD大鼠中1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40只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依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中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分别于第2周、第4周、第8周随机各处死3、3、4只大鼠,取标本备用。观察大鼠的整体状况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将50只SD大鼠中10只分为阴性对照组,40只复制放射性肺炎模型,依据不同的给药方式将40只模型大鼠分为模型组、麻杏石甘汤高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中剂量组、麻杏石甘汤低剂量组,连续给药8周。分别于第2周、第4周、第8周随机各处死3、3、4只大鼠,取标本备用。观察大鼠的整体状况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论:麻杏石甘汤对放射性肺炎急性期有干预作用,可改善放射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7.
不同配伍条件下麻杏石甘汤中钙离子溶出规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不同配伍条件下药液中钙离子(Ca2+)溶出量变化,探讨麻杏石甘汤的配伍规律。方法:采用电感耦合高频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法测定麻杏石甘汤中各单味药物、不同配伍条件下和不同浸泡和煎煮时间药液中Ca2+溶出量。结果:除杏仁外各单味药水煎药液中均含钙,其中石膏Ca2+溶出量最高,其次为麻黄,甘草Ca2+溶出量最低。石膏与其他药物配伍合煎,使药液中Ca2+溶出量降低。石膏单煎药液中Ca2+溶出量最高,其次为石膏、甘草配伍组,石膏、麻黄配伍组和石膏、杏仁配伍组,石膏、麻黄、甘草配伍组最低,复方配伍组药液中Ca2+溶出量仅高于石膏、麻黄、甘草配伍组。石膏和复方药液中Ca2+溶出量随浸泡时间延长而增加,随煎煮时间延长先升高后降低。但复方实测药组液中Ca2+溶出量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的较为缓慢,石膏组和复方理论组药液中Ca2+溶出量下降迅速。结论:石膏与麻黄、杏仁、甘草2味药、3味药和复方配伍均可降低药液中Ca2+溶出量。增加浸泡时间可使药液中Ca2+溶出量增高,增加煎煮时间并不能使药液中Ca2+溶出量持续升高,反而在达到峰值后随煎煮时间延长而降低。石膏与麻黄、杏仁、甘草复方配伍意义在于使药液中Ca2+溶出量保持在一个较高且稳定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痰热蕴肺证疗效及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2014年3月—2016年3月,重庆市中医院共收治207例SAP患者,以该批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104例)、对照组(103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基础治疗,治疗组患者此基础上加用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加减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与相关指标,T细胞亚群水平,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23%,对照组为81.5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在退热、咳嗽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在体温,呼吸次数,心率方面均有所改善,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CD3~+,CD4~+水平,CD4~+/CD8~+均有明显上升,CD8~+水平明显下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治疗组CD3~+,CD4~+水平,CD4~+/CD8~+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r-CRP),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均明显降低,且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可以明显改善SAP痰热蕴肺证患者心肺功能与临床症状,提高患者免疫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9.
麻杏石甘汤对肥大细胞脱颗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抗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机制。方法:通过大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PCA)实验,用比色测定法检测麻杏石甘汤在体内对Ⅰ型变态反应的影响;体外实验先制备麻杏石甘汤的含药血清,然后将其加入致敏的RBL-2H3细胞中,观察麻杏石甘汤对RBL-2H3细胞脱颗粒及其他炎性物质的影响。结果:麻杏石甘汤药物血清能明显抑制RBL-2H3细胞脱颗粒,并能抑制RBL-2H3细胞释放组胺、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因子4。结论:麻杏石甘汤的抗过敏作用与抑制肥大细胞的脱颗粒及炎性物质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20.
《辽宁中医杂志》2013,(6):1233-1235
目的:研究麻杏石甘汤对内毒素(LPS)致热模型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方法:25只大鼠随即分为空白组、致热模型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每组5只。模型组及高、中、低剂量组动物分别以20μg.kg-1体重的剂量尾静脉注射10μg.mL-1内毒素溶液,空白组同法给予生理盐水(NS)。造模后6h内测量大鼠体温,6 h后,心脏取血。血浆预处理后,HPLC/MS/MS检测血浆中物质,PCA,OSC-PLS分析数据,分析潜在生物标记物。结果:各剂量组的最大体温上升高度ΔTmax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前两个主成分得分散点图中,中剂量、高剂量麻杏石甘汤对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较低剂量的影响要大,苹果酸,L-phenylalanine等物质在各组实验动物体内发生了相应的变化。结论:实验剂量麻杏石甘汤明显影响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状态,苹果酸,L-phen-ylalanine可能是麻杏石甘汤对LPS致热大鼠血浆中内源性物质的影响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